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禮物交換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3-06-25 09:14張惟婧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3期
關鍵詞:文化符號優秀傳統文化禮物

張惟婧

【摘 要】人們的生活中充斥著禮物交換活動,禮物交換文化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不同情形下和不同對象之間的禮物交換,不僅交織出社會關系網絡,還能反映出特定時期的人情倫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顯性社會形態隨之改變,但其背后的人情倫理及隨之發生的禮物交換行為仍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映射。因此,認識和了解禮物交換行為及其蘊含的文化底蘊, 從學術的視角剖析禮物交換這一特殊的話語系統,對進一步認識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當今社會中的社會關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禮物;禮物交換;文化符號;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禮物及與其相關的交換文化,長期以來都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從初民社會到現代社會,從禮物到禮節和儀式,禮物與人類發展的相伴相隨,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中都蘊含著禮物交換的內在邏輯。早在20世紀初期,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就曾經對初民社會中的禮物交換現象做了專門研究,著有《禮物》一書。那時候,人們重視和崇尚禮物的交換,社會中的人與人、部落與部落之間贈禮、收禮和回禮形成一個強制性、義務性的循環。初民社會的禮物交換是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通過以禮物為媒介建立的社會秩序和規則,其中最主要的規則是互惠。

更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贈禮文化不僅是節日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特質。禮物交換,作為文化符號之一,深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關于如何理解中國社會的禮物交換現象,我國著名學者閻云翔曾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他的著作《禮物的流動》,以民族志的方法描寫了1984年至1991年間黑龍江省下岬村的禮物交換文化,通過研究農村的禮物交換習俗,揭示村落中的禮物交換體系、人際關系模型,進而通過其反映出的社會文化規則和意義研究我國傳統鄉村社會中人情關系鏈的形成機制和互惠文化的建構。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禮物交換行為在當時的社會關系中起到了穩定器作用。

一、禮物交換的內涵

所謂的禮物,是將“禮”與“物”有機結合的產物。指的是人與人在交換中形成的,承載了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的物品,可以是財產、權利、節日、儀式甚至是人本身。當其成為人與人社交的特殊符號時,它就脫離了原本單純的物的定義,而具有了特殊的社會屬性。這種具有社會屬性的禮物有特定的內涵,表現形式是“物”,內涵在于“禮”。荀子曾對“禮”下過這樣的定義:“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币虼?,禮物的社會意義是由人們自己的文化和行為賦予的。

禮物交換則指出了送禮——收禮——回禮這一具體過程,贈禮人送出禮物,經由禮物的流動,繼而收到回禮,在這個禮尚往來的過程中,包含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以及集體與集體之間的各種關系,因而成為一種整體社會現象。通過禮物交換還能進一步形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禮物交換的次數、時間長短和流向都會受到當時社會的文化和制度的影響。

從環節上來看,禮物交換可以分類單向和雙向。傳統西方人類學家都認為接受禮物必須是雙向的,送禮者的地位高于受禮者,在禮物的流動中通過贈禮而獲得聲望和權利。但是閻云翔先生通過對下岬村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禮物也可以是單向流動的,且獲得聲望和權利的是受禮者。收到的禮越多,代表其社會地位越高,人際關系網絡越發達。禮物流動還可以從流動的方向進行分類,分為橫向流動和縱向流動,其所蘊含的人情社交和等級秩序的內涵,通過禮物在社會中的流動而實現。

通過分析禮物交換文化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個體意圖調動其資源爭奪權力時,交換的機制在資源分配的競爭機制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凝結社會關系的功能。就如同莫斯在《禮物》中論述的那樣,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由于禮物中存在著超越物質的文化屬性,使得禮物成為社會關系的橋梁與載體,隨著禮物的流動,人與物、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相互融合,社會的聯系和階級關系也得以實現。

二、禮物交換的社會生命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里所有的一切能力與習慣,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中呈現獨有的特性,且反作用于人本身。禮物交換活動中,人們通過對不同的個體需求評估并依照交往規則踐行該文化,同時,具體的行為又會反作用于這些規范人的行為和意識的文化本身。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深層次的人文倫理精神,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推手。如禮物交換這一文化現象,不僅能夠對個體的社會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并且對中國城鄉社會結構都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和作用。因而我們應當從結構關系入手去認知和理解禮物交換習俗的內生邏輯。

中國作為幾千年的禮儀之邦,禮物交換文化中蘊含著中國獨有的人情倫理,在這一體系中,“禮物”成為了禮儀的載體。禮物交換已經在中國人的思想上打下了烙印并且在維持及改造人際關系方面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幾千年前就有對于禮物及其流動的記載,如:《禮記·曲禮上》中記載了“禮尚往來”以及《詩經》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都是對中國傳統中禮物交換習俗的描述。禮物交換在中國的實踐歷史已經達到了幾千年之久,至今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過,傳統的西方人類學家認為禮物交換是雙向的,閻云翔先生通過調查發現,禮物交換也可以是單向的。當禮物沿著社會階層的層級自下而上單向流動有時候,就會形成一種不均衡的互惠。如在閆云翔先生對下岬村的研究中總結了當地的三種單向送禮形式:(1)村民將禮物送給村干部;(2)低層級的干部將禮物送給他的上級;(3)村民送禮物他城里的親戚。在下岬村的單向送禮的文化習俗中,表現出以下四種特征:若禮物是由下至上流動,則送禮者不會期待同等的回禮,禮物往往在上層積聚;此時,收禮者仍然處于社會的上層,收禮越多的人越有聲望;相鄰階層中也會出現交換價值的不對等。單向式的禮物表達會弱化傳統禮物交換文化中蘊含的互惠內涵,那在這種失衡的情況下村民依然積極參與禮物交換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期待自己今后也能獲得聲望,以及期待可以擴張自己的關系網絡。這個樣本中,現有的社會等級會將受禮者從債務人的位置上解脫出來,壓倒了禮物中蘊含的互惠義務。但是在鄉村治理中,村民與干部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的情況,比如說對干部業績的考核,會促使干部為村民辦好事,雖然這不是傳統形式上以禮還禮的方式,但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對村民的回報,而且不可否認的是下級也就是村民,或多或少的能夠實惠,這體現了禮物交換的互惠原則。在禮物交換過后,送禮者和收禮者雙方都會對以后對方的行為存在預期。這在閻云翔先生的調查中也有相應的反映,在下岬村,人們送禮是為了以后的受禮,送禮者的行為是理性的,而非被動進行的。因此,禮物交換的過程不是單一環節就結束的,而是不斷發展的連續的動態的過程。

我們可以將禮物交換的功能和目的區分為表達性的和工具性的。表達性的功能反映初送禮者和收禮者之間借助這一文化行為而建立起長期穩定的關系,在這種模式中,人們會互惠平等的交換禮物;工具性的功能則助力于為達到某些功利目的而建立起臨時關系,如送禮者希望得到收禮者的恩惠、保護或者服務等,往往成為一種單項的禮物流動。若從禮物交換的贈禮方向上來區分,還可以將其區分為橫向的禮物交換及縱向的禮物交換,橫向的禮物交換是指社會地位相同的個人或者集體間發生的禮物交換,如親朋好友之間的贈禮;縱向的禮物交換則意味著禮物交換中贈禮者和收禮者存在一定社會地位的差距。在《禮物的流動》一書中,禮物交換被閻云翔先生分成四類:一類是橫向的、表達性的禮物交換。這種類型中,由于行為人雙方社會地位相同,送出的一份禮物往往能帶來對等的回禮,因此體現出了禮物交換模式中互惠平等的基本特征,這種禮物交換中不存在權力和聲望的變化。第二類是橫向的、工具性的禮物交換。功利性目的的存在,導致收禮人常以各種方式回禮,此時出現了非均衡的互惠。由于收禮人能掌控獲取工具性禮物的資源,因而是收禮人獲得聲望。第三類是縱向的、表達性的禮物交換,此時表達性的禮物交換中映射出工具性的色彩,送禮者往往期望借此行為,與收禮者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晚輩過年時向長輩的拜年。第四類是縱向的、工具性的禮物交換。此時的送禮者有著回禮的預期,因此送禮者獲得了影響收禮者的權力,雖然這種權力不具有強制性,但是還沒收到回禮,這種影響就會一直存在。工具性禮物交換顯得受禮者能夠被利益所影響,因此這種禮物的流動常常難以實現??梢钥闯?,人們不是為了送禮而送禮,送禮也不是為了攀比禮物本身,而是出于對社會地位和權力及聲望的追求,并以禮物為橋梁實現其承載的社會關系。在中國傳統禮物交換倫理中,禮物交換最深層次的訴求是實現關系網絡的擴張,通過潛在的文化機制中互惠原則這一根基,反映中國傳統的人情倫理。禮物的物質形式并沒有蘊含超自然的力量,將贈禮雙方連接起來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是物品所傳達的人情,隨禮既是情感表達的工具,也是一項道德義務。不管贈禮的形式如何變化,禮物中凝結得無差別的人情倫理才是值得重視的。

以下岬村的禮物交換習俗為例,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贈禮的規則,突出了贈禮的互惠性和它在人情文化的重要程度。下岬村村民在禮物贈與中遵循著四方面的原則:依照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等級進行贈與、贈禮及回贈是互惠的、根據不同的關系贈禮以及選擇回禮方式,這一過程可以使人收獲“人情”?!叭饲椤?,承載了倫理體系中“面子”和“沾光”這兩個概念?!抖Y物的流動》一書中以勒杜先生散煙、發喜糖為例,描述了“面子”這種倫理約束,村民們為了“有面子”往往會積極地加入收禮和送禮,這種倫理約束又指導和規范著雙方的禮物交換行為。而“沾光”這種傳統人情倫理中蘊含的文化概念,是個體為了換取現實利益而進行的情感投入,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中許多行為。在傳統的人情倫理體系中,下岬村的村民們將收禮和送禮賦予了倫理色彩,超越其原有的內涵,在人情往來的互動中,禮物交換成為了特定的文化符號,映射出一定時期的文化習俗和倫理規則。禮物交換文化中所包含的理性計算、道德義務、情感聯結由于個體的選擇不同而折射出不同的為人處世的原則。下岬村村民的禮物交換行為中,也能體現出村民由于面子上的道德約束和情感聯結,使他們降低了理性計算的需求而更多的關注于對禮的表達。

禮物交換準確地反映出國人在人情、面子、習俗上等人情倫理方面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禮物交換文化是共享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人情倫理方方面面都有涉及到禮物交換的行為,鑒于文化的共享性,禮物成為了群體內部進行傳遞的媒介,在傳遞中也進一步鞏固了禮物交換系統。第二,禮物交換文化是不斷變遷的。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能不斷的適應變化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文化也會隨之進行不斷調整和變遷,以期獲得生存。第三,禮物交換文化具有可習得性。人們可以通過互相學習或者代際學習去明確姻親關系締結或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等事件應當適用何種禮物交換的規則和類別,因此可以知道,禮物交換文化是后天習得的,且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社會的穩定。第四,禮物交換文化能規范人們的行為。禮物交換文化在傳統中華文化中刻下了深深地烙印,在下岬村,村民如果不按照文化習慣進行禮物交換,往往會被排斥在社會交往之外。

三、了解禮物交換文化的現實意義

“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藏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睂W習和了解優秀的中國傳統,既有利于涵養社會主義價值觀和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以禮物交換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符號,能起到對社會關系的整合作用、保障作用對社會關系及地方安定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禮物作為一種人際交往中表達情感的物質載體,可以衍生出諸如人情、社交、地位、身份、權力等一系列社會屬性。了解到禮物交換行為的內涵,有助于激發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這對于加深對基本國情的認識和文化自信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傳統的禮物交換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作為鄉村振興的切入點之一,發揮禮物交換文化在情感表達中及積極作用和維護社會穩定中的功能,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鄉風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法)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著.禮物[M].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韋鑫,蕭堯.《禮物》中的人情倫理[J].藝術科技,2019(7).

[3]姜萬燕.《禮物的流動》——淺析中國傳統禮物饋贈文化[J].大眾文藝,2019(22).

[4]蕭洪恩,王娟,馬丹.禮物的話語:春節場域下送禮演繹模式的文化解讀[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猜你喜歡
文化符號優秀傳統文化禮物
送錯的禮物
愛的禮物
文化學視野下象形武術的“動態”文化符號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涂鴉藝術在服飾設計中的運用
《冰雪奇緣》:重塑經典與動畫的文化本性
禮物
巴蜀地域文化視角下的餐飲空間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