?

差序格局視域下傳統道德的時代困境

2023-05-30 04:13尚學莉
今古文創 2023年2期
關鍵詞:差序格局

【摘要】 費孝通認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格局是以已為中心的同心圓模式,傳統社會的道德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影響的逐漸擴大,中國傳統的社會格局受到沖擊。清朝崩潰后,國人進一步陷于新舊道德的混亂之中。梁濟作為晚清士大夫的代表,在其遺著中留下了許多關于社會道德問題的內容,揭示了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

【關鍵詞】 差序格局;道德危機;《梁巨川遺書》

【中圖分類號】K25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2-006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22

差序格局是費孝通先生在其著作《鄉土中國》中提出的一個描繪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理念,即相較于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而言,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是以己為中心的同心圓式的“差序格局”。在這樣的模式下,“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發生意義。[1]中國的傳統道德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社會關系結構之上。

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開始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向西方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西方的影響下發生巨大變化,傳統道德隨著社會的改變也開始面臨危機。梁濟之死是近代以來著名的文人自盡案例之一。在其遺著《梁巨川遺書》中,梁濟多次表達了其對社會道德現狀的不滿,反映了此時的社會道德概況,對于我們考察民初社會道德狀況有重要意義。

一、《梁巨川遺書》所見社會道德問題分析

《梁巨川遺書》中多次提及民初的社會道德現狀,認為民國社會之混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會道德的淪喪,“諸君試思今日世局因何故而敗壞至于此極,正由朝三暮四,反覆無常,既賣舊君,復賣良友,又賣主帥,背棄平時之要約,假托愛國之美名,受金錢買收,受私人嗾使,買刺客以壞長城,因個人而破大局,轉移無定,面目?然,由此推行,勢將全國人不知信義為何物,無一毫擁護公理之心,則人既不成為人,國焉能成為國?”[7]遺書中揭示的具體道德問題主要可依人群分為兩類。

首先是官員道德問題。梁濟出生于傳統的士大夫之家,祖父、父親均在朝為官,其父親因工作勞累病死任上,且其祖父、父親均為官清廉,父親死后家中生活艱難,梁濟更是在其母親的養育下艱難長大。儒家對士大夫品格的要求在其家中得到很好的傳承。梁濟在其任上時,始終克己奉公,雖因能力不足而未有大的貢獻,但始終是盡忠職守,一心為國。

辛亥革命前,梁濟已經認識到官僚群體道德品質的敗壞,修書《擬呈民政部長官請代遞疏稿》請求改良官德、民德、君德,但此書未等完成辛亥革命就已爆發,梁濟雖痛心清朝的潰亡卻也對民國寄予厚望,希望民國之人能夠抓住時代轉變之機,重塑社會風氣。然而在清王朝被推翻北洋政府建立之后,官僚風氣非但沒有煥然一新,且更加不堪入目。對民國的失望更是成為促使梁濟赴死的直接原因。梁濟遺書中所呈現的官員,偉人政客尚“提倡詭謀,賤棄正義”[7],普通官員更是“受金錢買收,受私人嗾使”[7],不見廉潔唯見利益。甚至連新生的、被寄予厚望的議員群體也讓人大失所望,“一般議員全非素日心中想望之議員,全不以救民救國為心,搗亂行私,不成事體”[7],甚至中國社會最為看重的道德,也為議員之輩所摒棄。

對于官員群體的道德狀況,梁濟無可奈何,只能隱藏自身,故言“我素日絕無道學之名,蓋深知今世不容直道,故形跡上不甚彰明?!盵7]“直道”也不容易,官場風氣可見一斑。且民國以來,除了維持社會秩序以外,并未有其他有益于人民之行動,官員們帶頭取樂,使得“人心縱恣,從惡如崩”,“加以達官時彥銳意提倡,賭博女閭種種荒嬉風靡一時,轉相簸扇,人民無判別是非之常識,信以為共和之國但取人生行樂,無須檢束準繩,于是舉國若狂,小人無復忌憚” [7]。1912年,梁濟入署,“滿心言從此當洗污向善,而某君言不過金錢主義,且言新俸制幾等幾級云云,我全茫然,只好面上敷衍,而心竊哀之?!盵7]

其次是民德問題。梁濟認為:“國家之根本在人民,人民有公誠正直之風,即是國家之根本穩固?!比欢F實狀況卻不容樂觀,“觀今日議員政客官吏軍人新聞報紙以至市井商人,處處皆詐偽奸欺,無一非斬絕國脈毀壞根本之事”[7],“這幾年來,人心險詐已極,風俗敗壞已甚”[7]。民國以來,隨著民主、共和、自由等觀念的傳入及本土化,各種社會活動、外來思想使得民眾眼花繚亂,許多非道德行為也開始借新事物之名發展起來?!岸昵爸诵氖赖?,當時老成宿士已嘆為叔季澆漓,豈意流失變遷,今更出人意外?!盵7]

據梁濟分析,民德之墮落主要有兩大表現。一是“大開智識,借以行私”[7]。梁濟肯定了近代以來種種新知識的傳入,但據梁濟觀察,新的“智識”并未行之于實處?!敖裨嚺e維新之名詞,所謂義務也,團體也,公益也,改良也,孰不口熟能詳,惜不用于矯風正俗,而但借以攘利沽名。又試舉自強之學說,所謂優勝也,劣敗也,冒險也,進取也,熟不心知其意,惜不用于國際競爭,而但營夫個人權利?!盵7]當時的報紙對借宣揚學說進行政治投機的行為也有所評價:“其中之稍智者則熱衷富貴滿心利祿,假運動官場之美名以售其奸術。一入鮑魚之室,居然臭味相投?!盵7]二是“謬附文明,流為侈靡” [7]?!敖袢艘磺袑W術技能不思與泰西競勝,而惟服御陳設以摹仿洋人為文明?!?[7]“衣食住之模仿歐風,日用品物之流行洋貨,其勢若決口江河,沛然莫御……世風既因之日侈,富力即因之日竭?!盵10]梁濟指出,西方文明傳入后,國人只重享受而忽略了西方文明真正先進之處?!靶臒o辨別之才,耳食歐風,不求甚解,但以物質上之文明為文明” [7]。梁濟認為,國人對西方的學習,猶如小康之家與王公貴族比富,不久即耗盡家財,然而享用已成習慣,于是不得不放棄其心書操守,以各種方法尋求不義之財,民德因此敗壞。

梁濟還將前清與民國做過一對比,認為前清政治雖“無一不虛偽”,但對于不義之行的禁止可謂十分注重,因此雖然政治腐朽,但人們心中對不義之行有所界定,行“不義”時也會躲躲藏藏,然而民國政治雖有所進步,在不良行為的禁止上卻不進反退,一味放任,“昔所目為不肖者,今或以為當行,黑白可以易形,善惡可以易位,凡一切不正當之營業,軼范圍之舉動,無節制之嬉游,皆聽民自為,冥行素涂,無復軌線之循守,貧弱盜賊日日暗中胚胎,明明有不測之禍,而曰文明日進,是真天下最可痛之事矣?!盵7]梁濟也試圖通過向統治者進言對民德之敗壞進行補救,在《留屬袁馮林周彭五兄書》中,托其友人向時任北洋政府總統的徐世昌進言以改善民德:“民德因近年倡導惡風而墮落掃地,民生因復負擔而衣食困難,四鄉之人生活狀況幾乎人畜平等,而京城之人談笑歡娛,講求精美衛生,實屬可嘆?!盵7]報紙上也出現呼吁人民守禮法的聲音:“要知道若是真正的文明人,沒有不言規行矩,作事毫不越乎禮法的?!盵12]

梁濟因常年生活貧困,與底層人士多有交往,據平民所言,此時的社會“人民茍偷欺詐,淫樂日盛,愁慘日深,莫可形容,惟一言敝之,大亂必至而已?!盵7]

二、《梁巨川遺書》所見社會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傳統的社會關系格局受到嚴重沖擊,與之相匹配的傳統道德也逐漸為人所摒棄。民國建立后,社會秩序得到穩定,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并未推出一套完善的可以踐行的新道德標準,也就是梁濟所說“舊道德已厭棄,新道德未發明” [7]。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種社會道德問題涌現。分析《梁巨川遺書》可知,除卻“新道德未發明”這一點,梁濟認為社會道德問題涌現的原因還有以下兩點。

1.權利觀念的興起

梁濟在留給趙智庵的遺書中提到:“梁濟灼見世事泯棼由于人人爭權利,人人不盡責任?!盵7]中國傳統社會中并無“權利”這一概念。儒家始終堅持“克己復禮為仁”,認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3],即通過對自身的修養來達到使他人向善的目的,道德修養過程中更多的是對自身的約束而非對他人的要求。中國的社會結構是費孝通所謂的“差序格局”,社會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1],一切價值以“己”為中心,先有己再有家再有國。西方則是“團體格局”,個人間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先有了架子,每個人結上這架子,才互相發生關聯。架子即是團體、社會、國家,這使得西方公民都有一個“國家”的概念,國家之下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權利。所以中西方社會的一大不同,就在于中國社會強調人與人之間應盡的責任,西方社會則更強調團體之下各人應享有的權利。然而明清以來,西方的各種觀念傳入中國社會,在種種矛盾沖突中在中國落地生根并開始產生影響,近代國民觀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開始為知識分子所宣揚。但正如梁濟所指出的民德墮落的原因,以國民之名掩蓋追求個人權利之實成了當時的普遍現象。如《大公報》所言:“今人動云:社會腐敗已達極點,國家疲敝不堪思議,豈社會自能腐敗,國家自能疲敝乎?毋亦由于人對于社會放棄責任,對于國家放棄責任之所致”[16]。

2.打破家族主義之說

梁濟認為世風之敗壞是由于打破家族主義之說興起后,人“自幼不聞禮義” [7]之故,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社會,家庭對子女的教育工作負有絕大部分的責任?!八^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盵13]上到孟母三遷,下到梁濟自身在家中耳濡目染的儒家傳統道德,傳統觀念將家庭視為子女一生中的教育起點,同時也是品德教育的主要場所,私塾教育或者說社會教育更多的是為進入仕途所做的準備。

然而清末以來,打破家族主義(即家庭革命)成為一些讀書人打破封建傳統的一種嘗試。自由平等動搖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三綱五常,導致五倫從普遍價值退守為中國傳統的象征。[17]這樣的價值導向迫使家庭失去了對子女的教育權利。然而,當時并未形成完備的社會教育模式,教育權力與責任的不明確,使得青年人的教育受到很大影響。例如在差序格局表現得最為典型的親屬關系中,孝悌是人在此關系網中應踐行的道德準則,然而在家庭革命者的眼中,嚴父慈母被視為壓迫、阻礙個人成長的因素而受到指責,兄長照顧年幼弟妹也被視為家庭對青年的壓制。[17]在這樣的社會輿論氛圍下,家庭不敢施督責于子女,想來也不難理解。然而“不敢”所造成的影響,實在難以估量。

三、傳統道德的時代困境

傳統道德的時代困境主要表現為道德觀念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錯位。在傳統封建社會,國是國,國也是皇帝之家,國與家的界限不清不楚,人們只能以從自身出發的社會關系作為與他人交往的依據,通過規范自身的行為維持與他人的良性互動。因此,“(中國)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1]。重私德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大特征,“居其位謀其政”可以說是中國人在各個身份上的道德要求。但類似于西方的尊重個人權利、自由平等等社會公德,在傳統中國是不存在的。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沒有形成公共的道德觀念,例如仁義禮智信等,都是在具體的人際關系中為人所推崇的道德品質?!拔嶂袊怨乓詠砦磭L有公共之道德,不過隨天然之進化自成一種風俗耳?!盵20]對于這種共同的道德觀念的描述,相較于嚴格意義上的“公德”,“風俗”一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更為合適。

然而在清末民初,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倫”作為傳統決定社會關系的主要因素受到很大沖擊,權力、政黨、團體等非傳統因素開始成為劃分社會關系的依據?!敖袢罩v倫理,明日家庭革命矣。今日言合群,明日團體潰烈矣?!盵20]社會潮流變遷之快,使得由這些非傳統因素衍生出的社會關系常常充滿變數,且作為新出現的社會關系,傳統道德中沒有相應的道德品質與之相匹配,許多社會行為因此被劃為“非道德”。加之傳統道德由自身出發的一面被放大,“自私自利”幾乎成為傳統道德的代名詞,“何言乎重公德也?我國人自私自利之心太盛,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社會有國家?!盵22]中國人“私”的毛病被歸結為傳統道德使然,在宣揚公德、公民意識的時期,傳統道德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對此,梁啟超曾提出“道德革命”,試圖將傳統道德加以改造以適應社會需求,可惜并未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舊有的道德約束被摒棄,新的道德觀念卻并未建立,人們的行為失去可遵循的道德準則,社會風氣自然敗壞。隨后的軍閥混戰加劇了社會的混亂,使得傳統道德的約束力進一步下降。直至新文化運動提出“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中國社會才真正開始了對道德觀念的重新塑造。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羅志田.對共和體制的失望:梁濟之死[J].近代史研究,2006,(5):1-10.

[3]韓冰.梁濟之死與儒家傳統道德的時代命運[J].唐都學刊,2016,(1):116-120.

[4]韋芳芳.離異與回歸——梁濟與轉型中的中國近代文化[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2.

[5]黃艷飛.梁濟與儒學實踐[J].知識分子論叢,2016,

(1):414-427.

[6]姚嬴.梁濟思想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8.

[7]梁濟著,黃曙輝編校.梁巨川遺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8]傅琳凱.儒家官德思想探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7,(2):253-256.

[9]做官四大秘訣[N].大公報,1915-11-1.

[10]傖父.論社會變動之趨勢與吾人處事之方針[J].東方雜志,1913.

[11] 整頓風化問題[N].大公報,1915-11-23.

[12] 國民越文明越當守禮法[N].大公報,1916-3-13.

[1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 鄭大華,朱蕾.論國民觀在清末的興起[J].學術界,2011,(6):189-201.

[15] 利與義[N].大公報,1915-12-6.

[16] 盡責[N].大公報,1915-11-24.

[17] 趙妍杰.為國破家:近代中國家庭革命論反思[J].近代史研究,2018,(3):74-86.

[18] 非家庭教育不能煥發國家精神[N].大公報,1915-12-2.

[19] 李大釗.李大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0] 論國民無道德思想[N].申報,1907-2-25.

[21] 論國民亟宜崇尚道德[N].順天時報,1912-9-5.

[22] 費正清編.劍橋中華民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尚學莉,河南輝縣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猜你喜歡
差序格局
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形成的心理機制分析
“差序格局”視角下對社會道德約束與法制治理的思考
論鄉村社會關系變化對鄉村法治之影響
差序格局與主體—生態模式轉型下的組織公民行為研究
基于總經理超額薪酬視角的上市公司績效差異分析
微商信任分析
鄉村自治發展進程中的村民自組織能力建設研究
民營高科技企業高管信任危機問題與對策研究
差序格局、利益取向與農戶土地流轉契約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