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對子宮摘除后盆底康復的效果研究

2023-07-03 05:35陳潔
河北醫藥 2023年11期
關鍵詞:盆底盆腔膀胱

陳潔

子宮摘除術是早期根治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婦科惡性腫瘤疾病的有效方法,但該手術范圍較大,會對盆底結構造成破壞,表現為盆底肌肉、韌帶、筋膜損傷,甚至還會出現盆腔物理位移,進而出現盆腔器官脫垂、陰道松弛、大小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礙,對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1]。為改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術后仍需對患者的盆底肌肉鍛煉指導,以促進其盆底肌力的恢復,但是盆底肌肉鍛煉的作用較為緩慢,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2]。子宮摘除術會造成機體的神經支配功能異常,盆腔神經中含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并在陰道叢、輸尿管叢、膀胱叢等分布,為促進患者術后的快速恢復,還應對其神經傳導功能受損情況進行改善[3]。電刺激是一種物理療法,其通過信號電流轉換放大后,送入人體而對神經肌肉產生刺激,以促進受損神經和肌肉功能的恢復[4]。本文對子宮摘除術后患者采用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進行治療,并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行子宮摘除術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35~60歲,平均年齡(43.85±3.28)歲;產次1~3次,平均(1.56±0.33)次;體重指數(BMI)21~25 kg/m2,平均(23.42±1.76) kg/m2;疾病類型:宮頸癌16例,子宮內膜癌17例,子宮肉瘤7例。觀察組年齡34~60歲,平均年齡(43.43±3.63)歲;產次1~3次,平均(1.64±0.39)次;BMI 20~25 kg/m2,平均(23.34±1.85) kg/m2;疾病類型:宮頸癌17例,子宮內膜癌17例,子宮肉瘤6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經婦科檢查、病史診斷、陰道超聲檢查等確診為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子宮肉瘤者;符合手術指征者;無生育需求者;意識、精神狀態良好者;對本研究的目的、風險等均已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合并泌尿系統疾病、生殖系統感染、肌肉神經病變者;術前伴尿失禁、子宮脫垂等盆腔功能障礙者;術前存在膀胱、直腸膨出者;以往存在會陰體撕裂、陰道損傷、盆腔手術史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采用盆底肌肉鍛煉:①深呼吸運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挺腹后深吸一口氣,然后收腹時深呼氣,靜息2 s后,重復上述動作,以10~20次為1組,3組/d。②提肛運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腹部肌肉放松,有意識地對肛門括約肌、陰道進行反復收縮,每次收縮時間持續3 s或以上,每次運動時間為15~30 min,3次/d。③屈曲運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雙臂伸直并置于雙腿側,雙腿抬起呈90°屈曲,再放下,交替進行,持續10~20 min,3次/d。④瑜伽運動:指導患者雙足站于瑜伽墊上,放松腿部和髖部,屈曲髖膝,將髖部、腿部放松,抬高臀部、背部,使其呈一條直線,與瑜伽墊平行,重復上述動作10~20次為1組,3組/d。⑤旋轉腰部:雙膝跪于瑜伽墊上,雙膝分開,雙手平置于床面,向左右旋轉腰部,持續旋轉10~20 s為1組,每次練習3組,3次/d。⑥抬高雙腿:指導患者在床上取跪膝位,上肢前臂置于床面,雙腿交替向后抬高,持續抬高10~20 s為1組,每次練習3組,每日練習3次??筛鶕颊叩纳眢w恢復情況及耐受性對鍛煉項目、強度進行調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每周至少鍛煉4~5次,持續鍛煉6個月。

1.3.2 觀察組患者在術后采用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盆底肌肉鍛煉的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電刺激的方法如下: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彎曲腿部,使用麥瀾德盆底生物刺激反饋儀(生產廠家:南寧麥瀾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82260869,型號:MLD H1S),于患者陰道緩慢地置入治療電極,電流強度設置為10~20 mA,頻率為5~50 Hz,可對電流強度進行調節,以能誘發盆底肌肉收縮、感覺到刺激但無疼痛感為宜,指導患者在感受到治療儀的電信號刺激時主動收縮盆底肌,然后充分放松盆底肌肉,直至下一個電刺激來臨再重復收縮與放松的動作。每次40 min,每周3次,持續進行6個月。

1.4 觀察指標 (1)盆底功能影響: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盆底功能影響問卷簡表(PFIQ-7)[5]對患者的盆底功能影響情況進行評估,涉及影響因子有盆腔器官脫垂影響、排尿影響、結直腸影響,各項分值為0~100分,總分300分,分值越高說明盆底功能的不良影響越嚴重。(2)盆底肌電信號: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反饋儀對患者的盆底肌肉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等盆底肌電信號進行檢測。(3)尿失禁量、留置導尿管時間、首次拔管殘余尿量:詳細記錄患者的尿失禁量、留置導尿管時間、首次拔管殘余尿量,其中,尿失禁量采用統一規格的尿片進行測量,叮囑患者在會陰處墊上尿片進行排尿,稱其重量;排尿后10 min內攝入500 ml滅菌注射用水,30 min后進行上下樓梯運動,再過30 min進行起立、坐下、咳嗽等動作,各10次,再次對尿片稱重,與前一次稱重值存在的差值,即為尿失禁量。(4)性功能:在患者術后12個月對患者進行隨訪,采用女性性功能評估量表(BISF-W)[6]對其性功能進行評估,涉及內容有性欲、性活動、性滿意度,各項分值分別為0~23分、0~51分、0~33分,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性功能越好。

2 結果

2.1 2組PFIQ-7評分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PFIQ-7中各項因子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PFIQ-7中的各項因子評分均有所下降,而觀察組治療后的評分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PFIQ-7評分比較 n=40,分,

2.2 2組的盆底肌電信號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盆底肌肉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盆底肌肉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均有所提升,而觀察組治療后的盆底肌肉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盆底肌電信號比較 n=40,μV,

2.3 2組尿失禁量、留置導尿管時間、首次拔管殘余尿量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尿失禁量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尿失禁量均有所減少,而觀察組治療后的尿失禁量少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留置導尿管時間、首次拔管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尿失禁量、留置導尿管時間、首次拔管殘余尿量比較 n=40,

2.4 2組BISF-W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BISF-W中各項評分均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2組BISF-W中的各項因子評分均有所上升,而觀察組治療后的評分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BISF-W評分比較 n=40,分,

3 討論

子宮摘除術是治療宮頸癌、子宮內膜癌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手術會對盆腔的韌帶造成損傷,所以術后患者的盆底肌群肌力會有所下降,導致盆腔出現移位,進而對其排尿功能、性功能等造成嚴重影響。為促進患者各項身體機能的快速恢復,術后仍需針對其機體功能改善問題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盆底肌肉鍛煉通過指導患者有意識地對盆底肌肉進行收縮、舒張鍛煉,可改善盆底肌肉群的協調性,從而增強機體對陰道收縮的控制能力,改善盆底功能,減少尿失禁等情況的發生[7]。但是盆底肌肉鍛煉的效果往往受患者的依從性影響,出院后患者常缺乏鍛煉的自覺性,加上沒有醫護人員從旁指導,其鍛煉時會存在姿勢不規范、不標準的問題,直接影響了盆底肌肉鍛煉的效果。有研究者指出,侵入性操作會對患者的盆腔神經造成損傷,阻礙其傳導,出現神經性膀胱麻痹,中斷骶排尿反射,逼尿肌反射變差,因此,術后可采用電刺激對其神經功能進行干預,以改善神經傳導功能,加快患者康復[8]。

電刺激通過在患者陰道內置入電極,設置相應適當的電流強度和頻率,便可對盆底肌肉與神經產生刺激,借助儀器轉換盆底肌肉的生物信號為聽覺、視覺信號[9]。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PFIQ-7中各因子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可以減輕子宮摘除對患者機體功能的不良影響。究其原因,盆底肌肉鍛煉可以改善盆底的血液循環,提高盆底肌筋膜的韌帶張力,促進盆底肌力功能改善;電刺激可以有效改善神經肌肉的電生理改變情況,通過刺激神經肌肉接頭,促使神經的感覺傳導通路興奮性增強,肌纖維活力得到激活,盆底肌力便會增強,從而改善盆腔器官脫垂情況,減少對機體結直腸、排尿的影響[10]。盆底肌電信號可反饋出患者機體的神經肌肉舒適收縮功能,有研究指出,存在盆底功能障礙的患者,其表面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均比健康群體低,盆底肌電信號的高低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11]。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盆底肌肉肌電活力值、最大峰值、功值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電信號水平。因為電刺激可將患者盆底肌肉的收縮活動轉為肌電圖,具有直觀性,可喚醒肌肉感應神經,并啟動生物電生理反饋,確保盆底肌力鍛煉達到理想效果,從而促進其神經傳導功能的恢復[12,13]。子宮摘除術會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傷患者的膀胱功能,導致其術后發生尿失禁[1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尿失禁量留置導尿管時間、首次拔管殘余尿量均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膀胱容量,改善其膀胱功能。究其原因,盆底肌肉鍛煉可刺激膀胱肌肉收縮,增強膀胱內壓;電刺激則通過電流刺激增強盆底肌的收縮力,促進膀胱、尿道的肌群得到改善,進而促進盆底組織的血液循環[15]。兩者結合,不僅能增強患者術后的控尿能力,還可增加膀胱的儲尿容量,使患者的尿失禁量減少,并盡快拔除導尿管[16]。此外,患者在進行盆底肌肉鍛煉的同時,對其采用電刺激干預,可以提高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對中樞神經產生刺激,利于患者對靶肌肉運動功能進行正確控制,從而增強其性生活體驗[15]。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的BISF-W中的各項因子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在改善患者性功能方面也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電刺激聯合盆底肌肉鍛煉可改善子宮摘除術后患者的盆底功能,減少盆底功能障礙的影響,并促進機體膀胱功能、性功能的提升。

猜你喜歡
盆底盆腔膀胱
盆底肌生物電刺激在產婦盆底肌松弛護理中的應用
盆底儀在陰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療中的應用
兩種盆底修復系統在盆底重建手術治療中的效果比較
不是所有盆腔積液都需要治療
膀胱鏡的功與過
優質護理在預防全膀胱切除術回腸代膀胱術后并發癥中的效果觀察
坐骨神經在盆腔出口區的 MR 成像對梨狀肌綜合征診斷的臨床意義
改良式四孔法腹腔鏡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腸膀胱術
盆底三維超聲在盆底器官脫垂女性中的應用效果
彩超引導下經直腸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檢1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