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探討

2023-06-15 21:29王鐸年
學周刊 2023年19期
關鍵詞:初中歷史培養策略

王鐸年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改中重點發展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有助于使學生形成論從史出的意識,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史料探究能力。文章主要采用學情分析法和實驗教學研究法,論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必要性,從加強創設史料情境、基于史料設計問題、開展觀點論證活動、設計史料收集任務、重視歸納整理史料五個方面,探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有效策略,以供相關教育人士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19-010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9.034

史料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也是學生認識和研究歷史的主要依據。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學必須加強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幫助學生重構和還原真實的史實,使學生能夠運用史料,了解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為此,教師應該明晰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必要性,根據歷史課程目標和實際學情,遴選真實、可靠的史料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史料辨析、觀點論證等探究活動,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收集史料,從而幫助學生全面掌握獲取、研究、運用史料的方法。下面筆者就對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展開探討。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必要性

初中歷史教學領域的史料實證素養,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歷史課程目標,引導學生對獲取的史料進行分析、論證、重構、互證等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運用史料構建歷史場景、總結歷史規律的能力,以此深化學生對歷史事物的本質認識。經過學情分析和廣泛的理論實踐研究,筆者將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必要性概括為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歷史是一門研究過去事物的學科,課程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部分學生認為歷史事物過于抽象,對歷史知識缺乏自主探索動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重點是以史料為依據,向學生呈現基本的歷史事實。史料的種類和形式具有多樣性,教師加強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是調動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主要途徑。如教師可以根據歷史課程內容,為學生展示文獻、圖像、實物等多種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多角度還原歷史事實,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歷史學習體驗,增強學生的歷史探索興趣。

第二,有利于促進學生認識和理解歷史發展過程。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遇到的主要難關,是無法自主對歷史事物建立聯系和比較,制約學生對歷史發展本質的深度認知。史料是學生了解歷史的主要媒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著力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的發展過程,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史料作為支撐,引導學生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視角了解多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建立歷史大年事表、排列歷史時序、總結歷史階段特征等方式形成完整的歷史架構,從而幫助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的迷霧,透徹掌握歷史本質和發展過程。

第三,有利于強化學生的史料辨析和運用能力。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強調發展學生自主運用史料、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素養在歷史教學中的主要呈現形式包括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等,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對強化學生的史料辨析和運用能力發揮顯著作用。如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史料開展歷史探究活動,采用問題導學法、辯論法等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史料辨析歷史事物的起源、因果、影響,通過解讀史料闡釋對史實和歷史人物的觀點、看法,從而使學生有效地辨析和運用史料,提高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效率。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加強創設史料情境,喚醒學生的歷史學習期待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有效地培植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必須將史料作為主要的教學素材,增加學生接觸和研究史料的機會。情境創設是常用的歷史教學手段,同時也適用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因此,在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創設史料情境,通過精選史料、信息工具展示史料等方式,將歷史事物具象、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從而喚醒學生的歷史學習期待,初步培植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第一,精心選擇史料素材。在創設史料情境之前,教師必須先根據歷史課程和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目標,落實史料素材的有效選擇工作。選擇史料素材時,教師應該確保史料內容和類型的多樣性。除了歷史教材中編排的史料之外,教師還應該著眼于互聯網平臺,收集與教材知識點有關的圖像、實物、文獻等類型的史料,包括歷史紀錄片、歷史檔案、方志、歷史遺跡、文物圖片等等,然后把收集到的課內外史料整理、編輯成PPT微課件,達到史料素材的科學選擇目的[1]。

第二,采用信息化設備創設史料情境。在史料情境的正式創設階段,教師應該使用電子白板等信息化設備,將編輯好的史料課件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閱讀課件中的文字類史料、觀看圖像類史料,組織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在史料中提煉基本史實,再因勢利導引出歷史課程內容,激發學生的深入探索興趣。如在關于赤壁之戰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創設史料情境時,就可以在電子白板上播放PPT課件,課件內容包括赤壁之戰示意圖、文獻資料以及相關的影視劇片段。學生閱讀和觀看史料課件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合作分析赤壁之戰之前的形勢、戰爭時間、作戰雙方以及戰爭結果。學生交流并反饋結論后,教師揭示歷史新課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和孫權聯軍戰勝了曹操,那么曹操失敗的原因是什么?赤壁之戰的結果產生哪些歷史影響?這樣在史料情境的啟發下,學生就對新課程的歷史事實建立初步的感知,并順利地形成史料實證意識[2]。

(二)基于史料設計問題,提高學生的史料辨析能力

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學生會接觸到多種類型的史料,但是部分史料有失客觀性,容易誤導學生,造成學生對歷史事實斷章取義。因此,以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為目標的歷史教學,教師應該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史料辨析能力,根據歷史課程內容整合多種史料資源,基于史料設計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史料和問題辨別史料的真偽、重構歷史事實,使學生學會對史料展開獨立思考和判斷,從而提高學生的史料辨析能力。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在基于史料設計問題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準備真實可靠的史料,包括史學典籍、原始史料、實物史料等,同時準備一些真實性有待考證的史料,包括轉手史料、歷史故事和傳說等,根據這些史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判斷史料的真偽,通過對多則史料的交互參證,得出客觀的歷史事實或結論。如在關于夏商周時期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出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圖片、《史記》中的文字記載以及夏商周時期的野史趣聞等史料,同時提出探究問題:同學們,電子白板上的史料都是真實可信的嗎?請大家根據教材知識點,分辨哪些史料能夠作為確信的歷史證據,并說明理由。學生立即合作開展史料辨析活動,幾分鐘后學生反饋:《史記》的文字史料中記載了商王的世系,殷墟甲骨文圖片證實《史記》記載的內容是真實的,這兩則史料互為印證,所以能作為確信的歷史證據;趣聞野史雖然也有出處,但是缺少其他類型的史料進行互證,所以趣聞野史的真實性有待考證,暫時不能作為確信的歷史證據。這樣通過分析史料和探究史料問題,學生就形成孤證不立的史料辨析意識,從而加速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效率[3]。

(三)開展觀點論證活動,鍛煉學生的史料運用能力

學生對于歷史事物的學習和探究主張求真求實、批判質疑。目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阻礙主要是缺乏實證和質疑的精神,部分學生經常對他人的歷史觀點盲從、人云亦云,或者直接套用教材中的概念解釋歷史,缺少運用史料論斷史實的過程。為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時,教師應該加強開展觀點論證活動,組織學生運用史料闡述內在的歷史觀點,引導學生洞察偏見、互動交流,在史料證據鏈上建立客觀的歷史結論,從而鍛煉學生的史料運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在基于史料開展觀點論證活動時,教師應該根據歷史課程的要點為學生提供對應的史料,采用設問導學等手段,引導學生對史料的信息展開深度剖析,鼓勵學生闡述對歷史事物的起源、因果、趨向、影響等觀點。若學生之間的觀點不一致,教師再啟發學生運用史料內容,詳細說明自身觀點形成的依據和理由,從而將史料解讀和觀點論證有機地整合起來。如在關于隋朝速亡原因分析的歷史探究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出示隋朝士兵俑、巡游江都、宮廷生活三幅圖片史料,同時發布觀點論證任務:同學們,隋文帝的治國有方,使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富力強的王朝,那么為什么如此富庶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請大家剖析電子白板上的史料,合作論證隋朝速亡的原因。學生交流后反饋觀點:從圖片史料中可以看出,隋煬帝每年都要征發大量的勞動力去建造洛陽、開鑿大運河,多次外出巡游,過著奢侈無度的宮廷生活,耗費人力和財力,所以隋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不恤民力,使得人民忍無可忍、民變四起。教師追問: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那么在他的統治之下,對后世產生的影響完全是負面的嗎?有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結合教材上的隋朝大運河示意圖,我認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對后世來說是一項壯舉,因為大運河加強了南北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交流,雖然罪在當時,但功在千秋。這樣通過開展觀點論證活動,學生就能運用史料客觀地評議歷史,形成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的歷史思維[4]。

(四)設計史料收集任務,強化學生的史料獲取能力

史料獲取能力是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學生掌握收集史料的技巧和方法能夠進一步樹立去偽存真的實證意識,事半功倍地解決歷史問題。因此,在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著力設計史料收集任務,引導學生根據課程要點問題,自主、合作收集相應的可信史料,從而強化學生的史料獲取能力。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在設計史料收集任務時,教師應該根據歷史教學需求給學生布置收集史料的目標和種類要求以及相關的參考資料和信息工具,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辨識、篩選和獲取史料。如在關于盛唐氣象的歷史教學中,在學生初步了解唐朝手工業繁榮發展的史實后,教師就可以設計一項史料收集任務:同學們,唐朝經濟繁榮的重要原因是手工業發達,那么唐朝有哪些技藝精湛的手工制品呢?請大家六人一組,使用信息設備、收集有關唐朝手工業的圖片類史料。學生立即參與史料收集活動,各組經過討論、篩選和整理,反饋唐朝的蜀錦制品、越窯、邢窯、唐三彩等陶瓷器具的圖片史料,并結合史料說明唐朝紡織業、陶瓷制造業的發達。這樣通過設計史料收集任務,學生就能自主獲取和應用史料,史料實證素養得到顯著增強[5]。

(五)重視歸納整理史料,發展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總結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一堂歷史課上,教師會應用多則史料,這些史料不僅是教師實施教學總結的有力依據,也能幫助學生串聯碎片化的歷史知識點,發展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的總結環節,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歸納整理史料,利用史料帶領學生回顧課程要點,鞏固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知識體系。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在歸納整理史料時,教師應該使用信息化設備,把歷史課堂上出現過的、學生分析過的史料,全部重新出示給學生,引導學生總結每一則史料所反映的歷史概念,史料背后蘊藏的歷史現象和規律。如在關于北宋政治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歸納整理史料時,就可以整合教學過程中用過的史料,包括北宋形勢圖、文獻、碑文石刻、詩文等史料,把上述史料出示在電子白板上,同時設置史料歸納問題:同學們,回顧這些史料,大家了解到關于北宋政治的哪些基本史實?趙匡胤的政治舉措存在哪些問題?造成怎樣的不良局面?學生復盤史料后匯報:從史料中了解到趙匡胤建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等基本史實,趙匡胤對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失偏頗,導致武將受到多方面牽制,以及北宋積貧積弱、對外戰爭屢敗等局面。這樣通過對課堂史料的歸納和梳理,學生就養成良好的史料實證精神,歷史學習效果也得到提升[6]。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著力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不但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歷史的發展過程,強化學生的史料辨析和運用能力。教師應該明確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價值,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創設史料情境,基于史料設計探究問題,借助史料開展觀點論證活動,設計史料收集任務,重視帶領學生歸納整理史料,使歷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鮮活,全方位提高學生辨析、運用、獲取史料的技能,從而助推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春影.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J].第二課堂(D),2022(12):48.

[2] 高維龍.讓史料“說話”——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29):25.

[3] 姚金玉.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初探[J].中學課程資源,2022(10):58.

[4] 王凌.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研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9):22.

[5] 張莉紅.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J].教育界,2022(19):8.

[6] 陳虎.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策略淺探[J].學周刊,2022(15):125.

[責任編輯 趙頌花]

猜你喜歡
初中歷史培養策略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培養歷史探究能力, 促進課堂自主學習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