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阿Q之死”中的旁觀者效應

2023-06-12 23:59謝于宏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阿Q正傳魯迅

謝于宏

內容摘要:阿Q的死亡原因一直以來眾說紛紜,本文將以旁觀者效應的視角分析阿Q之死的原因,并結合旁觀者干預模型來分析當時旁觀者的心理狀態,最后本文提出幾點建議以減少旁觀者效應的產生。

關鍵詞:魯迅 《阿Q正傳》 阿Q之死 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干預模型

1921年,魯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說《阿Q正傳》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耀眼的明珠。魯迅先生以其嫻熟的筆法成功地創造了世界文學畫廊中著名的阿Q形象,使阿Q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栋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后閉塞落后的小鎮未莊為背景,描繪了在受到嚴重物質和精神雙重戕害下的舊時代農民的形象。阿Q沒有自己的房子,也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計。他備受壓迫和剝削,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境遇十分悲慘。最后,《阿Q正傳》以阿Q之死迎來了小說的高潮。阿Q被抓到城里,經過幾輪答非所問的審問后,很快被判處死刑,在所謂的口供上簽字畫押,作為趙府搶劫案的兇手被糊里糊涂的被槍決了。我們對他的死亡感到遺憾和惋惜,因為他本是無罪之人,他的死具有偶然性,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縱觀阿Q的一生,他的死也是必然。

一.阿Q之死

1.阿Q之死的過程

背景:革命的曙光照射在小村里,村民以革命為理由肆意行駛他們的“權利”。

起因:趙家遭遇搶劫,趙老爺向縣城報官。

經過:趙家遇搶四天之后,阿Q在半夜里突然被抓進縣城里去,在老頭子“和氣”的兩次審問下,阿Q不明不白的“簽字”畫押。

結果:畫押后第二天被押上沒有蓬的車游街示眾,最后在一聲“救命”中被槍斃。

2.阿Q之死的因素

從阿Q被抓,審問,處死。其過程行云流水,但令人感到莫名奇妙。阿Q并沒有參與趙家搶劫事件,他是這起事件替罪羊。他是無辜的受害者。那他為什么最后會含冤而死?以阿Q個人內部條件來說,貧賤的身份和局限的小農思想使他沒有靠山,難以辯駁,以至于被人陷害后無法翻身;以外部條件來說,封建社會的壓迫和統治者的威逼利誘無時不刻不侵害著阿Q。所以阿Q的死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從小說本身上來說,魯迅先生已經通過最后一章“大團圓”這個標題提醒了我們?!皥F圓”一詞在戲劇情節上多指圓滿的結果,但是阿Q之死是徹徹底底的悲劇。為何魯迅先生會用“大團圓”作為標題。到底是什么“團圓”了呢?封建思想文化殘余,拙劣模仿的不分青紅皂白的“老頭子”和地位貧賤的阿Q,這一切死亡因素在此時“大團圓”,阿Q也成了團圓的祭品。悲劇的力量總是能令人深思,令人在聯想起自己苦難的生活,并為其尋找出路。

阿Q之死,死不瞑目,釀成這悲劇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顯而易見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隱晦的因素,那便是城里人和鄉下人的旁觀者心理引起的旁觀者效應。為何擁有屢試不爽的精神勝利法的阿Q會在最后一刻想喊“救命”,是什么打垮了他?在《阿Q正傳》中,以阿Q的視角,魯迅先生寥寥幾筆就呈現了旁觀者形象的正面特征:“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1]“全跟著螞蟻似的人”[1]“從人叢里,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1]“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1]。這些片段生動形象的描述了阿Q臨死前看到了圍觀群眾看好戲的話語和眼神,這種眼神表情,這些話語比他之前見到猛獸的還要可怕??膳碌脑虿⒉皇桥杂^者的表情或者眼神丑陋,而是阿Q通過表情話語,看到旁觀者對待自己即將要被處死時所表現出的冷漠,甚至是一種看好戲的狀態。這讓精神上百折不撓阿Q感到了深深地恐懼與絕望這讓阿Q明白他的死好似一場戲,他的一生毫無價值。所以他在最后一刻只想大喊“救命”。此處,魯迅先生想表達的我們當時國人的旁觀者心理帶來旁觀者效應,“看戲”的人認為只要事情不發生在自己身上,那便是好的??墒撬麄儚奈瓷羁陶J識到,能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就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曾幾何時,阿Q也在興致勃勃的討論他在觀看別人處死時的場景,他怎會想過,死亡竟會以這種似曾相似的方式降臨到他的生命中,只不過此時,他是斷頭臺上那個人。

還有魯迅先生在阿Q死后為什么要描寫鄉里人和城里人的輿論?首先,文中說到“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1]阿Q死后鄉里人不去思考為什么阿Q會被處死,而是以死作為該死的理由,可見當時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實在是令人可悲,甚至可恨。然后,描寫城里人反應的時候說“而城里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1]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文最后一句話表現出來的是一群人對一個人死亡的極端冷漠,一個人的死亡,一個生命的消逝,竟驚不起任何波瀾。魯迅先生在最后一段用簡短的話語,把國人的旁觀者心理描寫的淋漓盡致且意味深長。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概念“平庸之惡”,這種惡是不思考的,不思考人,不思考社會。惡是平庸的,因為你我常人,都可能墮入其中。把個人完全同化于體制之中,服從體制的安排,默認體制本身隱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為,甚至成為不道德體制的毫不質疑的實踐者。盡管“平庸之惡”中強調了盲目的服從,其行為導致了負面結果,但是筆者認為對暴行和不公的冷漠與旁觀本身就是一種縱容,也是“平庸之惡”。所以殺死阿Q肉體的是封建思想和腐朽的統治者。但摧毀阿Q靈魂的是國人的旁觀者心理下產生的旁觀者效應。

在多年封建思想的禁錮下,國人的這種旁觀者心理引起的旁觀者效應在魯迅先生的筆下被詮釋的入木三分。有研究者強調“旁觀者效應”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封建儒家學說的糟粕是產生“旁觀者效應”的罪魁禍首[2]。魯迅先生所描繪眾人冷漠的觀看阿Q死亡的現象,可以說是旁觀者效應的極端呈現,因為其存在某種程度上間接的導致了阿Q的死亡。這種旁觀者效應只是在當時封建思想下的產物嗎?其實不然,隨著社會和人類思想的發展,至今旁觀者效應仍然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在學??吹酵瑢W被霸凌,我們選擇旁觀;在路上發生交通事故,立刻會圍上一群人,等到要旁觀者提供證詞時,他們均三緘其口;在圍觀跳樓者、自焚者時,慫恿當事人跳樓、自焚,給自己以新奇的刺激;更有甚者,一些旁觀者已經不滿足于“看”,而是挾尸要價,屠戮兒童。當整個社會人人都在旁觀,道德將會淪喪;當整個民族都在冷眼旁觀時,這個民族注定落寞,當整個國民都在冷漠地圍觀時,國家危難之際將無人奮勇向前。所以旁觀者效應到底是什么,我們需要深刻的了解它的存在,只有了解,方能改變。

二.阿Q之死與旁觀者效應

關于旁觀者效應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一起發生在紐約市居民區街頭的殺人案。在1964年三月份的一個晚上(凌晨3點),一位名為Kitty Genovese的年輕女子(28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到歹徒的持刀殺害。起初這一事件并沒有引起社會大眾太多的關注。幾個星期之后,當紐約時報對這一案件的另一面進行公開揭露時引發了整個社會的熱議。據紐約時報報道,在案件發生時有38名目擊者,但是沒有一個人嘗試進行干預。盡管兇手殺害Kitty Genovese的過程持續了超過半個小時,但這38個人在期間仍然在自己的住所中進行觀望,沒有一個人出去幫助受害者,甚至沒有一人打電話報警。該新聞一經發布,社會各界人士(例如,學者、新聞評論員、牧師)開始對該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解釋,例如,道德敗壞或麻木不仁、冷漠無情等[3,4]。

事實上,使用上述這些詞描述目擊者的行為似乎略有不當。這是因為在38名目擊者看到兇殺事件后,并不是第一時間選擇忽視該事件,而是透過窗戶反復持續觀望該事件的發展情況。換句話來說,此時的他們已經深陷該事件之中,無法逃避該情境或當作什么事情沒發生一樣。研究者認為,這些旁觀者的行為既不是有幫助的、英勇的,但也不是無動于衷的[4]。事實上,當個體目睹一個緊急事件(尤其是具有較強危險性的事件,如持刀殺人)時,其在實施干預或助人行為之前通常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一方面,基于人道主義關懷或道德規范,個體應該對該事件進行干預或對受害者予以幫助。另一方面,個體又擔心或害怕實施干預或幫助行為會給自己造成一些消極后果,例如,受到傷害、卷入警方辦案程序、影響工作、浪費時間等。Darley和Latane(1968)認為一些情境因素會降低個體的這種內心沖突,并使得個體在緊急情境中不實施任何干預或助人行為。其中,較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他旁觀者的存在或人數,并基于此提出了旁觀者效應的概念[5]。

旁觀者效應,又被稱為旁觀者冷漠,一般是指在緊急情境中有其他消極旁觀者(即不實施任何干預或幫助行為的旁觀者)存在時,個體對緊急事件進行干預或對受害者予以幫助的可能性顯著降低的現象[6]。換言之,其他旁觀者的存在會抑制個體的干預或助人行為。

所以根據旁觀者效應的來源和研究,在異國他鄉,在面對他們苦難時,盡管旁觀者當時可能心理會有沖突,但也只是選擇冷眼旁觀,置之不理。旁觀者效應不只是在中國特有,也不簡單的局限在封建社會下的中國,旁觀者心理是蘊含在人性深處的陰暗,所以當討論到旁觀者效應,不要局限的認為旁觀者效應是經受千年封建主義思想禁錮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我們要將旁觀者效應放在人性這個角度進行探討。由此,旁觀者效應與阿Q的死到底存在什么關系,為何沒有人為阿Q鳴冤?為什么城里人把阿Q的死當作一場不過癮的戲?他們當時旁觀時的心理過程是如何?這一系列的問題隨之呼之欲出。

為了回答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借助Latane和Darley(1970)提出的旁觀者干預模型,此處旁觀者干預模型可以用來描述當時城里人作為旁觀者的心理,以及解釋為何城里人不采取任何行動來拯救阿Q,該模型認為個體在其他消極旁觀者(即對某一事件未做出任何反應的旁觀者)在場時對他人提供幫助的可能性較小。在面對某個突發事件時,如果個體作為旁觀者將對該事件進行干預或者對受害者實施幫助,他們必須完成一個涉及五個階段的心理過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1)識別事件——指是否注意到事件的發生;(2)解讀事件——指了解事件情況;(3)思考這種情況下自己所需承擔的個人責任;(4)思考這種情況下自己需要采取的行動;(5)實施幫助介入行動[7]。

筆者將結合這個旁觀者干預模型來具體分析魯迅先生筆下旁觀者的心理過程。第一步,識別事件,阿Q被抓游行示威,城里人都紛紛前往去看,自然是知曉阿Q要被砍頭這件事情;第二步,解讀事件,很明顯這些旁觀者完全不了解事情的經過,甚至不愿意了解?!安粔挠趾沃劣诒粯寯滥??”這便可生動的描繪出來未莊村民的愚昧與盲目的相信權威,他們或許在想青天大老爺怎么可能會冤枉一個貧賤的雇農,一定是他可恨該死;第三步,思考這種情況下自己所需承擔的個人責任,對于這些城里人來說,他們認定了自己只是觀眾,只是看一出槍斃的戲而已,他們只希望這個戲更加的精彩,甚至在看完后認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笨梢娖淅淠c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盡管阿Q間接死于城里人的冷眼旁觀,但是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一位旁觀者,在阿Q從城里回來的時候,繪聲繪色的與他人談論起“你們可看見過殺頭么?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當時的他有何等神采奕奕,游街時就有多狼狽不堪。通過阿Q這戲劇性的命運,魯迅先生似乎在告誡我們,若今日對暴行冷眼旁觀,則他人曾經命運,便是自己的命運;第四步,思考這種情況下自己需要采取的行動,城里人對強權壓迫阿Q的過程不了解,認為自己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的城里人,面對阿Q游街城里人只會安分的做一個旁觀者,在這場戲精彩時吶喊幾聲便是好的了;第五步,實施幫助介入行動,基于以上對旁觀者形象動態的心理分析,城里人會采取行動來拯救阿Q反而是異想天開,無稽之談了。盡管阿Q的死和旁觀者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旁觀者的冷漠無疑是助紂為虐的。若人人如此,現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整個民族大抵也是無望的。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友好相處,互幫互助的社會,而不是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社會。為此,我們需要減少旁觀者效應的產生,在危難當頭或有他人求助之時,能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之中。為此筆者結合旁觀者干預模型提出一些建議。首先,想讓我們幫助別人,要先意識到問題所在,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快速的報道相關事件,引起大眾的關注,并且詳細介紹事情起因經過,讓大眾了解相關事件的細節。其次,通過宣傳增強國民責任感,社會的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是社會的建設者。不要因為別人的無所作為而選擇同流,我們要深刻認知到面對苦難與不公,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需要及時去制止與改進,這樣才會使社會更穩健的發展起來。最后,助人不可盲目,當我們決定伸出援手時,要理性思考,充分準備,做到“一針見血,藥到病除”。

旁觀者效應無處不在,它不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不是特定地區的產物,它某種程度是人性深處的幽暗,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是愚昧無知的冷漠。阿Q之死,死在了封建主義思想與腐朽的統治者的鍘刀下,也死在了旁觀者的冷漠無情中。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1:吶喊·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林愛.魯迅小說中的看客現象分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No.652(14):95-97.

[3]Darley J M, Latané B.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8, 8(4p1): 377.

[4]Latané B, Darley J M. Bystander" apathy"[J]. American Scientist, 1969, 57(2): 244-268.

[5]Latane B, Darley J M. Group inhibition of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8, 10(3): 215.

[6]Latané, B., & Nida, S. (1981). 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group size and help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9(2), 308.

[7]Latane B, & Darley, J. M. (1970). 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he help?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心理學系)

猜你喜歡
阿Q正傳魯迅
魯迅《自嘲》句
《阿Q正傳》中阿Q形象賞析
魯迅的真誠
淺談魯迅《阿Q正傳》的思想意義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早期受控之魯迅的翻譯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