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AM視域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研學旅行課程的評價研究

2023-05-30 10:48林竟彥
新教育·科研 2023年5期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STEAM教育

林竟彥

【摘要】以廈門地區的地域資源為例,通過鄉土資源的有效整合確定主題研學課程的內容、跨學科合作設計主題研學課程的實施方案、發展性評價體系優化主題研學課程的育人效益三大方向,闡述小學教師應如何在STEAM教育理念引導下開發、構建、評價主題研學課程。

【關鍵詞】STEAM教育;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研學課程;開發與評價

研學課程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真實的環境下組織學生利用原有認知經驗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與實踐體驗等方式去解決問題的一種教育形式。它將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銜接起來,促使各學科教師實現跨學科合作。因此,主題研學課程是落實STEAM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教師可充分利用鄉土資源,結合各學科的融合交叉點構建主題研學課程,落實STEAM教育理念,為實現小學生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在STEAM教育理念引導下去構建、實施與評價主題研學課程活動。

一、通過鄉土資源的有效整合確定主題研學課程的內容

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的基本特征是每一輪研學實踐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支持學生以實踐體驗的方式遷移學科知識、生成新的知識,且STEAM教育理念同樣也十分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遷移應用行為。對此,小學教師則應積極整合鄉土資源,基于STEAM教育理念去構建主題研學課程,明確具體的研學主題內容,以便在后續的教學實踐中順利組織主題研學課程活動。具體來說,小學教師可以利用以下兩類鄉土資源。

1.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指地質環境、水文情況等非人為所形成的先天資源,比如化石燃料、非金屬礦物質等不可再生資源,生物、水、土地等可再生資源。自然資源具有地域性,會隨著經緯度、地形地勢的變動而顯現出地域差異。對此,小學教師在構建主題研學課程時要充分地開發、整合自然資源,以便促使學生主動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使學生能夠在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形成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等環保意識,從小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廈門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比如海洋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都極為引人矚目,而且一直非常重視自然生態的保護與開發。針對這一鄉土資源,小學教師則可以“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主題研學課程活動引導學生利用自然資源去創造電力資源,由此緩解電力資源緊張等現實問題。此外,也可以愛護海洋環境、珍惜魚類等為主題的研學課程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學生能夠自主應用數學、工程、藝術等知識設計環保行動方案,使其能在家鄉參與到愛護海洋資源、珍惜自然生態的環保實踐活動中。同時,針對各類海洋垃圾的處理,學生還可利用先進科技去制作一個能查閱海洋垃圾分類與處理回收方式的查詢程序,便于更多的人認識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具體做法,由此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以及科技發明的能力,真正地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2.人文資源

人文資源是相對于自然資源所形成的一種資源載體,即由人們經過勞動改造、科技發明等人為活動所生成的一種地域資源,反映著一個地區的文化底蘊、人文風情。小學教師應主動開發、整合人文資源,基于STEAM教育理念去構建主題研學課程內容,使學生能夠追溯家鄉歷史、探究家鄉變革,以便切實培養出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地域文化的美好情感。

廈門地區流傳著豐富的閩南文化,比如工夫茶便是其中一個代表。我校教師以閩南工夫茶這一人文資源構建了主題研學課程內容,組織學生拜訪閩南工夫茶的工藝傳承人,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觀茶色、煮茶、品茶等茶文化知識,由此引導學生從工程、美學、科技等角度分析閩南茶文化的文化內涵,鼓勵學生以茶為主題去設計微信小程序,由此宣傳閩南茶文化,幫助茶農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拓展銷售渠道。學生可以通過主題研學課程活動宣傳茶文化、推廣茶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也可以促使學生積極應用各學科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實現知識的統整,便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構建主題研學課程內容時,學校雖然可以分別從人文、自然資源去設計相應的課程內容,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教師不必將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獨立、割裂開來,而是要在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整合鄉土資源,以便切實優化小學生的實踐體驗,順利落實STEAM教育理念。廈門市的鄉土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在基于鄉土資源構建主題研學課程內容時,學校應充分選擇能對學生的現實成長產生積極作用,且利于本校教師進行研學課程指導的鄉土資源去構建研學課程,以便切實提高研學課程的育人效益。

二、通過跨學科合作設計主題研學課程的實施方案

通過開發、整合豐富的鄉土資源構建主題研學課程的具體內容與課程體系之后,學校便要據此設計實施主題研學課程教育的具體方案,設計明確的課程實施計劃,呼吁全學科教師參與其中,以免主題研學課程流于形式。在此方面,學校應通過以下方式確保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的順利實施。

1.把握課堂陣地,將主題研學課程與學科教學融合起來

課堂一直都是落實學校育人目標的主陣地,在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通過課堂教學落實研學指導,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對家鄉文化、地域發展有充分的了解,切實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等等?;赟TEAM教育理念,各學科教師都應將學科教學與主題研學課程結合起來進行統一指導,根據學科特性組織研學課程實踐活動。

以本校根據廈門地區資源構建的閩南文化主題研學課程中的“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為例,各學科教師則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針對性指導。在“端午節龍舟賽”研學課程學習時,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與端午節節日起源、習俗發展相關的文化資料,比如誦讀與端午主題相關的古詩詞、朗誦描述賽龍舟習俗的散文等,使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的積累學習理解端午賽龍舟文化的習俗特征、人文寓意;美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端午賽龍舟為主題開展繪畫、手工制作活動,比如學生可以利用各種木材與釘子制作龍舟模型,教師可以據此指導學生學習龍舟的工程結構、美學價值,也可以組織學生設計龍舟造型;數學教師可以從幾何角度引導學生觀察龍舟的空間形式,也可通過龍舟賽設計相應的計算問題,讓學生在端午龍舟賽中探究路程問題;科學教師可從科學角度指導學生分析龍舟在水上行駛時所呈現的科學現象及其基本原理;等等。如此一來,各學科教師都能積極地指導學生在學科教學中參與主題研學活動,有利于落實這一特色校本課程,也便于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2.開展實踐活動,在真實的情景下組織主題研學課程活動

主題研學課程普遍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展開的,主張學生在“做中學”“創中學”中完成相應的研究性學習任務,并且能夠積極地整合各學科知識實現實踐創造。對此,小學教師應共同設計研學實踐活動,在課外實現跨學科合作,指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使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

比如在“中秋博餅”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本校教師便在中秋節期間在學校內組織了中秋博餅的趣味活動。中秋博餅的習俗為:使用6個骰子進行投擲,根據骰子的點數選出探花、榜眼、進士等,而這一習俗自明末清初由鄭成功引入廈門,直到現在依然被流傳下來。在這一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的準備階段,美術教師便組織學生利用生活物資制作骰子,指導學生圍繞中秋主題制作主題板報,數學教師則從統計學的角度組織學生分析在中秋博餅活動中可能出現的點數,科學教師則從力學角度去引導學生思考投擲行為的受力情況等等。在活動準備階段,各位教師一同制作了中秋博餅的獎品,如一本名著、一套護膝等等。學生可自主參與中秋博餅這一習俗體驗活動,通過投擲骰子討好彩頭,而語文教師會在此期間組織學生朗誦與中秋相關的古詩詞,使學生能夠感知中秋佳節對中國人的寓意。由此,便可切實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使其及時樹立文化自信。

在“中秋博餅”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由于各學科教師積極進行分工合作,在活動期間負責統計學生的分數、發放獎品、維持紀律等等,所以本輪主題研學課程的組織效果十分理想,而學生也在這一活動中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產生了強烈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通過發展性評價體系優化主題研學課程的育人效益

主題研學課程評價機制的有效構建與實施有利于對學生的學、教師的教產生引導、監督與激勵作用。因為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的特殊性,學校應采用多主體、多手段的評價機制來優化評價效益,以便切實落實主題研學課程活動,實現STEAM教育改革。

1.構建多主體評價體系

小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實踐創造活動中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進行思考、實踐,而教師也難以實時觀察學生的研學情況,難免會出現觀察盲區,會影響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因此,要在主題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發揮多主體的評價作用。學校則應發揮學生、教師、家長乃至社會的評價作用,以便綜合觀察、記錄學生在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的行為表現、素質發展狀況等,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比如在“廈門的宗教信仰調查”實踐中,本班學生要在節假日走訪本地各個宗教信友的聚集地,了解各種宗教文化傳入廈門的方式、時間以及在本地的普及情況,實地了解各種宗教文化的底蘊,根據調研結果分析各類宗教文化的生命力,希望學生能在這一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樹立宗教自由、人人平等的意識。在本輪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學生要自主整理實踐方案、輔助材料等,且要在研學實踐中讓被采訪者寫下評語,由此搜集社會評價。接著,在研學實踐展示環節,學生要呈現家長和社會人員所寫的評語,以及根據研學實踐體驗所寫的個人學習評語,反思、評價自己在本輪研學實踐活動中的意識變化、禮儀行為和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變化情況,從而實現自評與互評。同時教師也要根據過程性的觀察,以及學生所提供的研學資料做出客觀的評價判斷,使學生能夠及時總結研學實踐經驗,也為下一輪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積累有效的經驗。

2.采用多元化評價工具

教學評價工具的選擇與使用往往會起到不同的評價效果,在主題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應積極地開發、整合多元化的評價工具,體現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統一的特點,以便切實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激勵、診斷等多種作用,由此優化主題研學課程的實施環境與操作程序。

因為主題研學課程活動往往是動態的、系統的實踐活動,應注重“學生成長和記錄袋”這一質性評價工具的使用方法。在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學生要將自己所參加的每一輪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所使用的各類資料、取得的研學實踐成果以及其他評價主體所做出的評語資料匯總起來,標注每一輪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的發生周期以及自己的收獲等多項信息,由此呈現動態化的評價資料,以便切實培養學生的自評能力。在主題研學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主題研學實踐的特點去編寫評價表,從“學到了什么”“如何學”“學的得失與改善”幾個角度去設計評價維度、等級,使學生能夠利用評價表記錄自己在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的具體行為表現與學習效益。除此之外,學校還可就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識、生活常識、技術類知識等設計知識競賽活動,通過這一終結性評價手段判斷學生在主題研學課程活動中的知識生成情況。

總而言之,在小學中基于STEAM教育理念構建主題研學課程結構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也便于構建特色化的學校教育品牌,促使小學生在研學實踐活動中靈活地遷移所學知識,整合各學科有關聯的知識點。為此,小學教師應基于STEAM教育理念開發鄉土資源,據此設計主題研學課程內容,通過跨學科合作確定主題研學課程活動的實施方案,以發展性、過程性的評價體系保證主題研學課程的落實與發展,由此落實STEAM教育理念,切實優化綜合實踐活動的育人效益。

【參考文獻】

[1]吳春芳.小學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22.

[2]王海增.小學中高年級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的有效途徑[J].知識文庫,2021(19).

[3]嚴月娟,韓芳.學生參與研學旅行課程開發探究—基于武漢市6所試點小學的調查[J].教育參考,2021(05).

[4]隋金秀.小學自然地理類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研究[D].聊城大學,2021.

[5]張慧敏.基于情境教育的研學旅行課程開發研究[D].渤海大學,2021.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基于STEAM的廈門區域小學主題研學課程開發及評價研究”(立項批準號:FJJGZX20-224)的課題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STEAM教育
數學“項目化學習”與“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杜威思想指導下的STEAM科學教學
建構主義視域下的STEAM教育探析
STEAM教育在科學課堂中實踐與思考
信息技術抹亮綜合實踐活動天空的云彩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基于大數據對STEAM教育進行師生互動研究
創客文化背景下的STEAM教育開展
淺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德育滲透
信息技術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