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林業碳匯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2023-07-06 22:25邱輝王晶晶
安徽農業科學 2023年11期
關鍵詞:對策建議氣候變化

邱輝 王晶晶

摘要利用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大數據和現有政策結合,綜合分析了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儲量及增匯固碳的潛力。分析表明,安徽省林業中幼齡林占比較高,碳密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增匯能力的潛力。針對全省森林資源現狀,結合國內外林業碳匯相關政策,探討了林業碳匯面臨的機遇、挑戰和對策建議,為安徽林業碳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氣候變化;林業碳匯;資源清查;固碳潛力;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11-007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1.018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Present Situation, Potential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Anhui Province

QIU Hui1, WANG Jing-jing2(1. Anhui Society of Forestry, Hefei, Anhui 230001; 2. Anhui Academy of Forestry, Hefei, Anhui 230031)

Abstrac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Anhui Province by using the big data of national 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 and existing policies for the first time.The proportion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forests in forestry in Anhui Province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carbon density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 which has great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increasing sinks.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in Anhui Province,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forestry carbon sink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stry carbon sinks were discussed for the first time, providing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carbon sinks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Climate change;Forestry carbon sink;Resource inventory;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是交通、建筑、工業及森林減少四大領域,全球毀林CO2的排放量位居工業及建筑業之后,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源。氣候變化不僅是全球環境問題,也是國際關注的社會問題[1]。我國作為全球負責任的大國,一直重視對氣候變化影響與適應對策的研究,敢于直面嚴峻的碳減排壓力,于2020年提出了“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宏偉目標。林業兼具適應氣候變化、舒緩自然災害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三重功能,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有效的生物固碳能力,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成本低,簡單易行,綜合效益大。利用林業碳匯抵減工業碳排放,已成為國內外碳交易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以來,我國堅持把發展林業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手段,通過推進大規模造林綠化、加強森林經營和保護自然資源等措施增加森林碳匯,目前已展示出實際成效。

1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內外政策背景

1.1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為了減緩由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導致的全球溫暖化,過去30年間國際社會作出了巨大努力,先后制定了多個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國際公約[2]。1992年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最終目標和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原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個里程碑文件。1997年簽訂了《京都議定書》,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是第一個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性制度安排。2015年簽訂了《巴黎協定》,第一次絕大部分國家作出了有關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方面的承諾,是人類歷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里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1.2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我國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也正處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如何平衡、協調經濟高速發展與碳排放之間的矛盾,尋找出工業減排的低成本綠色替代途徑,是我國在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必須回答好的重大課題。2020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我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雙碳”目標[3],在此后的多個重大國際國內場合反復重申,強調堅決落實。2022年10月16日,在二十大報告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了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碳達峰行動。

1.3林草系統“雙碳”政策背景林草系統是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之一,2021年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整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強調了需要從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兩個方向,持續鞏固提升碳匯能力,印發的《關于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碳達峰十大行動中,部署了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即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2022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中,林草涉及鞏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及提升統計監測能力3項重點任務。

2國內林業碳匯項目現狀

2.1清潔發展機制和自愿核證減排機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世界各國積極實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京都議定書》規定了3種機制:排放貿易(ET)、聯合履約(JI)、清潔發展機制(CDM)[4]。其中,CDM是唯一與發展中國家相關的機制。但林業碳匯項目在CDM項目中占比很低,現在國內已不再開發CDM項目。我國從2005年加入國際CDM項目起,經歷曲折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借鑒CDM機制逐步搭建適用于我國國情的自愿核證減排機制(CCER),并著手建立碳排放交易試點市場(ETS)+自愿核證減排機制(CCER)碳交易市場體系。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四川等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

2.2國內林業碳匯碳市場全國碳市場包括一個強制的市場和一個自愿的市場,國家層面可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的自愿核證減排CCER,是基于項目抵減的自愿市場。地方層面呈現出多種自愿交易形式并存的格局,比較有特色的有廣東的碳普惠、福建三明的碳票、福建的一元碳匯、貴州的單株碳匯等。

3安徽省森林碳儲量及碳匯潛力

3.1安徽省林業概況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是我國東南低山丘陵林區重點省份,具有得天獨厚的林業發展條件,主要造林樹種有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楊樹(Populus spp.)、櫟類(Quercus spp.)等。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安徽省森林面積395.85萬hm2,森林覆蓋率28.65%,森林蓄積量超過2.2億m3,森林植被總生物量3.13億t[5]。安徽省是長江、淮河的水資源安全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碳匯能力提升區域。新發展階段,安徽全域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發展戰略,同時安徽林業發展也進入轉型升級關鍵期,注重提高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優質生態產品生產能力[6]。

3.2安徽省森林碳儲量特征 安徽地處我國東南低山林區,是我國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和經濟林基地潛力最大的地區。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全省森林植被碳儲量為153.61×106 t,其中喬木林碳儲量115.70×106 t,竹林碳儲量13.00×106 t,特灌林碳儲量2.26×106 t,其他碳儲量為22.65×106 t(圖1)。按林木所有權分,安徽省森林資源以個人所有為主,占全省森林面積的80.83%。按林種分,以用材林最多,占全省森林面積的53.35%。用材林以培育和提供木材或竹材為主要目的的森林[7],但木質林產品制造企業,碳排放水平較高,承擔減排任務是大勢所趨,在碳排放與交易機制下,營林主體和制造企業間在進行木材交易的同時,可以進行林業碳匯交易。按起源分,安徽省森林人工林居多,占比58.84%。而天然林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普遍高于人工林,天然林受人為干擾較少,林分結構比較合理,碳密度相對較高,進而會影響森林植被總碳儲量的存儲。按照齡組分,中幼林占森林面積的66.65%,森林碳儲量與其林齡結構密切相關,森林碳動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齡級的變化[8],中幼齡林的總碳密度一般低于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喬木林優勢樹種中杉木林、楊樹林和馬尾松面積及蓄積量最高,分別占喬木面積的13.90%、11.46%和11.35%[5]。安徽省喬木蓄積量高達71.88 m3/hm2,在東南低山丘陵林區所有省份中位居第2,該數據表明,近年來安徽省對林業各項改革,提高森林的經營管理及撫育水平有正向促進的成效,在有限的林地內提高了林分質量和森林生產力。

3.3安徽省植被碳儲量動態及固碳潛力縱觀林業碳匯能力動態發展,前期低緩、中期加快、后期獲得恢復性增長。喬木林、竹林固碳占比大,而人工林質量高、中幼林比重大,全省森林植被碳匯增長空間潛力巨大。近年來,國內積累了少量研究,為揭示安徽省森林植被的固碳現狀及提高森林碳匯功能提供了基礎數據。有學者利用第4~6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估算了全國各省森林植被的固碳量。調查期內(1979—1994年)安徽的森林固碳量有所增長,但趨勢非常緩慢[8],可能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加速和城市化建設加快,對林地林木的需求量大。2000年后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匯增長顯著,直接原因是:一方面實施退耕還林、綠色長廊等造林綠化工程,快速有效增加森林面積;另一方面,加大林地、森林保護力度,實施公益林生態補償,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性增長。有研究通過前幾期的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利用生物量模型、BIOME4系列模型等方法,對安徽省的碳儲量、碳密度及碳匯潛力進行了評估,顯示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儲量為116.3×106 t,一致認為安徽省大部分林分都較為年輕,碳密度低于全國水平,尚有較大增匯潛力[9-11]。與第九次清查數據相比,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儲量明顯增長,再次證明近年來安徽實施的林業工程項目成效顯著。

4安徽省林業碳匯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4.1林業碳匯交易體系不完善目前,國家層面可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的CCER,是基于項目抵減的自愿市場,其配套的政策、法律、交易制度和監督管理條件均不成熟,CCER備案2017年暫停后,至今尚未啟動,客觀因素導致難以進一步推進CCER項目的開發和交易。

4.2林業碳匯基礎技術力量薄弱開展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交易,必須選取契合項目開發條件的方法學體系,現有備案的方法學難以適應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的需要,其程序復雜、門檻高,相關的技術規范少。此外,致力于林業碳匯基礎研究的生態學者較少,研究基礎薄弱,成果有限,尤其針對現有森林采取經營措施,實現增碳效果的途徑方法缺乏創新。

4.3林業碳匯交易成本較高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的總成本主要包括一次性成本和持續性成本[12]??嘏牌髽I使用包括林業碳匯在內的CCER項目,抵消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份額被限制為最高不超過5%。林業碳匯項目減排量在碳交易市場中的占比很小。通常開發一個林業碳匯項目的總費用高達50萬~100萬元(333.333~666.667 hm2),需歷時1~2年,因此,開發林業碳匯項目(CCER項目)程序復雜、周期長、成本高[13],導致開發成本和收益不匹配,企業參與度低。

4.4林業碳匯市場交易缺乏活力林業碳匯項目減排量以自愿減排市場交易為主,目前,我國主要依靠政府推動,市場化程度較低。林業碳匯依托項目,而我國林業碳匯項目的開發者主要是地方林業管理部門,企業的參與程度偏低,在林業碳匯市場交易缺乏活力的情況下,減排企業更傾向于參與其他碳匯項目或者購買碳配、碳信用,致使林業碳匯項目市場供需不平衡。

4.5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不健全目前安徽省內林業碳匯計量監測工作尚未展開,用于林草碳儲量、碳匯量等測算數據源于2012—2014年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成果的年度更新,缺少后期實測修正,目前難以精準測算及反映全省各層次林草碳匯能力的真實狀況,也難以對全省林草資源碳匯潛力作出科學客觀分析。

4.6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財政支持缺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林業建設得到了政府的重視,政府出臺了大量林業優惠政策,尤其以生態文明和生態體系建設為重,但就林業碳匯建設和項目開發而言,國家金融財稅政策關注度尚不夠高,全國碳匯金融仍處于探索建設之中。此外,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程序復雜、周期長、成本高,制約因素多,成功率偏低,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目前,國家財政和地方政府是生態補償資金的主要來源,而自募資金、貸款等正處于試點階段,缺少市場化、規范性操作,可補償的范圍較窄[14]。安徽省林業碳匯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能否建成完善的管理體系、數據體系、分析評估體系和項目開發及交易體系,財政資金支持是關鍵。

5關于安徽省林業碳匯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安徽省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的潛力很大,目前鮮見有針對安徽林業碳匯開發現狀、問題及對策的相關研究。由于我國各區域的森林資源分布差異較大,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盡一致,為此,筆者結合安徽林情特征對林業碳匯的發展提出對策。

5.1為林業碳匯項目開發作充分準備林業碳匯項目是林業“三重功能”最好的詮釋(圖2),積極發展林業碳匯項目,是全面落實安徽省深化林業各項改革抓手之一,也是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舉措。目前,國家發改委將林業造林和經營減排項目納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下一步將在推動建立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礎上,在全國碳市場抵消機制的設計中考慮對林業碳匯項目的傾向性、支持性政策。

開發林業碳匯項目需綜合考慮幾個前提:一是碳匯項目的類型是造林(再造林)增匯還是森林經營增匯,由誰來認定批準,并作為進入碳匯市場法定依據;二是項目實施主體所遵循的造林或經營的技術準則有哪些,目前已經備案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是否適用于安徽??;三是所形成的林業碳匯產品如何進入市場,碳匯定價以及可預測的交易收益等。建議盡快摸清安徽省的資源家底,研究適合安徽省林業碳匯項目發展的路徑,制定加快林業碳匯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出臺林業碳匯項目經營技術導則,探索制定林業碳匯項目管理辦法,建立林業碳匯項目信息及時發布和互相交流便捷渠道。

5.2激活林業碳匯交易市場目前,我國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實現的主要方式是政府補償[15],但僅僅依靠政府建設生態公益林來提供補償顯現出許多弊端,如補償標準偏低,個人和私有部門參與度不高,長期補償導致政府財政負擔過重以及補償資金用途不明確或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現行森林生態服務供需不平衡的關鍵途徑,通過價格驅動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分配上的作用,調節供需關系。

建議借鑒相關經驗,深入開展林業碳匯研究,探索制定林業碳匯項目開發交易政策[16],選擇林業改革綜合試點市先行實施林業碳匯項目和嘗試碳匯產品交易。鼓勵省內重點排放企業合作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多種方式參與林業碳匯合作開發和市場交易。推進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林業碳匯以“期貨交易為主,項目合作為輔”的森林碳匯交易市場體系,能夠有效規避風險和成本,有助于形成公正公開的價格,順應國內森林碳匯交易發展趨勢。鼓勵各種市場主體依法依規通過轉包、租賃、轉讓、入股、合作等形式參與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積極參與國家碳匯市場交易。

5.3加強碳匯綠色金融服務建議引導各地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嘗試設立林業碳匯發展基金,支持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探索拓展企業生態債券和社會捐助等林業碳匯資金渠道,合力推進綠色碳金融發展,探索“碳匯期權抵押+項目貸”模式,支持安徽省林業企業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在成熟的森林保險制度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林業碳匯保險,林業碳匯具有生長周期性、環境復雜性等特點,經受的自然災害會嚴重影響碳匯項目的執行,通過保險的方式把自然風險規避到投資方承擔,設計出完善的相關保險體系,規避林業碳匯市場的各種風險尤為重要。

5.4強化森林可持續管理安徽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12.02~20.70 t/hm2,遠低于全國平均碳密度水平41~43 t/hm2[17]。主要原因是近些年來安徽省實施的一系列造林工程,幼齡林、中齡林較多,人工林在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安徽省人工林占比較高,因此,需要科學地進行森林經營活動,可以有效提高了人工林的碳密度,進而促進森林碳匯的增長。

建議加強中幼林撫育管護,提高人工林林分質量,直接有效增加陸地植被和土壤碳儲量。實施平安森林行動和健康森林行動,加強森林火災防控和森林病蟲災害的防治,提升管護能力,全面建立基層護林體系,全面有效地保存現有森林生態系統中儲存的碳,減少其向大氣中的排放量。因各樹種生長、死亡、腐爛過程中對氣候的依賴程度不同,受碳驅使的特性也存在明顯差異,各樹種的固碳效率也不同,建議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時,優先選擇具有固碳優勢的樹種。

5.5重視林業碳匯科技實施碳匯森林行動與常規的營造林工程要求有很大不同,需加深對應氣候變化相關全球治理制度與政策、林業碳匯基本知識、國內外碳交易等,切實增強森林固碳增匯能力。要開展林業碳匯調查評估和計量監測,急需培養林業碳匯專業型人才隊伍,組建林業碳匯項目專家團隊,為林業碳匯項目建設和碳匯產品交易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對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權威監測評價和評估總結,為規范林業碳匯項目運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技術標準提供專業技術服務。

建議加快林業碳匯,推進機制體制建設,只有建立了林業碳匯理論體系、技術標準體系、咨詢服務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以及法制保障制度,才能為林業碳匯市場的繁榮作好基礎準備,促使全社會參與林業碳匯開發,促使第三方服務機構活躍起來,對促進碳資產和碳匯項目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和長期化具有重要作用,對促進鄉村振興和林區綠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6加大林草碳匯功能宣傳和培訓力度建議開展造林綠化與林業碳匯、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專題培訓和研討,提升林業相關從業人員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術水平,針對省級和市區縣級林業管理者、技術支撐單位、項目開發業主,組織專家開展不同類型的林業碳匯專題培訓,糾正各階層群眾的認識誤區。拓展媒體手段,將碳中和、碳匯交易相關知識通過學科教育和互聯網平臺普及給大眾,進一步宣傳新時期生態文明理念,加大林業碳匯知識和政策的宣傳普及力度,加深人民群眾對碳達峰、碳中和以及碳匯交易的認識。積極參加造林增匯活動,提高自覺消除碳足跡,培養企業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環境意識,幫助廣大公眾進一步樹立綠色生態理念和低碳生活理念。

5.7加速推進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建立省級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是應對氣候變化中重要的基礎性、支撐性工作。為構建林草濕碳計量模型體系,測算和評估林草碳儲量和碳匯量及潛力,需率先提供假設構想和解決方案。安徽省要加大政府對林業碳匯計量監測的關注力度,從中央到地方政府轉變思維認知,從政策、法律和資金等方面加大對林業碳匯的投入,構建林草碳計量模型體系,根據完善后的計量模型體系,算清林草碳儲量和碳匯潛力,開展全省林草碳匯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實現構建林業碳庫現狀及動態數據庫的目標,最終才能真正踐行低碳經濟,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范曉暉.廣西桉樹人工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及其影響因子研究[J].桉樹科技,2018,35(2):27-30.

[2] 方精云.碳中和的生態學透視[J].植物生態學報,2021,45(11):1173-1176.

[3] 韓楓,彭華福,唐肖彬,等.全球碳定價機制發展趨勢、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環境保護,2021,49(24):66-70.

[4] 孫曉波.黑河市碳匯林業發展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19(2):34-36.

[5]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4—2018中國森林資源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9.

[6] 程中才.堅持新思想引領 推進高質量發展 奮力開創新時代安徽林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J].安徽林業科技,2018,44(1):3-11.

[7] 李祥.撫育強度對興安落葉松林生長及光合作用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5.

[8] 王會榮,李愛琴,王晶晶,等.基于第8次森林資源清查數據的安徽森林碳儲量特征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7(7):78-86.

[9] 李愛琴,王會榮,王晶晶,等.安徽省森林植被碳儲量、碳密度動態及固碳潛力[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9,41(5):953-962.

[10] 汲玉河,郭柯,倪健,等.安徽省森林碳儲量現狀及固碳潛力[J].植物生態學報,2016,40(4):395-404.

[11] 馮瑞芳,楊萬勤,張健.人工林經營與全球變化減緩[J].生態學報,2006,26(11):3870-3877.

[12] 陳周光,龍飛,祁慧博,等.中國林業碳匯交易現狀、問題與對策[J].綠色財會,2021(10):3-7.

[13] 高沁怡,潘春霞,劉強,等.基于貝葉斯網絡的林業碳匯項目風險評價[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5(4):210-218.

[14] 何桂梅,王鵬,徐斌,等.國際林業碳匯交易變化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18,31(5):1-6.

[15] 王文英.森林生態服務市場的構建及其運行機制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3.

[16] 鄒麗梅.我國森林碳匯交易的瓶頸與法律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5):337-340,371.

[17] 林瑋,白青松,陳雪梅,等.華南主要造林樹種碳匯能力評價體系構建及優良碳匯樹種篩選[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20,40(1):28-37.

猜你喜歡
對策建議氣候變化
北極熊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2)》發布
保護生物多樣性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與環保法官
氣候變化:法官的作用
職校學生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打通“網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