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科背景下工科課程建設評價標準的研究與實踐

2023-05-30 10:48郭宏亮于合龍
計算機應用文摘 2023年5期
關鍵詞:新農科課程評價新工科

郭宏亮 于合龍

關鍵詞:課程建設;課程評價;新農科;新工科

1引言

高等院校課程建設是教學培養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既是學生開展實踐性研究的理論基礎,又是提高學生個人專業素養水平的根本途徑[1]。根據高等農業院校的發展需求,基于新工科理念,聚焦目前教學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重構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系統能力[2]。通過定性與定量的分析方法總結學院課程建設現狀,從多角度、多層次對課程建設評價體系進行構建[3]。課程建設應突破傳統體系中對學生終結性考試成績的過度依賴,將碎片化評價整合為系統化評價,綜合考慮資源和特色要求,保障了評價的全面性與可持續性[4]。以國家一流課程建設為目標開展具有特色、成效的課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課程建設評價體系現狀

(1)教學目標還需明確。當前,課程教學目標大多著重于對學生知識目標的考核,課程的能力和素養定量化考核方法不足,學前學情分析還需要進一步落實。(2)教學方法還需改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大多只是以教師的教為主體,學生課堂參與度不夠,學生主觀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充分。(3)學習評價還需優化。過程性考核應該在學習評價中占有主要地位,更需要明確量化過程性考核具體指標。(4)教學資源還需豐富。教材、習題庫、案例庫、微視頻等豐富的教學資源是課程教學的資源池,資源素材應實現知識、素養、能力與目標的對應,加強案例庫建設工作。(5)優勢特色還需突出。課程思政、產科教融合、智慧農業、科技創新等優勢特色應與課程建設緊密結合,同樣的課程要有不同的特色。(6)評教結果還需全面。采用學生評教、學院評教、學校評教、同行評教等多種評教方式,需要實現多元融合,建立全面的評教指標體系。

3課程建設指南與評價標準

吉林農業大學信息技術學院結合學校發展背景與目標,于2021年制定了課程建設指南與評價標準,并對學院41門課程進行建設和評價。建設和評價內容由6部分組成,即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習評價、學習資源、優勢特色、評教結果。各部分所占分值如圖1所示。

3.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建設標準制定要綜合考慮學校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3個方面。課程目標制定要基于學情分析,著重分析學生已有專業知識儲備情況、前序課程修讀及成績情況、已具備的學習能力、地區分布、心理特點、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意志品質等;課程教學目標要同時體現知識、能力和素養目標,并采用bloom教學行為動詞表中的動詞對3類目標進行劃分。具體劃分為:知識目標授之以“魚”,體現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能力目標授之以“漁”,包括操作能力、學習能力、表達能力以及系統思維、計算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等;素養目標體現課程思政,包括但不限于道德、法制、工程倫理、國際視野、大國三農、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

教學目標有3個定量指標,即是否基于學校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是否有學情分析;是否涵蓋3類目標。將檢查合理性、完備性和科學性作為定性指標。

教學目標的評價標準主要通過課程建設報告、教學大綱、課程教案、說課視頻來佐證。

3.2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建設標準要求學院全面推行對分教學法,加大學生活動比重。使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同時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學生課堂活動次數每學分不少于8次或課堂活動時間不少于20%。全面推行混合式教學法,加大線上教學比重,保證線上教學比例不低于20%(通過學生線上觀看視頻、線上測試等學習平均時長體現),至少采用1種線上教學平臺(學習通、對分易和雨課堂等)。

教學方法有3個定量指標,即學生課堂活動時間、學生課堂活動次數、線上教學比例。將檢查合理性、完備性和科學性作為定性指標。

教學方法的評價標準主要通過課程建設報告、課程教案、在線數據、教學設計樣例、教學實錄視頻來佐證。

3.3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的建設標準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要體現“以評促學”,鼓勵以“教師自評+學生互評”方式進行作業評分;鼓勵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和課程科代表等組成學習共同體,發揮傳幫帶作用,輔助主講教師對授課學生進行學業指導。評價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于考勤、課堂測驗、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等環節,應與課程教學目標和章節教學目標對應,應覆蓋知識、能力和素養目標,要求過程性評價占總成績比重不低于40%。課后作業布置和批改次數,每學分不少于4次;作業批改一般應給出評分依據和評語;批改應及時,一般應在下一次上課之前、最遲1周內批改完畢;作業形式要多樣化,除了常規作業形式外,還應至少采用PPT報告、微視頻、微論文、程序代碼、仿真演示等形式中的1種;在對分課堂中,作業尤其重要,本次作業應作為下次討論的依據和內容;要定期公布平時成績,在期末考試前公布平時總成績。

終結性評價應主要體現學生課程學習目標達成度。其中,期末考試試題要體現知識、能力和素養考核。能力考核比例不低于30%,素養考核比例不低于10%。知識考核一般以選擇、判斷、填空、簡答、概念解釋等題型體現;能力考核一般以計算、應用、綜述、評價、分析設計等題型體現;素養考核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命題方式。案例庫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圍繞與本課程相關的科學家事跡、科學典故和事件、學科發展史、自然辯證法、人文藝術以及生產實踐、生活場景、道德法制等展開命題。

學習評價的建設標準根據平時成績比重,可規定學生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如果低于某個分數,總成績都視為不及格。各類考核要充分考慮畢業要求、課程目標和學情實際,總成績及格率不低于75%。

學習評價有五個定量指標,即平時成績比重、作業布置批改次數、能力考核比重、素養考核比重、總成績不合格比例。將檢查完備性和課程的“兩性一度”作為定性指標。

學習評價標準主要通過課程建設報告、教學大綱、試題審核表、測驗、考試及答案、學生作業、學生成績統計來佐證。

3.4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的建設標準由4部分組成,即教材和參考書、習題庫、案例庫、微課程。教材和參考書需指明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和參考資料,說明以上資料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并指導學生如何使用:習題庫在學分布置上應滿足每學分不少于200道題,能力型習題數量不低于30%,素養型習題數量不低于10%。同時,所有習題應備有參考答案。案例庫在學分布置上應滿足每學分不少于4個案例,案例類型應包含思政、科研、人物和前沿熱點4種類型中的至少2種,每種案例不少于2個,每個案例字數不少于800字。微課程在學分布置上應滿足每學分自制微課不少于3個,自制微課應聚焦課程重點、難點,每個微課程時長以5~10分鐘為宜。

教學資源有8個定量指標,即習題數量、習題各類型比例、案例總數、案例類型數、每個類型案例數、每個案例字數、自制微課數量、每個微課時長。將檢查合理性、完備性和科學性作為定性指標。

教學資源的評價標準主要通過課程建設報告和在線數據來佐證。

3.5優勢特色

優勢特色的建設標準。課程思政,將人物傳記、前沿熱點、耕讀教育、中華文化等思政案例有機融人課堂教學??蒲写龠M教學,將科研項目、論文、專利、標準和學生創新創業案例有機融人課堂教學。生產生活實際支持教學,將生產實際、生活場景、工程案例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將課本知識應用于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智慧農業,將數字農業、光農業、物理農業、農業試驗統計、農業模型等技術、方法或案例有機融人課堂教學。其他創新性做法,如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科技創新,虛擬仿真,教學共同體,云端教研等。

優勢特色有5個定量指標,即是否有課程思政、是否有科研支撐教學、是否有生產生活實際支持教學、是否有智慧農業特色、是否有其他特色型和創新性舉措。將檢查創新性作為定性指標。

優勢特色的評價標準主要通過課程建設報告、教學大綱、課程教案和說課視頻來佐證。

3.6評教結果

評教結果的建設標準主要取決于學生評教結果、學院評教結果、學校評教結果。學生評教結果由各專業隨機抽查10%以上學生給予評教:學院評教結果由學院領導和督導聽課給予的評教,主要依據說課視頻和教學實錄視頻;學校評教結果由學校督導、教務處或教發中心等部門給予最近一次評教。

評教結果的定量指標為學生評教和學院評教每學期開展1次;學校評教參考使用,且只能使用1次。評價分數為實際實施和采用的評教結果的平均值乘以15%。

評教結果的評價標準主要通過學生、學院和學校評教結果、說課視頻和教學實錄視頻來佐證。

4課程評價結果分析

4.1課程評價結果

本文以吉林農業大學信息技術學院課程改革為背景,選取41門課程作為建設評價對象。具體評價分析結果如圖2、圖3、圖4所示。

從圖2可知,滿分為20分的教學方法,分數處于12~18分區間的課程較多,得分為14分的課程有15門,占到總課程數量的36.6%分析說明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采取的教學手段未能完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課堂活動比重較少。

從圖3可知,在滿分為25分的學習評價中,有15門課程得到了18分,其余課程的評價分數較均勻地分布在20~25分之間。分析說明教師在對學生評價的過程中,部分學生過程性評價的得分較低,主觀上依然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重視參與過程性考核。

從圖4可知,在滿分為20分的教學資源中,評價數據主要集中在15,18,20分3個分值。得到15分的課程最多,共有18門,占總課程數量的44%。分析說明教師對于教學資源方面更側重于教材、參考書和習題庫建設,案例庫建設內容還需要不斷補充。

4.2課程評價相關性分析

在得到每個課程的評價指標數據的基礎上,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對41個課程評價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1所列。

(1)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和優勢特色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現是基于教學方法的完善,只有構建完備的方法體系才可實現對知識、能力和素養三方面目標的培養。為提高素養目標,需在教學中對學生國際視野、大國三農等方向進行加強,在課程中融人優勢與特色,如將生產實際與課堂有機結合,將數字農業、光農業案例融人課堂教學。分析說明較完備的教學方法和創新性的優勢特色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建設。

(2)教學方法與學習評價、教學資源、優勢特色和評教結果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教學方法對學習評價、教學資源、優勢特色和評教結果有顯著的影響。學習評價基于教學方法在日常教學中的實施情況,進而形成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教學資源的建立為教學方法提供了多樣性,教師可通過在線習題庫和案例庫為學生提供多種教學安排。利用科研支撐教學,發現智慧農業特色,探索特色型和創新性舉措,使教學方法在定量評價上更完備。評教結果是學生、學院及學校對于課程的評價,可促使教學方法進一步改進。分析說明全面的學習評價、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優勢特色和評教結果有助于教學方法的構建。

(3)學習評價與教學資源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

學習評價中過程性評價與教學資源的教材和參考書、習題庫及案例庫的建設情況顯著相關,學生的在線活動情況、考核情況、自主學習情況等,都會影響學習評價的定量化評分。分析說明教學資源高利用率有助于學習評價的提高。

4.3課程評價數據可視化分析

基于雷達圖法對課程評價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如圖5所示,教學方法和學習評價達成情況均為0.8,處于較低水平,分析說明課程教學方法和學習評價手段整體上有待提高。課程教學應以對分教學法為核心,兼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提升教師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滿意度。學習評價應堅定落實課程建設指南要求,優化過程性考核的定量化評定方式,以知識、能力和素養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目標達成度最高,達到了0.93,分析說明學院課程在建設上充分考慮學校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依據課程建設指南標準開展的教學實踐達到了課程教學目標要求,課程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5結束語

“新農科”與“新工科”的交叉融合對農業院校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學院課程建設指南和評價標準的創新改革是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必要手段。本文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習評價、教學資源、優勢特色和評教結果6個方面給出建設思想、要求和定性、定量化評價指標,并對實踐數據開展分析工作,形成課程改革、課程評價、數據分析、課程持續改進的標準范式,為涉農校院工科專業的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工程認證申請、課程建設改革提供方法和路徑。

猜你喜歡
新農科課程評價新工科
基于“新農科”發展的《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
“新農科”建設背景下《資源昆蟲學》課程教學改革
基于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的《動物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初探
新農科背景下觀賞果樹栽培與資源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設計交叉融合案例教學
新工科形勢下高校二級學院畢業設計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
面向卓越教師的師范生實訓課程評價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工業設計課程評價體系研究
云計算背景下的學生課程評價模式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