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研究

2023-06-16 02:51陳淼郎群
大觀 2023年4期
關鍵詞:五育音樂教育高校

陳淼 郎群

摘 要:新課程改革和發展,使大學的音樂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在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的同時,教師還應樹立“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當今社會和學校越來越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五育”并舉的教學思想可以促進德育教學的開展,從而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因此,基于“五育”并舉的理念,分析大學音樂教育與“五育”融合的優勢,探討“五育”并舉理念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五育”并舉

注:本文系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音樂人才實踐教學體系中有效教育的研究”(2022JY3-93)研究成果。

“五育”并舉的教學思想由來已久,但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人們對“五育”觀念的創新發展也有了新的認識。為了迎合時代發展,高校必須使音樂教育與“五育”結合起來,以滿足新時代的教育發展需求?!拔逵辈⑴e是高校重要教育理念之一,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把它與音樂課結合起來,既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又可以將“五育”并舉的思想落實到具體實踐當中。

一、音樂教育與“五育”融合的獨特優勢

(一)音樂教育與德育融合

在音樂教學中,要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培養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是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德育要有科學的實證支持,要有歷史的邏輯檢驗。對學生進行音樂審美和道德感的培養,可以促進他們的人格更加健全,從而向美、向善。比如,學習《義勇軍進行曲》,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創作了《救國軍歌》《游擊軍歌》《在太行山上》等著名抗日歌曲,謳歌中國人民抗戰的英勇事跡,塑造了偉大的民族形象,提振了廣大軍民抗戰的士氣。冼星?!饵S河大合唱》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用黃河象征中華民族,表達了對全國取得抗戰勝利的憧憬。因此,在立德樹人和培養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人文精神等方面,音樂教學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策略選擇,這也是音樂教育與德育結合的優勢所在。

(二)音樂教育與智育融合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今教學改革的一個主要目的,創新能力離不開想象,而音樂既可以引導想象,又可以激發人的思維,讓人的思維更加活躍。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引領滋養,而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理論知識,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智能,實現智育效果。在智育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基本音樂知識和美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教育與智育是互為基礎、互相促進的。將音樂教育與智育相融合,能提高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增強他們的人格魅力。對于大學生來說,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形成有形的結果,而是提高其學習興趣和各種能力。

(三)音樂教育與體育融合

音樂教育與體育相結合,節奏、律動等音樂基礎要素可在體育中得到充分應用與表現。健美操、廣播體操、花樣滑冰等體育活動都要有合適的音樂作為配樂,音樂節奏、律動和體育項目中的身體運動頻率、動作相吻合。在現行的音樂課本里,一些教育內容實際上也是將音樂和體育結合起來的,讓學生在體育中學習音樂,并感受體育帶來的愉悅,從而感受力量美、韻律美、協調美、精神美等。同時,優美、健康、向上的音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是有益的。

(四)音樂教育與美育融合

對大學生進行音樂教學可以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從而增強其美育意識。在審美教育中,音樂教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音樂教育可以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基礎上,提升他們對美的認識和發現美的能力。通過音樂教學,學生可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趣味,懂得分辨美丑,從而促進自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五)音樂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

音樂同語言一樣,較早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產生,因而,從一開始,它就與人的集體勞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勞動號子是早期的一種樂曲,其主要功能是通過有節奏的旋律,將勞動與音樂融合起來,以達到激勵勞動者勞動的效果。它還能增加勞動的樂趣,減輕勞動者精神上的痛苦,促使勞動者提高勞動的效率和質量。音樂教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能改變人的主觀與客觀意識。勞動號子是中國民間音樂的主要內容之一,反映了勞動人民在勞作時的狀況和精神面貌。勞動號子是用勞動和汗水編織的頌歌,它引導著學生進入勞動的場面,用歌聲使學生認識到體力工作的艱辛和危險,使他們懂得勞動的意義,懂得只有在勞動中,理想才能轉化為現實,能力和技能才能得到發展?!秳趧幼罟鈽s》等贊美勞動的歌謠,可以使學生熱愛勞動,樂于勞動。融合勞動進行音樂教學,可以使學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使其學會感知美和創造美。

二、“五育”在大學音樂課堂中的融合與均衡

(一)價值引導上的因勢利導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融入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等,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在音樂審美欣賞、介紹樂理知識、介紹音樂背景、歌唱表演等方面,“五育”都能起到指導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想象力。

(二)樂理普及上的發展認知

在教育中,智育的目標并非一成不變,表面看來,它的目標是使學生學習基本的音樂基礎和技巧,而真正深層的目標是要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關于多元智能的研究,加德納把智能分為八大類別,他指出,每個學生都具備八類智能,但各項智能所占的比重和組成的程度卻各不相同,這就是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傳統的音樂課教育常常是進行樂理的普及與基礎音樂技巧的訓練,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從而不利于學生整體音樂水平的提升。因此,在音樂課堂的智育中,尤其是在對學生的基本音樂基礎和音樂技巧的培養中,應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發展和認知規律,重視學生感受、體驗和創造的主觀意識。

(三)音樂欣賞上的融合創新

高校音樂教育應重視與“五育”相結合,重視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從而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音樂是一門具有感情色彩的學科,音樂素材具有感性特點,高校音樂教育就是將美傳遞給學生,提高他們對美的鑒賞力,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美和感受美。音樂美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去感知,因此培養學生內心的審美感受才更為關鍵。不同人對美的感受也是千差萬別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高校的音樂教育應重視審美的多元化教育,重視學生主體的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當然,音樂鑒賞僅僅發掘音樂美感部分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學生主觀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在每個階段都找到美,例如欣賞詩歌時,體會到音樂的美妙,在歌曲的欣賞中體會到文學的美,在演奏節奏中體會到音樂的表達之美,在創作過程中體會到創作的美感。音樂鑒賞所發揮的審美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因此,在高校音樂教育中,要以音樂鑒賞為審美教育的出發點,充分利用音樂審美教育各方面的作用,培養學生自主挖掘音樂美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四)律動表演上的個性發展

在音樂教育中,律動表演體現了體育功能。這種作用長期以來被音樂教育忽略,如今卻被重新發掘和重現。律動和表演通過肢體動作配合,通過活潑的演出傳達樂曲的效果,使學生能在學習中體會到更多的樂趣,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個人能力可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而音樂教育的體育功能就是通過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來實現的。因此,在大學的音樂教育中,要注重音樂節奏律動,而不是一味苛求,要讓學生自己去聽、去感受。在音樂表演方面,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人表現,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合作。

(五)深入拓展中的知行合一

當前,高校音樂教學的勞動教學功能被忽視,而通過身心勞動,可以加深學生對自身的認識。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通過對音樂課堂知識進行再現、拓展、延伸和創造,使學生形成自主實踐的良好習慣。在這一過程中,自覺實踐的習慣、興趣實際上體現的就是勞動習慣與修養。高校音樂教育要做到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就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課外實踐習慣和能力。通過音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身體、頭腦和心靈運轉,使其思維更加靈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個人素養,還可以豐富學生音樂技能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身心更加健康。因此,教師可以在每次的音樂課結束時給學生一些實踐建議,然后在下節課開始的時候詢問學生的實踐情況、結果,鼓勵和引導學生。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就會有更高的興趣,更加積極地學習。

三、“五育”并舉推進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路徑

(一)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

高等學校開展音樂教學,旨在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與提高。大學音樂教育是對音樂教育學科創建、全球視野、社會功能、知識儲備、研究方法、課程建設、實踐合作、信仰觀念、文化特征和相關政策等多個層面的講解和闡釋,從而實現音樂教學的育人功能,而為誰育人、怎樣育人等問題始終擺在高校音樂教師面前。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改革要緊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基本問題,強調以“五育”為核心,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奮斗?!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在音樂教育方面,教師可以用革命歌曲進行德育,讓學生認識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用引領時代進步的歌曲助力其發展。

(二)豐富高校音樂教學內容

當前,在新技術的不斷推廣與運用下,很多大學生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獲得網絡歌曲,為了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高校音樂課堂教學改革要做到“五育”并舉,實現全方位發展。教師要注重挑選能體現古今人物道德品質的音樂,如與“梅蘭竹菊”相關聯的歌。在豐富的音樂課程教學內容中,教師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促進學生眼、口、手、耳、心等和諧發展。從當前大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動向來看,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性方面,教師必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既能拓寬教師和學生的眼界,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演奏技巧。在充分了解音樂職業特點和學生發展需要的前提下,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夠通過視頻迅速掌握所學的內容。

(三)進行“自審”與“感通”并重的教學

大學音樂課的教育應注重對學生內在品格的提高,并使學生有所感悟。前者注重審美對象的主體性,后者則注重以豐富的生活體驗來檢驗其真實性。有學者從主體和客體兩個層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認為:“‘自審與‘感通這兩個概念,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與藝術本體的貼合性,與中國當前社會深層需要的契合性,可以作為當前建構藝術學話語的兩個基點?!边@里的“自審”,是審美主體在學習人文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注重結合客體關系,從而使學習內容具有獨特的美學內涵和意義;“感通”強調的是心理感應,它是對“自審”這一環節的延伸和提升?!白詫彙焙汀案型ā毕嘟Y合的教育改革要求大學音樂教師積極地利用鑒賞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自審”到“感通”。一是讓他們體會到旋律中的感情;二是使學生在音樂的旋律中,堅定精神;三是以革命人士的傳奇體驗,使學生從“自審”中感受當下美好生活,由“自審”升華為“感通”。綜上所述,大學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把“自審”和“感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對于大學的音樂教育改革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作用。

四、結語

“五育”并舉是當前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重大思想。這種教育觀念在當今時代得到了新的闡釋,既反映了當今時代人們對人的全方位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說明了一個人的健康、快樂、幸福離不開健全人格。在大學音樂教育中,推進音樂教育與“五育”結合,應該從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的共性問題出發,推動教育整體、均衡發展。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實施時往往會遇到形式化和虛化等問題。對高校音樂課堂“五育”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剖析,有助于豐富高?!拔逵钡南嚓P理論,提高高校音樂課的教學質量,促進高校音樂教育與“五育”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范臨風.五育融合視野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實踐的探索與研究[J].藝術教育,2022(9):72-75.

[2]任詩瑤.五育并舉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調查研究[J].中國文藝家,2022(8):121-123.

[3]王彥霞.“五育并舉”返本歸源: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129-131.

[4]周冰潔.淺談如何通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促進五育并舉[J].中國音樂教育,2020(3):50-53.

作者簡介:

陳淼,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學。

郎群,碩士,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音樂學。

猜你喜歡
五育音樂教育高校
五育并舉,協同育人
堅持五育并舉,引領學校未來發展
五育并舉 德潤童心
“五育并舉”下家校社資源整合的價值意義
論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音樂美學基本原理對音樂教育的幾點啟示
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育的價值與功能探討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