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民族國家建構與國家形式變遷

2023-06-18 06:12劉沛璇
客聯 2023年2期
關鍵詞:民族國家查爾斯

劉沛璇

摘 要:查爾斯·蒂利在1975年提出了“戰爭制造了國家, 而國家也制造了戰爭”的著名論斷。戰爭對于國家建構是首要的動力,在《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一書中,他進一步豐富了這一論斷。本文對該書內容進行了回顧與討論,該書重點關注了歐洲國家形式的顯著差異,指出了國家體系、戰爭、強制與資本的關系是如何塑造歐洲國家的,又或者說,戰爭是如何在差異化的土壤中制造國家的,在歐洲這片差異化的版圖中,國家自主性、國家的經濟基礎以及兩者的互動關系,最終塑造著國家的形式,而不是其中單一的任何一項。

關鍵詞:民族國家;國家建構;《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查爾斯·蒂利

一、引言

在990年到1992年的時間跨度中,歐洲的國家形式有三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在時間軸上,不同時期,盛行的國家形式不一致。第二,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在版圖的不同地方(中心、中間、外圈),形式也不一樣。第三,這些國家最終都朝著民族國家的方向演變。這些特征因為什么而產生?為什么歐洲國家內部有著多樣化的國家形式,卻都走上了民族國家的道路?

作者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時間跨度,是因為在這一千年中,歐洲的國家和國家體系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990年,國家政權不穩定,君主依附地方貴族進行統治,國家間聯系松散,“歐洲”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并不存在,其內部政治破碎,15世紀左右,8000萬人口分布在200多個國家及類似國家的政體。而到了1992年(此著作出版的時間),歐洲只存在20多個穩定且強大的民族國家。國家的性質、特征是在這一千年內形成的,因此,考察這段時間內什么因素促成了這些特征,是合理的推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答上述的問題是重要的。一方面,既有的理論體系無法對它做出完善的解釋。國家形式為什么不同?最為主流的觀點遵循著國家主義的道路,它們假定國家形式是一條漸進發展的線條,朝著單一的方向進行著,只有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如,挑戰、領導、轉變、融合),才會成為高效、強大的現代國家。作者針對國家主義的理論進行了抨擊,該理論的前提是在歐洲國家的特征中尋找蛛絲馬跡,提煉出現代國家得以形成的條件,認為具備了某些條件,國家才得以構建,具有“事后諸葛亮”的特征。它忽略了,即便是在歐洲內部,國家形式也是千差萬別的,并且一國從未有計劃、有設計地去建立民族國家,民族國家之所以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普及,具有十足的偶然性。除此以外,一些學者討論了地緣政治、生產方式對國家形式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容忽略,但是具體的機制是什么他們沒有詳細闡述。

另一方面,回答這些問題符合現實需要,有利于加深對政治現實的理解。本書寫作之時,第三世界的許多國家(拉美、南亞、非洲等)經歷著沖突、混亂,其政體快速更迭,內戰頻發,時至今日亦是如此。不少學者延續著國家主義的視角,認為這些國家正在經歷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過渡,而過渡期本就是充滿波折的,只要控制了這些波折,第三世界的國家就會趨于穩定。然而,事實已經證明,這些國家已經在大國的援助下,建立了現代的政治體制(議會制、政黨制等),但其內部的戰爭、傷亡、軍事投入絲毫沒有減少的趨向,相反,是不斷上漲的。這足以說明,其內部的動蕩根源于國家能力的脆弱、國家與經濟社會不良的互動等結構性問題,而不是政治體制的落后。

二、歐洲豐富的國家類型

國家是區別于家庭、親屬團體的組織,通過運用強制、暴力,它在某些方面具備了相對其他所有組織的優先權[1]2。從這樣的定義來看,國家的起點不同,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強制,這也就使得國家形式千差萬別。從歷史演進而言,以下三種類型的國家長期存在。

第一,帝國,國家的強制機構龐大,但其自上而下的滲透有限,需要依賴地方管理者來實施。第二,城市聯盟,國家的強制機構弱小,強制的資源分散于城市武裝民兵內,需要經由他們的商議來實施。第三,民族國家,國家強制機構強大,國家主導著強制及其伴隨而來的榨取、管理、分配、生產等一系列行為,強制資源可以有效地動員、積累。

上述三種國家的類型在縱向、橫向上存在的明顯差異。

從縱向的時間軸來看,在990年,歐洲絕大多數政治實體是帝國的形式,這一形式一直繁榮到17世紀。到了1490年,城邦國家開始前所未有的增長,這種形式一直存續到19世紀,隨之轉變為民族國家。而民族國家在大部分歷史中并不存在,在16、17世紀才開始出現,但它迅速在歐洲國家體系中占據主導,并一直延續至今。不可忽視的是,三種國家形式在特定條件下都非??尚?,都能夠有效實現國家的意志,所以,應當去審視這些形式因何而產生。而不是將民族國家看作歷史的終結,認為其他形式都只不過是通往它的中間環節,這樣的假設帶有強烈的目的論色彩。

從橫向的地理范圍來看,國家形成是一個大體同心圓的模式,在最核心的內部地帶,是城邦國家等主權高度分裂的形式,如威尼斯、荷蘭等。在最外圈是帝國,如莫斯科、波蘭等。而在兩者的中間,存在著民族國家的形式,英國、法國、普魯士沿著這一條道路出現。

為什么歐洲國家在時間軸上、版圖上差異很大?為什么其最終卻都歸于民族國家這一種形式?這必然是一個“統一中存在差異,差異中存在統一”的故事,是怎么樣的復雜機制塑造了國家的形式?哪些變量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就是本書試圖回答的。

三、統一和差異并存的歐洲國家

為了解釋上述命題,作者提出了至關重要的幾個變量:國家體系;戰爭及其準備;強制的力量;資本的力量。這幾個變量共同的促成了國家形成的歷史。

國家形成遵循著統一的機制,國家體系、軍事競爭在其中發揮作用。前文提到過,歐洲國家的地理曾是破碎的,15世紀時,8000萬人口存在于200多個國家中,這一特征決定了其內部戰爭的頻發,尤其是15世紀資本主義擴張后,國家對土地的爭奪就更為激烈。為了能夠在戰爭中取勝,國家必須為此做出大量的準備,包括召集武裝力量、購買兵器、修建運輸道路等。這背后對應著的是海量的資源。國家本身并不具備這些資源,為了獲得它們,其不得不強化對主要社會階級(地主、商人、金融家等)的資源榨取,也不得不繞過間接的統治,與民眾建立直接聯系。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國家的妥協,也創造出了從前本不存在的公民、集體的權利和義務。

所以,軍事競爭驅使所有歐洲國家最終都走向了同樣的方向:組織體系日益完備的政府(如,法庭、財稅機構、警察等),迅速增長的文職人員,汲取能力不斷提升的國家,逐漸完善的公共服務供給(教育、醫療、養老等),日漸同質性的國民,高漲的民族主義的論調。而這些,正是民族國家的內涵。

然而,國家形成的起點卻是差異化的。強制力量、資本力量的互動在其中發揮作用。注意,并非是其中一項的多少分布,而是兩者的有機互動發揮著作用。強制,意味著一種(實際的或潛在的)威脅手段的運用,它會給某些人、群體帶來財產等方面的損失、傷害,強制力量最大的承載體是軍隊和大地主(其具備剝削的性質)。資本,通過塑造商人、資本家等群體而改變了階級力量,改變了國家與主要社會階級的關系。也因為商業化、貨幣化程度的不同影響著資源的形式,從而影響國家資源榨取的形式和方式?!白鳛榧械馁Y本和強制的一個分布函數,歐洲國家起始于非常不同的位置”資本、強制的不同結合,國家與主要社會階級的關系也就不同,由此,國家形式是不同的。

從縱向上來說,國家形式存在差異,這與強制-資本的關系有關。如前所述,戰爭,是國家形成的首要動力,從990年以來,戰爭和武器的性質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它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世襲制、經紀人制、民族化、專門化階段,經歷了依賴封建兵勇、雇傭軍到依賴龐大陸軍、海軍等等。越往后,戰爭所需的強制資源是越來越昂貴的,國家越來越難以依賴已有的資源去完成軍事競爭,其對于資本的需求和妥協不斷改變,所以,國家形式在縱向的時間軸上有巨大的差異。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帝國、城邦聯盟、民族國家也不止一次地同時出現在一個階段內,且在地理位置上有很大的差異。國家形式存在同心圓結構的差異化分布,這與資本不平衡的空間分布密切相關。在作者的解釋框架中,他提出了三種類型的互動關系。

1、強制密集型

對于強制密集型國家(帝國),它們分布在歐洲的最外圍,是大片邊遠的農業地區。在資本力量短缺的條件下,統治者不得不建立起龐大的榨取機構去從土地上、殖民地上獲取資源,不得不實施農奴制等強制化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國家對地方貴族、地主依附很強,貴族和地主的勢力都很強大,以至于其阻礙、限制著商業的發展。當戰爭來臨時,其榨取的資源有限,還有可能受到地方的威脅。

2、資本密集型

對于資本密集型國家(城邦聯盟),它們分布在歐洲版圖的核心區域,依托貿易的道路,商人、資本家力量壯大,商業化、貨幣化程度極高,當戰爭來臨時,其不需要建立繁復的國家組織體系,也可以依托商業而聚集起大量的資源,依靠資本家購買軍事力量。其資本強大到強制力量無法與其抗衡,國家的能力非常薄弱,這樣的形式日益無法適應戰爭的性質(大規模軍隊等),其在19世紀被戰爭擊垮時,國家形式才發生了變化。

3、資本化強制型

對于資本化強制型國家(民族國家),它們分布在內圈、外圈的中間地帶,處于城市的邊緣,其資本有一定的發展,但又不足以與強制抗衡,它的強制和資本的力量是更為均衡的關系。國家將資本和資本家并入國家機構中,與他們協商和妥協。在這樣的形式中,強制的集中和資本的集中是同時發生的、相互促進的,它將商業化的經濟、資本家、大規模軍隊等等結合在了一起。

民族國家顯示出了相對于其他兩者的顯著的優勢,國家有強大的自主性(不必依附于特定階級),能夠有效、持續地榨取資源,強化自己的強制力量,所以,它們在戰爭中獲勝了。對于其鄰國來說,只能不斷地學習這樣的形式,以在地緣政治競爭中掌握優勢。因此,歐洲國家最終都匯聚為了民族國家的形式。

四、結語

總體而言,本書的貢獻在于,展現了“戰爭制造國家”的曲折道路,闡述了過程中各主體運作的具體細節。與此同時,一些論述依然存在令人困惑之處,本書意在解答歐洲國家形式的差異,也即是因變量的差異,具體來說體現在強制的集中、積累程度的差異,因強制的集中、積累程度不同,而存在民族國家、城邦聯盟、帝國等形式。但是在分析中,作者也將強制作為重要的自變量(盡管它需要與資本互動而發揮作用),這兩者是彼此獨立的因果關系嗎?還是具有較強的內生性呢?還需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查爾斯·蒂利. 強制、資本和歐洲國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歡
民族國家查爾斯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幫忙
女傭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19世紀俄羅斯邊疆民族政策鏡鑒
試論經濟全球化下的市場經濟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宋代是否已是“民族國家”?
試論經濟全球化下的市場經濟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