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的勞動教育意義與啟示

2023-06-12 12:22唐芳芳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勞動教育詩經

唐芳芳

內容摘要:《詩經》當中有著大量涉及勞動的詩歌,這些詩歌不僅向我們呈現了先民們在大地上精耕細作的勞作方式,也通過對古代勞動人民多方面生活的描繪向我們展現了勞動的意義與價值。在新時代全面加強勞動教育的需求下從勞動教育的角度品讀《詩經》,是對經典精華的提煉也是對古文今用的堅持。

關鍵詞:《詩經》 勞動教育 勞動觀 古文今用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了要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勞動教育的全面施行提供了指導方針;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而勞動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中同樣強調,要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文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兩者的總體需求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教育價值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指導?!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同時較為全面地向我們展現了先民們兩千多年前的生活勞動情景,奠定了我國溫柔敦厚,樸實無華的詩教傳統,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與價值。為強化對經典的認知,彌補詩意的匱乏,深刻體會勞動之美,對《詩經》的勞動教育價值與意義的挖掘與闡釋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詩經》中勞動教育的價值體現

《詩經》中的詩歌按照功能被劃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幾乎都與勞動有關,其中的十五國風則較為集中地向我們展現了當時不同地方區域的風土人情,從這些詩歌當中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到先民勞動生產的過程與分工,還能體會他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所傳遞的思想與感情。我們可以大致從以下三個方面總結其體現的勞動教育價值:

1.樸實勤勉的勞動觀念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生育人,而勞動將人變成真正的人”[1],“五育并舉”中提出的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就是為了促成這一點,也同樣體現了基于以往的教育實踐在過分強調德育與智育的同時忽略了勞動教育的功能與意義,讓受教育者脫離了勞動實踐而去求發展,從而出現了太多理論嚴重脫離實際的現象,甚至扭曲了受教育者的勞動價值觀念,形成了輕體力、重智力的價值導向?!兑庖姟分忻鞔_指出,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育人實性。[2]

《詩經》中描繪的勞作與生產多在田間山野進行,且以體力勞動為主,總體體現了我國先民們樸實的勞動觀念與勤勉的勞動作風?!镀]苢》是一群婦女在采集車前子時隨口吟詠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盵3]重章疊唱之間讓我們感受到了婦女們通過雙手勞動獲取的快樂;《騶虞》是一首贊美獵人的詩,“騶虞”指的是當時的獸官,“于嗟乎騶虞”[4]是對獸官手法高本領強的由衷贊美;《雞鳴》是一首妻子催促丈夫早起的詩,詩中的丈夫是一位士大夫,要上早朝?!半u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5],問答之既體現了夫妻之間的生活情趣也間接體現了勤勉勞動的要求;除了正面的描寫與評價之余,部分詩歌也通過諷刺不勞而獲、貪圖享受的生活作風來樹立樸實勤勉的勞動觀念,如詩歌《羔羊》,通過描繪統治階級的官吏們錦衣玉食的生活與志得意滿的神態表現了勞動人民對他們不勞而獲的不滿;《伐檀》是一群工匠在河邊給剝削者造車時唱的詩歌,通過“不狩不獵”“不稼不穡”[6],直面怒斥了剝削、寄生的奴隸主的不勞而獲,體現了勞動人民激烈的反抗精神。這些詩歌通過對古代勞動人民的關注向我們傳遞了熱愛勞動、勞動光榮的正面價值觀,這對新時代勞動價值觀的塑造具有借鑒意義。

2.精耕細作的勞動方式

遠古時期,人們通過觀察天時地利尋覓生存之道,借用自然的規律播種收獲因此有了農業的發展。隨著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生產結構不斷進步,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在西周時期已經日漸形成。

在《詩經》中,除被明確定義為農事詩的《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這十一首詩外,涉及農業生產的詩歌多達一百二十二首,這些詩歌不僅體現了西周時期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也向我們展現了精耕細作的中國傳統農耕文化?!镀咴隆窂钠咴麻_始記錄農民依照時令變化一年到頭的勞動過程與生活狀況,場景廣闊,內容豐富,所涉及的勞動有春耕秋收、采桑染績、釀酒建房、狩獵勞役等等,仿佛向我們展開了一幅生動的古代農業畫卷;《大田》《載芟》《良耜》都是周王祭祀田祖以祈豐年的詩,“有略其耜,俶載南畝。播厥百谷,實函斯活”[7],通過描繪人們鋤地、播種、除草、施肥等勞動,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工具與已經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方式。精耕細作是先民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勞動實踐總結出來的方法與經驗,且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依然有著指導意義,這也進一步地充分證實了通過勞動實踐是提高認識有效途徑。

3.和諧共生的勞動之美

勞動不僅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同樣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類通過調整勞動的方式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并在交換的過程當中體會自然的力量和與自然共生的美好。此外,在勞動過程中,人的情志得到了紓解,精神也能獲得相對的滿足。

《詩經》中詩歌的命名絕大多數取于自然,涉及植物的如《卷耳》《芣苢》《采葛》等;涉及動物的如《碩鼠》《蟋蟀》《雞鳴》《鴇羽》等;這些所涉及的植物與動物都是當時的人民在生產生活當中較為熟悉的對象,整體給我們呈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霸娊浟x”當中的“興”在《詩經》中的主要表現就是通過描寫自然事物來涵詠人情。如我們最為熟悉的《關雎》,通過鳥的相向和鳴來刻畫君子對采摘荇菜的淑女的愛慕與追求;“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8],《葛藟》中的流亡者借蔓延至河邊濕地的野葡萄藤來抒發自己因離別親人蔓延開來的悲傷;“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鵬”[9],《椒聊》用結子累累的花椒來贊美婦女多子;《氓》中的女子用“桑之未落”與“桑之落矣”[10]的兩種狀態進行對比,敘述自己戀愛結婚到被虐被棄的不幸遭遇。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與自然的密切聯系,他們不僅在物質生產上依賴著自然,在情感世界中也與自然相依相伴,而這種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勞動理念,是當代頻繁穿梭于鋼筋水泥叢林世界中的人們極其缺乏的。

二.《詩經》對新時代推行勞動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當中所凝結出來的思想智慧與道德情感,這些智慧與情感承載于豐富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之上,讓一代又一代人得以瞻仰著繼續前進,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中有著對其最為深刻與豐富的詮釋,而在眾多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當中,《詩經》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它不僅奠定了我國幾千年以來的詩教傳統,有著引領詩歌發展的作用與價值,也通過對農耕環境、農耕生活、農耕祭祀等活動的刻畫與描繪展現了我國豐富的傳統農耕文化?!稗r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理念深入人心,艱苦奮斗、勤儉持家、重義守信等品質融入血脈,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盵11]從《詩經》中,我們看到古代先民們通過勞動的踐行獲得了物質的滿足,也凝練出了樸素寶貴的勞動理念,通過對這些理念的挖掘和解讀可以發揮《詩經》當代教育價值,從而進一步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有利于貫徹知行合一的發展理念

隨著互聯網中消費主義的橫行,太多人因此跌入了人生意義全在享受的虛無陷阱之中,以不顧現實的錯誤方式奢求利益的獲得與個人的全面發展,造成了“知”與“行”的脫離,大多數人雖然可以通過理論知識的獲取明確認識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可真正通過深入勞動實踐從而獲得精神體悟的卻少之又少,這種理論與現實相疏離的現象廣泛存在于各行各業當中。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了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意義,而發展實體經濟就必然要有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做支撐,這就進一步要求我們在對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實際,要側重培養學生樹立“知行合一”的發展理念。

我們從《詩經》了解到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如何通過對自然的細心觀察與反復實踐尋求出最為合理的生產方式從而一步一步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的,而正是他們在持續不斷的勞動中揮灑汗水鍛造智慧打造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根基,這也充分向我們證明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偉大復興就是通過實實在在的勞動實踐來實現的?!翱照務`國,實干興邦”,借此組織實踐引導學生通過足夠的觀察與行動來獲取對現實的認知與感悟,有利于培養學生調適身心的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樹立起知行合一的發展理念。

3.有利于樹立勞動公平的意識

以往的教育體系對德育與智育的著重強調,使許多受教育者形成了“好高騖遠”和“眼高手低”錯誤認知與錯誤行為。一直以來,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側重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長期缺少關注,整個社會也充斥著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的價值觀,尤其是近幾年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流量帶來的暴利讓人眼花繚亂,許多學生甚至將成為“網紅”納入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當中,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賺錢方式最為輕松和便利,并且可以“名利雙收”,這樣的社會風氣使得學生注重眼前利益不顧長期發展缺少實干精神,不僅限制了個人的全面發展同時也不利于社會勞動公平意識的樹立。

《詩經》中精耕細作的發展需要使勞動分工也在進一步地更新與細化,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勞動所發揮出的勞動價值,如婦女的主要勞動是采摘草實和養蠶織布,男人則主要負責打獵伐樹耕種等勞動,這些勞動的分配讓相應地個體發揮出自我最大的生命價值,在共同協作之下建設家園,維持生產。隨著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需要,大中小學都在努力地積極結合實際科學貫徹施行,不少學校以帶領學生下田插秧的方式讓學生體悟勞動的樂趣與收獲的不易,也進一步讓學生意識到,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深受重視的立國之本,因此,對農民群體、對廣大的體力勞動者我們不能持以輕慢的態度而應該飽含尊重。

三.《詩經》勞動教育價值的實現路徑

1.提煉勞動因子,整合教學資源

《詩經》的創作主要來源于當時的勞動人民群體,所描繪的是當時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圖景,所抒發的是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與現實訴求,因此,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大量的勞動教育資源?!兑庖姟分赋?,要把準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結合新時代對勞動教育實施的要求,我們可以針對性地提煉出相應的勞動教育素材,整合出相應的文本開展教學。如“崇尚勞動”系列我們可以選取《采葛》《芣苢》《雞鳴》《芄蘭》《東門之池》等作品作為教學文本,其綜合性地體現了勞動人民對勞動的熱愛對勞動者的歌頌以及對不勞而獲者的不滿;“尊重勞動”系列我們可以就《七月》《臣工》《北山》《大田》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作品感受不同勞動者在勞動中所散發的魅力;“增強對勞動人民感情”系列我們可以從《泂酌》《葛屨》《甫田》《鴇羽》《旱麓》中提煉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兩種關系,通過討論讓學生意識到與勞動人民增強感與聯系的現實必要性;“報效國家”系列我們可以選取《小戎》《終南》《無衣》《擊鼓》等作品,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古人的家國情懷;“服務社會”系列我們可以選取《皇皇者華》《鴻雁》《大東》《甫田》《生民》等作品,讓學生認識勞動對于穩定社會、發展社會的意義與價值。

2.構建課程內容,深入勞動實踐

通過提煉與整合的教學內容,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地結合學生特點、課程標準、專業特色來開展相應的教學實踐?!兑庖姟分忻鞔_要求,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因此,我們在通過解讀《詩經》中的勞動教育內容讓學生強化勞動意識、塑造勞動觀念、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還需要積極地根據實際情況尋求正確的勞動實踐路徑讓學生深入到勞動實踐中從而去獲得真實的感悟與體驗。如配合《七月》的教學,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下田插秧或收割打谷的活動當中從而認識農民真實的生產勞動的過程;配合《芣苢》的教學,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還原詩中的勞動情境來感悟勞動之美。

3.鞏固教學成果,增強勞動意識

為了進一步地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鞏固課堂教學與戶外實踐的成果,勞動教育的評價體系需要得到相應的構建與完善,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受教育者對自己所參與的勞動實踐進行深入的總結與認識,可以從勞動的動機、勞動的表現、勞動的認識三個角度來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三合一”的階梯式評價模式。通過科學的評價體系與完善的評價過程,學生得以充分理解文本內容,并在將之與實踐融合貫通中獲得對勞動意義的真切認識,從而增強勞動意識,樹立起“知行合一”的發展理念,對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與人生價值追求具備更為正確的認識。

綜上所述,《詩經》中有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與勞動教育價值,其獨特的育人功能應該得到有效地利用與挖掘。以此切入,不僅可以進一步為勞動教育的施行提供經典支撐,進一步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對《詩經》文本的教學研究與改革提供了相應的借鑒與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蘇聯]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357.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3-27)[2022-11-10].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03/27/c_11257744 31.htm

[3][4][5][6][7][8][9][10]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23,95,110,340,74,116,61.

[11]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中國農民豐收節農耕文化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EB/OL].(2020-9-17)[2022-11-10].https://news.cctv.com/2020 /09/17/ARTIXh01Cd3WC5Q1U9vgBfoS200917.shtml

(作者單位:邵陽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勞動教育詩經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讀詩經
詩經
現代詩經
現代詩經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思想的原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