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文化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2023-06-07 20:51尹彤瑤
南北橋 2023年6期
關鍵詞:生態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尹彤瑤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而悠久的歷史,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文化觀念,包含著豐富而深邃的生態智慧。古代人民崇尚以客觀的態度對待生態自然,提倡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天人合一”,將人類生活的整個自然界視為一個整體,對自然既敬畏又熱愛,嘗試在實踐中對自然進行保護,產生許多關于生態自然科學的觀點,對現今大力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我國生態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志碼:A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國各派紛呈的古籍中詳細記載了古代先人長期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進行生產活動中所積累的關于自然的認識態度和觀點,這些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自然觀是融會貫通的,對我們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意義。

1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現狀,它的科學性、革命性和前瞻性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哲學方法論的指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核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越來越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這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要求不謀而合,人類社會的和諧也意味著生態自然的和諧。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從實踐的角度運用辯證的思維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了生態文明的理念,以及在發展中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主張。

1.1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內涵

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倍鞲袼拐f:“從最初的動物中,主要由于進一步的分化而發展出無數的綱、目、科、屬、種的動物,最后發展出神經系統獲得最充分發展的那種形態,即脊椎動物形態,而最后在這些脊椎動物中,又發展出這樣一種脊椎動物,在它身上自然界達到了自我意識,這就是人?!保?]自然界不僅是人類生存與發展必要的依靠,同時也是人類生活所面對的對象。馬克思認為,自然界為人類提供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基本條件,這些自然產品也以各種人類所需要的方式展現出來[2]。馬克思將自然界視作人的無機身體,人類和自然界在交互活動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3]。勞動在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中發揮著中介作用。通過勞動,人類改造自然,使自然界賦予人的特性,留下人類的烙印。同時,人類在此期間也不斷得到了改造,因此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人與自然要求和諧一致。人類通過勞動改造自然和適應自然,這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的。人類不能夠一味地索取自然資源而不懂得回報與保護自然。恩格斯認為,人類不能因為對自然的征服就沾沾自喜,長遠來看,人類對自然的不感恩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最終會遭受反噬[4]。人類在順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學會把握自然界客觀存在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一致,人類社會才能維護好生態文明建設,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

1.2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具有四大特征,分別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統一,人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人內在尺度與自然外在尺度的統一,以及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共產主義的統一[5]。

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是相互聯系的統一的整體,共同構成外部環境,而人類的生產生活是以外部環境為依托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可以利用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環境,但是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一致[6],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對人的受動性的認識和控制程度?!斑@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的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性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保?]在這種條件下的人類得到全面解放,人類在自然環境的活動中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也意味著人類與自然的相處更加和諧。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特征體現了人類社會高度文明進步,要求人們用辯證統一的視角看待自然,暗示了人類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自覺性和紀律性,對于改善當前日趨惡化的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2 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的自然觀

2.1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自然觀

馬克思曾經說過:“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边h古時期,人類由于對自然沒有足夠的了解因而產生敬畏,也對自然的征服與支配產生了強烈的欲望,所以將命運交付給并不存在的虛幻神靈,人類對于神靈的崇拜是為尋求心理的慰藉。因此,古代神話中所體現的自然觀有樸素直觀的辯證性,有必然性、神圣性、有機性和整體性等基本特征。

古代居民的生產能力較為落后,從自然界獲取必要的生活物質資料的能力有限,物資較為匱乏。當時人們受生產能力的限制,生活條件比較簡陋,生活方式也較為原始,生產資料的獲取方式十分局限。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用草木燒火取暖,用石頭制作簡易工具,主要的食物也以果子為主。在這種不能滿足基本溫飽需求的條件下,由于對自然界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還要與變幻無常的自然環境做斗爭,因此他們想象出能力強大且能夠操縱自然的神靈,向神靈祈求生命的延續。同時,對于人類無法解釋的各種神奇現象,自然界也為他們提供了想象的素材,最終形成神話傳說。魯迅認為:“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币簿褪钦f,遠古的人類受知識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解釋不充分,于是以神話的形式詮釋這些變化。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也體現了要充分了解自然的重要性。但是,對于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的思想對于當今社會也是可取的。

遠古居民認為,在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有情感和意志,這就形成一種擬人化的思維方式,以此來解釋宇宙起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問題。例如,后羿射九日的故事是太陽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正常的勞作,能看出人類對自然界的敬畏;盤古開天辟地死后化身天地的故事,表達了人類對自然界由來的認識,也肯定了人類的力量;女媧補天的故事,體現了自然災害可畏,人類勇于克服困難意圖改造自然的自信心。神靈集中體現了古代居民對于自然萬物的崇高的敬畏,人首蛇身的女媧和伏羲,象征了人與自然的融合。

另外,人類對于自然除了敬畏還有親近熱愛的情感。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命令羲氏與和氏遵循天道的規律,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來制定歷法,并教導人們根據季節來進行生產活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以及古代居民對于自然的保護和對生命延續的美好愿望。

崇尚萬物有靈從而敬畏自然、親近自然,成為古代居民樸素的自然意識形態[8],這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中尊重自然、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友好相處是上下呼應的,表達了對自然界萬物的深厚情感。

2.2 儒家思想中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態思想的核心。通俗來講,“天人合一”就是指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儒家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受當時認知文明的影響,儒家對自然是懷有敬畏的。他們持“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觀點,認為“上下與天地同流”,自然與人是同生共存的關系。作為自然界的有機分子,人類的各項活動都要順“天道”,不能肆意妄為,罔枉顧自然規律,否則會遭受反噬??鬃釉嬲]學生:“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他看來,四季更替、自然界的消亡和新生都是按規律運行的,天也是客觀存在的??傮w來講,“天人合一”的關鍵點在于自然界與人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天道”并不是與人格道德倫理毫無關系的,而是存在于人道內在關系中,“天道”也集中體現在個人的品格中。同時,人性的完善是為“天道”服務的,人能夠遵循和引導自然界的變化規律,體現了人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觀能動性?!疤烊撕弦弧笔侨祟愬浂簧崽角蟮睦砟?,是充滿無限活力的領域。

儒家思想對山水風景是欣賞與贊美的,賦予了自然人格化的審美理想,認為萬物有靈,結合自然界的萬物特性來比喻人格,“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孔子以松柏象征人的堅韌不拔。他也以山喻人,認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應沉穩如山,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他待人接物懷有仁愛之心,像山一樣向萬物開放胸襟,站高望遠,寬厚仁慈,不患得患失,不憂不懼。簡而言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鬃釉f過,水在他眼里是真君子。這里的“水”應該是說智者要像真君子一樣,具備高尚的品德。

另外,儒家提倡“仁愛”,“仁”不僅是愛人還要愛物??鬃咏逃訒r提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認為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砍樹和殺禽獸都是不孝的,這也意味著他將自然和生態的價值提高到倫理和道德的高度。

2.3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觀

道家是以先秦老子、莊子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主張“自然無為”的自然觀?!白匀粺o為”既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在《道德經》中,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觀點,他認為“道”是萬物的總和,先于天地而生,無聲無形,無所不在,滋養萬物,無所不能,無所不有?!暗馈钡倪\行以隨欲自在為法則,循環往復,啟示著世間萬物的運行。

老子的“自然”是對于“道”的表述?!独献印分械摹暗馈辈⒉皇且环N有實體的存在,而是指事物本身變化運行的一種和諧過程。也就是說,萬物皆按其本性而生長,既無既定成規,亦無既定目的,各得其所,無為而治。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老子》認為世間萬物共同構成了一個“道”的整體,這個整體中包括了人與天地萬物,他從人類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出發去看待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形成樸素的整體觀念。

在道家的自然觀中,“自然”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天地萬物都是客觀的,值得被珍視和尊重,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順應規律會順理成章產生自然美。道生萬物,山川、鳥獸、草木、蟲魚都是自給自足的,各司其職,各顯其性,充滿生機和活力。道家所講的“無為”并不是指無所作為,而是指順應自然界事物的發展規律,順其自然,形成自身的循環更新系統,以此來維持天地生態環境的和諧平衡。

莊子著重從規律上,闡述天道與人事的關系,以回到自然界的角度,來解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他的思想中體現了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的部分要素,成為古代自然觀中的思想瑰寶。

同時,莊子認為無論是官宦權貴還是平民百姓,死亡都是客觀自然的事情,顯示了人的自然本性,否定了強權對人的奴役,提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的觀點。他指出“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萬物生長張弛有度,印證了事物運動特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莊子將自然視作美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與真是一致的,提倡人“法天貴真”。自然所擁有的真與美能夠彌補人類在社會發展中所缺失的真實與美好,提倡在人與自然的融洽相處中,探尋人類品格的良善。

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生命、回歸自然是道家自然觀思想的精髓。道家探索自然界的生命價值,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并在自然界中努力實現人性,對天地萬物充滿親和,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順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

3 結語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農業歷史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古代人民沉淀下來豐富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是相互呼應的。在當今社會,為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生態環境,我們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將古人對自然的尊重發揚光大,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

參考文獻

[1]萬思志. 和諧與發展中的倫理精神[D]. 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6.

[2]朱洪強,黃健. 論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J]. 學術論壇,2011,34(12):15-19.

[3]蘆苗苗. 馬克思生態經濟思想及其時代意蘊[D]. 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2.

[4]連睿智.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中國化研究[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5]崔巍. 論馬克思的生態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D]. 太原:太原科技大學,2010.

[6]曾德賢. 馬克思恩格斯三大解放思想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4.

[7]薛海天. 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31(1):91-93.

[8]張文彥. 論先秦儒家與道家的自然觀及歷史觀[J]. 史學理論研究,2003(3):61-65;159.

猜你喜歡
生態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河北省農村生態環境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