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的三重邏輯

2023-06-07 00:19陳雯姜木枝
老區建設 2023年1期
關鍵詞: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陳雯 姜木枝

[提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共產黨在新征程的中心任務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且明確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之一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三重邏輯的統一。理論邏輯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歷史邏輯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不論是處在艱難起步階段、初步探索階段還是奮力開創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領路人;實踐邏輯上,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要從抓實頂層設計、推動綠色發展、弘揚生態文化、生態回歸民生等方面來豐富其實現路徑。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

[作者簡介]陳雯,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姜木枝(通訊作者),江西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生態文明堅持人民主體性研究”(21KS06)

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打破了各大洲之間相對獨立的狀態,拉開了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序幕,工業革命使英國率先邁入現代社會,其后一個個資本主義國家身披現代化的霞光輪番登場,而這光環的背后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愈發緊張,這種掠奪式發展逐漸帶來了生態破壞、資源緊缺等全球性生態風險。站在建設現代化國家和保護生態環境兩相博弈的十字路口,我國要把推進現代化的力量放在自己國情的基點上,堅決不能走資本主義依靠殖民擴張、戰爭暴力、野蠻掠奪的老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1]。習近平總書記于2022年11月17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2]。這些重要論斷進一步彰顯了人與自然關系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全局性和基礎性地位,明確了我國要走的是一條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條道路凝聚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磅礴力量,但不論是處在艱難起步階段、初步探索階段還是奮力開創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領路人;這條道路需從實踐上抓實頂層設計、推動綠色發展、弘揚生態文化、生態回歸民生。中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三重邏輯的統一。

一、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邏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是中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邏輯。

(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理念是立足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聚焦新發展理念的整體布局和全球生態治理遇到的新風險、新挑戰、新機遇而提出的科學理念,既符合綠色發展理念的價值旨歸,又順應全球環境治理的實然趨勢,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生態轉向。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任何一方受到傷害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沖擊與破壞。在存在視域下,表現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關系;在發展視域下,表現為人與自然是雙向共榮的關系。

1.存在視域下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保?]這一科學論斷表明,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人依賴自然并與其存在著一種本質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自然界在其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孕育了人和花鳥蟲魚、山川湖泊等自然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一方面,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都需要大自然提供豐富的物質資料基礎。馬克思曾從人的現實層面指出:“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保?]自然界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大量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從而使人類的歷史能夠持續地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人類進行科學活動和藝術創作的實踐對象,自然界不僅為人類提供寶貴的生產生活資料,創造了豐富的資源,還不斷地為人類文化事業提供精神源泉和動力支持。

2.發展視域下表現為人與自然雙向共榮

從人與自然關系的產生上看,二者之間的對象關系并非“一帆風順”。在人與自然的交互過程中,人的心理及行為都會和大自然以及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通過與大自然的相互作用,產生對大自然的認知,繼而用產生的認知來影響或改變人的行為方式。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和人們對自然的認知程度來劃分,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分為三個時期:遠古時期,生產力發展程度較低,人類無力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災難,加之人類的主體意識缺乏,人類對自然是敬畏和服從的,對自然也是充滿恐懼的;近代以來,生產力迅速發展,人類的主體意識提升,人類中心主義日益顯現,人類逐漸從自身利益出發,對自然進行探索與征服;在現當代,生產力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因為早期過度的生態破壞遭到了大自然的嚴懲,人們開始逐漸反思以往對待自然的態度,從自然的主體角度出發,開始對大自然尊重、順應和保護。人與自然關系經過這三個階段的發展,逐步趨于協調,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共榮的。人與自然的共榮不斷警醒著我們,要使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全面、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1972年于斯德哥爾摩舉行的第21次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該宣言首次將可持續發展概念確定為國際性議題。1980年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綱要》系統地界定和闡明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987年,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題為《我們的未來》的報告則更詳細地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1992年,在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正式從理論上走向了實踐??沙掷m發展理論反映了經濟發展由傳統的無規則發展到追求國際公平、代際公平的轉變,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并被運用到建筑、土地利用、經濟產業、鄉村農業等寬領域多層次的實證研究中。

為響應國際上倡導可持續發展的呼吁,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正式提出,“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和諧、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5]??沙掷m發展理論在中國社會發展和變革中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容。目前,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實施也都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種有效的實踐。作為人口眾多的世界大國,我國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導致了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負荷的持續增加,日益減少的可用資源和持續增長的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資源的不可再生性使得資源型區域的發展面臨著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問題,不僅存在著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的問題,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區域性失業、貧困、經濟結構失衡、環境負擔等問題。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賦予了“可持續發展理論”新的參考視域、新的內涵、新的要求,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但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發展帶來大量的經濟利益,而且可以保護發展,為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與資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終實現。

二、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邏輯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不僅是一部黨領導人民書寫的發家史、革命史、建設史,還是一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史和實踐史。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治國理政中,遵循人與自然在協調平衡中達到雙向生成和雙向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中國文化、中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創造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的百年輝煌歷程,見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之路的艱難起步、初步探索和奮力開創,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領路人。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艱難起步

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健康與財產安全,保障民族生存與發展,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謀劃并推進水利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水環境保護和水生態建設。早在1934年初,毛澤東同志在江西瑞金針對蘇區發展現狀就作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應予以極大的注意”的重要指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連吹響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集結號,發出了南水北調的最強音,闡發了興修三峽工程的規劃設想。這些指示和部署無不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對興修水利、治理水患的高度重視。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艱苦奮斗精神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實踐探索。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還主張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面對我國當時森林整體覆蓋率僅為8.6%的嚴峻狀況,強調以植樹造林為基礎,消滅荒山荒地,自然恢復林木植被,綠化祖國,美化環境,造福人民,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首當其沖的民生工程。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頒布《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提出“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地荒山,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求有計劃地種起樹來”[6]。毛澤東同志也于同年三月發出了“綠化祖國”的鏗鏘之聲,要求“實行大地園林化”。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些水環境保護、水生態建設、植樹造林等實踐活動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艱難的起步,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這一時期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治理,完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鄧小平同志深知,生態環境保護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7],認為要想實現可持續、后勁足的發展,必須重在“生態治理”。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生態環境作為人們追求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影響因子,強調“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與生活”[8],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提倡走經濟、社會和生態互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認為“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向度,要有力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9]。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之路上的不懈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注入新的生態環境元素。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奮力開啟

黨的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之一,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牢抓實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搭建起了生態文明建設大廈的“四梁八柱”主體框架,奮力開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

確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自然觀?!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著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深刻內涵,習近平同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運用整體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于2013年11月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10],清晰地揭示了人的生產生活等一切活動離不開自然生態環境的孕育與滋養,深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原性訴求。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同志在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觀和生產力學說深入理解后,以中國的生態環境為切入點,提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問題”[11],綠色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若要達到相得益彰,需正確認識人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財富與保護自然環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去除由物質主義膨脹和奢侈浪費所造成的生態沉疴,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方式以及健康、文明、環保的生活方式。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是,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升級,利用科技創新來解決“綠色發展”的問題,構建一種以自然資本增值和生態效益驅動為主導的新型經濟增長方式。二是,要倡導綠色消費,加大環保宣傳力度,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法制觀念、道德品質,讓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引導人民共筑精神家園。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各國所凸顯的生態環境問題再也不單純是一國的問題,全球極端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也逐漸演變成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習近平同志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世界領導人峰會上將以氣候變化為代表的全球生態問題上升為當前時代重大課題。中國始終堅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將承諾化為實際行動,維護國際生態問題重災區的正當利益和合理關切。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地推動和引導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為實現公平合理、互利共贏的全球生態治理注入強大動力,彰顯我國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格局和情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奮力開啟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化道路繪就綠色發展新底色。

三、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實踐邏輯

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需要在實踐上抓實頂層設計,推動綠色發展,弘揚生態文化,生態回歸民生。

(一)抓實頂層設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2]。這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現實著眼提出的新要求。黨和國家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升到國家戰略的新高度,以頂層設計為抓手,強化高位推動,足以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信心、決心和恒心。

“制度是文化與文明的重要載體,制度建設是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保?3]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必須推進生態文明制度現代化,須加快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的修訂和完善,用法律體系嚴防生態系統各個環節存在的漏洞與偏差。如加快構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使用管制制度,并對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登記、統一確權,明確國土空間開發的邊界、自然資源資產的保護責任,以期實現各項自然資源的優化分配和高效利用。堅持紅線管理制度,樹立底線思維,嚴守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嚴守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建立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嚴明生態環境考核評價與責任追究制度,依法明確干部的生態責任與擔當,用剛性倒逼機制確保生態環境的無恙。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提供剛性保障。

(二)推動綠色發展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應堅持推動綠色發展。推動綠色發展要建立系統完備的綠色發展體系,包含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加快綠色科技創新,樹立綠色消費觀等。要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關鍵要實現生產方式的綠色化,必須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和統籌發展新興綠色產業來實現。如要鼓勵企業更新綠色、節能、環保的生產設備,建立綠色產業發展體系,重視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推動傳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力爭在有限資源達到高效利用的同時實現廢棄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加快綠色科技創新,以市場為導向引領低碳技術的開發,用科技來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和污染問題,讓科技速度助力自然恢復速度。要培養綠色消費的思維,喚醒公民的生態自覺,提倡廣大公民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情著手,積極參與到社區、城市公共區域的環境管理中來,凝聚綠色環保共識。

(三)弘揚生態文化

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需要從文化的角度來思考生態問題的解決,需要弘揚生態文化,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下真功夫,費真力氣。生態制度和法律法規等剛性制度固然重要,但生態文明理念的學思踐悟最終要靠人的主觀能動性。要把生態文明的思想意識根植進人們的思想中,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生態轉變。首先,要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學校教育從娃娃抓起,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引導學生提升生態素養,增強公民對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感和認同感。其次,要將生態文明宣傳普及推廣到全社會,充分利用社區和民間環保組織的宣傳和指導,向公眾宣講生態文明最新政策、知識和法規,努力營造全社會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四)生態回歸民生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生態環境問題與人民美好生活的矛盾卻在不斷加劇,成為社會健康發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人民對于美好環境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有清新的空氣、潔凈的飲用水、綠色有機的食品、良好的氣候、宜居的環境等優質生態產品,生態回歸民生便是眾望所歸。以生態城市的建設為例,完善城市空間布局的關鍵是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兩者的合理轉化才可為城市發展創造新動能。人作為城市建設者、參與者、享受者,要抱著尊重自然的態度去合理規劃和利用城市空間、生態資源,便可創造出生態良好、生活宜居、令人民滿意的生態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要以人民為中心,盡可能地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數量多、質量好、性價比高的優質生態公共產品,以期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擘畫出“中國之治”的美麗藍圖,實現了人與自然的耦合與共生,它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乘勢而上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

[參考文獻]

[1][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習近平.堅守初心 共促發展 開啟亞太合作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2-11-18(02).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1997-09-22(01).

[6]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8]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5(01).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11]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3]劉燕,薛蓉.生態文明內涵的解讀及其制度保障[J].財經問題研究,2019,(5).

[責任編輯:李佳佳]

猜你喜歡
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文化傳承視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發展的實踐邏輯
精神養老研究取向及其實踐邏輯分析
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基于宅基地置換的新型集中社區建設類型及其實踐邏輯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淺談供給側改革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