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的意義及路徑

2023-06-07 01:15王傳志欒云霄
北方經濟 2023年5期
關鍵詞:擴大內需

王傳志 欒云霄

摘? 要:2022年以來,我國經濟面臨供給沖擊、需求收縮和預期轉弱三期疊加的壓力。如何擴大內需,增強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提振中國經濟活力,是當下迫在眉睫的任務。本文對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的意義進行論述:內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擴大內需是適應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一招,也是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進而列出五項擴大內需的戰略措施:一是運用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施用貨幣政策精準有力;二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之間的有機互動,同供給側改革有機結合;三是推動國內市場一體化;四是推進新型城鎮化,挖掘內需潛力;五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城鄉收入水平。

關鍵詞:擴大內需? ? ?戰略基點? ? ?意義與路徑

2020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重要戰略基礎。2022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影響交織疊加,世界經濟面臨滯脹困局和衰退風險;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面臨供給沖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三期疊加的壓力。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尚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以及挑戰,我們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基點,以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持續增長。

一、堅持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的意義

(一)擴大內需對于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更顯著的作用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經濟運行從來都是以國內循環為主,內需這個是由我國的巨大國內市場、發展多年的國內人口紅利的優勢所決定的,內需作為總需求的主體,對于我國經濟GDP貢獻率以及經濟拉動效應明顯更大,因此擴大內需對于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更顯著的作用。1978年以來,我國需求以國內需求為主,縱觀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我國經濟的貢獻整體也以內需為主。外循環很關鍵的是外貿總額(即進出口總值)在當年GDP的所占比例,改革開放以后,進出口總額所占比例持續上漲,最高點在2006年,進出口總額占GDP總值為64.5%(出口36%,進口28.5%),自此以后中國經濟中貿易所占的比重過去10年來是一路下降的,到2020年貿易占比已經降到34.5%,下降了30個百分點。相應地,中國國內循環的比重又變得越來越大,預計未來還會繼續加大。

(二)堅持擴大內需是適應當前我國經濟變化的客觀要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

2023年一季度失業率還在相對高位運行,“就業—收入—消費”這一循環尚未實質性改善;消費恢復尚不穩固,結構性特點突出,汽車消費和房地產相關消費依舊疲軟;經濟主體的預期和信心仍需繼續提振,特別是民營企業家、青年人和中低收入者三大群體;外部經濟不確定性較大, 不穩定因素依然不少。中國擁有14億人口,在消費需求上具有其他任何經濟體無法比擬的優勢,強勁的國內需求將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的堅實基礎。堅持擴大內需,加快培育新型消費,進一步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讓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走上企穩回升的快車道。

(三)堅持擴大內需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一招,是當前實現中國經濟又穩又快發展的基本方式

從過往國際上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經驗來看,國家經濟繁榮重點是靠內需的拉動效應。我國正處于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發展關鍵期:堅持以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戰略基點,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種科學抉擇。當下要實現我國經濟均衡發展,唯有立足內需,持續穩定投融資、刺激居民消費,才能快速恢復經濟活力。

(四)堅持擴大內需是新發展格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擴大內需戰略是當前我國面臨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韌勁的有力支撐力量。我們要構建安全、可控、富有彈性和韌性的經濟體系,必須充分利用市場資源,以及持續穩固和進一步發揮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優勢,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形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雄厚支撐。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內需表現出不同以往的階段性特征,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國內需求擴張的重要驅動力從投資需求轉變成消費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擴大內需的側重點也隨之轉變。進入新發展階段,更好擴大內需,關鍵在于增強消費對投資的牽引和拉動作用,依靠有效投資來滿足并創造消費需求,實現消費和投資的良性互促,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如何擴大內需

(一)運用財政政策加力提效,施用貨幣政策精準有力

2023年適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央行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積極的財政政策穩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力提效,首先,各級政府需要統籌財政收入、預算赤字、專項債券、調度資本金等,保持合理支出強度,加強國家重大戰略目標任務財政保障,長期推動政府財力下沉。其次,合理規劃赤字率和專項債發行規模 ,適當擴大專項債券項目資金投向領域和用做資本金范圍,今明兩年持續形成實物工作量和投資拉動力,確保政府投資力度不減。再次,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著力為中小企業紓危解困。各級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貸款扶持力度,進一步鞏固實體經濟發展,增強民營經濟活力。最后,穩步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不斷創新和完善財政宏觀調控,注重加強與大眾就業、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社會保障政策協同配合,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合力。

貨幣政策要為配合財政政策發力營造良好金融環境。首先,貨幣政策應做好支持地方政府專項債、國債等發行的相關工作,對沖財政收支,維持貨幣流動性合理充裕。其次,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堵點和難點,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LPR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再次,鼓勵銀行利用更多創新型工具多渠道補充資本,提升融資擔保服務力度,助力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全面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最后,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牽引帶動作用,引導金融資源精準直達實體經濟。兩大政策應超越需求側調控和總量視角,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提升市場供需端適配性和機動性

供給和需求相輔相成,互為條件,新的供給能夠創建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也能催生新的供給。一是注重從市場供給端發力,必須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水平,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不斷提升經濟內生增長動力。要提高市場供需兩端相容性,即實現供需總量平衡和結構協調。要用有效需求來吸引和刺激供給,但不能忽視市場競爭規律,不能盲目擴大供給超出市場需求。還要適應和創造新的優質供需,形成更高層次的供需動態平衡。二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以科技創新為主要動力。擴大內需的關鍵保障是確保資金流向實體領域,調整行業間和行業內的創新結構,推動企業投資向創新邁進。進而要強化企業創新優勢,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做到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并應注重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有效轉化成市場成果。

(三)加快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構建現代流通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一個高效率的國內統一市場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業的生產率和降低產品價格,從而大幅度地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首要任務是立破并舉,實現市場規則的規范與統一。實行全國范圍內的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統一的公平競爭制度、統一的產權保護制度和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進一步落實部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相關制度,將能源和生態環境市場納入統一要素和資源市場體系。

其次,要實現破解地方保護主義和解除國內市場分割現象。及時廢止全國各區域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妨害市場統一及交易公平性的政策,進一步大范圍清理不利于外資及外地公司本土化發展的政策。重點從市場準入和退出、市場公平競爭、市場公正監管、招標投標與政府采購等方面,提出立即清理廢除的和限期整改退出的不當市場干預問題清單,推動加快清理廢除清單列明事項。進一步規范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推行的要求,禁止設置不公平及具有排外性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條件,以免阻礙市場上商品服務、資源要素在市場規律作用下的自由流動。

(四)推進新型城鎮化,挖掘內需潛力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城鎮化是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必須實現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最重要的是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在消費端,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將增加2%。伴隨著愈來愈多的農村地區人口、信息、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城市集聚,在城市中會產生巨大的聚集和規模效益,使得生產要素市場尤其是城市勞動力資源能更好地發展,人力資源的興盛也會促進城鎮消費服務業的蓬勃發展。農村大量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將會為農產品提供更大的消費市場。當下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有利于更多農民通過轉移就業提高收入,從而使城鎮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在投資端,城鎮化對投資需求的帶動效應明顯,一般情形下,城鎮化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將帶動經濟體的人均資本存量增加1.3%。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需求的效應將日益顯著,城鎮化率在進入60%之后,每提升1個百分點,將帶動同期的人均資本存量增加3.5%,該帶動效應約為城鎮化率處于50%~60%階段的2倍。推進新型城鎮化會帶來新基建、城市住房需求方面的投資需求,進一步拉動經濟增長。

(五)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擴大政府財政在公共產品方面的支出,加快養老、醫療、失業、傷殘救助等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穩定居民支出預期,增強消費信心。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和住房保障體系建設,減輕居民的教育支出壓力和購買住房的壓力,鼓勵民眾發展超前消費。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支持更多更好的適合實際需要的面向消費者等信貸產品,鼓勵居民使用信用消費。健全產品和服務品質監管機制,加強質量安全保障,完善消費者權益投訴制度以及保護體系。

建立城鎮居民增收長效機制。完善職工收入和經濟效益協調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標準和最低工資制度,逐步提高養老金受益人最低工資標準和待遇。積極擴大就業,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高就業能力中小企業;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自主擇業,促進多種形式就業,增加城鎮居民收入。完善最低住房保障制度,適時提高城鎮居民最低住房保障水平,積極支持經濟困難群體脫貧。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使農民從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利益。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完善營銷網絡,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增加農民收入。大規模推進特色產業集群,鼓勵分散農村投資聚焦特色產業和城市,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家庭工資性收入。

參考文獻:

[1]周密,胡清元,邊楊.擴大內需戰略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的邏輯框架與實現路徑[J].經濟縱橫,2021,(9).

[2]高建昆.堅持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J].求索,2021,(5).

[3]郭威,李瑞雪.論新時代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J].學術研究,2021,(6).

[4]蒙昱竹,李波,潘文富.財政支出、城市化與居民消費——對擴大內需的再思考[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21,23(1).

[5]王楊.內外雙循環背景下服務業發展與擴大內需雙向互動機制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 2021,(2).

[6]岳經綸.社會政策、擴大內需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J].中國公共政策評論,2021,18(1).

[7]蔡昉.蔡昉: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 2020,(11).

[8]張杰,金岳.我國擴大內需的政策演進、戰略價值與改革突破口[J].改革, 2020,(9).

[9]張恒龍,姚其林.基于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分析視角的擴大內需研究[J].求是學刊, 2020,47(1).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

責任編輯:康偉

猜你喜歡
擴大內需
擴大內需居2023年經濟工作重要任務之首
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解讀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
強鄉富鎮對擴大內需的影響——基于十年來鄉鎮發展的研究
人的積極性與擴大內需
積極落實擴大內需政策部署,不斷開拓軌道交通新領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