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與保護研究

2023-07-12 01:17李艷敏
中國民族博覽 2023年8期
關鍵詞:展示優秀傳統文化保護

【摘 要】自古以來黃河流域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祥地,在時代不斷更迭變化過程中一直處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我們的祖先在廣袤的土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逐漸形成了內涵深厚的黃河優秀傳統文化。一直以來,生活在黃河流域中邊的人們深受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底蘊進行探究,賦予黃河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精神,幫助人們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黃河優秀傳統文化。本文針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與保護進行簡要分析,以期能夠更為深入的挖掘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黃河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黃河;優秀傳統文化;展示;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8—039—03

引言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直以來都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流域周邊的先民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中所創造出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造就了獨特的黃河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發展時代需要大力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立足于文化引領,不斷繼承和發揚黃河優秀傳統文化,更為深入的保護各類歷史文化遺產,并加以創新利用[1]。將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工作融入到現代化社會發展中,推進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建設。

一、黃河優秀傳統文化分支

(一)河套文化

黃河流域流經寧夏地區與內蒙古地區,這一地區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區域性河套文化,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河套地區與陰山南北擁有悠久的歷史,自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人類的祖先在此居住,而從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起就具備獨特的北方草原自然經濟形態[2]。通過梳理歷史的朝代變化可以發現,河套文化特征自夏、商、周、秦朝時期就已經出現,發展到唐朝時期時出現明確的河套稱謂,在宋、元、明、清時期得到不斷發展。通過梳理河套文明的形成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河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與傳統的中華文明發展共生共進。

(二)中原文化

黃河流域中游地帶流經河南、陜西、晉南等地區,這些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不同朝代的都城建筑之地,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在今天的河南洛陽、開封、陜西西安等地均保留著歷代都城的文化遺址,包括三代青銅器、秦磚漢瓦等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直到唐朝時期實現民族大融合,黃河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整體性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新時代發展的今天,中原文化既充分體現出了先人在這一地區進行農業生產的穩定性,也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順應人民提出的實踐理念。

(三)三晉文化

山西省簡稱晉,也被稱為三晉,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三晉文化作為山西地區的地域文化擁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更為開放、務實、求新。三晉文化起源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經過長期的在外流離,晉文公走過許多國家與地方廣泛接觸了夷狄與華夏文化,并在繼位后將多種類型的文化進行融會貫通,奠定了三晉文化的堅實基礎。在三晉文化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對人才的重用,不僅積極選拔本國優秀人才,更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極力招攬各類國外優秀人才[3]。成語“楚才晉用”就充分體現出了對人才的重視,而三晉文化中的創新精神更是表現出了晉商興起的主要原因,但長期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晉商一味的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最終也造成晉商逐漸衰敗,曾有人評價晉商“成于開放,敗于保守”。

(四)齊魯文化

黃河流經齊魯大地后入海,自古以來民間就有許多蓬萊轉世的神話傳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生于魯國的孔子心懷天下,儒家思想理論中的各類倫理道德觀念與我國的傳統美德相吻合,經歷不同朝代的變遷,一直以來受人尊重。如今許多人去山東旅游時都會選擇孔廟等校有特點的故里進行游覽,充分感受齊魯文化的多元性,感受儒家思想品德的熏陶。

二、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精神

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許多人身上都有著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縮影,由此可見,黃河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時代精神內涵。

(一)包容性精神

河套文化中蘊含著明確的包容性精神,中華各族人民在發展的過程中彼此相依,既保留著各自的傳統,又在發展變化中將各類文化精神進行融會貫通。尤其在飲食方面,黃河流域的不同地區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地方風味傳統[4]。如在蒙古族生活的區域,人們習慣吃烤全羊,涮羊肉,奶茶等;回族善于制作各類油炸糕,麻花等;甘肅地區習慣以拉面為主食;而陜北地區的人們則喜愛肉夾饃、羊肉泡饃等;山西地區有獨特的面筋釀皮、酸燴菜、烙等吃法。各個地區的飲食融匯兼通,無論男女老少皆宜,這類包容精神在河套地區廣為流傳,充分體現出了河套文化的包容性。

在歷史發展中山西北部作為游牧民族晉劇中原的必經之地,一直以來都是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相互融合的重點區域,這就決定了三晉文化更具包容性與多元性特點。三晉文化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充分匯聚了百家之長,善于吸納不同文化的優良精神,并將外部文化進行融合,使其呈現本土化特征。不同文化精神在包容性發展過程中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通過不同文化的融合共處,使人與社會更為和諧發展??v觀歷史可以發現無數的英雄先烈、文人墨客都具備廣闊包容天下的胸懷,在無數的不同中竭力謀求統一,并在和諧發展中凝聚力量,充分體現出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精神。這樣的精神內涵在現代化社會仍然是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二)開放性精神

正如黃河流域所經過的,平原地區一樣,黃河傳統精神中具有包容一切的開放性胸懷。黃河下游地區隨著時間的發展經過多次決口、改道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在這一地區生存的人們練就了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崇高精神,在社會生活中勇于創新實踐[5]。而黃河的三角洲區域,由于地處溫帶且沿海地區較為廣闊,盛產海鹽,因此當地的人們形成了開放務實的創業精神,通過農、魚、鹽等便利條件發展生產生活。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人們運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了馳名中外的各地特產、手工藝品等特色產品,獨具地方特色。在我國的社會發展改革過程中,經歷了30多年的艱苦歲月,迎來了真正的改革開放,黃河作為母親河帶給我們的,不僅是黃河流域周邊的生產勞作精神,更是以黃河優秀傳統文化中寬廣開放的胸懷,鼓勵人們奮勇前進。不斷開放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打開國門,與時俱進,發展創新,將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不斷傳承,在新時代賦予其新的精神內涵。

(三)拼搏性精神

自古以來,黃河下游經過多次改造決議,給當地的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無數的困難。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下先民們面對殘酷的現實,勇于與自然進行拼搏抗爭,磨礪出了這一地區人民特有的勇敢頑強,不畏艱難的抗爭精神。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東漢末年時期由于宦官執政,使得當時的朝政橫征暴斂,而黃巾領袖自河北輾轉至陽信安營扎寨,揭竿而起,這種不畏艱難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黃河兒女奮勇拼搏?;厥孜覈陌l展歷程,一個個偉大的成就皆是通過無數先輩們頑強拼搏所獲得,在一次次的災難面前英雄兒女自強不息,以堅韌不拔的英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廣泛贊譽,這種不卑不亢的拼搏精神也得到了良好的傳承。

三、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與保護

黃河優秀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綿延賡續、歷久彌新,充分彰顯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生機與活力,為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黃河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精神及包容性、創新性為一體,不懼艱險,勇于斗爭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進。無論是從空間分布還是區域文化上看,黃河優秀傳統文化擁有豐富的內涵,集黃河流域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文化為一體,在發展傳承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根。在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展示和保護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明確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刻內涵,充分發揮其凝心聚力的影響功能。

(一)打造區域性展覽線

在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展示和保護時可以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引進各地專家學者對黃河流域的發展,歷史文化進行深入討論,加深人們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根據黃河沿線地帶打造系列精品文化旅游線路,通過建設相關基礎設施,充分展現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為黃河統文化的宣傳與展示構建良好的平臺和傳播載體。將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有機融合,在新的發展時期,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容,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根據黃河流域的相關建筑遺址為主體,打造標志性展示景點,通過綜合性活動滿足人們對于黃河流域地區的參觀、展覽、娛樂等多項需求,帶給游客全新體驗的同時也能夠充分展現出黃河傳統精神的豐富內涵。在不同的區域打造良好的展覽線,充分展現出周邊地區依靠黃河存在發展演變的歷史,將黃河流域周邊的資源進行創造,不斷發揚其文化精神,挖掘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閃亮之處,以綜合性的展覽向大眾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

進行黃河優秀傳統文化展示與保護時通過豐富有趣的展覽內容,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通過交代黃河發展的背景,使人們能夠對黃河有更深入的了解,介紹黃河的起源發展形成過程以及當地的自然地理面貌,挖掘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征。系統梳理不同時期的黃河發展變化過程及孕育的古代文明精神,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黃河流域地區的人民依河而居,創造了獨特的文明精神,因此,黃河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不僅僅是農耕文化,還包括不同區域的游牧民族活動文化??梢砸园菪?,開拓性,創新性入手,使人們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黃河流域周邊的灌溉農業及其發展歷程及周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也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因此,在對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進行宣傳和展示過程中,可以對這方面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使人們明確自古以來黃河所發生的災害及其治理過程充分展示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的積極開發與利用方式,展示個大水利建設工程及生態保護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展示出黃河流域地區的新貌。

(二)推進黃河流域文物保護主題展

黃河流域文物保護主題展覽將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展覽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充分展示出博物館各類文化遺產的特點,以多樣化的宣傳渠道講好黃河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在進行展示的過程中可以以博物館的文物體系為主體,不斷促進黃河優秀傳統文化與文物主題展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出博物館展覽的引導作用,借助不同區域、不同展覽館的特色優勢對接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精神。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促進黃河文物展覽的多維融合性,以相關展示為出發點積極帶動人們對相關的文物進行保護,引導人們主動了解文化基因,參觀創意展覽等,推動各類展覽模塊的展示創新。打造優質的展示平臺,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創新展示可能結合人們喜聞樂見的宣傳推廣方式,多視角、沉浸式宣傳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充分彰顯其時代性特征。

四、結語

對黃河文化進行展示和研究過程中需要對黃河系列文化遺產進行積極的保護和建設,做好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充分挖掘黃河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各類文化元素。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宣傳和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品質,打造系列周邊產品,以數字化和網絡化的宣傳推廣模式,面向人們開展更好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做好文化旅游與文化宣傳的融合工作,打造精品線路,充分展示出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做好傳承與弘揚工作。

參考文獻:

[1]范周,祁吟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導向下的黃河文化旅游發展研究[J].理論月刊,2022(8).

[2]王霞,汪彬.山東省內黃河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展陳傳播調研:現狀、問題與建議[J].中國博物館,2022(2).

[3]石培華,翟燕霞.文旅融合視野下文物保護利用與創新路徑研究——以黃河流域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

[4]劉慶柱,湯羽揚,張朝枝,等.筆談:國家文化公園的概念定位、價值挖掘、傳承展示及實現途徑[J].中國文化遺產,2021(5).

[5]鄭建棟.黃河文化帶概念、構建目的和路徑探討——以陜西黃河文化帶為例[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9).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聊城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2年度“文化傳承創新研究”專項一般課題《聊城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研究》(課題編號:NDYB2022130);山東省聊城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20年度“歷史文化研究專項”課題《二孩背景下“悌”文化教育價值及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XYB2020030)。

作者簡介:李艷敏(1977—), 女,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傳統文化。

猜你喜歡
展示優秀傳統文化保護
芻議商品展示與陳列的基本原則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探析
硫粉與鐵粉化合的實驗改進
在積極展示中張揚學生的個性化數學思維
“導——展——練——評”課堂教學模式之我見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