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語言模因論的視角看“曼德拉效應”的產生

2023-05-30 05:54向鑫
今古文創 2023年2期
關鍵詞:新媒體

向鑫

【摘要】 語言模因作用于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通過被大量模仿、復制完成人際傳播?!奥吕睆V泛存在于當今以新媒體傳播為主要傳播手段的社會交際活動,作用于人類的心理活動。本文從語言模因的視角對交際現象進行解讀,以“叮當”一詞產生的社會現象為例,對語言模因論影響曼德拉效應產生的可能性進行探討。本文還論述了語言模因與“曼德拉效應”同樣具有相似的生命周期的特性,且新媒體技術是這二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最后的結論是: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人類交際活動傳遞信息影響心理活動從而達到某種心理效應是極可能的。這對我們研究語用學對社會現象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語言模因;“曼德拉效應”;“叮當”;模因生命周期: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H1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2-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34

一、語言模因論和“叮當”

(一)語言模因。1.語言與模因。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因此語言能作用于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與思維活動。語言模因就是關于“語言”的“模因”。而關于模因的概念,由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The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提出的,我國的學者何自然與何雪林于2003 年將memes翻譯成“模因”。模因(meme)的核心在于模仿,根據Dawkins模因論的觀點來看,其含義是指“在諸如語言、觀念、信仰、行為方式等的傳遞過程中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相類似的那個東西?!盵1]也就是說,模因是Dawkins將希臘字根mimeme(原意是模仿)做了修改,為了讓其讀音與gene(基因)一詞相似,巧合的是,這樣的改變更容易讓人聯想到英文的記憶(memory)一詞,又或是法文的“同樣”或“自己”(meme)。這種聯想對于本文中“模因對‘曼德拉效應(群體失憶)的產生有影響”的觀點也有一定的積極佐證作用,二者同樣都對人類的記憶,或者說心理活動、思維活動有所影響,這是其可供探討的存在的共通性。

2.語言模因的傳播。語言模因是模因宿主通過對信息進行解讀,帶著自己的意圖,同樣也是借助模仿或是重復的形式進行復制傳播,通過一定的語言結構來表達信息。當然,除克隆式的模仿之外,會根據模因的屬性、宿主或語境不同而帶有意義或形式上的變異。[2]而這種變異,被稱作語言模因變體。語言模因變體是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因變異產生的,而我們所說的“謠言”也是這種變異下的產物之一,已經脫離了原有事實基礎或者說有一定改變。語言模因的分類是多維度的,可以從傳播力度、復制、傳播方式、社會影響等多個方面進行分類。[3]從其傳播力度(包括傳播廣度和時間長度)來看,語言模因的生命力長短由此決定,因而劃分出了強勢語言模因和弱勢語言模因。強勢模因和弱勢模因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受到人們關注,自發的去復制,傳播的便是強勢魔音;而被人們所忽略,在小范圍內存在,因為得不到使用和傳播的則是弱勢模因。因此強勢模因和弱勢模因最顯著的一點差別在于社會大環境內,屬于大眾的關注度聚焦在一方,那便是強勢模因。

其次,從傳播方式來看,模因可以分為基因型模因和表現型模因兩大類型。(何自然,2005)[4]前者主要指大腦在傳播過程中接收到的信息是不變的,但是其會以不同的形式復制并傳播。而表現型模因則是會在相同的語言形式下傳播不同的內容。最后則是從其社會影響來劃分,可以分為積極語言模因和消極語言模因。消極語言模因包括了不文明的語言表達方式、虛假的信息、使用不當的語言模因,不文明的表達方式和虛假的信息,甚至謠言,都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消極影響。本文更多的是站在“使用不當”這一角度進行模因分析。

(二)詞語“叮當”。1.叮當——解釋。形容金屬、瓷器等撞擊的聲音。

例句:盤碗碰得叮當響。

這是叮當最基礎的詞義,是對聲音的模擬。而繁體字的叮噹,其基礎釋義也是“狀聲詞。形容金、石、玉器等互相碰擊的聲音”,因此“叮當”中的“當”是繁體字“噹”的簡化。在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中有記載,“ ?”就是“噹”的簡體字。但是在1956年2月乃至以后的《漢字簡化方案》中,“當”和“噹”都統一簡化為“當”了。

2.語言模因對“叮當”的影響。從傳播力度來看,官方簡化的“叮當”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使用,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普遍使用的是帶有“口”字旁的“ ?”。因此,在那段時期內,國家明文規定的“叮當”屬于弱勢模因,而人們認知中的“叮 ?”成為了強勢語言模因。原因其一在于“?!焙汀??”作為擬聲詞,簡化成“叮當”后缺少了一個口字旁,人們在運用書寫的時候感覺缺少了對稱性,于是主觀上否認“當”是正確的寫法。而且“當”作為擬聲詞出現的時候,能發聲的“口”顯然比沒有聲旁的“當”在人們的認知中顯得更加正確。因此有口字旁的“ ?”的傳播力度大,屬于大眾的關注焦點聚集在其上,讓其成為了一段時間內成功的模因。原因二則在于一批人受到了時代環境與特定文化環境的影響,也是后文將提到的語言模因傳播的特征,與“語境”緊密相關。

從傳播方式來看,人們對于“叮當”的認知并沒有因為“當”的字形而發生改變,其基礎意義依舊是擬聲詞,因此其屬于基因型模因,雖然采用了不同的形式進行復制傳播,但是本身語義沒有變化。模因的傳播過程是相互競爭與淘汰的過程,表現在例中則是文字的“死亡”,也就是停用,與簡化字的興起。其傳播方式屬于重復與類推,在特定時期中,由于80后、90后乃至00后的童年中,許多人都看過日本動漫“叮 ?貓”,在當時,一是由于時代特性,盜版的動畫上“ ?”采用的是直接對繁體字“噹”字面理解的簡化,二則是日文中也有這個“ ?”字,所以人們的印象更為深刻。因為經典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模仿。從社會影響來看,使用“ ?”則是對漢語簡化字的發展有消極影響,因為使用不當的錯別字卻被認作是正確的,很明確屬于消極語言模因。 ,Unicode代碼:U+2A83D。被錯誤加入了Unicode代碼中,后在Unicode代碼中被悄無聲息地刪除。這也是在新媒體發展后,在互聯網時代,人們接收和傳播信息的速度快之又快,信息總量激增,人們的信息交互速度非以往能比,所以“ ?”被改回“當”也是大勢所趨,是在新媒體環境下的一種正確措施。

二、曼德拉效應與模因生命周期

(一)曼德拉效應。1.曼德拉效應的定義?!奥吕笔且环N尚未被主流科學界以研究證明的心理學效應,用來描述大眾對歷史的記憶與史實不相符合的一種“大規模集體性失憶”的現象。最初聲稱此現象的是美國一位研究超自然現象的博主,名叫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和許多人一樣,她認為自己記憶中,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在二十世紀80年代就死于獄中。但是實際上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5]而本文僅對“曼德拉效應”這種社會現象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產生與演變做淺析,不對概念本義下定義。

2.“曼德拉效應”產生原因淺析。所謂“曼德拉效應”這種心理效應是廣泛存在于當今社會的。筆者認為這與新媒體技術發展有關,互聯網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同時讓信息交互方式產生了極大的轉變。新媒體傳播速度是以往報紙、廣播等社會主流交互設備無法比擬的。因為在當今社會,人們除了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樣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生產者。信息量的傳遞與產生是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及的,這就促使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越發密切,這為人們所說的“集體性”的效應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哲學層面上可知,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所以新媒體環境孕育了諸如“曼德拉效應”等心理效應的產生,這種效應的產生同時也會通過新媒體或其他渠道反作用于現實社會乃至各個領域。社交媒體不僅僅是一種工具,一個平臺,同樣也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精神性延續,現實物質與精神的交互。在傳播學語境下分析信息的傳播,沒有一條信息會對所有接受它的受眾產生完全相同的意義,因為信息從信源到傳播過程再到最后的接收,會發生信息的“噪音”。[5]這是很普遍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人”。雖然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社會交際因新媒體的出現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交際的雙方終究是人而不是機器,人是信息的接收個體,也是信息的發出者和傳播者。這就注定了會有信息“噪音”的產生,也就是由于人與人的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同樣一句話,不同知識水平的人會得到不同的信息重點,在進行下一次傳播時信息便發生了改變。再者,人有其思維的主觀性,不能同機器一樣把信息原本還原出來。實際上人會隱藏對其有利或是不利的信息,所以在當下,“謠言”這種現象才會廣而頻繁地出現。在“語言模因論”的視角下進行分析,當下人們在網絡上發現了“新現象”,習得了“新詞新語”,便會主動復制、傳播,不是單方面的克隆,正如基因遺傳分子會產生變異,模因在人們傳播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語言模因變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模因的復制過程中還攜帶著宿主的主體性因素,例如情感、偏好、立場、情緒、評判、意圖等,體現出某種語用態度。這些因素與語用意圖密切相關”。[6]由此知,借助新媒體的便利性與互動的及時性,模因就像病毒一樣,能夠借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快速而且高效地感染人,進入他們的大腦記憶,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因此現在出現的人們“追逐熱點”“人云亦云”的現象,是借助語言模因論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在此,筆者以詞語“叮當”所產生的社會現象,也就是“曼德拉效應”為例,對其產生原因與過程進行分析。在一段時間內,人們多在新媒體平臺反復討論著“叮當”一詞中,“當”字為何失去了口字旁?是本來就寫成“當”?還是“ ?”字被抹去了?對此現象,新媒體用戶產生了激烈的辯論。而在新媒體平臺上的辯論,無疑也是新媒體用戶對現存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或是人云亦云,或是因自身主觀性改變了信息的原有準度,提供了虛假信息并將其傳播。無論如何,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變異,語言模因變體于是產生?!岸.敗薄岸??”“丁當”“叮鐺”“叮噹”等多種同音或是同義詞的出現更讓這場爭論不可開交。而從作為傳播活動個體的人來看,信息的錯誤傳播原因最大可能出現在作為信源的人身上,人的記憶具有易變性、不可見性、不完全可靠性等性質,因此人如果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以自身的記憶為信息源頭,但記憶卻又模糊而產生變化,若無可靠的紙質或電子媒體記錄,人們會本能地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因此記錯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之“叮當”一詞本就因為在最初修改時沒能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性運用,依舊有一大批人運用的是“ ?”,而另一批人則早已跟隨漢字簡化的進程選擇了使用“叮當”,這是雙方爭論部分的史實,雙方的言論都有其正確性與錯誤之處。正是因為如此,“叮當”一詞才能在辯論中快速成為熱點,成為人們的聚焦點。這也就是強勢語言模因形成的過程。與之相對的,“叮當”的曼德拉效應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叮當”與“曼德拉效應”作為熱點本身之外,也就是說除了新媒體傳播使人們關注點聚焦于這兩個概念本身外,還有“人”的因素在背后影響。如今的社會以流量為導向,媒體的主要目的就是讓這股“流量”來到自己身上,從而產生實際的經濟效益。如何吸引流量便成了媒體要考慮的事,吸引流量也就是吸引眼球,吸引人們的關注焦點。這一行為從語言模因論的角度來看,便是在通過宿主的主體性因素創造模因,這個創造出來的模因就是媒體作為“標題黨”的內容,模因就像病毒,夸張的,虛假的標題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模因也就感染了人們。曼德拉效應是許許多多個人的錯誤,通過新媒體平臺被放大成了集體性的錯誤,也就是“集體性失憶”。[5]一些人對他們所看到的各類媒體平臺、公眾號不假思索的盲從,甚至反復宣傳來強化自身記憶中錯誤的部分,讓其越來越牢固。所以當從語言模因論的視角看待曼德拉效應的產生時,會驚奇地發現語言模因感染人的過程借助了新媒體平臺的力量,曼德拉效應的背后同樣是新媒體平臺下作為“人”的主觀性在起作用,因此就此從語言模因論視角討論曼德拉效應的產生是有可行性的。

(二)模因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曼德拉效應”事件會永遠處于被產生與被發現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下,更能印證本文觀點可行性的是:語言模因也有其生命周期。此處根據弗朗西斯·赫里根[7]的觀點可知,模因傳播復制的生命周期將經歷四個階段:1.同化(assimilation);2.保持(retention);3.表達(expression);4.傳播(transmission)。以語言模因“叮 ?”為例帶入這個生命周期進行分析。在第一個同化階段,模因為了感染宿主必須具有可注意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而?!??”相比于簡化詞“叮當”顯然具有足夠的凸顯性,一是因為當時社會環境下動畫片小?!??”的興起,二則是因為“ ?”字本身為人們所習慣,相較于簡體字有聲符“口”的存在,作為擬聲詞顯得更為合理。所以宿主愿意接受這個模因,它適應了宿主的潛在認知結構。在第二個在保持階段,“ ?”顯然要比剛修改的簡化字“當”的存在更久,在宿主記憶內保留的時間自然也就越長,印象也更加深刻。在第三個表達階段,模因不是人們的“記憶”,而是我們至今能夠在網絡上查詢到的“ ?”字的存在過的依據,從精神層面轉移到了可以被確認的文本、圖像等物質層面。在第四個傳播階段,這是需要特別重視的一個階段,因為時代原因,當前時代的新媒體技術改變了音頻、書本、照片、光盤等物質形式傳播速度、力度、范圍等不足的缺陷。在新媒體平臺上,雖然語言模因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會遵循事物的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會衰退或消亡,但是周期長短不一。而新媒體技術保存住了這份消亡或衰退的模因,讓其擁有了重現的機會。舊的事物在新的時代開啟新的生命周期的這種現象,被網絡用戶戲稱為“文藝復興”。根據上面的生命周期流程,同樣可以印證“曼德拉效應”這個現象的循環往復。曼德拉效應同模因一樣,借助了新媒體技術的力量保存住了被遺忘的種種“曼德拉效應”,讓其有了存在的物質基礎與現實依據,也是其開啟下一輪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

三、結語

從語言模因論的視角出發,我們對一例曼德拉效應與模因共有特性的現象進行觀察并分析,發現根據時代特點來看,新媒體技術是這兩類社會現象傳播與發展的重要基石。而從曼德拉效應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新媒體提供了物質基礎,人的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其現實基礎,這同樣也是模因傳播所需要的。而模因變體與類似于“人云亦云”現象的曼德拉效應有所關聯,聯系到這兩種現象同樣涉及“人”的記憶的部分,無論是虛假的記憶還是有現實物質可佐證的真實記憶,都不妨礙人們對這類現象展開辯論。

為了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研究這類現象是對社會“物質與精神”之間關系的一種解析。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人類傳遞信息等物質層面的活動對人類記憶等心理活動加以影響,從而達到某種心理效應等社會現象是有可能的。

參考文獻: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

1976.

[2]何自然.語言模因及其變體的應用[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2).

[3]陳新仁.漢語語用學教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

[4]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06).

[5]尚國強.新媒體傳播中群體失憶所造成的“曼德拉效應”現象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9,5(01).

[6]何自然,陳新仁.語言模因理論與應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7]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J].1998.

猜你喜歡
新媒體
融媒體時代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
新形勢下精品圖書的內容策劃與藝術設計創新
報紙副刊的傳播意義與運營策略研究
真我與偶像:新媒體語境下的明星與粉絲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