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學概論課程建設中思政理念的融入與貫通

2023-06-25 08:32李微
傳播與版權 2023年11期
關鍵詞:傳播學課程建設課程思政

李微

[摘要]傳播學概論是我國高校新聞傳播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專業課程,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匠精神、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與傳播學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有機融合,對學生知識水平和職業認知能力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思想政治、社會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可助力高校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傳播學

傳播學概論是我國高校新聞傳媒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主干課程。教師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指導思想,通過傳播專業知識闡釋和評析西方傳播理論以及國內外熱點傳播事件,采用提問、作業、討論、考核等形式,多維度、多層級、多要素檢驗學生對新聞傳播、影視傳播、網絡傳播、廣告傳播等領域相關問題思考與解析的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恰當的方式融入思政內容,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人文底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的教學活力,讓學生學會從專業、宏觀和時代的角度審視傳播現象,并掌握運用傳播學理論知識解讀和分析傳播案例中蘊含的價值觀,以及引導輿論的原理和方法。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能夠有效發揮傳播學概論課程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作用,讓學生樹立多元、包容、理性的媒介傳播心態,提升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加強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筑牢思想根基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此后,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指導下,各高校不斷加大改革和實踐力度,使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相互脫節、各行其道的“兩張皮”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傳播學概論課程作為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重要課程,將專業知識與紅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相結合,能夠積極推動學生堅定政治信仰、樹立正確思想觀念,為在未來工作中堅守底線意識、黨性原則和專業精神等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

(二)堅定文化自信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具體生動的案例來分析大眾傳播在溝通協調、教育引導、立德樹人等方面的社會功能和傳播效果。比如,教師分析中央電視臺《典籍里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以及河南衛視《中秋奇妙游》、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目的傳播效果,可以讓學生理解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風氣對塑造中國形象的積極作用。此外,在講授傳播學理論體系中的把關理論、培養理論、議程設置理論等時,教師恰當地引入《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戰狼2》《功勛》《山海情》《跨過鴨綠江》等影視作品,可以向學生傳遞社會共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思想,增強其凝聚力和思想力。

(三)培育傳媒人才

當前,不少高校已將傳播學概論課程建設為校級或省部級一流本科課程,有些高校則將其建設為省部級高校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在一流本科課程或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過程中,高校必須解決“培養什么人才”以及“為誰培養人才”的根本問題。因此,傳播學概論的教學內容既不能完全打破經典理論的權威性,又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當前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內容、效果等密切結合,注重對應用型復合型傳媒人才的思想政治價值觀念引領,幫助學生深刻認知我國傳播體制的合理性與正確性,使其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媒思維、行為準則和思考模式。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尤其要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闡釋分析與理解把握現實中的熱點、難點的新聞傳播現象和影視作品傳播內容,使其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和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為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未來從事新聞傳媒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二、思政理念融入傳播學概論課程的路徑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理念、課程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改革與探索。除了課堂講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組建團隊并利用傳播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或者通過合作拍攝作品等方式,大力倡導學生合作、探究和創新的精神,讓學生由最初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與深度思考,使學生切實感受到傳播理論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習積極性。此外,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實踐教學和思政教學,也可為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創新注入新的活力[1]。

(一)教學內容: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在介紹中外經典傳播理論的基礎上,必須始終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引導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解析和闡釋當下的社會傳播現象,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比如,教師通過對《你好,李煥英》《流浪地球2》《人民的名義》《覺醒年代》《狂飆》等爆款影視作品以及由其引發的網絡熱點傳播事件等進行分析,讓學生加深對大眾傳媒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功能的認識與理解。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根據章節教學內容,靈活穿插播放《舌尖上的中國》《萬里歸途》《我和我的祖國》《我在故宮修文物》《人世間》《流金歲月》等優秀影視片段,讓學生深切感受人文中國、創新中國、魅力中國。英國傳播學者丹尼斯·麥奎爾認為大眾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潛在力量,能夠將分散的個人同一個國家、城市或地方集體經驗聯合起來[2]?;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北京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等影像片段,讓學生理解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傳播學概論課程將主流價值觀與課程中的重要知識點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淀豐厚的理論知識,在課堂討論和互動交流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教師要關注新時代網絡媒體、智能手機等的快速發展,結合VR、元宇宙、二次元等新事物給傳播理論、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效果帶來的革命性變化,為學生分析和講解相應的理論知識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1.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堂匯報、主題發言、視頻觀摩與討論等方式,可以調動其課堂參與性和積極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教學進度,通過課后學習、資料收集、問題驗證和課件制作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傳播學理論,拓展實踐技能與開闊理論視野,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以案例為主線,培養理論和思政分析能力

教師可結合當下熱點的新聞、網絡或影視傳播案例,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對這些案例展開分析與討論。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觀點的交流和碰撞中,學生可加深對傳播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對傳播學理論的學習興趣,并提升運用傳播學知識分析和解讀社會實踐問題的能力,同時,其思考問題的嚴謹性、邏輯性和條理性也得到鍛煉和強化。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需要靈活植入形式多元的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理性看待網絡傳播中的各類輿情信息和社會熱點問題。

3.以匯報為基礎,強化學習動力與思政效果

為了調動學生的討論興趣和學習熱情,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結合傳播學理論分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和講解,充分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匯報過程中,教師要求每組學生至少有一次以紅色影視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為案例進行分析。為了做好匯報,學生會在課后認真搜集資料,并結合傳播學理論知識對資料進行全面解讀,且還會與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樣既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傳播學理論的掌握能力,又可讓紅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三)教學實踐:充分利用課后練習,靈活融入多種思政元素

在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創新,并增強研究的趣味性,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3]。首先,教師可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課后創作和協同指導為支撐,深化并拓展課堂內外的知識體系。課堂內容注重傳播學、藝術學和符號學等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課后練習可通過學生自主建立團隊拍攝影視短視頻,或邀請業界導師指導學生創作等方式,使課程教學內容從教室內延伸到教室外,讓學生在社會和實踐創作中增長見識與才干。其次,教師可在課后布置難度適中的練習題,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指導學生創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影視短視頻并上傳至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再次,教師可結合影視作品或新聞事件,設計輕松可行的學生參與和討論環節,讓學生由最初認為課程知識抽象、深奧、難懂變為課程既有趣又有用,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促使學習效果得到實質性提升。最后,教師可以教學內容為主,以經典書目和紅色影視作品為輔,要求學生在課后閱讀經典書目或觀看紅色影視作品,并結合傳播學概論中的媒介功能、傳播效果、培養理論來撰寫讀書筆記或觀影報告。

(四)教學考核:融入課程思政理念,設置動態全程考核體系

傳播學概論課程改變以往僅采用期末閉卷考試的單一考核方式,踐行從學期初到學期末全過程考核的理念,期末課程考核方式由閉卷改為開卷,避免學生出現“平時不學”“考前硬背”“考過就忘”等問題。學生課程成績重新分解為三個部分,即平時成績占比為20%、半期考查與占比為20%、期末考核占比為60%,全方位考查學生課堂、課后表現、半期學習成效及期末總體水平等情況。平時成績主要圍繞學生課后作業以及課堂討論、分析和回答問題等表現,并靈活融入思政內容進行考查與評價。半期考查主要對學生前半學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判,為后半學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調整與優化收集必要的反饋信息。期末考核試題由單選、名詞解釋、簡答等客觀題改為多選、論述、辨析、材料分析等主觀題,重在綜合考查學生對課程理論內容的掌握情況,以及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結語

近年來,各類媒體及企事業單位的宣傳部門對記者、編輯、評論員、管理者等傳媒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傳媒人才能夠熟練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完成新聞傳媒和影視作品的采編與制作,另一方面強調傳媒人才的政治紀律和職業素養。一般而言,高校培養的傳媒專業人才畢業后會成為新聞和影視等信息內容的傳播者,因此學生未來的工作將影響無數信息接收者對社會的認知和價值觀的形成。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內容的深化要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傳播素質為目標,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和更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院或學校相關的新聞和影視傳播活動,積極運用傳播學知識來分析影視作品或廣告的傳播功能以及新媒體的傳播特點等。另外,教師也可對標國內外專業學科競賽要求,讓學生課后積極主動創作影視作品并積極參與競賽評獎,使其將傳播學理論運用于影視鑒賞和創作的過程,加深對專業理論的理解和掌握。當下,課程思政成為高校實施教育的重要環節,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師應抓住建設校級或省部級一流本科課程的契機,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創新路徑,將紅色文化、工匠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活動與人才培養過程。傳播學概論課程要通過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和實施路徑,實現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和諧共融、協同育人的效果,培養具有堅定政治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卓越新聞傳媒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雨楠.紅色文化融入新聞傳播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探究[J].東南傳播,2021(11):55-57.

[2]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5版.崔寶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 徐蒙.當下傳播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視聽,2019(10):218-219.

猜你喜歡
傳播學課程建設課程思政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誤差理論與數據處理”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于卓越計劃的金屬結構材料課程實踐化改革與建設
資源、生態與環境學科群體系下普通地質學課程建設思考
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研究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大數據的傳播學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