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

2023-06-13 07:23李峰吳艷華
科技與管理 2023年3期
關鍵詞:高級化合理化產業結構

李峰 吳艷華

摘?要: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本文基于2013—2020年30?。▍^、市)的面板數據,以“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3個核心維度構建數字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建立空間滯后模型,實證分析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其區域差異。結果表明:數字經濟對本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具有顯著的正向推動作用;數字經濟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通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僅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具有異質性,就產業高級化的空間外溢效益而言,東部地區大于中西部地區,且東、中部地區合理化空間外溢效應也更強。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空間溢出效應

DOI:10.16315/j.stm.2023.03.002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志碼:?A

收稿日期:?2023-03-31

基金項目:?河北省省級科技計劃軟科學研究專項資助(225576121D)

作者簡介:?李?峰(1977—),男,副教授,博士;

吳艷華(1996—),女,碩士研究生.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而產業結構升級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演進的落腳點和發力點。2021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將“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列為十三五時期的主要成就之一。2021年2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以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產業升級”。然而當今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處于深刻調整中,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多重不確定性,產業國際分工面臨深度調整并將引發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追趕型發展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面臨嚴峻挑戰。因此適應新時代的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挖掘和探尋新的戰略機遇,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數字技術驅動數字化革命和產業轉型,將帶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已達38.6%[1]。其中,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7.5萬億元,產業數字化進程持續加快,規模達到31.7萬億元。數字經濟帶來了生產要素的革新,以數字信息與知識創新代替傳統的生產要素,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傳統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推動產業與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鑒于此,本文以“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3個核心維度對數字經濟發展進行測度,分析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其空間效應,以期通過數字技術突破桎梏,引領產業結構升級,重塑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進而為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變革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

1?文獻綜述

有關產業結構升級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國內外已形成了不少文獻。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從宏觀和微觀2個層面進行展開。從宏觀角度來看,產業結構升級成為了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政府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結構優化和增長賦能,并通過投入要素資源來支持創新研發活動與人才引進,進而實現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使產業向高端化邁進[2]?;趨^際關聯的研究發現政府創新投入在不同區際因素關聯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呈現地區差異[3]。此外,對外貿易的開放也能通過物質資本積累與制度革新等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產業的發展[4]。在度量上,產業結構升級表現為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化和高級化。干春暉等[5]等發現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對經濟增長影響機制截然不同,相比之下,產業結構高級化產生的影響更具不穩定性。王新慧[6]通過效應測度分析發現,數字技術的進步能夠推動制造業向技術密集型轉變,促使制造業結構高度化發展,而信息傳輸速度的提升能夠帶來協調程度和效率的進步,使制造業更加合理化。此外,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對外貿易可以通過要素稟賦差異[7-9]和技術溢出[10-13]2種方式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從微觀層面看,產業結構升級表現為產業內的企業升級與產品結構的升級。有學者認為消費需求主要通過恩格爾效應和鮑莫爾效應這2條路徑對產業結構升級造成影響。前者是指居民的消費所包含的技術含量和服務質量會隨其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有利于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進而提升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后者是說當一些產品或服務產生較多需求時,供給方為獲取更多利益而投入大量資本,進而帶來技術和生產效率的進步,產業的生產規模也得以擴張,促使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的影響效應不斷加深,我國在該領域的理論創新逐漸增多,眾多學者也開始關注該背景下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內容。早期研究大多分別從數字產業化或者產業數字化的角度來研究數字經濟。從單一研究視角來看,一方面,數字產業化是“出新”,表現為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14],這與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愈發先進和廣泛應用具有緊密的聯系。伴隨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擴散和突破,與傳統產業融合也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方向。信息技術能進一步提升各種要素的配置效率,增強產業的供給能力,拓展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同時,信息通信技術的出現引發了信息革命,信息技術的滲透性和外部性使其成為了一種生態要素不斷滲透到經濟社會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得各個產品、市場、企業都出現逐漸數據化的趨勢,不斷釋放出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并通過擴散、溢出和滲透效應推動產業結構升級[15];另一方面,產業數字化是“煥新”,體現在賦能傳統產業。張萬里[16]等基于產業智能化的研究認為智能化發展表現出對高技能勞動力的偏好,且數字智能化引發的勞動力流動是數字化創新與就業替代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高技術人才會帶來知識溢出效應,生產率的提高使得產業結構高級化?;谝嘏渲靡暯堑难芯空J為,高級生產要素不僅本身能產生較大的邊際收益,同時能夠嵌入初級生產要素中推遲其遞減拐點的到來,從而為產業結構升級帶來動力?[17]。從綜合視角來看,數字產業化構成了數字經濟的基礎部分,產業數字化以數字技術賦能了整個產業鏈,二者結合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動能,能夠提供更加高效的經濟運行模式,持續推動經濟增長。

此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成為了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撐。其中,以網絡和云計算為代表的基礎設施正推動工業時代以“磚和水泥”為代表的基礎設施轉向以“光和芯片”為代表的數字時代基礎設施,孕育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通過將互聯網與產業深度融合,可有效激發生產的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有效降低了資源獲取成本,大幅延伸資源利用范圍,打破封閉疆界,加速從單打獨斗向產業協同轉變,加速了創新資源的協同共享,促進產業整體競爭力提升[18]。同時,大數據技術推動了物聯網的高速發展,使之成為重要的數據采集和數據共享平臺[19],知識在不同產業之間得以擴散外溢,推動了商業應用和業務洞察力的提高,有助于形成創新集群[20],有利于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高級化。

2?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2.1?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直接作用機制

數字產業化帶來的疊加效益與聚合效應實現了新技術與舊業態的全方位融合,提高了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帶動產業鏈升級。一方面,信息通信技術的出現將驅使生產方式向定制化、服務化變革,能有效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同時,隨著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傳統產品逐漸也將被智能產品所取代,產品與服務將更加數智化,產業結構也逐漸高端化。另一方面,信息通信技術自身的發展能夠減少經濟社會活動對物質資源的消耗,并通過匯聚創新要素、促進供需對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大幅度提高了生產運營和組織效率。此外,大數據技術的開發利用使傳統的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技術密集投入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物質資本的降低帶來了資源效益最大化與生產力的提升,產業結構得以優化。

產業數字化通過發揮規模經濟和網絡經濟效應使傳統行業的效率提升,進而帶動產業升級。與傳統企業不同,數字化企業通過生產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不僅可以減少重復研發和科技資金重復投入,還可以實現與用戶的供需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換率;工業互聯網的構建使科技人才資源短缺的地區和單位實現對高質量人才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科技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此外,傳統企業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將包括生產在內的所有前后端環節聚合到統一的數字化平臺,并實現跨產業融合,使企業可以進行定制化、服務化生產,實現商業模式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傳統單一的制造環節向兩端延伸,實現范圍經濟,進而提升產業生產效率,并最終賦能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以5G、光纖寬帶、衛星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和基礎,同時也是提升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伴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深入,新型基礎設施為生產要素流通奠定良好的物理基礎,將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納入生產函數中,為實現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新動能。一方面,新型基礎設施為數據要素的流通和集聚提供了重要虛擬網絡空間載體,增強要素流通過程中的透明化和協同化,優化要素在分工結構內核跨結構間配置,還可以節約數據獲取成本,進而加速產業結構合理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大數據等的融合應用,能夠為其它領域創新提供思路,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的壯大[21],形成對創新人才的剛性需求,吸引科技人才集聚,提升城市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從而通過“知識外溢”效應提高社會整體創新水平,使得產業結構趨于高級化水平。綜上所述,提出假設:

H1:數字經濟直接通過提升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以及數字基礎設施水平促進產業趨于合理化與高級化。

2.2?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間接作用機制

數字基礎設施對數字經濟時代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的發展具有乘數效應和裂變功能,由此形成的數字化網絡平臺,創造了更加高效、透明的經濟市場。數字經濟平臺有著節約時間成本、促進高效交流的優勢,而智能終端互聯和技術創新素材的共享、開放可以消弭時空距離,能夠快速擴大創新群體規模。其中,“互聯網+金融”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升級轉型,降低金融機構與客戶的信息不對稱性,提升金融交易效率,進而使得金融資源配置能力提高[22]。首先,數字經濟的無形性能突破地理限制而加大了金融機構的交易范圍,以低于以往的成本吸收傳統金融市場中的資金;其次,數字技術賦能金融機構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并對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獲得更多有關企業信用和經營狀況的信息,促使資金需求方和供給方直接對接,極大地釋放了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融資需求,使實體產業和金融機構供求匹配,實現了資本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綜上,提出假設:

H2a:數字經濟通過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科技創新是從思想產生到資源配置再到技術開發與應用的動態過程,能夠通過推動產業鏈高端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利于經濟增長。在當前新的技術范式下,生產和創新過程趨于網絡化和協同化,擴大了資源配置和分工合作的范圍,通用型技術的應用將中小生產者以及其他分散的勞動力融入到網絡化的分工協作中,從而整個生產和創新過程也得以社會化。由于信息技術是?“通用目的技術”,它的應用可以減少溝通成本,不僅優化了生產流程,整合價值鏈,并且應用在生產、經營、決策活動之中,成為了重要的創新推動者。除此之外,信息的邊際收益遞增效應使得數字經濟具有高成長性[23],在此規律作用下,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發揮的作用也可能表現出邊際遞增態勢。綜上,提出假設:

H2b:數字經濟通過技術創新效應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2.3?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空間溢出效應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關鍵投入要素將有效驅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協作化開發、網絡化共享和高效化利用。數字信息時代的通用性技術和知識創新一起作為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發揮作用,加速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數據作為一種信息和映射關系,具有“倍增”效應,當與其他生產要素被一起納入到經濟和產業系統后,通過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效率產生增幅作用,形成先進生產力,從而貢獻更高的邊際產出,提升生產效率。同時,數據通過發揮時空壓縮效應,能夠聯動區域之間的產業組織和集群,促進跨網、跨地區、跨企業數據交流,從縱向和橫向推動產業鏈和價值鏈互聯互通,形成巨大的交流網,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化。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創新通過提高要素生產效率,促進社會分工深化和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區域間的要素轉移與深度合作,更好地改造傳統產業結構。作為效率提升的動力,信息技術正在向科技研發、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滲透,擺脫了時空距離的限制和束縛,弱化網絡世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界限,重構互聯互通的新世界。知識和技術要素的溢出有助于各企業及時吸收外部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前沿技術,促進產業趨于高級化?;诖?,提出以下假設:

H3a:數字經濟影響產業結構合理化存在空間外溢效應。

H3b:數字經濟可以帶動鄰近地區產業結構趨于高級化。

3?實證分析

為了更好地檢驗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中間傳導機制,本文采用中介效應模型來檢驗中的理論分析中的相關假設,對數字經濟和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直接效應、中介效應進行分析。

3.1?基準模型設定

參考溫忠麟[24]等的中介效應模型,建立如下模型分階段檢驗數字經濟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第一階段檢驗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準模型設置為

UISit=αit+β1Digit+γ1Xit+μi+εit。(1)

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檢驗技術創新、金融資源配置的中介效應,以下為檢驗方程:

Mit=αit+β2Digit+γ2Xit+μi+εit。(2)

UISit=αit+β3Digit+β4Mit+γ3Xit+μi+εit。(3)

其中:其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UIS代表產業結構升級(upgrading?industrial?structure);Dig和M是核心解釋變量,前者代表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后者為中介變量;X代表控制變量;α為無法觀測到的個體效應;ε為隨機擾動項。

3.2?空間權重矩陣與空間計量模型的設定

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均為生產性活動,符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數特點。因此,在該基礎上,建立理論模型如下:

Y=f(Dig,diu,idu)=A×Digα×diuβ×iduγ。

對上式兩邊取對數,建立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空間效應模型:

ln?HIND=C1+α1ln?Dig+β1ln?diu+γ1ln?idu,

ln?RIND=C2+α2ln?Dig+β2ln?diu+γ2ln?idu?。

進一步地,空間面板的主要幾種模型設置如下,具體選擇哪一種還需進一步驗證。

SAR模型:

ln?HINDit=δ1∑Nj=1Wijln?HINDjt+α1ln?Digit+

β1ln?diuit+γ1ln?iduit+μi+εit,

ln?RINDit=δ2∑Nj=1Wijln?RINDjt+α2ln?Digit+

β2ln?diuit+γ2ln?iduit+μi+εit。

SEM模型:

ln?HINDit=α1ln?Digit+β1ln?diuit+

γ1ln?iduit+μi+φit,

ln?RINDit=α2ln?Digit+β2ln?diuit+

γ2ln?iduit+μi+φit,

其中,φit=λ∑Nj=1Wijφit+εit。

SDM模型:

ln?HINDit=δ1∑Nj=1Wijln?HINDjt+1ln?Digit+

β1ln?diuit+γ1ln?iduit+

∑Nj=1Wij(η1ln?cdijt+θ1ln?diujt+

ξ1ln?idujt)+μi+

εit,

ln?RINDit=δ2∑Nj=1Wijln?RINDjt+2ln?Digit+

β2ln?diuit+γ2ln?iduit+

∑Nj=1Wij

(η2ln?Digjt+θ2ln?diujt+

ξ2ln?idujt)+μi+εit。

其中:μi為空間個體效應;φit為空間誤差項;Wij為空間矩陣;δ為空間自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λ為空間誤差自相關系數;η、θ、ξ、ψ表示空間回歸系數。

3.3?變量選取

3.3.1?被解釋變量

為更好地理解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借鑒已有研究,將產業結構升級劃分為產業結構合理化(RIND)和產業結構高級化(HIND)[25]。

產業結構合理化采用改進的泰爾指數來衡量,計算公式如下:

RIND=∑ni=1YiYlnYiLi/YL

該指數的優點在于體現了結構偏離度的理論基礎和經濟意義,能夠區分出各個產業的相對重要性并避免了絕對值的計算。當TL=0,經濟處于均衡狀態,且數值越小,產業結構越合理;TL不為0,產業結構為不均衡狀態。

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的衡量采用徐德云[26]的方法,將三次產業分別賦予權重為?1、2、3,用三大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與其各自權重的乘積之和來表示,表達式如下:

HIND=∑3i=1i×si。

其中:HIND為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i為三次產業各自權重,si為三次產業各自增加值占GDP的比重。HIND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3.3.2?核心解釋變量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來度量數字經濟發展水平(Dig)。本文借鑒相關研究并考慮數據的可獲取性,從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產業數字化以及數字產業化3個維度共7個二級指標來建立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多指標評價體系,以期能夠科學客觀地對2013—2020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西藏、港澳臺地區除外)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具體指標的選取,如表1所示。

1)數字基礎設施水平。通訊、互聯網等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所依托的核心載體,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本文在借鑒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并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選取光纜線路長度、人均互聯網端口接入數、互聯網普及率、以及移動電話普及率作為數字基礎設施。

2)產業數字化水平。產業數字化是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的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促使產出增加和效率提升。電子商務作為新的商業運行模式,不僅是數字及數字化產品的流通和消費方式,也是發展數字經濟的牽引者和重要抓手[27],因此本文借鑒浙江省相關部門對數字經濟的產業數字化的測度方法,用各地區電子商務銷售額與第三產業增加值之比(ECP)作為衡量指標。

3)數字產業化水平。數字產業化的核心產業之一就是電信業,因此這里在參考李英杰[28]對該指標界定方法的基礎上,選取各省人均電信業務總量、人均軟件業務收入作為數字產業化的衡量指標。

3.3.3?中介變量

本文選取的中介變量包括:技術創新水平(Te),選用地區每萬人專利授權量;金融資源配置效應(Fin)。參考管琳娜[29]的做法,以金融業從業人數、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和政府財政支出額作為投入指標,金融業增加值為產出指標,用DEAP2.1軟件測算各省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3.3.4?控制變量

根據現有文獻,本文加入的控制變量包括:政府干預水平(govern)。政府通過出臺相關政策來干預經濟活動中的資源配置效率,必然會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一定的影響。用各個省份的地方政府一般預算支出額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來衡量。對外貿易水平(trade):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的資金和技術支持,能夠推動現有企業在獲得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促進技術創新,助力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用外商直接投資與gdp的比值來反映。人力資本水平(hc):高等教育的快速普及能在一定程度上驅動產業向高級化發展。此處選取各個地區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Pgdp):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生產效率的異同,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水平。這里選取各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標準。本文使用?Stata?15.0來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3.4?數據來源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一致性,以剔除西藏、港澳臺地區之外的中國?30?個省份2013—2020年作為研究樣本。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國家和各省統計局、統計官網等數據庫,部分缺失值采用插值法進行補充完善,為了控制異方差,所有變量取自然對數。

4?計量結果與分析

4.1?基本估計結果分析

依據基準模型設定和內生性問題解決思路,將進行基準模型分析及工具變量法分析,具體如表3所示。由模型(1)和(3)可知,在不加控制變量情況下,ln?Dig系數值為0.341和-4.485;由(2)和(4)可知,在添加控制變量情況后,ln?Dig系數值為0.213和-1.791,且都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數字經濟發展能顯著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

4.2?穩健性檢驗

為降低不確定性和增強穩健性,本文選擇工具變量法進行檢驗,選取的工具變量為人均郵電業務(ln?PPTS),結果如表4所示。在模型(5)和模型(6)中,ln?PPTS系數值為0.013和-0.138,并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在解決內生性問題基礎上,模型(5)和(6)再次驗證數字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升級具有顯著促進作用。這充分說明了在不考慮空間溢出效應的情況下,我國數字經濟不僅通過產業數字化賦能了傳統產業的全要素數字化生產并提高全要素的生產效率;還通過數字產業化顛覆了商品交易方式并改善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智能化發展,助推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假設H1成立。

4.3?數字經濟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應檢驗

數字經濟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應檢驗,如表5所示。模型(7)顯示,數字經濟發展有助于增強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模型(8)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與產業結構高級化沒有表現出顯著的相關性。在消費互聯網階段,金融資本扮演了“增長潤滑劑”的角色,產業結構升級離不開資金的大量支持。但當經濟下行亦或是儲蓄率較低時,資金總量不足致使產業無法向高精尖技術產業發展,進而產業的高級化升級遇到壁壘,所以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發揮數字經濟對產業高級化升級的中介作用時不明顯。模型(9)中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1%的顯著水平下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有顯著正向影響,同時,數字經濟的回歸系數-3.90小于基準模型,金融資源配置在數字經濟影響產業合理化時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這說明數字經濟可通過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能力來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一方面,大數據的發展可增強機構與客戶間的信息透明度,精準地捕捉客戶需求,提升平臺的融資效率;另一方面,數字金融化能極大地縮短跨時空交易成本,完善了傳統融資結構,至此,H2a得到驗證。

模型(10)中數字經濟的發展有效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即數字經濟發展每增加一個單位,帶動技術進步6.37個單位;模型(11)和(12)中表明技術進步每提升一個單位,則分別顯著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0.007個單位、產業合理化0.312個單位。結合模型(10)(11)可以發現,技術創新作為中介時,ln?Dig系數值為0.294,說明數字經濟水平每上升一個單位,通過技術創新會引發產業結構高級化發展增加0.294個單位;從模型(10)(12)可以看出,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高一個單位,通過技術創新會引發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增加2.497個單位。對比模型(11)(12)和基準模型(2)(4),進一步印證了技術創新在數字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中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這說明,數字經濟可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一方面,數字經濟打破了傳統產業的既有格局,互聯網形成的網絡效應推動產業集群,產業集群自身又可利用新技術使自身優化發展,提高產業結構高度化水平;另一方面,數字平臺的加持可彌補市場信息的不完全性,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加強產業間的協調發展,使產業結構更趨向于合理化。因此,假設H2b得以驗證。

4.4?溢出效應分析

4.4.1?空間相關性檢驗

數據間具有空間依賴性是使用空間計量方法的前提,可以通過全域莫蘭指數來進一步分析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空間相關性,公式如下:

Morans?I=n∑ni=1∑nj=1wij(xi-x)(xj-x)∑ni=1∑nj=1wij∑ni=1(xi-x)2=

∑ni=1∑nj=1wij(xi-x)(xj-x)S2∑ni=1∑nj=1wij

其中:S2=1n∑ni=1(xi-x)2為樣本方差,wij為空間權重矩陣(i,j)元素;莫蘭指數的值介于-1~1之間,大于0表示具有正的空間自相關性;小于0表示負自相關??臻g面板數據模型通過引入空間權重矩陣來定義研究單元之間的關聯方式和關聯程度。本文采用基于地理距離的空間權重矩陣,定義如下:

(dij為2個地理單元之間的距離)

W2=1/d2ij,(i≠j)

0。(i=j)

在所有年份Morans?I值均顯著為正值的情況下,產業高級化和合理化指數的全局莫蘭指數都呈現在波動中上升的演變趨勢,這表明被解釋變量在考察期內存在顯著的空間自相關,且顯著性越來越強,如圖1所示。結果表明我國區域產業結構發展的空間分布并非完全隨機,產業結構升級在區域與區域之間聯系較為緊密且空間正相關,此時有必要運用空間計量方法研究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

由于全局莫蘭指數僅僅是研究區域整體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水平的方法,并不能考察局部空間相互影響程度,因此,為了進一步探究局部空間分布情況,采用局域空間自相關的莫蘭散點圖,如圖2、圖3所示。

由圖2和圖3可知,以北京、上海、天津、江蘇為代表的東部省份不僅自身產業合理化和高級化水平高,同時輻射到周邊地區,形成高高聚集帶,而位于中西部的云南、貴州、甘肅等省份不僅自身產業結構較為失衡、同時也與周圍低水平省份形成低低聚集區??梢钥闯?,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程度受到地理位置的一定程度上影響,且對周邊地區產生了溢出效應。

4.4.2?模型檢驗及估計

在進行模型分析之前,需要選取合適的空間計量模型。參考Anselin提出的判別準則即LM檢驗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不論是產業合理化還是產業高級化,LM(lag)較LM(lag)、LM(error)較RLM(error)更為顯著,故相較于空間杜賓模型和空間誤差模型,選擇空間滯后模型最為合適。同時,由于Hausman檢驗結果均顯著,應拒絕原假設,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4.4.3?實證結果分析

在進行模型檢驗之前,為了合適地選取空間計量模型,根據Anselin提出的LM檢驗這一判別方式進行檢驗。根據LM檢驗結果,從RLM(error)、LM(error)、LM(error)、RLM(error)可以看出,產業合理化以及產業高級化選擇空間滯后模型最為合適。同時,由于Hausman檢驗結果均顯著,應拒絕原假設,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量結果,如表7所示。其中模型(1)和(4)為普通面板模型,對比模型(1)和(3)可以看出,模型(3)的R2大于模型(1)的R2;對比模型(4)和(6)可以看出,模型(6)的R2大于模型(4)的R2。從這4個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空間面板模型的回歸結果比普通面板模型更優,因此考慮空間效應的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符合客觀事實。從模型(2)(3)(5)(6)的結果看出,不論是否加控制變量,數字經濟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促進產業向高級化和合理化發展,這也驗證了數字經

濟能夠加快提高產業結構高度化和合理化程度,進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分析,在有控制變量的情況下,本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水平受到數字經濟的直接影響效應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088(在1%的水平下顯著)和-1.484(在5%的水平下顯著)。此結果表明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升1%,會給本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分別帶來0.088個單位和1.484個單位的正向促進作用。數字經濟對鄰近地區產業高級化和合理化的間接效應回歸系數為0.075(在1%的水平下顯著)和-0.997(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每提升1%,會給鄰近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帶來0.075單位、對產業合理化造成0.997單位的正向外溢效應。這可能是由于人才的流動與知識轉移具有一定的空間外溢效應,數字經濟的發展降低了交易成本,為從業者擺脫了時間、空間束縛,人才與知識的價值得到流動和共享,從而正向影響鄰近地區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水平。然而,由于目前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絕大多數地區都是以要素的擴散效應較大,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僅對于本地的資源分配發揮了顯著的作用,而且對于鄰近地區的資源合理分配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資源和要素的合理分配是產業合理化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所以在產業合理化方面,數字經濟對周邊地區也有著明顯的外溢效應。假設H3得到驗證。

4.5?異質性分析

為避免基于總體樣本的分析可能掩蓋了不同省份的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潛在差異,需要進一步分析省份間異質性影響,為了直觀分析,本文將全國的30個省份(西藏、港澳臺除外)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繪制在柱狀圖中,按照省份的地理位置從東向西進行排列。

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的直接效應分解圖,如圖4所示。從總體上來看,不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還是產業結構合理化,數字經濟都能夠顯著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的直接效應,且該效應自西向東逐漸增強,其中,中西部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差距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數字經濟多指標體系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作用分析可知,移動電話普及率是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國中西部的移動電話普及率遠低于東部地區,這與中西部的數字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耦合協調水平遠低于東部地區相吻合;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信息技術的普及度和信息消費力度,東部地區由于地理位置優越,憑借交通、人口及政策等優勢,經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西部經濟較為落后,不平衡的東中西部經濟發展使得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在東部較高,中西部次之。此外,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先天的劣勢外加后天的政策優惠匱乏,促使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遲緩、積累的資本量較少,高素質人才儲備不足,種種因素導致了本地人才流向東部較發達地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產業發展的差距。

從局部來看,北方的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以及南方的江蘇、上海、浙江等省份擁有著較為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較高的互聯網普及率給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和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為產業結構數字化升級增加了許多便利;此外,高科技的通信技術能夠促使信息資源的獲取便利化、快速化和精準化。而由于專利技術的獨占性和排他性,西部較為不發達的地區難以直接獲取、借鑒和利用東部發達地區由于先天經濟、交通、人口、資源等優勢所形成的高新技術,使得東中西部的科學技術水平具有較大差距,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產業向高級化發展。

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合理化的間接效應分解圖,如圖5所示。從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間接效應可以看出,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等省份的溢出效應較大,中部次之,西部較小。究其原因,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產生溢出效應主要是通過科技創新和人才流動這2個途徑,一方面,技術創新帶來的示范推動和網絡平臺效應促使域內外地區跨界經營,增加資金投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更能夠吸引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從而帶來知識在空間上的外溢,并且越高層次的人力資本擁有更多在產業上和地域上的選擇機會,流動性更強,能在一定程度促進鄰近地區的產業結構高級化水平;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發揮出的平臺優勢能夠對周邊的產業帶來滲透作用,從而提高了鄰近地區的的產業合理化水平。

5?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中國30個省份的2013—2020年的面板數據,構建了數字經濟的指標測度體系,采用反距離權重矩陣的空間計量模型,分維度探討了數字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內在機制,以及區域之間的異質性和空間效應。主要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數字經濟能顯著正向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并成為了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加入工具變量通過穩健性檢驗后,該結論依舊成立;二是數字經濟能夠通過技術創新正向間接帶動產業結構升級,而通過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中介效應僅能促進產業合理化;三是從全國層面來看,數字經濟發揮的空間效應對產業高級化、產業結構合理化表現為正向溢出效應;四是進一步分析,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存在區域異質性,就分解后的直接和間接效應比較看來,東部地區的直接效應更大,中西部地區的間接效應則更明顯,這也說明數字經濟在發展進程中對不同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用的方向也有所不同。

為充分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經濟新動能,進而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一是加速數字發展紅利惠及周邊地區。充分發揮地區的資源和市場優勢,通過提升網絡協同效應和平臺建設加強區域間的要素交換和信息交流,構建合理的區域產業布局,重構區域產業價值鏈,利用好數字經濟的正向空間外溢效應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二是提升數字經濟全產業鏈競爭力。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能力,高效配置生產要素,做好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在補鏈、擴鏈、強鏈中挖掘自身的深層吸引力,增強產業協同性、凝聚力,推動關聯產業形成共生、互生再生的整體關系。依托數字經濟平臺建設,實現傳統產業鏈上下游研發、生產、服務、商務、物流、投融資等資源和能力數字化、網絡化在線匯聚,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全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三是統籌兼顧區域平衡發展。加強完善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在數字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著力引導東部地區數字經濟在攻克技術難關,與加強與優秀的數字企業合作,在中部和東北地區利用好邊際報酬遞增的這一階段性優勢優化產業結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辛欣.激發數字經濟潛能,這步棋中國怎么走?[N].新華每日電訊,20211021(5).

ZHANG?X?X.?How?can?China?tap?the?potential?of?the?digital?economy?[N].Xinhua?Daily?Telegraph,20211021(5).

[2]?曾晶晶.政府創新投入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機制研究[J].現代商業,2022(7):30-32.

ZENG?J?J.Research?on?the?mechanism?of?government?innovation?input?on?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J].Modern?Business,2022(7):30-32.

[3]?陶長琪,徐茉,喻家駒.政府創新投入、區際關聯與產業結構升級:以中國283個城市為例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0(7):89-100.

TAO?C?Q,XU?M,YU?J?J.Government?innovation?investment,Interregional?correlation?and?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A?case?study?of?283?cities?in?China[J].Statistics?and?Information?Forum,2020(7):89-100.

[4]?殷功利.中國對外開放、要素稟賦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升級[J].江西社會科學,2018(10):110-114.

YIN?G?L.Openingup,factor?endowment?structure?optimization?and?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in?China[J].Jiangxi?Social?Sciences,2018(10):110-114.

[5]?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5):4-16.

GAN?C?H,ZHENG?R?G,YU?D?F.The?impact?of?industrial?structure?change?on?economic?growth?and?fluctuation?in?China[J].Economic?Research,2011(5):4-16.

[6]?王新慧.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結構優化的效應測度與提升路徑研究[D].石家莊:河北地質大學,2022:1.

WANG?X?H.Study?on?effect?measurement?and?promotion?path?of?structural?optimization?of?digital?economy?enabling?manufacturing?industry[D].Shijiazhuang:Hebei?University?of?Geosciences,2022:1.

[7]?DEARDORFF?A?V.The?general?validity?of?the?law?of?comparative?advanta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80,88(5):941-957.

[8]?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較優勢與發展戰略:對“東亞奇跡”的再解釋[J].中國社會學,1999(5):4-20.

LIN?Y?F,CAI?F,LI?Z.Comparative?Advantage?and?development?strategy:A?Reinterpretation?of?the?“East?Asian?Miracle”[J].Chinese?Sociology,1999(5):4-20.

[9]?錢學鋒,王備.中間投入品進口、產品轉換與企業要素稟賦結構升級[J].經濟研究,2017(1):58-71.

QIAN?X?F,WANG?B.Import?of?intermediate?inputs,product?conversion?and?upgrading?of?enterprise?factor?endowment?structure[J].Economic?Research,2017(1):58-71.

[10]HELPMAN?E,COE?D?T,HOFFMAISTER?A?W.NorthSouth?R&D?spillovers[J].Economic?Journal,1997,107(1):134-149.

[11]IBRAHIM?I.On?exports?and?economic?growth[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2,12(1):59-73.

[12]劉正良,劉厚俊.出口貿易的外溢效應及中國數據檢驗:基于貿易方式和經濟區域視角的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12):56-61.

LIU?Z?L,LIU?H?J.The?spillover?effect?of?Export?trade?and?Chinese?data?test:Based?on?the?perspective?of?trade?mode?and?economic?region[J].World?Economic?Research,2008(12):56-61.

[13]張云,趙富森.國際技術溢出、吸收能力對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影響的研究[J].財經研究,2017(3):94-106.

ZHANG?Y,ZHAO?F?S.Research?on?the?influence?of?international?technology?spillover?and?absorptive?capacity?on?independent?innovation?in?hightech?industry[J].Research?in?Finance?and?Economics,2017(3):94-106.

[14]白雪潔,宋培,李琳,等.數字經濟能否推動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基于效率型技術進步視角[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15.

BAI?X?J,SONG?P,LI?L,et?al.Can?digital?economy?promote?the?transformation?of?Chinas?industrial?structure?:From?the?perspective?of?efficiency?technology?progress[J].Journ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2021(6):1-15.

[15]郭美晨,杜傳忠.ICT提升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機理與效應分析[J].統計研究,2019(3):3-16.

GUO?M?C,DU?C?Z.Analysis?on?the?mechanism?and?effect?of?ICT?to?improve?the?quality?of?Chinas?economic?growth[J].Statistical?Research,2019(3):3-16.

[16]張萬里,宣旸,睢博,等.產業智能化、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J].科學學研究,2021(8):1384-1395.

ZHANG?W?L,XUAN?Y,SUI?B,et?al.Industrial?intelligence,labor?force?structure?and?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J].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2021(8):1384-1395.

[17]王凱.數字經濟、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金融與經濟,2021(4):57-65.

WANG?K.Digital?economy,resource?allocation?and?industrial?structur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J].Finance?and?Economics,2021(4):57-65.

[18]安筱鵬.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形勢與任務(二)[J].中國信息化,2016(9):7-13.

AN?X?P.Situation?and?task?of?deepening?integrated?development?of?manufacturing?industry?and?Internet(Ⅱ)[J].China?Information?Technology,2016(9):7-13.

[19]陳端,張涵,聶玥煜,等.我國國家數字競爭力現狀與痛點[J].經濟,2019(7):98-101.

CHEN?D,ZHANG?H,NIE?Y?Y,et?al.Current?situation?and?pain?points?of?national?digital?competitiveness[J].Economy,2019(7):98-101.

[20]張昕蔚.數字經濟條件下的創新模式演化研究[J].經濟學家,2019(7):32-39.

ZHANG?X?W.Research?on?the?evolution?of?innovation?model?under?the?condition?of?digital?economy[J].Economist,2019(7):32-39.

[21]余偉,何煦.數字經濟發展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異質性環境規制工具的門檻效應分析[J].科技與管理,2023(1):13-23.

YU?W,HE?X.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on?enterprise?green?technology?innovation:Threshold?effect?analysis?based?on?heterogeneous?environmental?regulation?tools.Science?and?Management,2023(1):13-23.

[22]孫英杰,林春.“互聯網+”對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28-36.

SUN?Y?J,LIN?C.The?impact?of?“Internet?Plus”on?the?efficiency?of?financial?resource?allocation: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provincial?panel?data.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2019(6):28-36.

[23]宋洋.經濟發展質量理論視角下的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19(11):102-108.

SONG?Y.Digital?economy?and?highquality?development?from?the?perspective?of?economic?development?quality?theory.Guizhou?Social?Sciences,2019(11):102-108.

[24]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5):731-745.

WEN?Z?L,YE?B?J.Mediation?effect?analysis:Development?of?methods?and?models[J].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2014(5):731-745.

[25]陳曉霓.創新驅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分析[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21.

CHEN?X?N.Analysis?on?the?impact?of?innovation?Drive?on?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D].Lanzhou: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2021.

[26]徐德云.產業結構升級形態決定、測度的一個理論解釋及驗證[J].財政研究,2008(1):46-49.

XU?D?Y.A?theoretical?explanation?and?verific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form?determination?and?measurement[J].Fiscal?Research,2008(1):46-49.

[27]柴躍廷.數字經濟的度量與評估[J].中國信息界,2018(4):59.

CHAI?Y?T.Measurement?and?evaluation?of?digital?economy[J].China?Information?Industry,2018(4):59.

[28]李英杰,韓平.數字經濟發展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1(6):183-188.

LI?Y?J,HAN?P.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on?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Chinese?industrial?structure: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provincial?panel?data[J].Business?Economics?Research,2021(6):183-188.

[29]管琳娜.基于空間溢出效應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20:1.

GUAN?L?N.The?impact?of?financial?resource?allocation?efficiency?on?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based?on?spatial?spillover?effect[D].Beijing: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2020:1.

[編輯:厲艷飛]

Research?on?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on?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Empirical?analysis?based?on?spatial?lag?model

LI?Feng,?WU?Yanhua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300401,?China)

Abstract:In?the?period?of?the?14th?FiveYear?Plan,?China?has?entered?a?new?stage?of?development,?and?its?economy?has?shifted?from?a?stage?of?highspeed?growth?to?a?stage?of?highquality?development.?The?economy?is?in?a?critical?period?of?transforming?the?development?mode,?optimizing?the?economic?structure?and?transforming?the?growth?drivers.?The?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is?the?foothold?and?strength?point?of?the?evolution?of?highquality?economic?development.?The?government?Work?Report?of?The?State?Council?in?2021?listed?“accelerating?the?pace?of?industrial?upgrading”?as?one?of?the?main?achievements?of?the?13th?FiveYear?Plan?period.?On?February?3,?2021,?the?executive?meeting?of?The?State?Council?proposed?“promoting?industrial?upgrading?by?deepening?reform?and?opening?up”.?However,?the?current?international?political?and?economic?pattern?is?undergoing?profound?adjustment,?glob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s?facing?multiple?uncertainties,?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of?industries?is?facing?profound?adjustment?and?will?lead?to?increasingly?fierce?international?competition,?and?the?industrial?upgrading?and?economic?transformation?of?catchup?developing?countries?are?facing?severe?challenges.?Therefore,?adapting?to?new?economic?growth?points?in?the?new?era?and?constantly?exploring?and?exploring?new?strategic?opportunities?are?the?key?issues?that?need?to?be?solved?to?promote?the?upgrading?of?our?industrial?structure.Digital?economy?as?a?new?economic?form,?digital?technology?to?drive?the?digital?revolu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will?bring?great?changes?in?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digital?economy?is?highly?innovative,?highly?permeable?and?widely?covered.?It?is?not?only?a?new?economic?growth?point,?but?also?a?fulcrum?for?transforming?and?upgrading?traditional?industries.?It?can?become?an?important?engine?for?building?a?modern?economic?system.”?In?2020,?the?scale?of?digital?economy?has?reached?39.2?trillion?yuan,?accounting?for?38.6%?of?GDP.?Among?them,?the?scale?of?digital?industrialization?reached?7.5?trillion?yuan,?and?the?process?of?industrial?digitalization?continued?to?accelerate,?reaching?31.7?trillion?yuan.?Digital?economy?has?brought?the?innovation?of?production?factors,?replacing?traditional?production?factors?with?digital?information?and?knowledge?innovation,?enabling?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traditional?industries?through?digital?technology,?promoting?the?improvement?of?production?efficiency?of?traditional?enterprises,?and?promoting?the?optimization?and?upgrading?of?industrial?and?economic?structure.?In?view?of?this,?this?paper?measures?the?development?of?digital?economy?from?the?three?core?dimensions?of?“digital?infrastructure,?digital?industrialization?and?industrial?digitalization”,?analyzes?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on?the?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and?its?spatial?effect,?with?a?view?to?break?through?the?shackles?of?digital?technology,?leading?the?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reshaping?the?innovation?map?and?economic?structure.It?provides?theoretical?basis?and?reference?for?the?realization?of?our?economic?quality?reform.?The?digital?economy?has?become?a?new?engine?to?improve?quality?and?efficiency,?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Based?on?the?panel?data?of?30?provinces(districts,?cities)?from?2013?to?2020,?this?paper?constructs?an?indicator?system?of?digital?economy?development?from?“digital?infrastructure,?digital?industrialization?and?industrial?digitalization”,?establishes?a?spatial?lag?model,?and?empirically?analyzes?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on?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and?its?regional?differences.?The?results?show?that?digital?economy?plays?a?positive?role?in?promoting?the?whole?digital?technology,?and?can?effectively?promote?the?rationalization?and?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through?technological?innovation.?It?can?only?promote?the?rationaliz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through?the?allocation?efficiency?of?financial?resources.?The?impact?of?digital?economy?on?the?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is?heterogeneous.?In?terms?of?the?spatial?spillover?benefit?of?industrial?upgrading,?the?eastern?region?is?larger?than?the?central?and?western?region,?and?the?spillover?effect?of?rationalized?space?in?eastern?and?central?regions?is?stronger.

Keywords:digital?economy;?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spatial?spillover?effect

猜你喜歡
高級化合理化產業結構
蒙住眼,因為剁手難——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財政分權
關于推動機械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指導意見
《關于推動機械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指導意見》編制說明
城鎮化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研究
機械制造工藝的合理化機械設計
基于認知合理化的會計舞弊治理:研究基礎與框架策略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中部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測度及效應分析
基于產業結構對接的人力資源培養實踐與思考——以湖南省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