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2023-07-12 00:50秦程程
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摘 要: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為新型政黨制度的構建和發展提供了獨特價值,其蘊含的“天下為公”“貴和持中”“兼聽則明”等理念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有著深刻影響。新時代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對提高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國際話語權、提升新型政黨制度效能以及開拓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空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3.01.008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23)01-0050-08

2018年3月4日,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時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盵1]并指出這一新型政黨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貢獻”[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2]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國情相結合的一種嶄新政治制度,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植根于中國土壤,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的偉大政治創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視角探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僅能夠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還能彰顯新型政黨制度的鮮明特質和歷史根基,為世界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形成和發展的獨特作用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農耕文明鑄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作為一種嶄新的政黨制度模式,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在我國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中生長起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其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從而使得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彰顯出與眾不同的價值優勢。

(一)為新型政黨制度的構建提供了民族文化淵源

中國是具有深厚的和合文化的國度,和合文化理念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之一。一個國家政黨制度的形成是由其具體國情決定的,正如習近平所說:“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盵3]28從中國近代歷史來看,由于西方列強入侵,我國傳統政治結構受到了極大沖擊,社會性質發生了改變,社會各階級矛盾沖突加劇。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

鴉片戰爭后,中國政治發展道路坎坷,先后出現了不同的路徑選擇,一是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有限的政治改良;二是全盤照搬照抄西方的議會民主、多黨制;三是國民黨一黨專政;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叭魏握h和政治力量,要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站住腳跟,就看你是否能解決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問題,完成這個民族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盵4]新型政黨制度源于嚴重分化的社會結構以及渙散無力的社會力量背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只有政黨來主導國家,才能承擔起國家建構的任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5]。面對內憂外患,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只有爭取一切同盟者,才能夠戰勝敵人以奪取革命勝利。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曾指出:“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因此,共產黨員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盵6]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建立“三三制”政權,成為多黨合作制度的最初雛形。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熱烈響應,紛紛公開表示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不斷探索多黨合作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深化了對多黨合作的認識。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實行統一戰線政策的結果。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合文化理念是指對立面的相互滲透和統一,并且這種統一是處于最佳狀態的統一。從政黨制度的運行方式來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7]?!肮伯a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契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取向,是歷史和中國人民的選擇,而西方國家政黨制度是為各政黨之間爭權奪利提供制度保障。西方國家政黨制度是以多元性和競爭性為特征的政黨制度,其本身就有對抗性。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二者的關系是注重雙方的統一與調和,和衷共濟,致力于實現共同目標。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創造性地融入政黨制度之中,表現出了巨大的利益包容性和兼顧性,避免了走上西方競爭性政黨道路,展現出了我國與時俱進的制度優勢。

(二)為新型政黨制度發展和完善提供內在文化動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8]。從我國的政治文化演進來看,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呈現出巨大的價值優勢,就在于保留了傳統政治文化的合理要素,創造性地吸收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新型政黨制度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傳統文化是影響政黨制度形成的關鍵性因素,在構建政黨制度結構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擁有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蘊藏著豐厚的優秀文化資源。從古至今,“大一統”都是中國歷史的主流,這一源遠流長的政治文化,不僅貫穿于儒家文化的始終,還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鑒?!按笠唤y”是尊崇一統的政治理念,是我國古代歷代君王的執政目標和人民的殷切期盼,緣起于孔子《春秋》中的“元年春,王正月”。這句話經后世公羊學家們的演繹發揮,逐漸形成了體系完備的大一統思想,這一思想在漢代成為顯學,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按笠唤y”在政治上表現為國家政令統一,在領土上表現為國家領土完整,全國各族人民擁護統一、反對國家四分五裂,在當代的中國政治實踐中具體表現為始終維系“統一”的政治和文化認同。它一方面強調了中央權威在政治生活中是關鍵,另一方面對于地域間的政治、文化等差異持寬容態度,這在思想上塑造和傳承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特質,在政制上聚合了中華政治共同體。從“大一統”思想的產生,到“天下一統”政治理念的拓深,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深受影響,傳承了“天下一統”的文化基因。西方列強入侵造成了我國四分五裂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本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心愿達成合作,共同為建立民主國家和實現人民幸福而奮斗,并在堅持和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基礎之上,共同為推進實現國家現代化而奮斗。

“大一統”體現中國歷史文化中追求統一的傳統,是各族人民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思想武器。在政治實踐中表現為以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始終維系“統一”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統一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所以能夠結成統一戰線,就在于二者都秉持著為民服務的理念,都致力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9]431。以“大一統”作為政治理念追求,決定了我國政黨制度的設計需要一個政治領導核心,強化政治向心力。一直以來,新型政黨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并將這一發展方向貫穿制度始終,共同的奮斗目標使得新型政黨制度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最大程度地整合資源,共同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推動社會發展。

(三)為新型政黨制度的有效運作提供了文化環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盵10]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植根于我國深厚的歷史積淀,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歷程,凝聚了幾代人的集體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有效運行提供了健康穩定的文化環境,推動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實踐發展。

文化是制度之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新型政黨制度的歷史和文化淵源,新型政黨制度之所以能夠呈現出廣泛而真實的民主性,就在于這一政治制度遵循了我國特定的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是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政黨制度。文化是政黨的精神旗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政黨制度有效運作提供了文化土壤,中華文明長河所積淀的“大一統”“和而不同”“以民為本”等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為這一制度提供了深厚的養分,讓中國人民在政治制度的選擇和構建上更偏向合作而非競爭,從而使得“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顯示了治理的有效性和決策的科學性,在實現制度功能方面,在處理政黨與政權、政黨與政黨、政黨與社會這三重關系上更為負責任和有效率”[11]。首先,從政黨與政權的關系來看,在西方競爭性政黨制度下,西方國家主要政黨的根本目的是通過選舉奪取政權或繼續維持政權,政客為了拉票而迎合選民,呈現出民主“短視化”以及政治“走馬燈”現象。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國家和社會的核心力量,強大而穩定;各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圍繞國家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激活了黨際互動活力。其次,從政黨和政黨的關系來看,西方國家政黨之間的對抗對立嚴重影響了政黨之間的團結合作,不利于社會向前發展。在我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親密友黨,兩者具有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機制,有著實現中國夢的共同奮斗目標,同時具有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最后,從政黨和社會的關系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著初心和使命,與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同時又尊重差異,各民主黨派有著自己的政黨宗旨和運行機制,但雙方有著共同的政治追求,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西方國家政黨制度逐漸演變為社會分化的工具,政黨之間為了獲取執政地位互相傾軋,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兼容并蓄”大相徑庭,不適合我國的具治實際。如果脫離國情而一味地照搬模仿他國的政黨制度,其結果往往會對本國政治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只有順應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政黨制度,建立在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上的政黨制度,國家才能政治穩定、團結統一、興旺發達。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契合我國獨特的傳統政治文化理念,因而彰顯出自身的獨特魅力。

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保持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同心同德、團結合作,以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共同克服各種風險挑戰。從2003年“非典”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再到近年的新冠疫情,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于救災、抗疫工作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民主黨派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等實踐中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積極開展民主監督活動,充分發揮了參政黨的積極作用??梢?,政治文化只有和本土傳統文化相契合,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政治生活的需要。中國正是在有益的文化環境中主動走出一條符合本國實際的政治發展道路,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進程。

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論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9]31,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12]。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孕育了優秀的文化基因,而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正是在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不斷汲取文化營養并愈發彰顯制度優勢和制度效能。

(一)“天下為公”:凝聚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理想

任何制度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民族一向倡導“天下為公”的價值觀念和政治理念,彰顯出傳統政治文化中對未來社會的政治目標和美好的社會愿景,例如“小康”“大同”,這為構建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充足的思想資源。

“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是孔子就大同理想社會作出的政治假設。在孔子看來,“天下為公”就是要每個人把天下之事和個人之事聯系起來,這意味著天下是公有的,和公共利益相關的事情應該是由公眾決定的,要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在“天下為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熏陶下,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從共同立場出發,確定共同的目標,謀求共同發展。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無數仁人志士踏上尋求救國救民之路。對政黨政治實踐進行探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價值目標。在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努力下,找到了適合我國發展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是最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的偉大民族,注重團結。歷史發展表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所呈現出來的協商合作等基本理念契合了“天下為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新型政黨制度的多黨合作和“天下為公”精神相契合。從《禮記》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孫中山主張的“三民主義”,再從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到習近平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不僅是“公”的核心內容,還是實現“天下為公”的根本途徑。從黨的十二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到黨的十九大指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天下為公”的人民性理念,提出要更加精準地把握、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與新期盼,積極聽取各民主黨派的意見建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共同把中國事情辦好。同時,中國共產黨堅持“天下為公”的理想情懷,秉持“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提出世界各國人民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求同存異,繼續弘揚“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精神。這些表明,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根本,并在新時代繼續詮釋好“天下為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二)“貴和持中”:孕育新型政黨制度的和諧黨際關系

“貴和持中”強調崇尚中庸,追求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突出特征,也是中國人民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貴和持中”的思維方式。人際關系和諧,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是“貴和持中”的重點。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貴和持中”的精神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貴和持中”植根于農業經濟,呈現出“靜態”的特征,即重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以及每個人內心的和諧等。如政治上,人們重視國家、民族間的和諧,主張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鬃映珜А昂蜑橘F”,強調人在交往中對他人要有包容的態度,“和則兩利、仇則兩傷”。西方文化反映的商業文明注重追求個人主義的生存發展的權利,重視競爭、對抗。競爭和選舉是西方民主和西方政黨制度的核心,西方民主政治被資本裹挾,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由此產生許多弊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強調協商合作,這個理念包含著“貴和持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智慧。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和諧相處。中國共產黨登上中國政治舞臺后,在不斷探索利于社會、人民和治理的政黨制度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多黨合作的重要性,促進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合作?!百F和”強調的是有原則地批評和接受,因而在多黨合作中“應采取又團結又斗爭的方針”[13]。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積極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發揮自身優勢服務社會,助力中國共產黨提高科學執政和民主執政水平。另一方面,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的民主協商理念,契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持中”文化基因。在“持中”這一理念影響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既不同于西式的政黨惡性競爭,又不同于蘇聯的一黨制,而是以合作共贏的方式將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用紐帶聯系起來,通過尋求一致性來化解分歧,創造性轉化了“持中”的文化基因,避免了因尋求和諧統一而無原則接受、容易造成保守等弊端,在奮斗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構建起“和而不同”的和諧型新型黨際關系。

(三)“兼聽則明”:發揮政黨協商民主的獨特政治優勢

2017年2月13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講話中指出,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做到兼聽則明、防止偏聽則暗,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14]。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積極同各民主黨派協商合作,充分回應人民的利益訴求,展示出了獨特的政治意義和價值指向。

東漢哲學家王符在《潛夫論·明暗》中指出:“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倍?,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從魏征勸諫唐太宗演變而來?!凹媛爠t明”意為只有聽取多方面意見,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正確判斷。而協商民主的要義就是商量著辦事,廣泛聽取各種意見,真實地反映群眾心聲?!拔覀冎袊伯a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盵10]74起源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事業的發展,政黨協商不斷完善,并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推進協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10]82。

政黨協商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黨協商需要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通過調查研究,通過協商、對話和交流,在實踐中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商討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政黨協商在為黨和國家科學執政、有效治理、民主決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與西方所倡導的個人利益至上不同,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更加強調政治共識所代表的制度公共性。在人民民主的要求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了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度注重協商民主?!霸谌嗣駜炔扛鞣矫鎻V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盵15]293

三、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進一步完善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盵3]311面對紛繁復雜、各種風險日益凸顯的世界形勢,要在新時代進一步彰顯我國政黨制度的優越性,必須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一)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建構新型政黨制度話語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日益彰顯出其自身的優勢。要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更好發展,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必須提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國際話語權。這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政黨制度話語體系的公信力,增強人民的制度自信,還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提高中國話語建設能力。當前,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探尋其中智慧基因,才能夠不斷提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國際話語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新型政黨制度提供了豐厚的思想文化滋養。作為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型政黨制度,在其自身完善發展的過程中,吸納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意志品質等合理因素,為新型政黨制度的構建提供了制度自信來源。當今世界,政黨制度的發展面臨著新的發展際遇。要想在國際舞臺上有力回應外部的挑戰,必須積極面對“別無選擇的現代性以及伴隨著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浪潮而來的西方制度和理念的沖擊”[16],不斷提高我國政黨制度的國際話語權,從而更好地展現中國氣派。

制度認同以文化共識為根基。要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不斷彰顯我國政黨制度的價值,必須以一定的文化底蘊為出發點,提升新型政黨制度的語言闡釋力。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提升話語競爭力。新型政黨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必須“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3]314。中國的政黨之間不存在根本利益沖突,政治協商、多黨合作、民主監督等政治理念和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 “民本”“民治”高度契合。作為推進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文化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了人們對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認同。這些都要求我們進一步宣傳中國特色新型政黨制度并加強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強媒體和傳播渠道建設,提升話語質量。從國際社會來看,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作為真真正正的“本土產品”,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具有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和民族文化基因。要想贏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就必須加快自建話語體系步伐,從中國道路、中國實踐的巨大成功中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國際話語權底氣。

(二)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提升新型政黨制度效能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豐富新型政黨制度內涵的重要資源?!耙訌妼χ腥A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盵15]340大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不僅可以從歷史大視野深度闡釋新型政黨制度的合理性,還能夠拓寬新型政黨制度的未來發展空間。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彰顯出巨大的優越性。一般來說,一種制度要想實現好長遠的發展,關鍵在于平衡好與本土文化之間的關系,把文化視為政治制度的文化發展資源。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新型政黨制度注入新動力與活力,以此來不斷提升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效能。只有充分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資源,才能夠更好地闡釋新型政黨制度的學理基礎,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長期以來,各種敵對勢力大肆宣揚“普世價值”、西式民主以及西方多黨制思想,企圖通過文化滲透沖擊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事業,危害我國的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制度安全是其關鍵。要想有效防范化解政治風險,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成國家治理的效能。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黨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在中國的繼承和創新,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經過中國自身實踐的制度成果,與西方國家的多黨制有著本質的區別。政黨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職能就是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凝聚民心。新型政黨制度的力量主體,主要是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構成。一直以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通力合作、團結奮進,各自在不同領域和層面發揮作用,匯聚成強大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認同是政治認同的前提和基礎,要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秀基因滋養新型政黨制度,增強人民群眾的制度認同感,著力提高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合作共事能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新型政黨制度效能。

(三)推動文化交流互鑒,開拓新型政黨制度發展空間

人類社會是相互依賴、彼此聯系的,要不斷加強文化交流,增進世界文化相互借鑒,促進世界文化繁榮發展。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不斷發展,新型政黨制度的政治文化價值也必然會以世界價值形式展現出來。因此,要積極推動新型政黨制度與其他國家政治文化的交流,不斷提高新型政黨制度的影響力。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了形態各異的燦爛文明?!敖涣骰ヨb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3]469,也是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一種基本歷史形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要拓寬新型政黨制度的發展空間,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加強文化交流互鑒。同時,新型政黨制度也要持續推進自身建設。一方面,要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其他政黨制度的有益成分,不斷完善發展新型政黨制度。習近平曾指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盵3]434。我們要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10]258。不同的政治文明只有互相借鑒和相互學習,才能推動世界政治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面,新型政黨制度也為其他國家政黨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中國方案。這一嶄新的制度形態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論證,在中國的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中得到了生動的呈現,如全民共同抗擊新冠疫情更是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價值優勢。因此,在全球范圍積極開展政治文化交流,創新話語表達,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構建,有助于講好新型政黨制度的故事,展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17]。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沃土之中,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中汲取合理元素,并展現出顯著的獨特優勢和旺盛生命力。在新時代征程上,會有諸多新的風險和挑戰,我們要持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參考文獻]

[1]堅持多黨合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團結奮斗 [N].人民日報,2018-03-

05(1).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1:13.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周淑真.政黨和政黨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5.

[5]李新廷.論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形成邏輯、制度模式與獨特優勢——一個政黨中心主義的分析框架[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5.

[7]習近平. 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242.

[8]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431.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周淑真. 論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獨特優勢——基于內涵要義、演進邏輯與結構關系的分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7).

[1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84.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750.

[14]張峰.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80.

[1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秦國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政治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293.

[17]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36-237.

責任編輯:許立坤

收稿日期:2022-12-1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CKS022)。

作者簡介:秦程程,女,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政黨制度。

猜你喜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徑探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機制研究
關于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