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家長和學生的教育焦慮探究

2023-06-16 02:10柯思婷林桐張京庭
成才之路 2023年16期
關鍵詞:問題行為雙減政策

柯思婷 林桐 張京庭

摘要:文章以社會場域理論為基礎比較“雙減”背景下家長和學生教育焦慮的感知變化,采用半結構訪談對32對家長與學生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雙減”政策能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減少家長家庭教育投入,但家長的教育焦慮來源發生變化,甚至有家長感到更焦慮。家長和學生教育焦慮交織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需要政府為教育優質資源分配建立科學、公平的機制,需要學校與社會、家長協同合作,推進政策施行,從而減輕教育焦慮。

關鍵詞:“雙減”政策;教育焦慮;問題行為;家庭教育投入;家長;學生

中圖分類號:G7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6-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廣東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項目(編號:pdjh2022b0492)研究成果

教育焦慮是家長和學生對學習成績、未來升學等過分敏感時所產生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源于對教育前景模糊性狀的不確定性預期。研究表明,家長教育焦慮表現為增加家庭教育投入和加重學生負擔,且家長的焦慮情緒具有代際傳遞性,即高度焦慮的父母會無形中將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使得孩子也承受巨大的教育焦慮?,F階段家長與學生教育焦慮的主要根源是教育資源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導致家長想方設法競爭優質教育資源,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是擇校熱、考名校熱或者替孩子多報補習班。

場域理論認為,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均被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而場域并非單指物理環境,更多是會受到社會情境因素和自我與他人的時空結構的影響。有研究認為,行為受特定場域的影響,而場域是由制度、組織、階層、權力乃至文化符號所組成的社會關系網絡。從這個意義上看,教育焦慮根源于特定的社會場域及其展開方式,其背后存在學生、家長和社會場域間的復雜交互關系。如果“雙減”前后的家長和學生屬于不同的社會場域的話,那么家長和學生所感知的教育焦慮會有類型上的差異。以“雙減”政策前的社會場域為例,教育等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激烈且不公平感依然存在,升學壓力仍然很大,而“雙減”政策后的場域是讓教育回歸本真,避免教育無節制投入和學業壓力成倍放大,即學?;貧w為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將家長和學生教育焦慮的感知與行為變化指標作為評價兩種社會場域下的關鍵指標,通過半結構訪談的方式,比較學生和家長對“雙減”政策的感知心理以及相應的行為變化。

一、研究樣本

選取來自國內大城市(一線)、普通城市城區和農村地區的32對家長與學生,其中大城市10對樣本、普通城市11對樣本、農村11對樣本。家長受教育程度為大學及以上(共17人,其中博士1人、本科11人、大專5人),高中與中專6人,初中7人,小學2人。小學生共17人(其中小學高年級10人),初中生15人。采用半結構訪談對受訪者基本信息(家長包括受教育程度、經濟收入等;學生包括年級、學習成績等)、雙減前后壓力來源、學生問題行為、親子關系等方面進行提問。

二、研究結果

1.“雙減”政策能減少學生課外作業和校外培訓,從而減輕學生壓力

僅兩位家長表示不了解“雙減”政策,其余家長都對“雙減”政策有所了解,并且認為“雙減”政策是減少學生的家庭作業,減少學生參加課外培訓、輔導的時間,減少學??荚?。學生群體僅有5名表示不知道或者不了解“雙減”政策,而在剩下的27名學生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雙減”政策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少家庭作業。有一名學生提出“雙減”政策是減少學校作業、減少考試和校外培訓,也能平衡教育資源。由此可見,家長和學生都普遍了解“雙減”政策,即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和課外輔導,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2.“雙減”政策能減輕學生的作業和學業壓力,但不能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

63%的學生認為“雙減”政策出臺后,作業數量有所減少,而10名學生認為作業數量與原先差不多,僅有兩名學生認為作業數量增加了。結合學生的基本信息可以發現,認為作業量減少的20名學生中,有13名正在接受小學教育,而有7名正在接受初中教育。32名學生中僅有4名學生表示在“雙減”政策前后都不存在學習壓力,且都為小學生。其余的28名學生中,有18名學生表示由于學業重、作業多而感到壓力,6名學生因為學習成績產生焦慮情緒,2名學生因為偏科感到壓力,2名學生對于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過高而感到壓力。

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因作業過多、學業過重而產生壓力的學生多數表示壓力有所減少,而因偏科、學習成績不理想、父母期望過高而產生壓力的學生都認為壓力沒有減少。這一結果與“雙減”政策并未從根本上改變義務教育階段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升學壓力,以及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仍然很激烈且競爭結果不平衡的現象有關。

3.“雙減”政策能使家長的教育投入發生改變

19位家長表示在教育上的投入(包括時間、精力、金錢等)發生了改變,其中34%的家長表示“雙減”政策的出臺減少了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的金錢投入。值得關注的是,有8位家長提出,對教育的投入并不是簡單地減少或者增加。其中,3位家長在金錢方面的投入沒有發生變化,但時間的投入卻更多了,5位家長則表示金錢投入的分配發生了改變,如課外輔導的金錢投入減少了,但興趣的金錢投入則是增加的。

“雙減”政策出臺,一方面通過減少校外輔導機構的數量,進而相應減少了一些家長在這一方面的經濟支出;另一方面學生家庭作業數量的減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家長輔導學生作業的時長。因此,這減少了大部分家長在教育上的投入,然而一些隱藏的投入是增加的,如因孩子不自覺導致家長督促孩子學習所投入的精力大幅增加。

4.“雙減”政策使家長的教育焦慮普遍減少,但也有部分家長感到更加焦慮

多數家長的教育焦慮與輔導學生課業有關。例如,有家長在訪談中提到自己主要對孩子的學習感到壓力,如輔導孩子完成作業、復習當天學習的內容等。也有家長表示除了輔導壓力和學習成績,更加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例如,有家長表示孩子的課業太多,為了按時完成作業必須犧牲睡眠時間,但孩子尚處于發育階段,沒有充足的睡眠,身體容易吃不消。

41%的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減少,15%的家長認為焦慮不減反增,而另外44%的家長則認為自己的教育焦慮沒有發生任何改變。例如,有家長表示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減少了家庭作業,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自己也感到放松。也有家長表示“雙減”政策出臺后,孩子回到家中就用“老師沒有布置作業”“老師說不強制要求”等理由拒絕學習。因此,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的焦慮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見,“雙減”政策雖然能減輕家長的作業輔導負擔,但若孩子的自覺性不夠,家長則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督促孩子學習,教育焦慮自然就加重了。

5.“雙減”政策使學生的問題行為有所減少

有8位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存在問題行為,其中有5位家長表示孩子以前有過問題行為,但在“雙減”政策實施后有了明顯改善。例如,有家長表示“雙減”政策前孩子會因為參加輔導班的問題與自己吵架,會覺得作業太多不愿意學習,但是“雙減”政策出臺后自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耐心輔導孩子學習,并且抽時間檢查背誦和習題,孩子的學習態度有一定改善。

訪談發現,家長與孩子對是否存在問題行為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學生群體中,僅13名學生認為自身不存在問題行為,而剩下19名認為自身存在問題行為的學生中,有14名學生的家長則認為其不存在問題行為。由此可見,學生與家長對問題行為存在認知差異,原因可能是部分家長沒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

6.“雙減”政策的實施效果與實施區域相關

有被訪者從一個新的角度提出對“雙減”政策的看法:“雙減”政策能否順利施行與區域有關。被訪者認為,在經濟更加發達的一線城市,“雙減”政策的實施效果遠好于二三線城市和農村,這是因為一線城市的監管力度、學校教師的配合程度遠高于普通城市和農村,不會出現表面上減少學生作業和學習時間、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實際上開展晚輔導的現象。

三、討論分析與建議

1.學生教育焦慮的感知結果分析

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多數學生認為學習壓力有所降低,但仍有少數學生認為學習壓力并未減少,并且初中生和小學生對“雙減”政策的感知存在差異?!半p減”政策是要求學校、教師減少學生的家庭作業,嘗試以此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但從結果來看,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實施效果更為明顯,而對于初中而言效果并不明顯。其原因可能是對于初中生而言“雙減”前后其屬于同一個社會場域,而對小學生而言則可能屬于不同的場域。初中生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家長很難同意減少作業量,因此大部分初中生作業量是保持不變的,學習壓力也沒有發生變化。升學壓力是“雙減”政策感知的關鍵性變量,其本質是優質資源的緊缺。因此,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升學壓力依舊存在。學生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不得不繼續競爭。

此外,“雙減”政策的效果與生源區域有關,其主要表現在大城市學校施行得更加順利,效果也更加明顯,然而在農村地區和普通城市效果則不明顯,其原因可能是區域認知差異。農村地區和普通城市的家長和學校對“雙減”政策理解不深入,導致“雙減”政策并未真正落實,即學校減輕了學生的課業壓力,但同時實施了晚輔導。雖說這一措施緩解了家長輔導孩子課業的負擔,但也變相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對此,學校應該按照政策要求減少學生每天的課程量和作業量,并且取消晚輔導轉而開設興趣班或者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比賽等,讓學生放松身心的同時,學到新的知識和技能。

2.家長教育焦慮的感知結果分析

在“雙減”政策出臺后,家長的教育焦慮普遍減少,但仍有少數家長更加焦慮?!半p減”政策出臺減少了學生的作業量,從源頭上減少了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時間和壓力,對于這部分家長而言,教育焦慮自然而然地減少了。然而,部分家長表示,焦慮的并不是輔導孩子的課業,而是孩子能否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成年后能否有能力養活自己。由此可見,對于家長而言,“雙減”前后學生處于不同的社會場域,因此在不同場域條件下,家長所承受教育焦慮的類型存在差異,表現形式也不同。不可否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義務教育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依舊不均衡,家長和學生對教育資源的競爭仍舊激烈。從根本而言,我國現階段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且競爭激烈與希望子女有好的“前途”“未來”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家長的教育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

“雙減”政策出臺后,家長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所減少。本次訪談的家長認為,“雙減”政策出臺后,市場上的輔導機構減少了,原本在這方面的金錢支出也隨之消失,更多的轉為時間和精力上的付出。由于“雙減”政策的出臺,學生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家長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陪伴孩子。因此,“雙減”政策出臺,并不是簡單地減少了家長的教育投入,而是讓教育投入的分配方式發生了改變,從以往的金錢支出變成了時間和精力支出。

“雙減”政策出臺后,部分學生的問題行為有所減少。親子關系與孩子問題行為的產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當孩子與家長有較為良好的親子關系時,孩子會更加聽從家長的教導,更少出現“逃課”“吸煙”“打架”等問題行為?!半p減”政策出臺后,家長與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交流,原本雙方之間的隔閡與誤會也因為交流的增加漸漸減少,親子關系更加融洽或得到改善。因此,“雙減”政策出臺后,部分學生的問題行為有所減少。

3.建議

第一,降低學生和家長的教育焦慮,必須要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F階段整體教育資源優質均衡發展的問題依然突出,有些區域的優質教育資源“扎堆”,而一些教育“低洼”的片區依然存在,這種結構性矛盾是造成家長焦慮的關鍵性原因。此外,校外培訓領域資本的介入加大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導致優質教育資源往家庭條件好的學生聚集,從而違背教育規律,損害教育公平。對此,政府部門應建立學校持續發展的內生機制,創造條件幫助發展不平衡的地區通過自我創生進一步優化教育生態,讓教育均衡的發展由“輸血”轉為“造血”,力求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真正實現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存量基礎上有增量,實現整體的、全部的優質均衡發展。

第二,隨著“雙減”政策落地,教育徹底回歸校園。學校應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發揮辦學職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還應擔負起促進教育公平的責任。一是培養優質教師,提升教師職業素養和核心能力,從而使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從外源性均衡轉向內生均衡,其核心就是提高教師的自我發展能力。二是統籌實施“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促進各學校資源均衡配置,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區域優質均衡發展。此外,落實縣管校聘是保證學校資源均衡配置流動的關鍵,也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保障。

第三,“雙減”政策的落地需要社會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輿論引導和頂層設計,協同多方力量合力推進政策施行,減輕家長和學生的教育焦慮。一是監管部門需嚴格監管校外培訓機構,依靠現代科技開展科學監管。二是要協助校外培訓機構找準發展方向,尋求轉型機會,如向學生提供體育、美術、音樂等培訓產品。

第四,“雙減”政策出臺,凸顯了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家長必須樹立科學發展意識,即孩子的發展不能僅局限于學科成績,而是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家長還要在孩子的心理教育上下更大功夫,促使孩子在認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品質、品格等方面綜合發展,為以后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和應對種種挑戰打下基礎。家長更要重塑教育觀念,不能將教育責任推卸給學校和校外輔導機構,自己不只是孩子成長的看護人,更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參考文獻:

[1]Yoder K A, Hoyt D R. Family economic pressure and adolescent suicidal ideation: Application of the family stress model. Suicide and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2005(03).

[2]鞏閱瑄,陳濤,薛海平.愛的邊界:家庭教育焦慮是否會增加課外補習投入?[J].教育發展研究,2021(02).

[3]劉復興,董昕怡.實施“雙減”政策的關鍵問題與需要處理好的矛盾關系[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

[4]段會冬,莫麗娟,王軼哲.“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安放家長的教育焦慮———基于幼小銜接的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2).

[5]劉復興.試論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的結構性變革[J].教育研究, 2018(10).

[6]李全生.布迪厄場域理論簡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2).

[7]Humphreys K L, Zeanah C H. Deviations from the expectable environment in early childhood and emerging psychopathology[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5(01).

[8]余雅風,姚真.“雙減”背景下家長的教育焦慮及消解路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4).

[9]吳旻,劉爭光,梁麗嬋.親子關系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

[10]邊玉芳,張馨宇.“雙減”背景下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導[J].中國電化教育,2022(05).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Anxiety of Parent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Based on 32 Interviews with Parents and Students

Ke Siting, Lin Tong, Zhang Jingt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ying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Meizhou 51401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ocial field theory,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 perception changes of parents and students educational anx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32 pairs of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an reduce students academic burden and parents family education investment, but the source of parents educational anxiety has changed, and some parents even feel more anxious. The main root cause of the interweaving of educational anxiety between parents and students is the im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fair mechanism for the allocation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for schools to cooperate with society and parents to promot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alleviate educational anxiety.

Key words: "doublereduction"policy;educationalanxiety; problem behavior; familyeducation investment;parent;student

猜你喜歡
問題行為雙減政策
政策
政策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學前兒童問題行為的成因與教育對策
例談高中課堂問題行為及其矯正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