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教育視角下散文教學策略探析

2023-05-30 10:43李冉王浩
文學教育 2023年1期
關鍵詞:情感教育教學策略

李冉 王浩

內容摘要: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語文學習不僅要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要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而情感是散文教學的精髓與靈魂,作為人文內涵豐富、具有獨特審美的散文文體,在對初中生情感的陶冶與人文素養的提髙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本文試圖通過以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背影》教學為例,并結合初中散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現狀進行分析,提出適合初中散文教學情感教育的策略,以促進初中散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情感教育 初中散文 教學策略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有利的教學環境、挖掘情感因素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其健康成長。情感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從現實問題出發,深化自身情感教育理念。掌握文本的文體特征、依據學情,采取多樣適宜的情感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參與情感教學的主動性,從而提升散文課堂效率,培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初中散文情感教育概述

(一)情感教育的定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進程,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情感教育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盧家楣在《情感教育心理學》(2002)中提出“以情優教”概念,認為情感教育即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關注學生情感發展動態,以完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朱小曼在《情感教育論綱》(1993)中論述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培養情感為基礎,以發展素質為導向的教育模式。魚霞于《情感教育》(1999)認為情感教育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對學生情感的引導,促使其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真正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各代表學者論說側重面雖有所不同,但核心要義卻指向同一方面: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有利的教學環境、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情感因素,將學生原本單一的認知與生動的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其健康茁壯成長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合理發揮情感的作用,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極大提升,真正培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本文的初中散文情感教育策略研究是以溫儒敏主編的統編本語文教材中的情感類散文篇目為依據,以散文教學過程中的情感因素為抓手,期望通過積極的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正向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學生對散文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散文與情感教育的關系

散文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語言優美、題材廣泛。不僅能夠包含多層次的思想情感,更能真實的反映作者的情感世界。其豐富的情感表達成為學生情感教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初中統編本教材選編散文篇目內容多樣,情感真摯。如八年級語文上冊朱自清散文《背影》描寫父與子的真摯情感,表達父愛的偉大,被稱作是進行情感教育的絕佳文本,如果在《背影》教學過程中融入情感教育,不僅可以使學生真切感受親情,更可以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因此在初中散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認識到語文的工具性,更要認識到語文的人文性,通過散文中的真摯情感引起學生共鳴,培育學生人文素養。初中學段的學生處于人生“青春期”,身心都在經歷變化,情感愈加豐富強烈,所以在面對學習和生活時,難免產生無法排解的困惑和矛盾。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借用教材中的散文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非常必要,不僅可以更好維護初中生易怒敏感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正確度過青春期,還可以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散文學習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正向情感體驗,樹立正確價值觀。

二.初中散文教學實施情感教育的現狀

(一)有的教師比較忽視散文情感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素質教育,弘揚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教育側重點由最初的重知識技能向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推進,情感教育重要性隨之日益凸現。這一變化勢必與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產生沖突: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改革遇到阻力時自覺退回到傳統教法。講課的知識點圍繞中考考點進行,在分數和升學率的影響下,忽視語文教學情感作用。教師沒有從自身真正認識到情感教育與語文課程的密切聯系,沒有真切意識到情感教育目標對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才會在課改進程中動搖標準,忽視語文人文性質。在教師忽視情感教育的影響下,中學散文教學過程更傾向于知識傳輸,一些文質兼美的散文反而結合教學大綱進行了理性的解剖。以《藤野先生》為例:部分教師在教學設計環節雖擬定三維目標,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卻圍繞知識目標進行,即重點學習以典型實例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手法,而弱化理解語言感情色彩、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等情感目標,在散文中教學中忽視了情感教育。這在客觀上也維持了教師對初中散文教學過程中忽視情感教育的現狀。

(二)有的學生缺乏相應情感動機

于漪(2009)認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指對學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人文追求善,帶給人悟性的啟迪,情感追求美,帶給人理性與感性的交融,豐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其兼具深刻的理性與情感之美。但現如今,多數學生在散文教學中都沒有感受到文章中表達的情感,反觀自己的情感也沒有被激發出來,這在以情感著稱的散文教學中,學生并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也就不會體會到學習散文的樂趣。王崢崢(2021)在其初中現當代散文教學情感教育研究問卷中發現學生在課堂中無法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么一篇文質兼具的散文,給學生帶來的只可能是流于文章表面的文字,而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卻沒有被學生接受和體悟,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以學習《背影》為例,學生對于親人的感情沒有被激發出來,那就很難真正感受到文章中的父子深情,培育正確的親情觀念。學生沒有入境、入情,他們對文本的了解就只浮于大概內容,學生沒有在散文教學中激發起正向的情感體驗,情感教育目標就沒有達成。

(三)情感教學方法存在固化單一的問題

按照散文獨特的文體要求,教學應從情感入手,根據情感類型創造性的進行教學設計。然而目前初中散文教學課堂上,并沒有真正實施情感教育,反觀教學方法單一、固化,甚至衍生為程式化教學,極大程度阻礙了學生的情感發展。譚維河(2019)在其教學中發現語文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并未將散文與其他文學樣式區分開來,在教學中沒有把握散文文體的本質和特征,而是按照傳統方法,分解知識點,一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文學常識,概括主題思想,分析寫作特點。這樣分解課文,文本整體性被破壞,從而切斷整體情感的脈絡,讓散文失去了其獨特韻味,學生的情感體驗也被阻斷。散文教學應注重對學生思想以及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擺脫單一固化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聯系生活實際,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三.初中散文教學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語文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應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動機,并優化散文設計的情感方法,這樣才能將情感教育真正落實到散文教學當中。此部分將以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篇目《背影》為例,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期幫助散文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深化教師情感教育理念

唐廣勇在《情感教育策略論》(2017)中認為教師應與教材進行靈魂的對話,教師不應僅僅成為文化的傳授者,更應該是情感與觀點的分享者。教師是否具有深厚的情感教育理念是影響教師能否成功開展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當教師從心底認同情感教育的力量,對文本產生真實的情感共鳴時,才能真正落實情感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升華。這要求教師在日常備課中,首先清楚散文的文體教學要求,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對文本中的情感精神有一定的認同。在認同的前提下結合自身經歷與文本情感互通,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做到教師、文本、作者、學生的多向交流。情感得到共鳴,感情就成為了聯系整個課堂的線索。以教授《背影》為例,教師在備課中要首先清楚認識到文中的父子親情對初中學生積極的情感影響,其次做到抓住情感線索,與文本對話、與朱自清對話,將自己的情感體味融入到教學當中去,使教學文本情感真正超越文字束縛。教師深刻認識到情感教育的力量,學生自然也能感受到情感的震動,激發起自身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二)激發學生正向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的過程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過程,而教師的主導是為了更好激發學生體驗情感的主體性。學生在初讀文本后往往會得到一個表面認識,但如果想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課文伊始便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真正走進作者、走進文本。

1.背景追溯,激發情感

在文本中基于對作者及其所處社會背景進行資料補充,追溯文章寫作原因,從而更好體會作者內心情感,調動和喚醒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感受和興趣。以《背影》為例,文中對父親送“我”到車站的一系列關心做了深刻描繪,但父親的舉動在當時卻并不被“我”接受,以至于作者在創作此篇散文時總覺得當時聰明過分,懷有深深的愧疚。對于此,學生的疑問便伴隨著初讀文本后產生—父親的全心全意為何會使當時的作者如此反感?教師即可以此作為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突破口,補充背景資料,帶領學生了解朱自清父子之間的尖銳矛盾、追溯父與子情感變化的原因。由問題出發通過對背景的追溯,學生既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又體悟出作者對與父親的情感變化,進而激起對下文學習的興趣。

2.情境創設,調動情感

散文具有濃厚的生活性與情感性,因此利用生活經歷來創設情境進行情感上的體驗,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散文教學可以從文本出發通過多媒體播放音視頻直觀感受、語言渲染、提問引導等方式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合理的創設情境有助于學生融情入境,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侗秤啊方虒W中,父親老來飽經憂患,不辭辛苦送兒子上京,所以父親的背影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中。初讀文本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父親曾留給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背影”,由組內分享激發起學生們對父愛的情感體驗。帶著這種情感深入文本,可以更深層次體會父愛如山的深沉,升華情感教育的意義。

(三)優化散文情感教育方法

散文作品往往具有比較深遠的象征意蘊,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滿足于對其表面情感的歸納概括,應由表及里幫助學生挖掘與感悟其所蘊藏的深層情感。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理解教學內容的關鍵一步。通過對文本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分析,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意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真正落實情感教育。

1.語言品味

在文本分析過程中,語言的分析是一項很重要的環節。需要學生真正與文本對話,品味語言,才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和變化?!侗秤啊芬徽n中記載父親的語言只有五處, 雖然簡單,但內涵深刻。第一處為家道中落后父親為安慰兒子所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教師可以從本句入手,透過文本深挖其背后的情感因素。挖掘其所象征的親情之愛,而不僅僅是父親安慰這一行為本身。家中負債累累,本就營生不濟的父親還是選擇站出來,將艱難擋在作者身后,鼓勵作者日子總會過好。由此分析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支持,激發學生的感激之心。

2.動作分析

在文本的分析中,除了注意語言,動詞的把握也是對與文本分析的一個很好切入點?!侗秤啊芬徽n具有大量動作描寫,但最感人的一幕聚焦在父親為作者買橘子時的場景?!佰橎堑刈叩借F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從“蹣跚”“慢慢”分析父親的行動艱難的原因—父親已上了年紀, 身材偏胖,穿著臃腫?!翱墒撬┻^鐵道, 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睆摹芭省薄翱s”“傾”動詞入手,讓學生描述這些動作行為進行角色扮演,從身體力行中感受父親的艱難,再從這些艱難中切身體會父親的愛。在閱讀這個語段時,一系列的動作描寫都應引起教師注意,挖掘動作本身蘊含的情感意味,激發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動機。

3.線索串聯

散文情感教學要緊抓文眼,找到串聯全篇的線索?!侗秤啊芬晃?,正是以父親的“背影”貫穿全篇,它不僅是全文的線索,更是文章情感的聚焦點。要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因素進行情感教育,對文眼“背影”的分析必不可少。文中“背影”共出現四次,每一次都揭示出不同層次的思想情感。文中第一次出現“背影”是在文章的開頭部分,開篇點題,為下文做好鋪墊。第二次刻畫“背影”是在描寫車站送別,詳細刻畫買橘背影。此時文章情感走向最高潮。文中第三次出現是對背影進行了簡略描寫,父親和“我”告別后,再也分辨不出的背影。最后一次提到“背影”是在文章的結尾,兒子收到父親的來信,作者與悲涼氣氛中再次回想父親“背影”,首尾相照。通過線索的串聯,文本既保存了整體性,又延續了情感脈絡,使得學生的情感隨著線索的推進愈發強烈,情感教育效果也愈加明顯。

通過文本解讀引導學生走進散文的美妙殿堂當中,幫助學生啟發情感思考、豐富精神世界、深化其情感的認同與體驗。

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選的散文篇目,文質兼美、意蘊深邃,為情感教育的實行貢獻了最佳素材。在初中散文的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從散文中感受情感,培育素質的全面發展。本文以經典篇目《背影》教學為例,結合初中散文教學中教師、學生、教學方法三方面的情感教育現狀分析,分別提出深化教師情感教育理念、激發學生正向情感體驗、優化散文情感教育方法的解決措施,以期可以促進初中散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譚維河.中學語文教學與實踐探索[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2019.

[4]劉明敏.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1.

[5]王崢崢.初中現當代散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1.

[6]尹鴻儒.舔犢情深 大愛無言—試析《背影》的情感教育藝術[J].科學教育,2010,5(16).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

猜你喜歡
情感教育教學策略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舞蹈教學策略之我見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的教學策略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