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鄉村建設運動再審視

2023-06-07 00:19邵曉菲
老區建設 2023年1期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提 要]二十世紀20年代,為實現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運動興起,并在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的現代化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由于自身的改良性質、難以處理好現實訴求與行政力量的關系、無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等原因,鄉村建設運動最終走向沒落。鑒于鄉村建設運動的經驗教訓,新的時代背景下,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促進鄉村更好發展,應切實發揮黨和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而實現鄉村的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鄉村建設運動;再審視

[作者簡介]邵曉菲,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計劃項目“加快天津文化資源轉化、推進文化富民研究”(2017SK042)

二十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統治者的掠奪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中國農村遭受沉重打擊,日益走向衰落。為挽救農村,一些有識之士發起了一場以改造鄉村為目的的鄉村建設運動,這場運動在近代中國社會史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已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朝著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在這一關鍵時期,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顯得尤為重要。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并對鄉村振興工作提出具體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多次強調鄉村振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要作用。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于解決當前鄉村中存在的問題、推動鄉村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鄉村建設運動再一次獲得學界的廣泛關注。鄉村建設運動與鄉村振興戰略同屬于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前者側重于探索鄉村如何實現發展,而后者則更加側重于探索鄉村如何更好發展,二者在目的上都是要推動鄉村的發展。[1]根據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狀況,對鄉村建設運動的理論及實踐進行重新認識和梳理,可以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與借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反思鄉村建設運動失敗的原因,也要吸收其有益做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事業的更好發展。

一、鄉村建設運動的貢獻

(一)政治現代化的探索

政治現代化離不開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治化等,鄉村政治的現代化亦莫能外。鄉村建設運動中,各試驗區為實現鄉村政治的自治化和民主化展開了不同實踐,表現出對民主政治的強烈訴求。無論是閻錫山提出的民本政治、“中華報派”和“村治派”提出的村本政治,還是梁漱溟在鄒平推行的村學鄉學、晏陽初在定縣開展的平民教育實踐,都在鄉村政治現代化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作為當時山西的實際掌控者,閻錫山認為,“國無強弱,惟民是視?!保?]政治要與人民一體,人民要加入政治。山西村治運動在全省建立了各種鄉村自治制度和組織,培養人民參加政治、管理鄉村的能力,開創了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民本政治。作為鄉村建設派的前身,“中華報派”及稍后的“村治派”大力宣傳村治思想,提倡鄉村自治,主張建設“村本政治”,強調鄉村自治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堅持將民主制度的理念貫徹到鄉村自治組織的設計之中。[3]二十世紀3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投入到鄉村建設運動之中,為鄉村政治現代化出謀劃策、身體力行。梁漱溟認為,地方自治應以鄉村為單位,鄉村問題的解決,天然要靠鄉村人為主力。[4]他主張改造原有的社會結構,從鄉村入手建構一套完整的鄉村建設理論。在鄒平推行以村學、鄉學為組織的自治制度,注重培養農民的政治素養和參與鄉村事務管理的意識,以此達到鄉村自治的目的。同樣是鄉村建設運動的領軍人物,晏陽初也十分重視鄉村的自治化和民主化,始終將“民有、民治、民享”作為鄉村建設的目標。他在河北定縣組織開展的平民教育實踐,以訓練村自治基本人才為目標,對農民進行知識教育以培養他們的政治意識與自治精神,為鄉村自治提供保障。在定縣縣政改革實驗中,晏陽初注重引導村民積極參與當地鄉村建設,以當地村民來限制和監督權力的使用,推動建立地方自治組織。由此可見,雖然關于政治民主化的具體路徑有所不同,但鄉村建設運動的發起者都看到了創設鄉村自治組織的重要性,通過采取各種措施提高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管理的積極性,體現出對鄉村政治的自治化和民主化的道路以及現代民主管理模式的積極探索。

(二)經濟現代化的探索

經濟現代化離不開國民經濟的市場化、工業化,對于傳統的中國鄉村社會而言,經濟現代化尤為緊要。鄉村建設運動中,為拯救日益衰敗的鄉村經濟,各鄉建團體進行了多種嘗試。其中,成立合作社、改良農業、開辦鄉村工業等措施在各實驗區較為常見。在合作社方面,晏陽初曾指出,鄉村建設運動推動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迅速發展,中國農村“合作事業突飛猛進,是近十年來的事,與鄉村建設運動有密切關系?!保?]根據實際需要、出于不同目的,各實驗區建立了購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運銷合作社等不同性質的合作社,有的為擴大農產品銷售市場而設立,有的則是為鄉村放款而設立,等等。這些合作社具有比較完整的生產和經營管理系統,在經營理念上有較強的市場觀念,在實際操作上有較強的效益追求。[6]在改良農業方面,各地區通過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防治病蟲害、提倡副業、推廣新式農具等多種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的狀況,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發展鄉村工業是鄉村建設運動在經濟現代化方面的另一探索。梁漱溟、晏陽初等人主張以農立國,強調我國應該首先發展農業,同時,提出從農業引發工業,最終實現工業化。[7]在以農立國還是以工立國的爭論中,他們提出了一條先振興農業,然后逐步推動工業發展的道路。為推動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鄉村工業成為鄉村建設工作者努力的重點。以盧作孚為例,他以北碚為基地進行鄉村建設,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充分利用北碚各種豐富的資源發展工業。盧作孚認為,“我們積極的鄉村運動開始了,第一是吸引新的經濟事業?!保?]他在北碚大力興辦各種經濟事業,帶領當地民眾開設工廠,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發展實業,先后投資了鐵路、煤礦、染織、織布等行業,帶動了鄉村工業的快速發展。毛澤東稱盧作孚是“中國近代史上萬萬不可忘記的人”,從側面反映了他在推動民族工業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三)文化現代化的探索

鄉村建設運動中,各鄉建團體從教育入手,通過開展教育活動提升農民素質,借助專門培訓培養專業人才,興辦文化建設活動革除陳規陋習,積極推進鄉村文化的現代化。在提升農民素質方面,掃盲識字是一個重要突破口。晏陽初首創的“千字課”涉及識字、衛生、國民國家教育、自然科學知識、文藝等諸多方面,對于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修養具有積極意義。[9]針對農村存在的“愚、窮、弱、私”四大病癥,晏陽初在定縣展開了以農民教育為核心的四大教育,試圖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的各項素質。在人才培養方面,鄒平的鄉農學校較為注重“精神講話”,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開設了植樹造林課、農業技術課等專業課程,對于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具有積極作用。烏江實驗所建立的農民訓練班開設農村問題、園藝、史地、自然等方面的課程,以提高農民專業知識水平。在革除陳規陋習方面,針對農村中存在的煙、賭、毒、迷信等不良風氣,各地通過開展多種文化活動進行整改。以無錫為例,各實驗區通過發起婚喪改良運動來勸導農民不要大操大辦婚事,舉辦演講活動宣傳科學衛生常識以破除迷信,建立保健制度、定期舉行清潔運動來改善衛生習慣。這些活動起到了移風易俗的效果,對革除鄉村陳規陋習有著積極的意義。

總之,鄉村建設運動中,各實驗區通過開展鄉村自治、建立合作社、實行農業改良、興辦教育、移風易俗等舉措,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養,還推動了鄉村的整體發展。鄉村建設運動在改造鄉村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過程中所采取的一些具體做法,呈現出一條較為系統的、具有一定現代意義的鄉村建設道路。

二、鄉村建設運動的局限

(一)缺乏對農村問題的根本性認識

雖然鄉村建設運動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現代化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客觀而言,鄉村建設工作者對鄉村問題的認識并未抓住根本之所在。以梁漱溟為例,在延安訪問期間,圍繞“通過鄉村和平建設還是階級暴力革命實現民族振興”,他與毛澤東展開了討論。梁漱溟認為,中國“歷史上只有一治一亂之循環而無革命”[10],主張通過一種溫和的方式拯救鄉村,并以“中國構造特殊論”否定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11]然而,當時的中國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內有封建勢力的剝削壓迫,只有發動農民進行暴力革命,對外打敗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對內打倒封建勢力實現人民解放,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的問題。然而鄉村建設運動并沒有改變中國鄉村的社會性質,只是在維護現有的社會制度和秩序下進行一些社會變革,按其性質來講只是一場社會改良運動。退一步來說,當時的中國戰爭不斷、動蕩不安,帶有改良性質的鄉村建設運動由于缺少穩定的社會環境注定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二)難以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

在鄉村建設運動初期,參加鄉村建設運動的主要是一些教育和學術團體以及大中專院校,受當時“教育救國論”思潮的影響,這些機構只注重教育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不愿接近政權、依靠政權,加之國民黨政府對于鄉村建設運動也缺乏足夠的了解,二者很少進行合作。實踐證明,不與政府機構合作、單純以學術立場推進鄉村建設困難重重。一方面,一些地方當局經常制造事端干擾鄉村建設事業,導致鄉村建設的各項工作難以順利開展;另一方面,鄉村建設的許多工作僅靠學術團體的力量是無法開展的,行政權力的介入和協作是必不可少的。隨著鄉村建設運動的深入,鄉村建設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應將學術立場和政治立場結合起來展開工作,希望加強與政府的合作,并提出了“政教合一”的口號。不幸的是,國民黨政府因鄉村建設運動的蓬勃開展而顧慮重重,擔心各種團體力量的壯大威脅其統治。對于國民黨政府來說,從事鄉村建設的主要目的只是期望通過與鄉建團體合作來鞏固自己在農村的統治,借社會教育之名以推行政令。因此,由鄉建團體與國民黨政權合作發起的一系列運動產生的成效不僅極其有限,還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農民的反感。以定縣為例,在與國民黨政府合作之前,平教會作為獨立的私人學術團體可以不執行國民黨中央的一些反動法令,但成立實驗縣之后,國民黨中央頒布的法令無論反動與否,都要執行。[12]與國民黨各級政府進行合作導致鄉建團體失去獨立地位,依附于政權反而阻礙了鄉村建設運動的開展??梢?,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依靠國民黨各級政府推動鄉村建設是行不通的。

(三)難以提高農民參與度

鄉村建設工作者已經認識到農民在鄉村建設運動中的重要作用,但對于如何動員農民積極投身鄉村建設運動之中,并未成功探索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梁漱溟將鄉村不動的原因歸結為“農民偏乎靜,我們偏乎動;農民偏乎舊,我們偏乎新”[13],表明他未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對于廣大農民來說,只有在經濟上減輕他們的負擔,滿足他們對土地的需求;政治上推翻地主階級,使他們獲得解放,才能改變“鄉村不動”的局面。鄉村建設在實際進行中,經常需要農民出工出力,卻又無法給他們經濟回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在土地問題上,鄉建團體反對以暴力手段奪取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將希望寄托于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直至鄉村建設運動宣告失敗,土地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政治上,各地雖建立了自治組織,但權力依然掌握在地主階級手中。各實驗區雖然十分重視發揮鄉村領袖的作用,也有不少土豪劣紳,利用手中的權力趁機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因此,鄉村建設運動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無法滿足農民的要求,致使難以獲得農民的支持。依附于舊政權的鄉村建設運動,只是依靠漸進式的改良道路推行實驗,無法實現對社會的全面改造,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困擾農民的問題。雖然鄉村建設運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眾多不足,但其所做的諸多探索對于今天的鄉村振興仍具有借鑒意義,即使是各種局限亦可為鄉村振興提供某種警示。

三、鄉村建設運動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借鑒意義

(一)切實發揮黨和政府主導作用

鄉村建設運動前期由于不與國民黨政府合作導致阻力重重,后期盡管有了政府的參與和作為,但是,總的來講更是一種民間的、消極的應對。[14]另外,國民黨政府參與鄉村建設更多是為維護自身統治,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自始至終只把民眾置于被動服從的地位,因而難以得到農民的支持,不可能真正建設鄉村。而如今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著眼于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和未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戰略的提出能夠從根本上推動農業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積極參與。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切實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首先,在干部配備上要優先考慮農村需要。目前來看,干部配備情況與鄉村振興工作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部分干部對于農村工作的重要性沒有清晰的認識,對農村實際狀況的了解不夠深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鼓勵優秀干部深入農村,打造一支能夠與農民并肩作戰、善于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的“三農”工作隊伍。其次,完善黨領導農村工作的體制機制。完善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推動縣級黨委、政府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農村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15]。最后,切實發揮好財政的支撐和保障作用。通過不斷推動財政制度改革和創新,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公共財政更大力度投向“三農”領域,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另外,還要發揮財政的引導作用。未來鄉村振興需要的資金規模巨大,僅靠財政投入遠遠難以滿足實際需求,亟需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健全多渠道資金支持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例如,可以通過完善財政獎補和風險補償機制、加快投融資模式創新應用以及創新財政支出方式,采取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助力鄉村振興。[16]

(二)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農民作為鄉村建設最重要的主體,要注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鄉村建設運動中,鄉建工作者認識到鄉村建設最重要的一點是農民自覺,將教育作為培養農民自救意識的關鍵舉措。在這種認識指導下,各實驗區積極開展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提高農民素質,調動農民的自覺性。另外,各鄉建團體還十分重視推動地方自治,通過成立地方改進會、自治機關及培養農民自治觀念等方式引導農民管理地方事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還應采取有效措施引導農民加強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從而使農民能夠自覺地參與到鄉村振興之中。

首先,要通過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目前,我國農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有所欠缺。要將農民打造成適應鄉村發展需要的人才,一方面,應通過不斷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成果、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等措施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應通過構建職業教育培訓體系、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對農民定期進行專題培訓、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開展系統化的培訓等舉措提高農民的專業知識水平。其次,要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以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一方面大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抵制封建迷信、人情攀比、吸毒賭博等不良風氣。另一方面大力宣揚尊老愛幼、團結友愛、勤勞儉樸等傳統美德,提升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最后,要堅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提高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管理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培育農民學法用法觀念,以便村民能夠合理合法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參與到公共事物的管理之中,為基層自治貢獻力量。

(三)引導多元主體廣泛參與

鄉村建設運動能開展十幾年之久,與當時大中專院校、學術團體、地方實力派乃至政府機關的參與有著密切關系。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既要發揮好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農民的主體作用,也要明確其他主體責任,引導多元主體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之中,讓鄉村振興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鄉村建設運動中,鄉建工作者呼吁知識分子到鄉村中去、到農民中去。在他們的號召下,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舍棄了相對優渥的生活,到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除了知識分子,許多民間機構和團體也不斷投入到鄉村建設運動中,為鄉村建設貢獻力量。如今的鄉村振興事業仍然需要多元主體的積極參與,要發揮他們的優勢,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資金、技術等多方面支持。首先,鼓勵各類人才下鄉返鄉留鄉。通過創設有利的政策環境,為人才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創造條件,吸引各類人才返鄉發展;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激勵機制,表彰甘于為鄉村做貢獻的鄉村人才,提升他們的榮譽感與責任感,為鄉村振興留住人才。其次,引導各種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鼓勵各種社會組織尤其是企業組織通過投資、幫扶、援建等形式,為鄉村振興提供資金支持;鼓勵專業協會、文化教育組織等切實發揮自身優勢,在農村地區宣傳專業知識、提供技術指導、主動認領幫扶項目??傊?,鄉村振興事業只有在全黨、全社會的積極參與下,才能不斷取得新成效,最終譜寫好“三農”新篇章。

(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鄉村建設運動中,鄉建團體在各地開展實驗,通過建立合作社、改良農業等措施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還面臨著成本高而效益低、農產品供給不穩定、集體化耕作率低、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差等問題。我國的農業發展仍然存在著高投入、低效益的現象,農產品供給不穩定、國際競爭力弱、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地區的健康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發展集體農業、加快農產品品種改良、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等應該成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措施。

首先,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這導致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收益低,難以實現生產環節的規模經濟。鄉村振興戰略要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合作社質量,加大對合法合規的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其次,加快對農產品品種改良研究。為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提供長期穩定支持,加強制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完善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補助政策,強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17]最后,要強化農業物質裝備支撐。加快推進農業機械裝備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推動科學技術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中。通過不斷提升農業機械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促進農機裝備實現轉型升級,進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助力農業生產發展。

四、結語

本文主要從歷史視角對鄉村建設運動進行了回顧,反思了鄉村建設運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總結經驗,以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借鑒。雖然改良性質的鄉村建設運動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未能取得成功,但不能因此就否定鄉村建設運動。鄉村建設運動通過鄉村自治、成立合作社、改良農業、開辦鄉村工業、提升農民素質、培養人才以及革除陳規陋習等多種措施對于推動當時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傊?,鄉村建設運動作為一場振興鄉村的實踐,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對于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重要的啟迪。

[參考文獻]

[1]葉敬忠.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沿循、總體布局與路徑省思[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

[2]閻錫山.閻伯川先生言論輯要[M].太原:太原綏靖公署主任辦公處,1937.

[3]楊薇,王欣瑞.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中政治·經濟現代化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09,(33).

[4]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晏陽初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虞和平.民國時期鄉村建設運動的農村改造模式[J].近代史研究,2006,(4).

[7]鄭大華.民國鄉村建設運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8]盧作孚.四川嘉陵江三峽的鄉村運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9]徐秀麗.民國時期的鄉村建設運動[J].安徽史學,2006,(4).

[10]梁漱溟全集:第6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11]肖建平.1938年毛澤東與梁漱溟在延安的六次“交換意見”[J].黨的文獻,2016,(6).

[12]鄭大華.民國鄉村建設運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3]梁漱溟全集:第2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14]楊偉宏,惠曉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運動的啟示[J].探索與爭鳴,2009,(10).

[1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

[16]吉富星.財政加力促鄉村振興[N].經濟日報,2022-03-04(12).

[1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2-22(001).

[責任編輯:邵猷芬]

猜你喜歡
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改革四十年的演變軌跡及其新時代新征程
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及舉措
新農村呼喚更多的知識型“新農人”
鄉村振興戰略中傳統民居的保護與開發
哪些農村民生問題亟待解決
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的若干重大關系
新時代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創新
他山之石,來自日本的“鄉村振興戰略”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底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