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現狀、問題及對策

2023-06-07 00:19李慧強
老區建設 2023年1期
關鍵詞:革命老區數字化轉型鄉村振興

[提 要]糧食產業園區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強化了糧食收儲能力,推動了節糧減損能力。目前多數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應用尚處在初級階段,全產鏈融合有待加強,也受到人才、政策資金等因素制約。其原因主要與糧食產業弱質化特點有關,相關的理論探討及實踐也不足。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要加強頂層設計,以資源整合和業務融合為規劃主線;注重過程管理,以人才優化和系統平臺優化為轉型重點;完善保障措施,以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為發展支撐,不斷強化政策梳理和研究,統籌協同推進糧食產業園區建設。

[關鍵詞]鄉村振興;糧食產業園區;革命老區;數字化轉型;規劃

[作者簡介]李慧強,中國糧食研究培訓中心研究員,博士。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各地以智慧農業為主題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節奏明顯加快。[1]作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領域,農業園區信息化建設是推進農村產業興旺的重要途徑。而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糧食產業園區和一般產業園區定位不同,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2]特別是在世紀疫情常態化、全球糧食供需形勢日趨復雜的背景下,加強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的研究和探索,對幫助糧食企業突破困境、推進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區域協同聯動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對革命老區及邊疆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糧食產業和促進農民增收,也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是糧食產業園區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糧食生產、糧食流通和節糧減損等基本業務深度融合,推動園區內糧食企業以及園區自身全產鏈數字化建設的過程,從而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升糧食品質,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目前關于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在鄉村振興等新形勢下的變化卻鮮有人研究。為此,結合前人關于城市高科技園區[3]及農業數字化轉型等相關研究成果[4],分析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的現狀及問題,提出對策建議,推動信息技術與糧食業務深度融合。

一、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取得的成效分析

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信息化建設。各地糧食產業園區通過信息化建設,創新商業模式,打造云上園區,加強網絡監管,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糧食流通能力、糧食儲備能力以及節糧減損能力等“四大能力”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也協助園區找準了位置,提高了運營效率。[5]通過調研發現,廣東、浙江等東部地區的糧食產業園區已先行嘗試數字化轉型,起到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一)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

目前,物聯網、大數據和無人機等信息技術在各地園區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通過借助傳感器、無人機、監測儀等設備,以及在此基礎上搭建的智能信息系統平臺,可以準確記錄糧食作物種植、管理、收割等環節的基本情況。比如,四川等地的糧食產業園區通過農作物養分測量儀、多光譜測量無人機等設備,對水稻的養分、水分、土壤以及病蟲情況進行分析監測,及時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北京密云等地的園區通過平臺系統,運用數字化手段精準分析入園生產經營主體所需的農資、金融以及社會化服務等成本信息,進而通過網絡提供相應的專屬服務。四川崇州等地的糧食產業園區依托中化集團,引入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園區信息化水平達到85%,并輻射全省10余個市州百萬畝糧油基地。

(二)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強化了糧食收儲能力

目前不少地區的糧食產業園區在糧食出入庫、質量管理、財務管理以及糧食監管等方面都采用了信息技術,為園區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6]比如,廣東佛山糧食產業園采取物聯網傳感器等設備,自動識別出入糧庫的車輛,自動采集作業過程中的數據。甘肅蘭州等地的糧食產業園區在糧食入庫后,運用智能化糧情監測系統、智能化控制系統、智能氣調系統,加強檢測,確保儲進來的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黑龍江等主產區的糧食產業園區則依托其所在地區的業務和監管部門數字化建設成果,對現有儲糧貨位進行視頻監管全覆蓋,強化動態預警功能,深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浙江舟山糧食產業園區依托區位優勢,強化信息管理系統和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充分發揮中儲糧、華康股份等園區重點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積極推進企業間倉儲、信息以及市場等資源共享,為推動浙江舟山糧食產業園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糧食集散中心和加工貿易基地發揮了作用。

(三)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推動了節糧減損能力

國家高度重視節糧減損工作,近年來制定節糧減損制度政策的力度不斷加大,通常認為糧食浪費損失涉及生產至消費的各個環節,糧食產業園區積極采取行動推動全鏈條減損,其中信息化手段起到了關鍵作用。比如,四川青白江現代糧食物流加工產業園充分發揮中儲糧等龍頭企業的作用,加快智能化糧庫建設,在糧食出入庫、儲備管理等全業務流程方面提供信息化支撐,并根據實際需求,先后增加了一碼通、糧食安全衛士、三維全景庫區等功能,實現糧庫智能化全覆蓋,精準發現糧食拋灑、霉變等問題和隱患,有效實現節糧減損的目標。江蘇大豐糧食科技產業園為確保節糧減損落到實處,通過糧情傳感器、溫度監測系統等,及時分析和預警,確保糧食直接通過輸送線,將烘干、倉儲過程中流轉的浪費損耗降至最低。

二、目前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和城市及工業等產業園區的信息化建設相比,我國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整體較弱,各地信息化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和不足。

(一)糧食產業園區的數字化應用整體處在初級階段

我國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數字化技術和應用范圍較為有限。數據、信息資源共享程度較低,信息化運維困難,園區管理尚未實現數字化[7],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不高,大致處于數字化應用初級向中級攀升階段。同時,不同區域的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發展存在差異,東部沿海地區的發達城市明顯要高于中西部地區的省份。此外,糧食產業園區核心業務的數字化應用程度也呈現不均衡的態勢,這些都成為制約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因素。

目前,多數糧食產業園區在糧食生產環節信息化運用僅限于環境和氣候監測等簡單方面,在農情、農資、市場以及決策等方面應用及共享程度較弱。不少園區雖然引進數字化技術,但在運用及維護方面存在困難,反而增加管理成本及運營風險。比如,在數字化生產方面,不清楚如何將傳感器等設備安置在農業生產現場,也不清楚如何對糧食等農作物從播種、出苗、抽穗到成熟的生長環境及特征的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在數據分析和匯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操作問題。這既影響了操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

此外,各地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存在,需要依托園區整體的發展成熟,但目前糧食產業園區在數據共享、數字賦能以及數字化服務中心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而協同共享的數字化體系是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成功的關鍵。

(二)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建設全產鏈融合有待加強

目前,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更多體現在生產或經營領域,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打通糧食產業“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是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除東部沿海地區的糧食產業園區外,中西部地區多數園區缺少數字化轉型規劃圖,不清楚推進核心業務數字化的要點,在糧食加工、購銷和庫存管理方面的數字化應用也不足,糧食生產、收購、儲備、加工、銷售等各環節數字化應用程度不一,無法形成全產業鏈的有效對接。不僅如此,在國家高度重視節糧減損的當下,部分糧食產業園區在節糧減損方面仍以靜態監管為主,通過信息化手段加強動態監管的意識不強。

此外,目前主推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的主體多是市場上的科技公司,不同園區采用不同公司的數字技術進行數據處理時,不利于數據共享,即使用來共享的數據價值通常也較低,不利于各環節業務銜接,在支撐糧食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方面所起的作用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產業園區的特色。

(三)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建設受到人才、政策資金等因素制約

從人才因素看,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通常會涉及糧食和信息技術兩個領域,目前在這兩方面都擅長的人才較少,現有農技人員知識和技能更新換代需要過程和時間。通常糧食產業園區難以吸引到高素質人才,也使園區信息化管理長期難以實現突破性進展。由于缺乏專業運維人員,部分園區雖然建立了相應的信息系統,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不足。比如,在基本模塊配置方面,缺少對數據統計的分析匯總等功能[8],一些園區技術人員不知如何更新升級系統,影響了信息系統的使用,也增加了實際工作的負擔。

從政策資金因素看,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直接影響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糧食產業園區作為國家示范項目,高度依靠政策扶持,特別是資金投入成為影響產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通常糧食產業園區進行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從信息化向數字化轉型的成本更高。但數字化轉型在短期內收益較低,導致糧食產業園區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不足。西部地區部分糧食產業園區有時會因資金緊張,甚至需要調動各方資源,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從而影響園區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與推進。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與糧食產業生產周期長、環境影響大、回報見效慢等特點有關,在同樣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的情況下,城市和工業的園區比農業園區更容易在短期內產生經濟效益。同時,由于目前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意識不足、理論與實踐相對缺乏,也影響了園區信息化建設,有些地區提出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更多是為了獲取資金[9]。即使引入相應的智能化設備,也會忽視基于業務的信息化建設。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的對策建議

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糧食園區建設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而ChatGPT的出現也為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刺激因素。針對糧食產業園區的實際需求,可從事前、事中和事后等方面加強謀劃,持續推進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轉型。

(一)加強頂層設計,以資源整合和業務融合為規劃主線

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結合國家保障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新要求,建議由園區或主管單位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統籌推進糧食產業園區管理平臺和數字化轉型建設,以此協調政府、園區管理者、園區各類糧食主體以及上下游企業等不同資源。

在此基礎上,加強規劃引領,遵循“先業務后資源”的順序推進,即先圍繞糧食園區的糧食生產、糧食出入庫、糧食保管、糧食加工和糧食購銷以及財務管理等核心業務強化信息化建設,奠定糧食產業園區的數字支撐能力。再向政府、上下游企業等不同主體和資源延伸,以數字化沉淀的數據共享為聯結點,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積極促進糧食產業“三鏈融合”,提高園區“產供儲加銷”五優聯動,加快內外產業協同發展。同時,以此為中心,建立面向區域發展的園區數字化服務中心,將各地園區數字化轉型的經驗總結推廣,為區域內各園區運營管理進行數字化賦能,放大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成果的示范帶動作用,在更大范圍里實現產業園區和區域發展“共贏”的局面。

(二)推動過程管理,以人才整合和系統優化為轉型重點

糧食產業園區管理部門要立足糧食行業特點,基于糧食園區的實際需求,找準園區數字化轉型的痛點,將信息系統平臺的設計、建設和運維進行一體化考慮。將轄區范圍內熟悉信息技術和糧食業務的人才統籌起來,建立一支復合型人才隊伍,加快數字化轉型人才資源之間的互通共享。充分利用國家“揭榜掛帥”的優惠政策,設立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化轉型科技專項,吸引高科技人才投身關鍵技術攻關,破解影響園區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必要時可依托省內外相關科研單位和專業企業,以外包或聘用的方式,引入急需人才,不斷提高園區數字化轉型的建設水平。要充分發揮人才在新技術研發中的作用,針對原有信息系統沒有充分考慮糧食的特殊屬性以及預留接口等問題,研究開發低成本、低功耗和高可靠性的平臺系統,特別是當下“雙碳”綠色觀念深入人心,將相關的重要功能納入信息系統優化的設計中,重點對管理中沉淀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形成自己的大數據資源庫,為糧食產業園打造獨有特色的園區提供可靠的數據依據。

(三)完善保障措施,以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為轉型支撐

糧食產業園區在轉型過程中,應及時學習和掌握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特別是農業和糧食行業、企業數字化以及數字經濟等相關制度政策,適時提速相應的系統平臺建設,解決類似各園區之間數據不兼容、數據資源價值不高等問題。

首先,要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大政方針。比如,黨的二十大的報告對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而以“數實融合”為主線,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國家政策的著力方向,這對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其次,要重點關注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均對農業園區信息化建設作出了部署。比如2022年一號文件提出要從加強智能糧庫建設、促進人防技防相結合、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深入推進“產運儲加消”全鏈條節糧減損等方面統籌做好重要農產品調控。2023年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與沿線配套設施、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一體化建設”“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這些是各地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指導,也是糧食產業園區及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政策依據。最后,要關注“十四五”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十四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新基建發展規劃以及數字鄉村建設等規劃、指南中的相關表述,這代表著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和未來方向。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政策文件的梳理,可以發現并充分利用其中有利于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的優惠政策。比如,用好用足價格補貼和金融保險等政策。同時,以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的實際效果,提高糧食產業園區的市場收益,以此加大資金籌集來源范圍。在充分利用國家資補貼資金之外,更多吸引社會資本[10]加入,帶動科技人才深度參與園區信息化建設,集聚高科技創新公司,助力園區轉型發展[11],并在糧食產業園區發展中保持管理的相對穩定和持續性,確保數字化轉型取得預期成效。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糧食產業園區的信息化建設。目前各地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具備一定的基礎,東部沿海地區先期進行了數字化轉型,這些對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糧食儲備能力、糧食流通能力以及節糧減損能力均發揮了一定的積極示范作用。但現階段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較為有限,在助力實現糧食產業“產購儲加銷”發展以及人才和政策資金等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與糧食的弱質化屬性有關,相比工業和城市信息化建設而言,糧食產業園信息化建設屬于投入大,見效慢的項目。當然,與數字化轉型的認識以及技術發展水平也有較大關系。為此,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可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強規劃,確保糧食產業園區信息化建設形成清晰可實施的發展路徑,不斷加強資源整合和業務融合,充分利用優惠政策,有效使用資金,建立健全糧食產業園區人才引進和留駐機制,加大研發推廣技術應用力度,不斷提升經濟收益,并在現有園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煉總結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推動糧食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在更大范圍獲得成功,助力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糧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燕.關于撫州“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探索[J].老區建設,2018,(6).

[2]龔齊珍.確保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地位探析[J].老區建設,2022,(13).

[3]錢城江,張瑜,王安娜.數字化背景下工業園區安全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2,(5).

[4]謝康,易法敏,古飛婷.大數據驅動的農業數字化轉型與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22,(5).

[5]李慧強.農業園區信息化建設趨勢與路徑[J].農業與技術,2022,(18).

[6]常力強.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全面深度融合[N].農民日報,2022-03-12(006).

[7]孫九林,李燈華,許世衛,吳文斌,楊雅萍.農業大數據與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1,(4).

[8]何巖巍,李慧強.信息技術在現代農業示范區監測評價體系中的應用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21,(2).

[9]陳春燕,林正雨,李曉,趙穎文,高文波,何鵬.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數字化發展建議[J].四川農業科技,2022,(10).

[10]共鳴.引導社會資本助力鄉村振興[J].老區建設,2022,(16).

[11]呂康娟,黃俐,劉蕾,程余,潘敏杰.荷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數字化轉型研究[J].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2022,(3).

[責任編輯:上官濤]

猜你喜歡
革命老區數字化轉型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從陜甘寧邊區到解放前甘肅老區的扶貧工作回顧
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發展策略
《華盛頓郵報》轉型的實踐與借鑒
我國出版上市公司數字化轉型的困境與對策
淺析“精準扶貧”下革命老區電子商務的發展
傳統雜志的數字化轉型與融合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