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氣詞“無”的歷史發展歷程

2023-05-30 05:54劉彤彤
今古文創 2023年2期
關鍵詞:語法化

【摘要】 語氣詞“無”的來源經歷兩個階段,一是表否定義的動詞和副詞,二是否定詞“無”的詞義擴大,同時表示主觀和客觀上的否定,為其意義虛化提供條件?!盁o”語法化始于副詞用法,使用時可省略所帶的賓語,且常用于口語中,因此答句也可省略賓語,單用“無”字回答,促使“無”改變句法位置,即位于句末語氣詞出現的位置上,另加讀音的弱化,一起促成了“無”最終語法化為語氣詞。語氣詞“無”發展到宋元時期被“麼”所替代,此后還有遺留,明清時期的語氣詞“無”仍在書面語中使用,現代漢語中也有否定詞置于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的用法,在溫州方言中也有語氣詞“無”的遺留,在搭配上也有一套規則。

【關鍵詞】 語氣詞“無”;歷史來源;語法化;位置的改變

【中圖分類號】H13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2-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36

語氣是通過語法形式表達的說者針對句子命題的一種主觀意識。作為一種語法范疇,語氣要兼考慮形式和意義。①胡明揚認為,“語法范疇是一類語法意義的概括,而語法意義則是一定語法形式所表達的意思?!?②由此可知,形式與意義密不可分,對語氣的研究要兼顧這兩個方面。

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最顯著的差別之一,即語氣詞全部更換,歷史上曾出現過“無”作為語氣詞來使用的情況,而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關于現代漢語中語氣詞“嗎”的來源,學術界有基本一致的看法,認為其來自“麼”,而“麼”來自“無”。③同樣,“無”作為語氣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并未消失,而是改變形式繼續存在。在現代典范白話文著作中,仍有否定詞位于句末表疑問語氣的用法,方言中也存在這一現象。我們認為語氣詞“無”從實詞“無”演變而來,句法位置的改變使其有了虛化的可能,音節的弱化進一步虛化意義,最終演變為語氣詞“無”。

一、語氣詞“無”的歷史來源

語氣詞“無”是從實詞虛化而來的,“無”的本意是與祭祀有關的舞蹈,后來衍生出“沒有、不”的意義,否定義不斷擴大,為其意義的虛化提供了前提。

(一)語氣詞“無”的實詞來源

“無(無)”是一個會意字,本義為高興地起舞。據甲骨文字形推斷,是一個正面的人分開兩條腿,兩手各拿一條細長且下方分叉的物體,表示舞蹈。卜辭、金文中“無”和“舞”為同字。在商代宗教迷信活動中,舞蹈是娛神的重要媒介。但殷商卜辭話語體系中的“無”卻是一個祭名,特指商代的舞蹈祭祀。④《說文解字·舛部》:“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薄拔琛笔恰盁o”的后起分化字?!盁o”從一種特殊的舞蹈祭祀活動,表示紀念某種失去的事物,意義由此虛化,表示沒有、失去?!盁o”的本義轉移到“舞”上,詞義發生演變。

西周青銅器中的銘文就有“無”作為動詞和副詞的用法,表示沒有、不的意思,例如:

(1)“子子孫孫,萬年無疆?!保郊咀影妆P)

(2)“無唯正聞,引其唯王智?!保Γ?/p>

上例中,早在西周時期,“無”就作為動詞和副詞使用,與其本義“高興地舞蹈”已無關。

《玉篇·亡部》:“無,不有也?!眲釉~“無”的意為沒有,與“有”相對??梢钥闯鰟釉~“無”是對動詞“有”的客觀否定?!坝小焙汀盁o”常一起出現在句子中,從兩個相反的方面來描述事物,作為一對反義詞使用,突出事物的特征,例如:

(3)《廣韻·虞韻》:“無,有無也?!?/p>

(4)《全漢文》:“愿以所有,易其所無?!?/p>

我們還發現“無”與其他名詞對舉的情況,此時的“無”可視為一個名詞或代詞,是對前面已出現名詞的否定或復指,起到了對比或強調的作用,例如:

(5)《左傳》:“事大在共其時命,字小在恤其所無?!?/p>

(6)《禪源詮序》:“念起即覺,覺之即無?!?/p>

(二)否定詞“無”的詞義擴大

動詞“無”與“沒有”相對,詞義相當于動詞“沒”,和動詞“不”在表義上有略微差別。動詞“不”是一個帶有主觀性的否定詞,而“無”表示情況的消失或不存在,具有客觀性。自從“無”假借為否定詞后,其基本用法即作否定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表否定。⑤該用法進一步泛化,還加入了主觀的否定,擴大詞義,與其搭配的名詞性成分語義也更空靈,表明其否定義更加虛化,例如:

(7)《今文尚書》:“爾無不信,朕不食言?!?/p>

(8)《詩經》:“雖無好友,式燕且喜?!?/p>

二、語氣詞“無”的語法化歷程

語氣詞“無”從實詞演變而來必然要經歷虛化的過程,該過程需要一定的前提和條件,“無”的副詞用法為其虛化提供了前提,句法位置的改變、語義的變化和音節的弱化使其進一步虛化。

(一)副詞用法為語氣詞“無”演變提供了前提

否定副詞常用于動詞前,表示對該動作的否定。副詞“無”表否定,相當于“不、不要”,有一定主觀性,例如:

(9)《論語》:“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10)《周易》:“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p>

副詞“無”表示否定,相當于“未”,意為“沒有”,具有客觀性,例如:

(11)《左傳》:“我皆無之,豈隨也哉?”

(12)《荀子》:“不能當一人,而能當千人百人者,說無之有也?!?/p>

表示反詰,相當于“得無”,例如:

(13)《國語》:“謂君其何德之布以懷柔之,使無有遠志?”

(14)《呂氏春秋》:“且夫饑,代事也,猶淵之與阪,誰國無有?”

“無”還可與“得”搭配,形成“得無”位于句末表疑問。在此用法中,“無”所帶的賓語受到音節和表達的限制而被省略,可視為正反問“無”意義的虛化,只承擔表疑問語氣的作用,沒有實際義,例如:

(15) 《五燈會元》:“上堂,舉南泉斬貓兒話,乃曰:‘南泉提起下刀誅,六臂修羅救得無?設使兩堂俱道得,也應流血滿街衢?!?/p>

(16)《野叟曝言》:“天師能捉鬼,戶戶送靈符,鬼滿間閻間,天師捉得無?”

上述疑問句均以問號結尾,但除位于句末的“無”外,沒有其他形式可表疑問語氣,故可把這兩個句子看作疑問句式中的是非問句,意為“救得嗎?”“捉得嗎?”顯然,語義上“無”“嗎”可互換,故推斷此時的“無”已經虛化演變為一個語氣詞。

(二)位置的改變

通常,詞匯的語法化首先由某個詞句法位置的改變誘發。⑥“無”在句法結構中位置的變化是其進一步虛化的主要手段,也是其成為語氣詞的必備條件之一?!盁o”可位于句首和句末兩個位置,但語氣詞要求必須位于句末。

“無”可以用于句首。無義,例如:

(17)《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p>

(18)《左傳·隱公十一年》:“……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p>

上古時期也有“無”位于句末的情況,但多為動詞用法,具有實意,表示“沒有、不是”義,例如:

(19)《左傳》:“有罪,若何告無?”

(20)《禮記》:“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

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無”就在句末出現,且用問號結尾,但此時問句中的疑問語氣通過語氣副詞“豈”或疑問代詞“何”表達,“無”仍有實意,即“沒有”。我們可將其歸因到“VP-Neg”型問句的省略形式上,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當“無”后的中心語省略,而無法重新找回時,便具備了語氣詞的性質。上例中“有、無”常并列對舉,“無”在線性順序上常位于“有”后,因此僅保留“有”所帶的賓語而省略了“無”后的賓語。由于“無”后還可找回省略的賓語“愿”“罪”,“三無”中的“無”是一個體詞,表示三種沒有的事件,具有實意,因此這一時期的“無”還未虛化,但從句法位置看,位于句末已為語法化提供了條件。

“不”“未”“否”和“無”一樣,均表否定,有相同義素,因此實詞虛化可視為一組否定詞類化的結果。歷史上都出現了否定詞位于疑問句句末的例子,但出現和使用的時間早于“無”,例如:

(21)《詩經》: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22)《國語》:夫天道導可而省否?

六朝時期,也大量出現了“無”位于句末的用法,此時的“無”未必具有實際意義,后面的省略成分也無法補全,意義逐漸虛化,不再表示“沒有”義,可以視為其語法化的開端,例如:

(23)《全劉宋文》:“夕滅雙樹,豈還本無?!?/p>

(24)《全梁文》:“但凡所見有,即是圣所見無?!?/p>

該時期的“無”也可用于單獨答句,來回答問題,表示對所詢問情況的客觀否定,在陳述一個不存在或消失的事實,可視為“無”對所詢問情況在語境上的臨時吸收,包含了所問的情況,實際上答句的形式是對問句的省略,例如:

(25)《祖堂集》:“師曰:‘莫是湖南去不?對曰:‘無?!?/p>

(26)《五燈會元》:“同事問曰:‘汝憶父母邪?師曰:‘無?!?/p>

從語用上看,問句本身即一個省略形式,由“X-Neg-X”句型省略為“X-Neg”句型,句中的“不”表否定義,并同時虛化為不完全意義上的語氣詞,承擔疑問語氣功能。答句對問句的省略并不會造成語義的誤解,反而使表達更簡潔,會話雙方根據交流的語境可明白被省略的信息。但該用法大多出現在口語中,口語性較強。唐詩中有大量使用語氣詞“無”的表疑問的情況,例如:

(27)白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28)李賀《示弟》:“病骨猶能在,人間底事無?”

此時“無”用于疑問句中,且不存在其他表語氣的手段,證明了“無”在問句中承擔了表示疑問語氣的作用,后面加上問號,可以判定“無”在唐朝已經有作為語氣詞“無”的用法了。

(三)讀音的弱化

古音武夫與莫胡二切不別。故無與模同音?!盁o”與“摩”“磨”均為明母字,語氣詞在使用中會發生音變大多采用漸進式,符合了語言漸變性的原則。晚唐五代時,“無”的聲母逐漸分化,有無的“無”讀作微母,而句末表語氣的“無”仍讀明母,因此便用“摩”“磨”記錄。⑦

孫錫信認為,“無”是在演變為“麼”以后才完全成為語氣詞的?!盁o”是否定詞兼表疑問語氣,“麼”不帶否定義,是純粹的語氣詞。因語音變化,“無”早在宋元時期為“麼”所替代。但只能說明兩者在形式上有所差別,字的寫法不同,但表意相同。在“麼”出現以前,“無”就已經有兩種用法:表達語氣的虛詞和表示否定的實詞?!包N”作為純粹的語氣詞,沒有實際意義,它的出現僅分擔了“無”的語氣詞用法,未磨損其意義。此外,語氣詞往往讀作輕聲,從側面證明讀音的弱化是“無”成為語氣詞的條件之一。

三、語氣詞“無”的遺留

“無”作為語氣詞的用法雖然被“麼”所替代,但在沒有文字記載的口語中仍然使用這一意義,只是表達為書面語時,文字不再記作“無”。

(一)明清時期語氣詞“無”的語體變革

口語的發展速度快于書面語,因此語氣詞“無”在唐五代時期常用語口語中,但由于書面語的保守性和文人襲用舊詞的習慣,在明清時期的書面語中還殘留語氣詞“無”,例如:

(29)《二刻拍案驚奇》:梟獍一誅身已絕,法官還用簡尸無?

(二)現代漢語中的語氣詞“無”的遺留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對“無(無)”的解釋是:①動詞,沒有(跟“有”相對);②不;③連詞,不論;④書面語,同“毋”??梢?,現代漢語中“無”這一形式已無語氣詞用法,但一些表達中還有將否定詞置于句末表示語氣的用法,可視為歷史的遺留,大多出現在口語中,例如:

(30)“午后出去不?”“不一定?!保ɡ仙帷独蠌埖恼軐W》)

(31)小伙子再說一遍:“把望遠鏡讓我看看,行不?”(史鐵生《邊緣》)

否定詞在句中作語氣詞使用,起表達疑問語氣的作用,將其替換為“嗎”語義基本上沒有改變,在方言中也有這樣的用法⑧,例如:

(32)儂去勿?(上海話)

(33)你喜歡其不?(衡陽話)

(34)王先生有來恁兜無?(王先生來你家了嗎?)(廈門話)

(35)阿江落班未?(阿江下班沒有?)(廣州話)

(36)你吃飯了沒?(西寧話)

(37)四爺呷哩冇?(新化話)

(三)溫州方言中的語氣詞“無”的搭配

句末表語氣仍讀明母的“無”在溫州方言中還有遺留。語氣詞“無”加在句末表否定義,兼帶疑問語氣,而在溫州方言中表示肯定義,兼帶疑問的語氣,無成句功能,只是黏著在已有的語氣用法中表示語氣進一步舒緩。

在與現有的六個典型語氣詞的搭配中,“無”只能加在語氣詞“的”“了”之后,緩和語氣,是對實際情況的肯定,例如:

(38)就是這樣的無。

(39)葉子落下來了無。

語氣詞“無”與剩余的四個典型語氣詞“嗎”“呢”

“吧”“啊”無法連用,不能同時出現在句末表達語氣。由于呢1和呢2在演變史上沒有嚴格區分,我們暫不討論。語氣詞“無”可以與“啊”“吧”交替使用,表示肯定語氣,但無法與“嗎”交替使用,其結果會改變原本的疑問語氣,更像是對含有“嗎”疑問句的一種回答,例如:

(40)*好嗎無? 好無。

(41)*現在走吧無? 現在走無?

(42)*明天啊無。 明天無。

齊滬揚對六個典型語氣詞表意功能的分類⑨(上圖),可見無法與語氣詞“無”替換使用的語氣詞“嗎”的功能偏于傳疑,而可與“無”連用的語氣詞“的”和“了”的傳信功能在六者中最強,介于其間的“啊”“吧”可與“無”交替使用,是因為溫州方言中的語氣詞“無”本身帶有肯定意味,只是語氣有所削弱,與江浙人溫和的性格特點有關,因此,在不改變原句語氣的前提下,無法與帶有較強疑問語氣的“嗎”交替使用。

在與句式的搭配中,“無”常用于“V-Neg-V”或者“V-了-Neg”之后,例如:

(43)好不好無?

(44)吃了沒有無?

語氣詞“無”在溫州方言中表肯定,但并不會改變句子原先的語氣,不直接承擔疑問或感嘆等語氣功能,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削弱和緩和的作用,表達追問或安慰的語氣,具體的情況要根據語調、語境、交際雙方等綜合因素具體分析。

注釋:

①⑥⑨齊滬揚:《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胡明揚:《實用漢語語法·序》,載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③⑦孫錫信:《近代漢語語氣詞》,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

④趙芳媛:《從漢字構形看上古舞蹈文化——“無”

“武”“舞”為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第73-83頁。

⑤楚艷芳:《語氣詞“無”的來源及發展》,《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第130-136+154頁。

⑧方言例子引自邵敬敏《漢語方言正反問的類型學比較》,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邵敬敏,周娟,彭小川,邵宜,甘于恩,曾毅平.漢語方言正反問的類型學比較[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

[3]齊滬揚.語氣詞與語氣系統[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楚艷芳.語氣詞“無”的來源及發展[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5,22(06):130-136+154.

作者簡介:

劉彤彤,女,浙江平陽人,溫州大學2020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在讀碩士研究生,語用學方向。

猜你喜歡
語法化
“所有”的語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歷史檔案中因果連詞的語法化及其動因
淺析隱喻和轉喻在詞義演變中的作用
介詞“依據”的詞匯化與語法化
漢語方言“馱”字被動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機制
上古漢語“之”的詞性及用法
《漢語史論集》述評
俄漢情態詞語法化特征對比研究
湖南祁東話復數標記“一各”的功能及語法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