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地理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開發利用研究

2023-07-12 13:34王雅華
當代家庭教育 2023年12期
關鍵詞:開發利用高中地理

王雅華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對學生邏輯思維以及實踐應用要求都比較高,但是部分學生因為不適應突然增加的地理學習強度和壓力,導致地理學習出現斷檔,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降低信心。為此,調整教學模式已經迫在眉睫,教師要從教材內容角度出發,還要從生活中發現內容,從而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由此推動學生在學習上的提升與發展。本文將立足高中地理課程教學現狀,對鄉土地理資源的開發利用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鄉土地理資源;高中地理;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2-0116-03

我國是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其中文化、歷史知識豐富,這些文化知識都非常適用于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從當前的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來看,教師需要著手利用我國的文化資源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教學,更需要重視課堂外的鄉土地理資源,積極組織學生進行鄉土地理資源的學習和開發,以此促使學生獲得地理理論與實踐的并重發展,從而顯著提升教學質量。

1.高中地理應用鄉土資源的好處

(1)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就高中地理課程而言,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能以鄉土資源作為教學工具。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他們對學科知識的探索,以實現學生的健康成長與進步。

(2)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我國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當地鄉土資源豐富教學內容,以提高課程趣味性、時代性和實踐性為目的。隨著時代發展,學生使用的教材都是較為普遍性的教學教材,但一旦編訂,不便于定期變更,因此通過地理教學活動中鄉土資源的實際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內容上的豐富。

(3)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進行課程知識的講解和分析,從而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體會和認識知識,為其未來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2.高中地理的課程教學現狀

(1)普遍以說理性的教學為主

目前,高中地理課程的授課大體上都是采用說理教學方式,也就是教師以課程知識為核心進行相關教學活動,旨在讓學生掌握知識。然而,在這種沉悶的教學氛圍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比較困難。畢竟在說理教學的引導下學生不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整體課堂上的學習體驗也會大打折扣,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整合。除此之外,說理性教學并不是完全沒有優勢,而是要立足在學生對于課程完全掌握的基礎上,圍繞具體的內容來與教師之間提出異議。然而從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也只能發生在小部分甚至是極個別做到的交流中,不利于全體學生整體學習上的提升與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2)學生課堂活躍度不高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容易發現學生的活躍度不夠,這肯定與學生在學習上的壓力有關。高中學生雖然年齡有所成長,會有性格上改變,不似小學時期那么活潑,但是也不至于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與教師展開互動。從高中階段的學生實際情況來看,壓力來源主要是高考。地理也是高考考試科目之一,從學生的備考情況來看,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些地理基礎好的學生會覺得難度較小,但是地理知識基礎不好的學生想要在高中階段實現地理知識學習上的飛躍,就比較困難了。這就要求教師注意這些學生的情況,從而推動學生一起參與教學活動,設計以每一個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長,感受到地理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活躍度,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有效的學習。

3.高中地理開發利用鄉土地理資源的方式

(1)調查并建立鄉土地理資源庫

高中地理教師想要開發利用好鄉土地理資源來展開教學活動,就需要調查并建立鄉土地理資源庫。從我國的實際來看鄉土地理資源可以說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其中并不是每一項內容都適用于高中地理課程,因此,做好調查工作格外重要。通過調查研究活動能夠對鄉土地理資源庫形成分類,從而選擇最合適的內容推動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工作。具體來說,高中地理教師一方面要通過實地考察本地的鄉土地理資源,對具體的鄉土資源形成明確的掌握;另一方面針對一些隱性的鄉土地理資源,教師則可以通過交流采訪的方式來展開。通過與各地居民交流能夠對鄉土地理資源中的更深層次內容形成了解,以此推動高中地理課從教學質量的提升。

(2)通過問題引導,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問題引導的角度入手,給學生落實好相應的工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地理課程的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就需要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提問,教師不僅能讓學生看到平時自己學習中不會注意的問題,還能讓學生進一步加強對課程知識的思考,形成與學生之間的良性溝通。以“氣壓帶和風帶”這一節課程教學為例,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氣壓帶,什么是風帶,并對大氣環流的概念形成清晰的掌握。此外,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嘗試自己制作三圈環流模型或者是繪制氣壓帶和風帶的示意圖,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對大氣環境和運動規律性的認識。從這一節課程知識的教學目的來看比較難理解,如果單獨依靠教師來給學生講授,學生進行吸收的話,不見得能夠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該要從問題引導的角度入手,通過給學生提供層次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必然引導學生對課文知識更好地掌握。在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重問題設置的有效性,盡可能地選擇趣味性和概念性問題交叉的形式。這樣一來,才能徹底發揮問題引導的作用,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探索性主題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鄉土資源來給學生展開探索性主題活動。相對其他階段的學生來說,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同時也會比較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應該要抓好這一方面的特點,從而給學生做好相關的教學設計的工作。探索性主題活動,實際上強調的是在課堂上給學生整合一定的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展開自我的探索和分析工作。學生通過完成這一方面的工作,能夠對知識內容形成更進一步的感受,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成長。而在探索主題的選擇上,教師通過結合鄉土資源的形式來給學生打造一個更為完整的教學環境,以此落實鄉土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工作。以“植被”這一節課程教學為例,從課程教學標準角度來看,這節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植被的具體概念,并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聯系到我國植被情況,以此推動學生整體學習知識結構的發展。但是在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需要本班級的學生實際情況入手,進行細致的分析和整合工作。如果說本班級學生在對于植被認知比較了解的,那么教師就可以設計“利用自己的平時的觀察,從而來說明植被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的教學目標。如果本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比較差,那么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就可以設計為“認知植被的定義—植被的演變過程—植被的影響”的目標。通過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來展開相應的教學設計工作,從而既能夠鍛煉學生,又能夠促進學生整體質量的提升與發展。

(4)挖掘鄉土資源形成區域探究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鄉土資源來給學生落實區域探究活動。所謂的區域探究活動,實際上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以快樂和學習為目的,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由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區域探究工作中,最為關鍵的點在于區域的構建,在很多學生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了給學生做好區域探究活動工作,都是會從環境入手,給學生營建一個比較逼近于真實景象的教學環境。而特別對于在農村中學可以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作用,給學生形成一個直接的區域探究方向,以此推動學生的自我成長與提升,從而切實有效地推動學生的自我發展與能力上的提升。以“走向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一節課程教學為例,這節課程在課程標準上要求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可持續發展,以此推動學生扎實知識學習,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環境觀念。在這節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工作中,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的時候,可以從人的協調觀的角度入手,展開相關的教學設計活動。人地協調觀實際上就是指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融入高中地理課的引申、案例的分析和多主題的探究等多種手段。這樣一來高中地理課不僅是講述相關地理學的概念和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發展成為具備人地協調觀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在這節課程中,明確指出了人的協調觀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所以教師應該從環保教育的角度展開具體的教學和整合工作。教師可以設計“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從實際的角度入手,舉出具體的案例來展開論證自己的人地協調觀念,增加課程知識的實際應用”這樣的教學目標。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進一步體會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地理的認知,從而有效地推動學生在地理學習上的發展。

(5)根據鄉土資源發揮其藝術價值

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藝術方面的教學工作占據比較大的一部分,通過藝術方面的教學工作能夠讓學生對具體的知識內容形成進一步的感受,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會從藝術教學的角度入手,來給學生落實相關的教學工作,但是所能夠形成的教學效果會比較單一。而通過鄉土資源的方式能給學生更多生活化的內容,讓學生能緊密圍繞相關的內容,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以此推動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基礎上的提升與發展。以“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這一節課程教學為例,在這一節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說塔里木盆地是干旱的寶地。通過課程的學習,加強學生對于塔里木盆地地理環境的形成過程和塔里木盆地對國家發展的貢獻。針對這一節課程教學活動,為了推動學生形成對課程知識的思考,教師可以利用校本微課資源庫中的微課資源,給學生展示出來塔里木盆地的視頻。在這個視頻中整個塔里木盆地的形象都是以動漫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加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了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整個課堂教學氛圍。

(6)利用微課資源,實現鄉土資源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介入,在當前的學校教育工作中,越來越受到了信息化的影響,常常需要教師使用信息化資源來開展教學的設計工作,以此加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學習與思考。微課資源便是其中之一,微課是一種短時間內容將知識進行集中教學的學科,相對于傳統的課程教學流程來說,微課時間更短,但是能夠更加高效和更集中地給學生傳達相應的知識內容,促進學生的提升與發展。以“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節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的活動中,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公轉、什么是自轉,并結合具體的實例解決公轉與自轉的問題,加強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體會和感受,培養學生課程知識和學習體驗。針對這一節課程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從微課資源庫的角度來展開具體的教學設計工作。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地球公轉和自轉的視頻,視頻中要附上公轉所帶來的影響,即四季的變化。而自轉所帶來的影響則是晝夜的交替。這樣一來,學生能夠簡單直接來感受地理知識。而且微課本身所自帶的動態性和立體性,能夠為課堂構建一個較為良好的氛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構建奠定好基礎。

4.結語

總之,高中地理教師想要有效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就需要從多角度考慮教學資料的豐富工作。而通過相關的分析,鄉土地理資源的應用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動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本文的探索中通過建立鄉土地理資源庫,綜合其他教學方式來給學生做好課堂教學設計與分析工作,以此推動學生更好感受地理知識,實現學生的提升與發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若寧.鄉土地理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11).

[2]孫興玲.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鄉土+”融合主題教學策略研究[J].求知導刊,2022(26).

猜你喜歡
開發利用高中地理
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語言策略的研究
新時期高校足球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審計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審計成果利用探析
關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具體分析
天臺縣忍冬科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及開發利用
云南食用花卉開發利用淺析
檔案的開發利用在供電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實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課制作的相關策略
探討如何構建高中地理雙動兩岸的教學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