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結合”視角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坐標與思想脈絡

2023-07-10 06:03謝惠媛
關鍵詞: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類命運共同體

謝惠媛

[摘要]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作為走向真正共同體的必經階段,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延承其世界歷史理論,融貫馬克思主義的人類情懷和平等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情懷和義利觀,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向,是“兩個結合”的產物。與此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從相處之道、精神滋養、道義力量和發展動能等方面,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推進了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為走向真正的共同體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820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4917(2023)03-001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與踐行,表明了中國始終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及世界各國應對全球性難題,為共同發展提供新契機、注入新動力。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反映了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觀念立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具體體現。從“兩個結合”的角度,全面審視與深入剖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助于把握其歷史坐標和思想脈絡,進而為增進認同與推動實踐奠定堅實的學理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歷史坐標

作為共同體的重要表現形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為坐標,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特質。找準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馬克思共同體發展階段中的位置,才能明確其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歷史方位和使命。

共同體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組織形態。就文本而言,馬克思至少區分了三種類型的共同體,即自然意義上的共同體、虛幻的共同體以及真正的共同體。共同體的演進與人類社會發展形態的演變相契合,勾勒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

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描述了自然意義上的共同體。此種形式的共同體大多基于血緣、地緣、語言或習慣上的共通性而確立,它們構成占有與利用土地的先決條件。勞動者之間相互依存,保持原始的平等關系。然而,奴隸制、農奴制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狀況,改變了他們的處境,使其無法像以往那樣,“把一定的自然(這里說的還是土地)當做是自身的無機存在,當做是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條件” [1]。相反,勞動者成為受縛于土地的被支配對象。顯然,受自然因素影響,此時的共同體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

馬克思論述的第二種共同體形式是虛幻的共同體。在社會分工和工業革命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社會的原有格局被打破,一種新的共同體形式逐步取代自然意義上的共同體,為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在這種新的共同體中,分工與協作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從而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還創造了一種生產力[2]。與此同時,工業革命推動社會分工向縱深拓展,使得“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3]。生產力的提高與資本的逐利本性,改變了民族國家閉關自守的狀態,驅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

然而,置身其中的共同體成員參與分工與創造財富的同時也被物化和異化?!爸灰止み€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保?]就共同體及其成員的關系而言,“這些個人只是作為一般化的個人隸屬于這種共同體,只是由于他們還處在本階級的生存條件下才隸屬于這種共同體”[5] 。個體因資本而被簡單湊合起來,并非真正凝聚、團結與聯合成為有機整體?!肮餐灾皇莿趧拥墓餐砸约坝晒餐馁Y本——作為普遍的資本家的共同體——所支付的工資的平等的共同性。相互關系的兩個方面被提高到想象的普遍性:勞動是為每個人設定的天職,而資本是共同體的公認的普遍性和力量?!保?]換言之,維系共同體的紐帶恰恰是彰顯共同體之脆弱性的資本。資本把分散的個體湊合起來的同時,卻成為個體對抗共同體的導火索;它促成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世界市場有破壞作用。資本邏輯下的共同體是“冒充的”“虛幻的”共同體,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

與此種共同體不同,真正共同體中的成員能夠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皬那案鱾€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保?]易而言之,真正共同體的成員超越了以往分工所界定的特殊活動范圍,不再受異己力量壓迫或淪為被物化了的人。相反,“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于他們的控制之下” [8] 。要實現從虛幻共同體向真正共同體的轉變,就要使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把資本與世界市場剝離開來,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消除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等,使物質極大豐富和人的自由個性發展成為可能。

有必要指出,馬克思在文本中對三種類型共同體的關注次序并非遵循世界歷史展開的順序,我們需要借助他對社會發展形態的描述來明確共同體的歷時性演進過程。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發展經歷三大形態,即從最初表現為人之依賴關系的第一種形態,過渡到體現“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第二種形態,再發展到展現“自由個性”的第三種形態[9]。人類社會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社會形態的演變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之上,并滿足相應的條件。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斷發展,以共同體形式呈現的社會也具有不同的形態和特質,逐步從自然意義上的共同體過渡到虛幻的共同體,繼而在條件成熟后發展成為真正的共同體。

盡管馬克思從未提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但透過他對不同類型共同體之歷時性演進過程的論述,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提出的時代背景、目標指向、成員主體和踐行方式,仍可定位其所處階段。在世界市場業已形成并不斷擴大、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逆轉之大趨勢的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旨在解決政治、經濟、生態和安全等領域出現的全球性難題,主張世界各國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謀求共同發展??梢哉f,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在民族國家的框架內加以展開,其成員主體依然是國家及人民,而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個體。與此同時,雖然目前世界市場持續擴大,人際交往愈發密切,但資本力量尚未實現與世界市場剝離,并不具備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的條件。相應地,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依然并存。就此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并非如一些學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確切來說,它是虛幻的共同體向真正的共同體過渡過程中出現的共同體類型。

與社會發展形態相契合的共同體邏輯演進歷程,可為定位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提供重要坐標。即便人類命運共同體并沒有與之對應的某種特定社會發展形態,并不“承載社會形態演化、社會制度演變的任務” [10] ,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具有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指向,能夠匯聚人類發展進步的文明力量,為走向真正的共同體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是通達真正共同體的必經階段。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兩個結合”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決定了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智慧,深刻總結與充分運用歷史經驗,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原創性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了“兩個結合”的理論自覺。

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順應了經濟全球化潮流。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具有世界歷史視角。在他看來,“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11] 。要確立真正的共同體,就需要采用普遍聯系的辯證思維、開放的姿態,而非以孤立、封閉、片面的方式或者以零和博弈思維考慮問題,要借助世界市場,而不能僅僅依靠某個或某些國家的力量。要讓共同體成員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其重要前提是地域性的歷史轉變成為世界性的歷史?!敖煌钠毡樾?,從而世界市場成了基礎。這種基礎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可能性?!?[1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延承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客觀把握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與深化發展的大邏輯。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說其是歷史大勢,就是其發展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保?3]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不同國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愈發明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立而存、獨善其身。民粹主義、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反全球化浪潮,試圖通過結盟等方式塑造特殊主義共同體,實質上是以地域性遮蔽世界性,是逆潮流之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擯棄西方特殊主義共同體理論,消解人為設定的各種界限,拓展共同體的范圍,使之覆蓋全人類,能真正推動世界歷史前行。

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并非抽象的主觀想象?!皻v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保?4]而共同體的歷史演進過程也表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共同體的形成。作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真正共同體的建立必須滿足特定條件,如聯合創造各種物質條件、消滅剝削與階級、積極揚棄私有財產等。換言之,真正共同體的實現要以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為前提。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立足兩個大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于推動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就國內形勢而言,我國各項事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方面碩果累累。但應當承認,我國尚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就國際形勢而言,雖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助推生產力不斷提高,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世界市場向縱深推進,但不可否認,各國發展都同樣面臨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突出,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時有發生,恐怖主義、難民危機、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信任赤字等構成嚴峻的全球性挑戰。要應對發展中遭遇的難題,就要著眼全球共同發展的長遠目標和現實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在此種時代大背景下提出的中國方案。它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主張各國改變分裂、對抗和排他的姿態,代之以團結、合作和包容,倡導凝聚促進發展的國際共識,攜手解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難題,推動共同發展進步。

再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融貫馬克思主義人類情懷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天下情懷的產物。早在中學畢業論文中,馬克思已明確自身志向,立志要從事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把一生奉獻給無產階級以及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創立的理論是致力于實現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科學理論。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總結道:“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保?5]與馬克思主義的人類情懷相似,天下情懷也內在蘊含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當中。正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民胞物與等思想從整體性視角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對以鄰為壑、相互排斥的分裂或對抗姿態,主張走出一己私利的囿苑、尊重與關愛他人,鮮明地體現出公平、平等、博愛和包容的倫理取向。與馬克思主義人類情懷一脈相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倡導國家在注重自身發展的同時,關注其他國家和人民的發展需求,體現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世界胸懷。它主張以親仁善鄰、守望相助的姿態,通過合作共贏獲得更大的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過程中,達致美美與共的理想境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主動與世界各國分享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和“順風車”,展現大國擔當。

除此以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融貫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義利觀的產物。平等是馬克思理論的重要向度。不管是對蒲魯東平等原則的批判,還是對拉薩爾派關于以平等權利公平分配勞動所得之主張的質疑,都反映了馬克思對實質性平等的關照。在他看來,唯有置身真正意義上的共同體,才有可能真正達至平等。馬克思主義平等觀蘊含的重道義理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也有所反映。如孔子在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的同時,更強調“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明確提出:“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贝朔N重義輕利、以義為本的思想已熔鑄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成為中華民族人際交往、為人處事的重要準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馬克思主義平等觀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義利觀結合起來,并創造性地運用于處理不同國家之間的關系。從道義層面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為,僅有少數國家或一部分人享受幸福生活并不足夠,應當讓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及其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從利益層面來看,該理念強調以互利共贏為目標原則,既要取之有道,又要擯棄零和博弈思維,同時還應向貧困國家提供必要的幫助。這否證了唯我獨尊、強買強賣的正當性,否定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合理性,主張秉承公道正義,不搞以小欺大、以強凌弱,克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鴻溝,能夠真正幫助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保障其正當發展權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是黨中央立足具體實際,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基礎上形成的原創性理念,有助于破解“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課題,解決一系列具有長遠性、全方位和深層次的全球性難題??梢哉f,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些理論資源與實踐要求構成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智慧源泉,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展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同時也在實踐中得到體現、得以深化。作為“兩個結合”的產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具有豐厚的理論底蘊。同時,作為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文明走到新的十字路口這一歷史關頭提出的共同體形式,它還具有自身的問題指向與現實訴求,能通過有效行動,發揮積極作用,彰顯獨特魅力,切實回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不斷豐富與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不同文明關系的闡釋,創新性地回應了有著自身特殊性的共同體成員如何共處的重要問題。共同體的構建以承認與尊重共同體成員的差異為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先承認存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歷史文化,強調在尊重差異、恪守平等基礎上凝聚促進發展的國際共識,而非主張不同制度或文明之間相互替代。與此同時,面對文明的多樣性及可能由此產生的沖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倡不同文明之間包容互鑒,主張以對話與協商等方式化解分歧?!案鲊煌l繁,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關鍵是要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與和平談判,妥善解決矛盾分歧,維護相互關系發展大局?!保?6]進一步講,該理念要求改變傳統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國際格局,反對以冷戰思維、零和思維挑起或激化沖突,主張以共生共榮的系統思維理解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構建體現公平正義的全球秩序。承認與尊重不同文明,著力以有助于團結與共贏的方式解決由此帶來的分歧或沖突,這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全球治理的重要意義,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貢獻” [17]。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承載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團結共同體成員提供了深層的精神滋養。價值共識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根基,客觀地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案鲊鴼v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保?8]作為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它承認共同體成員的文化獨特性和差異性,反對把特定的價值觀念強加于人,主張通過對話等方式推動形成價值共識,共同解決全球性難題,彰顯出為世界盡責、為人類擔當的天下情懷。與此同時,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具體行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支撐,為共建美好世界提供必要的動力保障。鑒于此,應對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在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相異認識、尊重其他國家人民探索價值實現路徑的基礎上,自覺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把它具體運用到實現人民利益的實踐中。顯然,建立在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上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區別于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有助于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有助于各國人民形成思想共識,增進價值認同,從精神根基層面深化馬克思主義世界交往理論與世界歷史理論。

第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當代民族國家的角色作出新詮釋,為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概念注入新的道義力量。與以往對民族國家之定位和任務的理解不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正確義利觀,強調國家不僅需注重自身的發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19],而且應做到親仁善鄰,以負責任的精神相互幫扶、同舟共濟——“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著扎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20]。對當代民族國家之責任的新理解,規避了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有力澄清了思想誤解,有效回應了相關質疑。當前,一些國外人士把大國崛起與“國強必霸”關聯起來,質疑中國提出與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動機。然而,該理念強調,不應由某個或某些國家決定世界事務,而應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借助對話與協商等良性互動方式,形成普遍共識,謀求一致行動。因此,作為中國方案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各國攜手合作,共同追求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的公平正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改變現存的不合理的世界市場體系及與之相伴的政治霸權。實際情況“絕對不是強大起來的中國徹底打破世界既有格局,徹底拋棄既有的準則,依靠自己的力量,獨自制定新的世界規則”[21]。因此,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內,民族國家不再單純地被理解為通過排擠他者而謀求自身強大的政治單位,而是既為本國人民謀幸福,又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共同體。這賦予了共同體概念新的道德內涵,對共同體成員的歷史使命作了新定位。

第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拓寬了現代化道路,為其注入新動能,為走向真正的共同體打下更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此種現代化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本質要求,彰顯出開放而非封閉、共享而非獨享、走和平發展道路而非訴諸武力掠奪等特質,因此超越了殖民主義、擴張主義和保護主義等,避免了后者帶來的發展危機?!爸袊鴮猿謱嵤└蠓秶?、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繼續同世界特別是亞太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保?2]可見,由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一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強調相互尊重、開放包容、平等互利,因此,以其為本質要求的現代化能給希望得到發展且維護獨立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有利于世界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發展。

除此以外,理論需要付諸行動,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以來,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等行之有效的具體舉措,在經濟發展、公共衛生、文化交流、生態保護等多個領域,持續推動合作走深走實。如在經濟發展方面,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助推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在公共衛生方面,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推動全球公共衛生治理。這些具體舉措切實讓廣大發展中國家受益,為世界提供了新發展機遇。在文明互鑒方面,注重通過文化博覽會等形式,搭建民心相通的重要平臺,創設環境和條件培育合宜的公共情感,從而讓成果共享、權責共擔、合作共贏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使世界各國人民在平等、尊重、包容、關懷與互助中推進國際正義與共同發展,在文明共存與交流中縮小隔閡、超越沖突。除了上述各種具體舉措以外,中國始終具有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責任擔當,把共商共建共享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原則,著力從多個方面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人類家園。正是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得到不斷豐富,唯物辯證法得到不斷發展。

作為“兩個結合”的產物,人類命運共同體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又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從理論與實踐上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這一理念從世界性和整體性角度把握人類發展的未來,科學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使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參考文獻]

[1][9][1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52、171頁。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8頁。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頁。

[4][5][6][7][8][11][1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573、184、571、573、539、541頁。

[10]張雷聲:《唯物史觀視野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12期,第29—37頁。

[13]習近平:《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8年11月6日,第3版。

[15]《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第2版。

[16][19][20]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0、514、419頁。

[17]夏曉慶、王春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紅旗文稿》2018年第18期,第7—10頁。

[18]習近平:《加強政黨合作 共謀人民幸?!谥袊伯a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7日,第2版。

[21]鄭廣永:《論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性》,《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第28—34頁。

[22]習近平:《團結合作勇擔責任 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2年11月19日,第2版。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Idea of A Global Community?of a Shared Future: An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with?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and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XIE Huiyuan

(School of Marxism,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lies at the heart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t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is idea integrates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and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Drawing upo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hanges and practical demands, it applies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dapts Marxist theory of world history, and integrates Marxist humanism and equality with the Chinese peoples perspectives on the worl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interests. Meanwhile, the notion of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enriches and develops Marxism by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existence, articulating humanitys shared values, explaining the moral foundation of states, and generating new drivers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doing so, it advance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Key words:A Global Community of a Shared Future; The basic tenets of Marxism; Chines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責任編輯孫俊青;責任校對劉永俊編輯)

猜你喜歡
兩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時期重談堅持思想政治工作的“兩個結合”
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關于做好兩個結合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水平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念淺析
評價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語篇分析
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