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自貿港人才需求視角下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策略研究

2023-06-11 12:44廖民生
高教學刊 2023年17期
關鍵詞:小語種對策探析人才需求

廖民生

摘? 要:為更好克服國際化小語種人才稀缺的短板,特別是針對RCEP簽署實施之后,自貿港各行各業對于應用型外語人才的新需求,該文通過對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東盟小語種泰語本科專業人才的需求現狀進行分析;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運用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強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功能、深化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優化教師隊伍建設與學生管理機制、提高教學過程的實效性,出臺新的人才培養評價指標體系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海南自貿港;人才需求;東盟小語種;對策探析;小語種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7-0016-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mands for talents of Thai languag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free trade port in Hainan province, and especially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in five aspects: the functions of talent training goals, the practicalit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integrity and feedback of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

Keywords: free trade port in Hainan; demands for talents; ASEAN languages; countermeasures; non-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2018年4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為了更好地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生根,加快中國-東盟“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進程,將南海打造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實現人類美好理想。學校黨委成立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教育開放領導小組”,搞好國際化辦學戰略的頂層設計與落地見效,加快培養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急需的緊缺型、應用性國際化人才,以滿足RCEP簽署實施后,海南與東盟的經濟合作與交流之需。只有培養一大批既熟悉中國國情文化,又熟悉跨文化語言知識的復合型國際人才,才能推動國際間經貿關系發展,實現國際交流的順暢,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中國智慧,貢獻更多的中國力量。

高校作為自由貿易港建設的知識與人才支撐,必須積極努力培養高水平的國際化人才,強化人才支撐,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自由貿易港貢獻人才力量。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以下簡稱“我?!保┰诤D献杂少Q易港建設背景下,充分利用三亞這一國際旅游開放城市帶來的優勢和機遇,實施“梯次開放辦學”的國際化發展戰略,開展國際教育、文化合作與交流,并在東盟小語種語言專業人才、國際聯合辦學中取得一些成效。文章將對小語種人才培養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和對策展開分析與論述。

一? 小語種人才培養經驗和現狀

(一)? 借力“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開辦海南省第一個泰語本科專業

2017年我校獲批外交部“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該項目實際到位的2 355萬元項目資金。為了加強與泰國的經貿、旅游與農業、教育與文化等多領域的戰略合作,學校設置了“東盟小語種-泰語本科人才培養”子項目。2017年秋,海南省第一個泰語本科專業獲得上級主管部門的批準并開始招生。2019年學校決定泰語專業實施“3+1”的人才培養模式,“3+1”中的“1”是指第三年學生到對象國進行語言文化交流學習一年,其中包括課程學習、社會實踐、學年論文及專業實習。

(二)? 克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帶來的困難,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緊缺型、應用性泰語人才

2019年以來,我校外國語學院泰語專業借助“中國-東盟海上基金”項目“泰語專業聯合辦學”子項目多措并舉推動我校同泰國多所高校的交流合作,同時為我校泰語專業建設提供多維度的支持。

1? 聘請泰語外教,打造第二課堂輔助教學

在“中國-東盟海上合作交流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引進了4名泰語外教,豐富的外教資源提升了師資隊伍授課能力,地道的語言表達,學生們很容易理解與接受,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泰語語言文化,提高文化差異的理解能力,將理論課堂無形中轉換為實踐課堂,為泰語專業學生提供了語言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其次,借助豐富的外教師資,實行第二課堂興趣小組晚修模式,即將有一定語言基礎的二年級學生按照興趣進行分組,包括藝術組(書法、唱歌、跳舞)、文化組(泰餐、文化介紹)、配音組(觀影、配音)和新聞組(細分各個新聞方向),在4名外教的指導下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晚修興趣小組活動提高了語言的實踐機會和展示機會,打破因課堂時間少不能顧及全體學生的時間限制,同時活動提高了班級凝聚力、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習慣。

2? 挖掘國際合作伙伴資源,搭建多元學生交流平臺

盡管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限制了我校與泰國高校之間人員的往來,但我們依然不畏艱難,多方挖掘合作辦學資源,探索多形式、多數量、高質量的合作。2021年4月學校同意與泰國班頌德皇家大學簽訂“3+1”聯合培養協議,協議內容包括線上授課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合作形式,還包括線下派出學習交流、實習見習的合作形式;2021年底與清邁大學達成“3+1”線上網絡課程合作協議。截至目前,我校泰語專業與泰國孔敬大學、班頌德皇家師范大學、清邁大學、清邁皇家大學、蘭實大學和泰國國立發展管理學院6所高校達成聯合培養合作協議。

3? 引進原版圖書,營造泰語原文閱讀環境

2021年7月,借助“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通過我校外文圖書引入合作公司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引入泰語原版圖書342冊,書目全部進行翻譯入庫圖書館,供泰語專業教師、學生及泰語閱讀愛好者借閱。

閱讀原文圖書可以讓閱讀者將單詞記在腦里,牢固掌握詞匯與用法,平常背單詞的方式,一本詞匯書、一篇課文貌似就能夠秒殺單詞達到詞匯巔峰。但是所記的單詞是孤立的,沒有意義的,沒有具體的情景,即使詞匯量增加,學習者不會使用,很難看到某個情景,腦海里會自動浮現出地道的泰語句子,很難養成泰語思維。閱讀原版讀物不同于閱讀國內關于泰語的教材,他所用的語言文字質量更高更地道,詞匯也更具有豐富性,原版圖書不僅能夠給學生提高泰語原文閱讀環境,提高學生詞匯量,還能提高學生閱讀技巧。

4? 開拓線上渠道,開啟國際交流新型模式

疫情阻礙我們之間的人員往來,但是無法阻斷我們的教學聯系,2020年以來泰語專業積極開拓各種形式的線上教學交流合作渠道。

1)線上直播授課。2020—2021學年,借助“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與泰國班頌德皇家大學達成線上“3+1”聯合培養的直播授課方式,由泰國合作高校安排優秀泰語專業教師依照我校泰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要求通過釘釘、騰訊會議給泰語專業學生進行直播授課;2021年底與泰國清邁大學達成線上“3+1”聯合培養的直播授課方式的協議,由清邁大學安排資深教授為泰語專業學生進行直播授課。

2)線上泰語技能大賽。2021年10月,我校泰語專業舉辦了“第四屆泰國水燈節暨泰語專業技能大賽”。其中,泰語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均由兩校合作以線上的形式進行,由我校教師進行選拔、指導學生初賽,再由泰國合作高校泰語專業教師擔任評委進行在線打分,評選出等級,并對我校學生的比賽進行了點評鼓勵和指導。

3)線上教師技能培訓。2021年7月,由于疫情原因,我校不能按期派出泰語專業高年級學生赴泰交換學習,國內教師在高年級授課環節中相關技能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學院派出三位任課教師分別跟學清邁大學的三門課程,在教學方法等方面取長補短,認真總結泰國教師的優秀先進的授課經驗,補充教師知識儲備的同時提升教師授課技能。

(三)? 泰語專業人才培養初見成效

我校經過一系列專業建設的改革、創新,歷經五年的實踐,在泰語小語種人才培養方面初見成效,2017級泰語專業首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45名畢業生中國內外升學5人,其中郝鈺琪同學考入北京大學亞非語言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李健同學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獎學金赴泰國攻讀碩士學位。3位同學考取事業編制,5名同學考取東盟項目外派泰國任中文志愿教師,其他同學成功入職到大連、上海、杭州、無錫和廣州等地的國外合資企業從事泰語相關工作。

2021年泰語專業順利通過了海南省教育廳新開辦專業評估,評估中收回各實習單位、工作單位共計45份,企業對我校畢業生的評價,好評率達到100%。

二? 小語種人才培養探索道路上的困境

(一)? 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清晰,應用型體系不完善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以國家政策發展為導向,以當地經濟發展為目標定位,培養出既熟悉中國國情文化、又熟悉跨文化語言知識的復合型國際人才。但是,在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方面,一方面仍然沒有跳出傳統的辦學誤區,“重理論、輕實踐”,盲目追求和其他高校一致的培養目標,無論是公辦高校還是民辦型高校都在使用差不多的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地方特色,或與地方特色聯系不緊密,過于泛化。

(二)? 應用型課程體系的特征不明顯

應用型本科院校所培養的小語種語言專業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掌握輔助專業發展的綜合性理論知識,在小語種人才培養中豐富和擴充大學生的知識面。但目前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仍然沿襲著過去傳統課程設置框架,課程設置守舊、落后,在通識課程方面的課時分配比例較少,公選課程所占課時比例少,對了解對方國情文化的課程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所培養出的小語種人才無法適應新時代的就業形勢,在自貿港建設的國際大舞臺這些大學生承受著較大的就業壓力。

(三)? 不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

不合理的師資結構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專業結構四個方面。首先,在年齡結構方面,小語種教師年齡普遍偏低,多數在職教師都是近年地方大學的畢業生。在教學實踐中,這些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教學能力有待提升;在學歷結構上,相比于研究型大學,小語種教師學歷偏低,以碩士學位為主,缺乏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學歷人才;在職稱結構上,小語種教師職稱多為講師和助教,缺乏具有副教授和教授等高級職稱的教師;在專業結構上,年輕教師的專業知識、學術底蘊和教學經驗缺乏。這種不合理的師資框架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小語種教師專業發展建設,以及應用型本科院校小語種人才培養質量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

(四)? 教學過程實效性不強

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且如今的課堂教學并不會缺少新的理論、新的知識和教師改革的熱情,也不會缺少新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小語種人才培養課堂教學過程的有效性不強主要表現在教學目標的片面化,老師過度重視教案,手不離教案;教學內容泛化,無層次,不能因材施教;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情境模擬、小組討論和多媒體課件教學手段運用形式化。

(五)? 有待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單一化的評價標準。在這種氛圍影響下,許多學生把通過考試作為大學生活的終極目標,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教師平時很少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評價僅限于通過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判斷,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正確認識,進而不利于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三? 東盟小語種人才培養的對策

(一)? 強化小語種人才培養目標的功能

目前在海南省高等院校中有8 所院校開設小語種專業或課程,但除了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外,其他高等院校以專業形式開設的小語種數量并不多。海南師范大學開設日語專業,其他小語種課程為公共必修課。海南大學開設有日語和俄語專業。為了更好地服務RCEP實施后各地與東盟經貿合作現實需求,助力中國-東盟“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進程,首先海南省各高校要適當增加開設小語種專業的數量,以己眾多之力為東盟各國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贏等共同發展培養人才。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把語言技能作為培養的主要目標的單一小語種人才培養方式明顯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一帶一路”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經濟發展的需求。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從發展數量到提升質量的轉變是整個培養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小語種人才培養不能盲目效仿綜合性大學通用語種培養模式,應該綜合分析國家政策、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及各院校人才培養戰略的目標,合理配置資源,有效避免培養目標定位的“同質化”,應該突出培養目標的功能性,制定出符合應用性的人才培養目標。

加強國內外合作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一是高校加強與東盟國家高校之間的相互合作,實現教師資源共享,聯合培養小語種人才,鼓勵采用中外聯合辦學的方式,通過“2+2”或者“3+1”的模式,選派學生到小語種對象國進行學習,為學生提供國外學習交流的機會,共享中外優良知識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切實地了解到國外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二是加強校企間的合作。鼓勵校企對接,構建起校外的實踐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學校合作的企業單位進行文化技能實踐,通過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方式,加強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綜合性適應能力,提升小語種人才的交流水平及就業能力。三是搭建在校生與校友的交流平臺。邀請優秀的畢業生返校與在校生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其學習、工作、出國經歷等成長的經驗,供學生學習和借鑒。

只有充分了解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需求,增強學生語言和文化的并融,語言和技術融合,培養出語言基礎知識扎實,具有跨文化能力且能夠在語言軟件工具開發、術語庫、數據庫、語言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機器翻譯、語料庫開發和語言數據信息處理分析等領域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以此來滿足當下經濟社會對小語種人才的需求。

(二)? 深化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和合理性

課程體系作為整個培養方案的核心部分,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具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對各個教學環節具有指導性作用,其實用性和合理性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結果。小語種專業應立足社會,根據社會諸多領域對小語種人才的需求情況,課程體系始終處于制定、實施和改進的動態循環過程中,對市場人才需求、專業發展需求、學生培養需求等方面進行詳細研究,及時調整小語種課程設置,努力打造小語種課程設置多樣性、豐富性和實用性特征,提高一些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特征的公選課門數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優化小語種課程體系中課程課時分配比重,增加實踐課程占比,旨在擴充學生知識面,為社會諸多領域培養和輸送更多優質小語種人才,以滿足社會諸多領域新時期對復合型、應用型小語種人才的需求。

(三)? 優化教師隊伍建設與學生管理機制

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機制,形成學術氛圍濃厚的專業教學科研研究團隊。另外,教師隊伍中應適當配備專業小語種外教,為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建立教師教學管理體制,有意識地進一步提高小語種教師資源的質量,提高對小語種專業教師的教育教學要求和教學水平。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善于接受新事物和創新教學方法。其次,相同小語種專業教師可共享優秀教學資源,開展定期的教學交流及人才培養經驗交流。建立教師繼續教育機制,高校應多渠道支持小語種教師進行長期或者短期的科研學習、國內訪學、到對象國進行研修,開闊教師對不同教學方式的見識,學習并且引進國外的優質教學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優化學生管理機制,目前高校小語種專業生源多為本地區調劑學生,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招生部門應拓寬招生渠道,提高省外生源的錄取率,利用網絡多種方式全方位構建宣傳渠道,加強招生宣傳力度。

學生入學后,利用新學期的專業介紹、各項校園第二課堂活動及優秀學長的經驗介紹等方式,積極正面引導學生熱愛小語種專業,堅定學好小語種的決心。優化學生管理機制還重點體現在學生的自主學習管理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在長期自主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終身學習的習慣??梢越ⅰ皩W導”制度,由高一年級品學兼優的學生承擔新生在學習、生活上的引導工作。零起點的小語種專業在基礎語言入學階段實行“早讀、晚修”制度,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學生一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就會增強學好小語種的信心,刻苦學習,最終實現培養合格的小語種人才的目標。

即使是與國外高校聯合辦學,國內院校同樣需要制定詳細的學生在國外學習、實習實踐的管理制度,事先以協議的形式提交給國外合作院校,明確其具體職責是協助國內教師進行日常管理,建立專門的國內外教師溝通渠道,雙方嚴格把握學生學習、實習實踐狀態,保障國外學生學習生活的順利完成。

(四)? 加強教學過程的實效性

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實效性的三個關鍵要素。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管理主體,首先要保障小語種專業采用小班教學的方式,使用先進的智慧教學設備,更好滿足基礎語言教學需求。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主體,每一次的過程教學都不能做“無準備教學”,做好教學三環節“課前備課、課堂認真、課后反饋”,首先教師要對自身所授課的內容、教材、相關知識有深刻的理解,精心設計有價值的提問,把握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難點、重點的講解,創造和諧、專注、活潑的教學氛圍,有意識、有方法策略地啟發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答案。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舉手、主動參與,增強其主動學習的能力。關注學生參與課堂的情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實課堂內涵,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五)? 提高人才培養評價的完整性和反饋作用

傳統的人才培養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自我評價在整個完備的培養評價體系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對人才培養具有個人導向性作用。學生在進入語言學習前就明確相應的培養目標,設計自己的學習路線,清楚應具備的能力和應達到的標準,有效評估要求學生的投入,使他們看到反思和重新開始的可能及對他們學習努力的肯定。每個階段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出學習的成效,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作出相應的調整措施,他們學會為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方向負責,從而逐步成長為一個自主和自立的學習者,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從而達到有效評價的目的。

為確保小語種人才培養的與時俱進,以及其與社會的融合度,還需建立畢業生反饋調查制度,解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反饋缺失問題。每一屆畢業生都要建立、管理好畢業生就業信息檔案,采取電話訪談、郵箱問卷、短信訪問等形式向畢業生調研就業情況、對工作崗位的評價、對專業培養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的程度作出問卷調研。同時學校應該指定就業部門制訂出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機制,以問卷形式調研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對小語種人才培養的意見與建議。管理者可利用這些信息對人才培養結果與社會需求適用度的一致性做出最相關評價,直接作為人才培養過程的實施效果依據。

四? 結束語

在數字經濟時代,小語種人才的培養不能僅限于語言綜合應用能力,還要面向數字語言服務,面向現代社會服務業領域,滿足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戰略發展需要,增加東盟“小語種”專業數量,強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功能,合理規劃課程體系,加強教學過程時效性,提高人才培養評價的完整性及反饋作用,加大力度培養國家化、數字化應用型外語人才;推進與東盟十國海洋高等教育的嫁接與融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走國際化辦學之路,為黨育新人,為國育英才。

參考文獻:

[1] 周麗娜.云南師范大學東南亞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2] 韓永輝,李子文,李青.高校適應“一帶一路”共建的戰略型人才培育途徑[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115-119.

[3] 韋利坤.廣西高校東南亞小語種學生就業提升路徑探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204-210.

猜你喜歡
小語種對策探析人才需求
2022年冬奧會冰雪體育人才需求與培養路徑研究
能源行業網絡安全人才需求與培養探討
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的必要性與對策探析
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的必要性與對策探析
小語種就業現狀調查與分析
鄉鎮財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霧霾治理的對策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小語種語言的發展
小語種對大學生(非小語種專業)就業競爭力影響調查
中國海歸人才需求地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