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社會與情緒”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2023-06-16 12:08黃海娟楊娜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關鍵詞:探索與實踐情商兒童

黃海娟 楊娜

摘要:“社會與情緒”課程是近年來教育從業者開始廣泛關注的新興教育領域,研究表明,其對解決學生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具有預防性作用。文章結合我國兒童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在操作層面將“社會與情緒”課程理念落地,并獲得一些切實可行的實踐經驗,力圖真正幫助學生在情緒力、決策力、自控力、學習力、人際力和適應力等6項核心能力上得到提升,以有效達成課程的總目標,讓學生在社會中成為有用、有價值的人。

關鍵詞:“社會與情緒”課程;童心沃FICS-SEL;兒童;情商;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6-0121-04

一、“社會與情緒”課程開發的背景及原因

1.課程開發的背景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情緒困擾已成為影響當代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及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而且每個兒童都可能面臨情緒問題,無關民族、種族及家庭收入情況。情緒困擾主要包括:退縮或社交問題、注意力或思維問題、焦慮和抑郁、行為不端或好斗等。20世紀90年代,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指出:解決這些情緒問題的方法,除了家庭為兒童創造良好環境以外,可以通過情緒再教育,對兒童情緒困擾進行目標清晰的矯正或預防,以幫助兒童有效塑造大腦神經回路,重新回到正軌。丹尼爾·戈爾曼還指出:學習“社會與情緒”課程可以提升兒童大腦前額葉皮層的管理能力,抑制破壞性的情緒沖動,發展注意力和工作記憶水平。丹尼爾·戈爾曼等心理學者基于這一觀點,成立了關于社會與情緒學習的組織,并將其命名為“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作會”(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以下簡稱“CASEL”)。經過近三十年的相關研究發現,以“社會與情緒課程”為基礎的預防性干預項目不僅能促進兒童的情緒發展,還能促進兒童社會道德感的發展,提高兒童學習成績。

2.課程開發的原因

當前,我國中小學與“社會與情緒”相關的教育內容主要體現在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課程中,屬于兩類課程的交叉領域。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無固定的“社會與情緒”教育內容,而思想品德課程又傾向于社會道德教育,缺乏情緒情感體驗,偏重被動的傳授式教學。另有一些其他針對中小學生“社會與情緒”方面的課程,但課程呈現出的共同趨勢是理解性的認知點偏多,可操作的技能偏少,也缺乏有效的指導和訓練。這表明:我國“社會與情緒”方面的教育還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單薄、缺乏系統性等問題,這使得“社會與情緒”教育流于形式,難以起到幫助學生預防心理問題的作用。因此,為了切實關注我國兒童的情緒健康,讓我國兒童有辦法自主解決實際面臨的情緒失控、人際關系等問題,課題研究團隊專注于開發原創的本土化“社會與情緒”課程,以期給更多的兒童和家庭提供情緒教育幫助。

二、“童心沃FICS-SEL社會與情緒”課程的目標和內容

1.課程的總目標及核心精神

自2015年起,課題研究團隊通過研討、創作、實踐、修改、整合設計等過程研發出了童心沃“FICS-SEL社會與情緒”課程(以下簡稱FICS),課程共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15節課,共120節課,構建了相對完善的兒童“社會與情緒”課程體系。FICS由關系向度、方法向度、4個學習要素和1個總目標共同組成,其中關系向度是指從自我出發到自我所存在的社會。方法向度包括:覺察與管理,雙向度交錯。4個學習要素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社會管理。1個總目標又由3個效標(靈活彈性、獨立自主和合作負責)、6項核心能力(情緒力、決策力、自控力、學習力、適應力和人際力)構成。FICS的核心精神為幫助兒童成為有價值、有貢獻、負責任、能夠做決定的人。

2.FICS第一階段課程內容架構

依據兒童認知和心理發展規律,按照螺旋上升、逐漸滲透的原則,FICS課程目標分為八個階段,所有學生都必須從第一階段開始,依次完成總共八階段的學習。第一階段共有15節課,分為5個單元,每個單元3節課,5個單元的名稱依次為:自我認知、自我管理、人際關系、社會認知及負責任的決定。這5個單元的核心內容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是呈階梯狀、螺旋式上升的,其中自我認知是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能力是發展,然后個體會從關注自我發展向關注人與人之間關系發展過渡,并在過渡中逐漸習得人際交往的技巧與方法,使二人關系逐漸向三人及多人關系發展,最終在個人與社會的綜合認知基礎上,學會如何作出對自己、他人與環境負責的決定,從而形成健康多元的思維模式,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第一階段的15節課圍繞上述5個單元板塊進行教學,教師通過課程設計,制訂具體可操作的教學計劃,有效落實課程總目標,實現3個校標和6項核心能力的提高。

下面,筆者以每個單元的第一節課為例,對課程內容進行簡要介紹,以幫助學生作出對自己、他人與環境負責的決定。第一,自我認知單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為:我的名片及對應自控力。教學目標為:幫助學生開啟自我認知的大門,引導學生在游戲中了解自己,促使學生知道自己的獨特之處,進而初步建立自我意識和自信心。第二,自我管理單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為:調節情緒的辦法及對應情緒力。教學目標為:引導學生了解和初步掌握調節情緒的“三不”原則,增加學生的情緒調節方法儲備。第三,人際交往單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為:表達煩惱及對應人際力。教學目標為:教會學生用“我句式”表達煩惱和希望,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種尊重的表達方式。第四,社會認知單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為:相同與不同及對應適應力。教學目標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人與人之間的相同和不同,接納自己與他人不同,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不同。第五,負責任的決定單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為:頭腦風暴想辦法及對應決策力。教學目標為:帶領學生用頭腦風暴的方法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FICS課程的實踐研究

1.課程實施方案

(1)研究對象。參與FICS第一階段課程學習的學生總共有331名,他們分別來自全國89個城市,北部最遠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部最遠來自臺灣省,東部大多來自江浙滬地區,西部最遠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克拉瑪依市。其中男生188名,女生143名,年齡從5周歲到11周歲不等,平均年齡為7.8歲。

(2)課程效果測評。本課程采用的效果測評工具是在教學內容和教案已經確定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屬于“課程本位評量”(curriculum-based assessment,Reed,2009),全名為“社會與情緒能力課程本位評量”。以第一階段課程為例,評量緊密圍繞15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內容在6項核心能力方面的應用開發設計了24個測評題目。這6項核心能力分別是情緒力、決策力、自控力、學習力、人際力和適應力,其下又細分出了21個具體能力指標,如情緒力包含:認識情緒、情緒管理、共情和抗挫等4個具體指標,決策力包含:判斷決定、積極思維、行動力和解決問題等4個具體指標。每個能力指標下會有1個~2個測評題目,每個測評題目皆對應15節課中某一節課的某一個教學目標,如情緒力下認識情緒能力指標對應的題目是:當有情緒問題時,可以向他人描述自己的身體感覺,如我感到頭上在冒火等。這個題目與第3課“了解我的感受”中的教學目標相呼應:了解自己有哪些感受,并學會用看表情、體會身體感覺、找情緒詞說出來的方法辨別感受,提升感受的覺察能力。量表24個題目均采用李克特式六點計分法,每題最低計1分(完全不符合),最高計6分(完全符合),學生家長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觀察評估。6項核心能力對應題目的所得分均計為學生最終得分。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alpha或Cronbachsα)內部一致性信度值為0.92,這表明量表中各題目內容之間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3)課程實施過程。本研究涉及的課程內容為FICS課程第一階段的15節課,課程采取線上小班直播互動的形式開展,每周會在固定的時間段進行一次,每班最多8名學生。每次課的時長為80分鐘,其中前60分鐘為學生課,后20分鐘為家長課。在家長課時間,教師會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以幫助家長理解學習內容,提升家長的社會與情緒素養,實現大小共學,促進學生和家長在生活實踐中對相關知識的應用。參與學習的學生家長要在第1次課開始前及第15次課后,分別完成“社會與情緒能力課程本位評量”的填寫,以便明確學生學習課程前后的變化。

2.FICS第一階段課程實施結果分析

(1)6項能力總體情況分析。經過第一階段15節課的學習后,學生在6項能力上均有所提高,具體如表1所示。

重復量數變異數分析考驗的結果顯示:學生6項核心能力的前后測得分情況存在顯著差異(F= 11.75,P=0.001),其中情緒力進步最大,從前測到后測共進步了0.45分,為0.59效果量,即0.59個標準差。學習力進步最小,從前測到后測共進步了0.19分,為0.19效果量,即0.19個標準差。如果以情商的平均值100、標準差15來做比喻的話,則情緒力的進步相當于情商從100上升到了109,而學習力則相當于情商從100上升到了103,其他4力則在此范圍內。由此可見,學生經過FICS的學習,在6項核心能力上均實現了提升,其中情緒力的提升最為突出。

(2)“社會與情緒課程”學習與城市級別的關系分析。學生6力的進步程度在不同城市之間差別不大,特一級、一級到四級城市的學生進步幅度大體相似,而五級城市則與其他城市存在較大不同。但重復量數變異數分析顯示,城市級別與6力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2.05,P =0.069),6力變化與城市級別間的不同,如圖1所示。

由上圖可知,第五級城市的孩子除了情緒力的進步較小外,其他5力的進步程度都比其他城市的孩子更大,尤其人際力的進步最大,達到0.83分,為1.22效果量,如果以情商平均值100、標準差15來衡量的話,第五級城市孩子的人際力相當于情商從100上升到了119,這是相當大幅度的進步。但從整體上來看,FICS對不同級別城市的孩子起到的作用大體相同,即使在經濟水平較低的城市,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FICS提升自己的相關能力。

(3)“社會與情緒”學習與學生年齡的關系分析。分析不同年齡層孩子的進步狀況可知,11歲孩子6力的進步情況不同于5歲~10歲年齡群孩子,具體如圖2所示。

由上圖可知,決策力與學生年齡關系最大,11歲孩子決策力的效果量為0.45,如果以情商100、標準差15來衡量的話,相當于情商從100退步到了93。而5歲~10歲年齡層孩子的決策力則進步了0.38分,效果量為0.52,如果以情商100、標準差15來衡量的話,相當于情商從100進步到了108。比較發現,11歲孩子比5歲~10歲年齡層孩子的決策力情商低了17分。這表明,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對其進行“社會與情緒”教育,更有助于其社會與情緒能力提升,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社會與情緒”教育則可能存在困難和阻礙,甚至出現反效果。

四、FICS課程實踐的啟示與建議

1.鼓勵學生以課程方式參加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新一代孩子在成長環境中通常能獲得較多的關懷和照顧,同時也面臨著更多新的挑戰和問題,而家長和教師的經驗和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他們解決問題的需要,因此開設相關課程,鼓勵學生進行系統性學習很有必要。對于“出現不良情緒時怎么自我調控,遇到和同伴相處問題時怎么表達自己的想法,日常學習中怎么制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策略、安排學習時間”等問題,“社會與情緒”課程都可以給學生提供有效、多元的解決方法,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幫助學生高效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2.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方法指導

研究發現,11歲~12歲年齡段的學生學習了“社會與情緒”課程后,在情緒力上進步較大,但在決策力上出現了退步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青春期的學生情緒波動較大,具有強烈的表達愿望,課程中關于情緒控制的技能可以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但在做決定的事情上,青春期的學生希望突出自主性,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而這會與家長的意愿產生沖突,讓家長感到決策力下降。這一現象表明,即使學習了“社會與情緒”課程,學生也依然會出現此時期必須經歷的成長性問題?!吧鐣c情緒”課程的教育者要關注的是,通過學習賦予學生自我覺察和理解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耐心等待他們自然成長。千萬不可拔苗助長,也不要過度夸大“社會與情緒”課程的作用,只有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

3.正確認識“社會與情緒”課程,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

“社會與情緒”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部分教師和家長還未對其建立起全面的認知和理解。例如,有的家長和教師對人際力的理解就存在偏差,他們片面地認為:“不發生沖突就是好的人際關系?!边€有家長和教師認為:“減少人際交往就能避免沖突?!笔聦嵣?,學生加強與外界的人際交往,雖然可能會導致一些矛盾和沖突的產生,但是一種進步,其意味著學生的成長。而家長和教師之所以認為學生在人際力方面是退步的,主要是因為家長和教師沒有站在孩子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從這一現象來看,家長和教師都需要更加深入地學習和認識“社會與情緒”這一新的教育理念,克服思維定式,調整教育方法,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過程,從而有效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FICS涉及八個階段120節課,本研究只對第一階段的15節課進行了前后測。雖然通過研究看到課程學習給學生的社會與情緒能力發展帶來了積極影響,但教研團隊深知,這些能力的提升幾乎伴隨學生成長的每分每秒,無論是學校、教師、家長還是其他社會環境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不能說明學生的明顯進步完全來自課程學習。下一步,教研團隊將繼續堅持FICS在全國小學生中的研究實踐,以期為學生的社會與情緒能力提升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丹尼爾·戈爾曼.情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孫二軍.美國中小學“社會與情緒學習”課程開發的現狀及策略[J].比較教育研究,2013(05).

[3]毛亞慶,郭曉平.提升學生社會情感能力,促進個人完美與社會和諧[J].中國教師,2018(11).

[4]曹堅紅.社會情緒能力養成課程:助學生擁有未來勝任能力———上海市靜安區社會情緒能力養成課程的突破與創新[J].遼寧教育,2018(11).

[5]吳毓瑩,楊娜.華人文化觀點的社會與情緒學習模式———從情緒覺察到合作貢獻[J].文教資料,2020(35).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Society and Emotions" in Primary Schools

Huang Haijuan1,Yang Na2,

(1.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ianhua Collage, Shanghai 201815,China; 2. Shanghai Xinya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312499,China)

Abstract: The "society and emotions" course is an emerging field of education that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t has a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effect on solving students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learning needs of children in China, and implements the concept of "society and emotions" course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 and obtains some practical experience. It aims to truly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six core abilities, including emotional power, decision-making power, self-control, learning power, interpersonal power, and adaptabili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course and make students useful and valuable individuals in society.

Key words: "society and emotions" course; childlike heart wo FICS-SEL; childr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猜你喜歡
探索與實踐情商兒童
你過得不好,是因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個原因
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土建類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高中地理探究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芻議*
留守兒童
沒有表達,哪來的情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