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育人視域下的“言語審美”教學探析

2023-07-06 05:51王秀梅
語文建設·下半月 2023年3期
關鍵詞:還原學科育人比較

王秀梅

【關鍵詞】言語審美;學科育人;還原;聯結;比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目標以核心素養立意?!把哉Z審美”作為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維度,對學生的精神養育、思維發展和文化素養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改變日常教學中“言語審美”停留在對語言既有特征機械反映的層面上,破解學科育人視域下的“言語密碼”?本文試將傳統的“還原”“聯結”“比較”等文本分析方法,與“言語價值”“言語意義”“言語形式”等相結合,探析提升“言語審美”品質的有效路徑。

一、還原——實現對言語價值的審美

言語價值的審美,指向對文本主旨的領悟,即使學生從中受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文章的主旨是作品的統攝和靈魂,如何對作品主旨進行審美?從美學思想來說,美就是真,美的價值就是對真的認識。從方法論上來說,就是尋求美與真的統一?,F象學告訴我們,一切經過陳述的現象都是主觀的,是觀念化、價值化了的。因此,對文本主旨的審美,需要把作者陳述的原生狀態“還原”出來,發現其背后的真,這才有可能真正打動學生。教師引導學生發現語言背后蘊藏的自然、人生、社會生活中的“真”,對文本描寫的形象、意象、情感等切己體察,領會作品的主旨,這種方法叫“還原”。它是實現文本價值審美的重要路徑,其內在思路為“經由文字重回生活的現場,又經由生活的現場重溫文字的力量”,使學生對文本主旨產生深層次的審美認知,從而受到精神價值層面的熏陶。

1.還原文學形象,涵養精神

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其形象多具有典型性。文學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往往因其“高大上”而產生審美距離。如《軍神》一課,如何理解劉伯承被稱為“軍神”?可以引導學生用還原的方法去分析“真人”與“軍神”的區別,使學生真正理解劉伯承的形象特點。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受傷和治療時的感受,再讓學生想象劉伯承就是“一位24歲的年輕人”“一位普通職員”或是“學生自己”來體會:當沃克醫生看到這位年輕人的傷口時,為什么肯定地說他不是一位普通職員?沃克醫生在為劉伯承做完手術后為什么大聲嚷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因為劉伯承身負重傷卻能在沒有打麻藥的情況下,不但沒有大喊大叫,甚至還清楚地數出了沃克醫生的刀數。如果是一位“普通職員”“普通的軍人”或是“學生自己”,肯定是承受不住的。在對比中,學生逐漸體會到劉伯承異于常人的偉大形象,這就是他被稱為“軍神”的原因,也是課文的主旨。

將文本形象還原為生活形象,可以使學生對文章塑造的文學形象產生真實的感受,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獲得審美享受,涵養精神。

2.還原文本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思

言語價值的審美,需要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可以通過對文本意象的還原,延伸到文本以外的生活場域,深化對文本的體悟。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一詩中,有“桂花”“明月”等意象,如果將其還原到生活中,應該是一幅靜謐、美好的畫面??稍谕踅üP下,芬芳的桂花卻被“冷露浸濕”了,一輪明月是“人人盡望”,與還原到生活中的意象相比,詩中“被冷露浸濕的桂花”“人人都在仰望的明月”就帶上了濃濃的“秋思”之情。

通過還原意象本來的面目,可以更加凸顯在文本營造的意境的襯托下,意象所傳達出的“情感密碼”,感受作者的情感。

3.還原文本意境,觸摸作品靈魂

意境是具體事物組成的整體環境與情感的結合。將情巧妙地融入景、境之中,方能稱為文學藝術。文本意境還原,是以文本中具體描寫的事物為憑借,通過大腦產生相關的聯想和個人感觸,形成與文本意境相契合的、融入學生感受的鮮活畫面,從中能獲得審美感受和情感的熏陶。例如,薛法根老師執教《山居秋暝》:

師:同學們,這首詩里的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蓮葉、漁舟,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這些畫面的美,需要我們想象,用語言把這些畫面描述出來,誰來說一說?

生:安靜的山谷中,一輪皎潔的明月正緩緩升起,照在碧綠的松林間;叮咚叮咚,一灣清泉輕快地流淌在光滑的山石上。

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嬉笑聲,啊,原來是一群洗衣的姑娘回家了;茂密的蓮葉輕輕地向兩側移動,原來是捕魚的漁民歸來了……

運用詩歌語言的“啟發性和暗示性”,通過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可以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薛老師的這個教學片段,基于文學作品的創作原理,巧妙地抓住王維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通過想象巧妙地還原、再現《山居秋暝》中所表現的清新、高雅的藝術境界,使學生觸摸到了這首詩的靈魂,感受到了純凈、空靈的藝術之美。

二、聯結——實現對言語意義的審美

“一部好的小說,一首好詩,往往在有限的言辭中寄寓著無盡的意思,為讀者咀嚼、琢磨作品的思想內容留下廣闊的天地?!毖哉Z意義的審美,是指學生能從作品有限的描寫中進行聯想、推測,對作品進行補充、擴展,在頭腦中形成更加鮮明、豐富的內涵,從而獲得語言、思維、文化品位的提升。那么,如何將作品中的“有限描寫”變得“內涵豐富”?“聯結”的作用不可或缺。這里的“聯結”,是指在學習心理學理論的啟示下,內在心理反應與外部情境感覺之間的依托關系,其注重與學習內容相關聯的外部資源的利用。在教學中體現為:教師著力為學生提供可以幫助其理解文本的外部資源、條件,實現學生對文本言語意義的理解。

1.背景的聯結,論事而知人

聯結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得比較普遍,但如何巧妙運用呢?我們繼續結合薛法根老師的教學片段來體會:

師:王維40歲以后,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在經歷了官場的鉤心斗角之后,他來到了這寧靜的山間。山中沒有官場的爾虞我詐,王維的心情變得怎么樣了?

生:他的心情不再憂郁,變得非常放松。

生:他的心變得像明月那樣明亮。

生:他的心變得像竹子那樣有氣節。

生:他的心變得像蓮花那樣出淤泥而不染。

師:是的,山中的很多東西讓王維感到非常放松,可他為什么還稱這座山為“空山”呢?

生:他把官場的那些爾虞我詐清空了。

生:人心空則山空。

師:人的最高境界是把心放空,《山居秋暝》寫的是王維心中的一座山,這座山便是“空山”。王維的詩中有畫,我們不僅要讀出畫,還要讀出王維的那顆心。

對言語意義的審美,不是表面認同,而是一種個性體悟和建構?!渡骄忧镪浴愤@首詩,意象、意境清新純美,但其背后所體現的詩人的情感,卻需要“有心”才能得之。薛老師通過聯結王維的人生經歷,讓學生在王維人生道路的選擇與取舍中,讀出王維空靈的“佛心”與“詩心”。

2.語境的聯結,順境而得意

王寧先生認為:詞義,可以作為通達鑒賞的一條途徑。成功的語文教學要從抽象的詞語中開掘出言語意義——也就是蘊涵在其中的作家的具體經驗和審美情趣。在開掘詞語的意義時,聯結文本語境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例如,《父親、樹林和鳥》表達了父親與樹林、鳥的朝夕相處以及對樹林和鳥的熱愛,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我茫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中的“兀立”這個詞來教學?!柏Aⅰ币话闶切稳葑匀痪拔锏?,父親為什么也會像樹一般“兀立”?可以引導學生聯結課題“父親、樹林和鳥”來體會:“父親、樹林、鳥”這三個詞,一個是人、一個是植物、一個是動物,課題將其放在一起,營造了一種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語境,恰是作者心中“父親與樹林、鳥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真切感受和獨特表達。文章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生命體驗和生活經歷,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這樣教學是對作品原本意義的尊重和順應。

3.主題的聯結,通情而曉文

水本無華,相蕩乃興瀲滟。石孰有火?互擊而閃靈光!能量是在相蕩相擊中釋放的,只有通過互相碰撞才能產生美感,這個道理對言語審美教學同樣有啟示意義。王昌齡的邊塞詩在唐詩中占有重要地位,怎樣準確把握其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例如,教學《出塞》時,可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與《從軍行》的后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相聯結,通過對比分析,發現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國”主題鮮明?!安唤毯R度陰山”“不破樓蘭終不還”,都表達了抵抗侵略、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再與王之渙《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和王翰《涼州詞》中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相聯結,還可以發現,王昌齡的詩表達的是一種“壯”,而王之渙和王翰表達的更多的是一種“悲”,“悲”和“壯”可以連在一起,成就了邊塞詩的情感基調。通過聯結可以發現詩與詩之間細微的差別,從中可以更深切地體會到詩人獨有的情感。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有一個重要的維度就是要教會學生“看出知識的相同與不同,看出知識之間的聯系,包括顯性聯系和隱性聯系”,而主題的聯結,就是一種隱性的聯系。

三、比較——實現對言語形式的審美

教師要具備“引導學生敏銳地發現語言現象并從現象中歸納出規律的能力”。言語形式的審美,就是要發現、揭示形式的秘妙,使學生領會漢語的文化魅力,發展思維,為言語創造奠定基礎。對于言語表達的審美,“比較”是很重要的方法。

1.遣詞造句的比較,強化語感

朱光潛說:“我所要求的是語文的精確妥帖,心里所要說的與手里所寫出來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張,最適當的字句安排在最適當的位置?!痹鯓影l現言語“妥帖”的魅力,可以參考孫雙金老師教學《山居秋暝》的片段:

師: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如果不用“喧”字、“動”字,你會選用什么字呢?

生:竹鬧歸浣女,蓮擺下漁舟。

生:竹吵歸浣女,蓮搖下漁舟。

生:竹嘯歸浣女,蓮開下漁舟。

生:竹歡歸浣女,蓮移下漁舟。

師:可以用這么多的字,王維為什么只用“喧”和“動”呢?用了“喧”字,竹林里的聲音最可能是什么聲?

生:笑聲。

生:鳥鳴聲。

生:說話聲。

生:姑娘們的腳步聲。

師:一個“喧”字,把一群無憂無慮、天真可愛、朝氣蓬勃的姑娘刻畫得栩栩如生……

孫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比較普通語言與詩性語言之間的差異,喚醒學生的言語悟性,不斷強化其語感,從而積淀言語智慧。

2.行文思路的比較,發展思維

言語形式的審美,既有對語言“實寫”內容的審美,也有對語言表達內在思路的審美。內在行文思路的審美,是打開言語形式審美的一條“幽徑”,需要教師用心發現。課文《大自然的聲音》中“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這一段,“當小雨滴匯聚起來,他們便一起唱著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嘩嘩,洶涌澎湃”。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這段文字的行文思路暗含“小與大”的順序:第一句寫“小雨”,第二句寫“小溪”,第三句寫“河流”,第四句寫“大?!?;從一首“小雨”滴滴答答的小夜曲,唱到小溪淙淙、河流潺潺的山中小曲,再唱到一曲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這種內在的“由小而大”的行文思路,與大自然的豐富、神奇與圓融契合,營造了漸次開闊而又美妙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揭示文章行文思路與自然理性相適切與匹配的密碼,感悟表達思路與自然本真相得益彰的言語智慧,這對學生的言語思維發展大有裨益。

3.語言風格的比較,體悟文化

對語言風格的審美是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分析語言風格,可以對不同體裁文本的語言進行比較,也可以對不同作家同一主題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例如,《牛和鵝》一文:“帶頭的那只老公鵝就啪嗒啪嗒地跑了過來,嘎嘎,它趕上了我,嘎嘎,它張開嘴,一口就咬住了我當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边@段文字連用了擬聲詞“啪嗒啪嗒”“嘎嘎”,動詞“跑”“趕”“張”“咬”“拉”,把一只“勇于進攻”的鵝寫得活靈活現。而葉·諾索夫筆下的鵝,則是“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這段文字用一組關聯詞把一只“傲慢”的鵝寫得真實生動。兩段文字同樣是寫鵝,雖描寫的場景、動作一急一慢、一張一弛,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但同樣都展現了生活的真實。教師教學時可從語言表達風格角度引導學生去比較、發現語言表達的特點,受到文化的熏陶。

閱讀就是以文字為津梁,在文本與生活之間實現精神的往返,一方面以文字還原世界的精彩、人性的復雜與心靈的豐富,另一方面從文字中獲得力量,引領生命走向真實、善良與美好。這是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優勢。在學科育人視域下,閱讀教學應彰顯言語的價值之高、意義之美和形式之美,帶領學生從文字的溫度讀出生活的質感,以文字的光亮和美感來提升生活的品質,構建精神世界的長寬高,以實現語文課程“啟智增慧,培根鑄魂”的目標。

猜你喜歡
還原學科育人比較
關于協同推進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學科育人的思考
以審美的方式教學歷史
“還原”范冰冰
收藏在“還原”中添趣
簡析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
同曲異調共流芳
張愛玲的《金鎖記》與居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較研究
托福聽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較”和“遞進”結構的講座題
小學數學學科育人探微
論小學語文結構化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