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本質理解與教學形式的有效運用

2023-06-20 23:06鄭妹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14期

鄭妹

摘要: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習近平強調,思政課教師思維要新,要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本文對初中思政課老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如何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落實、落細、落好,從初中思政課教學對教材內容的本質理解與教學形式的有效運用方面,結合課堂實踐談一些認識,為初中思政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思政課 本質理解 全學段意識 跨學科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边@句話本意是單純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找個教學生怎么做人且以自己的行為作為榜樣的老師很難。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特別指出,思政課老師思維要新,傳授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應該善于運用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這句話的意思拓展一下,我們可以認為:機械地單向傳授知識的老師容易遇到,把學生作為人的靈動性特征激發出來,并在師生互動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思政課堂創造活力、增加張力、形成魅力的老師難找。

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講好思政課不容易,因為這個課要求高。

具體到初中教學,思政課對老師的要求高,一方面是因為思政課抽象理論的成分較大,另一方面是初中生的認知年齡還偏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更多還處在感性階段,對一些抽象理論的理解和分析存在實際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思政課老師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更好地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落實、落細、落好,必須要處理好對教材內容的本質理解與教學形式的有效運用。

一、從大單元甚至全學段意識和跨學科意識的高度吃透教材本質

從“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到“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不僅要有一桶水,還要讓自己變成長流水,要常換常新、與時俱進”等,教育理論在不斷更新,老師的基本功尤為重要。老師不僅要對所教學的某個具體知識點內容熟悉、吃透,還要有大單元甚至全學段意識和跨學科意識,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熟知某個具體知識點在整個大單元甚至全學段和跨學科中的地位,否則就很有可能把教學變成著眼于一個一個具體的知識點,就會機械地教學,變成易得的“經師”。

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少年有夢”的一個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圍繞如何理解夢想的含義以及少年的夢想有什么特點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各小組展示討論成果。

第一個小組代表小慧發言:“夢想就是理想,夢想是內心追求的方向,夢想是盛開的花朵,夢想是肥沃的土壤,夢想是飛翔的翅膀……”她一連串說出了好多對夢想的理解,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但是,這個小組代表的發言沒有涉及課本上對夢想的描述。

于是,有個叫小浩的同學帶著很不服氣的表情舉手示意。根據以前對小浩的了解,應該是他對小慧的發言內容不予認可。為了之后將同學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小浩的發言上,我一邊不著急讓他發言,一邊對剛才小慧代表的小組大加贊賞,側重于表揚該小組總結了很多條對夢想的理解,讓老師大開眼界,真了不起。這時候小浩已經急不可耐了,他邊舉手邊左右晃動以引起注意,我看時機成熟,故意對小浩說:“我早就看到你舉手了,相信你也想為小慧這個小組的討論成果點贊吧?!毙『萍泵φf:“不是的不是的,我認為剛才小慧的發言是不對的?!睘榱俗C明自己的觀點是權威的,小浩拿起書本把關于對夢想的闡釋這部分內容以無比堅定有力的語氣讀了一遍:“編織人生夢想,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生命主題。夢想是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圖景的愿望。它能不斷激發生命的激情和勇氣,讓生活更有色彩。有夢想,就有希望?!?/p>

小浩認為小慧的觀點跟課本上不一樣,所以小慧的觀點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夠精準的。這樣一來,課堂上就產生了有意義的碰撞。

其實,這樣的課堂碰撞是有意義的,很接地氣、貼近生活。

為了讓全班同學更透徹地深入理解夢想的本質,我先肯定了小浩對課本的認真研究,特別表揚他在點評小慧觀點的時候用了“精準”一詞。小浩得到了肯定,非常開心,向小慧做出得意且微妙的表情。見此我向同學們闡釋課本對夢想的說明,其實是一種比喻,剛才小慧的發言也是一種對夢想的理解,我們還可以有更多對夢想的理解。比如將來九年級“中國人 中國夢”這一課對夢想是這樣描述的:夢想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夢就有前行的力量。再如,我們的語文課本對夢想又有不同的描述: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通過把單個“夢想”知識點放到大單元甚至跨年級、跨學科中進行串講,打開了同學們的學習思路,加深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吃透教材內容本質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使學生不需要死記硬背就能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并讓其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接著是對第二個問題“少年的夢想有什么特點”的討論,各小組的討論結果比較一致:

少年的夢想,是人類天真無邪、美麗可愛的愿望。少年的夢想,與個人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少年的夢想,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

當然,有的小組又對這三個結論按課文內容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

這個課堂探究環節讓人感覺有些多余,因為每個小組都給出了相同的結論。但是,思政課的魅力恰恰在此時更能凸顯出來,越是這種看似簡單明了、毫無爭議的課堂環節,越是能反映前文說到“思政課對老師的要求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思政課抽象理論所占的內容篇幅較多,另一方面是初中生的認知年齡還偏低。

初中生以十二三歲的年紀理解少年夢想的特點,確實有點難。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只是按照“經師”的模式來推進教學,時間久了,學生也會以熟練的“技術”從課本相應的位置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用這種“經師”的模式來推進教學,思政課堂就會枯燥無味、乏善可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思政課堂要“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的要求就難以實現。那么,怎么才能“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呢?這就要求老師對相關知識深入鉆研,用心思考,深刻領會。

回到“少年夢想的特點”這個問題,我不斷引導同學們明確夢想就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愿望。我請同學們回憶自己在很小的時候曾有過哪些愿望:

擁有一個棒棒糖、一本書、一件衣服、一個玩具,進行一次旅游,跟好朋友坐同位,當小組長,希望媽媽不要天天說你看隔壁家誰誰誰怎么怎么好……

你們在想到這些愿望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想到過將來的人生志向了?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時候的夢想是天真無邪、美麗可愛的。

那么夢想從什么時候開始與個人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又從什么時候開始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的呢?

通過這樣的引導,同學們認識到,不能簡單依照課本的內容來理解少年夢想的特征。一方面,課本上介紹的少年夢想的三個特征反映的是少年不斷成長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少年的知識越來越豐富,能力越來越大,視野越來越開闊,胸懷越來越寬廣,責任意識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少年的夢想還具有模糊性、跳躍性、多變性、反復性等其他特點。

這樣的課堂探究,循循善誘、環環相扣,事例和道理有機融合,同學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都有話可說,課堂張力水到渠成,課堂活力春色滿園,課堂魅力潤物無聲。

二、課堂表現形式要豐富有效

老師在課堂上大都會通過多種形式來達成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活動形式的有效性很重要。由曾經的滿堂灌到啟發式教學、沉浸式教學再到現在比較時尚的議題式教學,雖然名稱在不斷變化,但它們都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

剛工作時的一次公開課,讓我認識到課堂表現形式的重要性。那節課的內容是《綻放生命之花》。課前,我就課本中的各個知識點和相關問題及答案仔細推敲、認真打磨,甚至對在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個字,都做好了詳細的準備,只待在課堂上精彩綻放。功夫不負有心人,我順暢完成了精心準備的各種設計,但我在頗感欣慰時,又覺得這節課缺少了什么……

經過思考,我發現原來是設想中氣氛熱烈的探究場景并沒有出現!

我幾乎一氣呵成地將準備好的內容輸送完畢時,看到的是靜靜的教室里幾十雙靜靜的眼睛,似乎什么都完成得很好,又似乎什么都沒做。我追問同學們有什么不清楚的問題,遺憾的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只收到沉默的回應。

為什么會這樣呢?從同學和其他老師的反饋中,我找到了答案。

有同學說:“老師,問題和答案都由你一個人說了,我們沒有發言的機會?!?/p>

也有同學說:“老師,其實有些問題我們和你有不一樣的看法,但看你的語氣那么堅定,只好相信你說的是對的了?!?/p>

還有同學說:“老師,都說人生要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晌矣X得這句話應該是小河有水大河滿,小河無水大河干,這更能體現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我們都是一條條小河,老師是大河,大河沒有融進小河的水流,所以大河也就缺少生機和活力了?!?/p>

天哪!這跟經典流傳的那句名言正好反過來了,可細想想又很有道理,我是不是抓住契機加以肯定和鼓勵?

有老師說:“課堂是師生互動探究真理的陣地,不是一個人演講的舞臺……”

也有老師說:“課堂上最基本的任務是知識的傳授,但最大的出彩卻是學生的發現……”

還有老師說:“課堂是一幅沉穩與靈動相結合的山水畫,不能把每一分鐘都填得很滿,要適當留白……”

互動探究真理的陣地、學生的發現、適當留白……

原來,課堂是一個智慧碰撞的舞臺,老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善于使用豐富有效的表現形式,引領學生展示智慧。僅靠老師一個人手舞足蹈,怎么能完成盛大的樂章呢?

認知被拓寬后,我便和孩子們再次尋找生命的精彩:科學家用一輩子的精力去做一件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情,是人生的意義;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收獲豐收的糧食,是人生的意義;學生有和老師不一樣的觀點說出來還是不說,這種反復的糾結是人生的意義;老師總結用什么方法更好地澆灌祖國未來的小樹苗,是人生的意義。不要給人生意義確定一個固有的模具,應該給踐行人生意義一片土壤。

有一次上“尊重他人”這一課,我請同學們圍繞“為什么要尊重他人”先擬定一個辯題。有個小組擬定的辯題是:“你支不支持導盲犬上公交車?”

我沒有就這個辯題讓同學們進行辯論,而是先問同學們這個辯題本身成不成立、好不好。經過引導,大家基本達成共識:辯題本身是成立的,雖然導盲犬上公交車會給乘客帶來一些不便,但國家有這方面的規定,體現了對盲人的尊重和關心。接著我又引導同學們繼續探究:這個辯題本身是成立的,但可不可以從我們中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實際來設置辯題呢?經過生動而又激烈的師生互動,對提出的辯題進行語言上的多次打磨,一些帶有文采的辯題浮出水面:

辯題1:不同意見搶著說,文明安靜有序說。

辯題2:知道隱私如實說,尊重隱私岔開說。

辯題3:看著眼睛真誠說,左顧右盼隨意說。

辯題4:獲得高分大聲說,彰顯成就喜羊羊;交流得失互勉勵,攜手共進更芬芳。

……

每個同學都沉浸在真實有效的課堂探究中,學生樂于學習,老師寓教于樂,師生彼此尊重、相互關心、攜手共進,課堂上一派美好的師生交流圖景。

三、結語

對教材內容的精準把握是上好思政課的基礎,基礎知識不牢,課堂效果飄搖。但是要想達到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還要輔之以豐富有效的課堂表現形式。形式豐富有效,各自精彩陶陶。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若要讓大思政的課堂吐露芬芳,教師還需要不斷投入對思政課堂真誠的信仰,深挖教學內容的本質,運用有效的教學形式。

參考文獻: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EB/OL].https://m.gmw.cn/baijia/2019-03/19/32653616.html.

責任編輯:丁 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