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黃梅戲在群眾文化中的傳承與發展

2023-07-13 03:23黃梅
百花 2023年5期
關鍵詞:黃梅戲群眾文化傳承

摘 要:傳承優良傳統戲曲文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賦予的任務。弘揚黃梅戲文化,應從細致教學入手,打好學員學習的基礎;同時要注重創新,在積極傳承經典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使其具備時代獨特的意蘊;要通過對唱腔和咬字的訓練提高學員的表演水平;還要通過加強學員對于角色的理解,重新塑造出經典,引發觀眾共鳴。

關鍵詞:黃梅戲;群眾文化;傳承;發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要部署,要求“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F在,人們對文化的信心越來越強,對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也越來越看重。 人民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表達和文化自覺是國家的根本基礎。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既符合我國發展的需求,也符合世界各國之間文明交流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黃梅戲作為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戲曲文化中一種重要藝術表現形式,必須引起廣泛的關注。黃梅戲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廣泛的觀眾群體。[1]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黃梅戲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

一、黃梅戲概述

黃梅戲源于民間的一種小調,即采茶調,是一種根植于人民群眾的正宗民間藝術。在音樂方面,早期的黃梅戲表演形式是“三打七唱”,即三個人演奏樂器,同時參與幫腔,七個人一起唱。到后來,其聲樂部分逐漸發展成為以高胡為主要樂器,并逐漸形成以民族樂器為主、西洋樂器為輔的伴奏。黃梅戲融合了多種曲風,兼具了自然、流暢、樸實、可塑性強等特點,在音樂上有一種特殊的美感,所以被國外朋友稱為中國鄉村音樂。安慶話是江淮話中的一種,安慶話的特點是不緊不徐,不高不低,直觀活潑,通俗易懂,簡潔明快?;诎矐c話地方官話的黃梅戲,其語言特征體現在整個劇本中,以七字、十字為主,曲調多采用垛句?;ㄇ恍虻某~變化很大,一般有三至七個字。黃梅戲的唱腔以韻母念以及地方官話為主導,唱優秀傳統經典的黃梅小戲以安慶地方方言見長。黃梅戲的語言,具有地方語言特色的音樂節奏之美,充滿了人生哲學,特點是輕快、簡潔、幽默、高雅。

黃梅戲演唱風格婉約、清新、精致,富有當地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且易于理解、容易推廣,主要腔系分為花腔和平詞?;ㄇ皇菑拿耖g小調中衍生出來的,主要表演小戲,曲調健康、樸實、明快,表演形式生動活潑,體現了濃厚的貼近人們生活的真實情感和地方風土人情,以“呼舍”“喂卻”等“襯詞”的曲牌唱腔為主。其中有《藍橋會》中的“汲水調”、《打豬草》中的“對花”等。平詞是黃梅戲板式唱腔的重要表現腔體之一,其腔體優美大方,多用于長篇敘事和抒情,婉轉動聽,渾然天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包括《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2]

二、黃梅戲在群眾文化中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性

(一)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戲曲文化

不同的語言和習俗構成了不同的文化。民族對感情的追求和靈魂的回歸,常常會融入具有本地域特色鄉情鄉音的鄉土戲曲文化之中。安慶人最喜歡聽的就是黃梅戲,它不僅是戲曲表演,也是大眾娛樂的一種重要途徑。每當夜晚來臨,濱江廣場、蓮湖,甚至安慶眾多街頭,都會響起聲聲扣人心扉的帶著鄉音的黃梅戲,為熱愛黃梅戲的戲迷們組建了一座安慶的“文化地標”,所以安慶以“戲都”著稱。黃梅戲的大部分曲目都是以輕松愉悅的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為特色,其表現形式質樸、接地氣、易于理解,具有很好的能反映人們生活的力量。它具有強烈的抒情力、豐富的魅力和優美動聽的特點。戲曲語言活潑歡快,使用了許多的地方詞語和墊語,表現出了語言的新鮮感和生命力。其巧妙運用諺語、歇后語,配以楹聯、謎語等,增添詼諧風趣的色彩,以鮮明的抒情手法表達民間的風土人情,深刻地體現了百姓的苦難與喜樂;扎根于本土,折射出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向往和贊美,具有很強的“基層活力”。黃梅戲展現了老百姓生活的百種形態,體現了他們的自主精神和樂觀精神,對傳承優良傳統戲曲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寓教于樂,提升民眾道德水平

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認識中國的戲曲文化,因為它的每一部分都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使人們在欣賞戲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觀眾在欣賞的同時,戲曲也在向他們灌輸道德理念。戲文的生動描寫以及戲曲的獨特表現形式,通常很容易吸引觀眾去了解歷史,社會角色、生活趣味、道德價值觀,乃至對意識形態的接受、理解,都一定程度上來源于具有音樂性和表演性的戲曲。由于具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黃梅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戲曲用語中所含的方言簡單明了、生動有趣,符合觀眾的審美情趣。通過戲曲的表演形式,民眾的普遍信念和民族意識形態不斷地被肯定和加強,所倡導的道德倫理價值得到廣大群眾的普遍認可,在潛移默化中轉化為人們生命的意義基礎和價值準則。[3]

(三)提升群眾審美與修養

黃梅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都能欣賞,從而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黃梅戲的優秀傳統劇目大多出自基層老百姓,其曲調、內容都比較通俗易懂。新中國成立初期,黃梅戲進行了整理和改編,一些老的劇目經過老藝術家們的不斷打磨和加工,不但在內容上得到了改善,而且字句也變得更加優美。[4]比如《小辭店》,原劇內容平平,唱詞的文學內涵不高,也不引人注目,但在改編之后,情節也變得正面,唱詞也很清新。改編真正做到了守正創新,使其獲得了更多的喜愛,增加了戲迷群體。由于其內涵的廣泛性,戲曲文化已成為中國民族文化個性的思想中心。要想走上新的發展道路,就必須擴大題材,讓高雅的文學內涵走近大眾,使老百姓能看懂。黃梅戲以小見大,從小人物的角度審視社會,以平常人的情緒塑造人物,其倫理觀念直白,人物性格單一,最能激發人們的強烈情緒。一部動人心弦的戲曲,常常使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從而終生難忘。黃梅戲已成為我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廣大戲迷群眾在享受和娛樂的過程中,被優秀的民族文化所影響,從而使他們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

三、黃梅戲在群眾文化中傳承和發展的策略

(一)細致教學,打好基礎

老年大學是傳播群眾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老年大學中,學員來自五湖四海,也分布在各行各業。對于這些學員的教學,要遵循先簡單后復雜、先易后難的學習規律。比如,在剛開始,可以跟老年朋友們交流一些耳熟能詳的黃梅戲經典唱段,然后再進行其他曲目的學習。另外,由于黃梅戲是以地方方言為基礎的,學員們在學習唱腔的過程中必須從咬字發音入手,做到從不會到會,從陌生到熟悉。同時,可以在教學中將有學習經歷和良好基礎的老學員選拔作為老師的輔助幫手,讓他們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共同幫助零基礎的同學一起學習、練習、交流、進步,一起享受學習黃梅戲演唱的樂趣,逐步領略黃梅戲藝術的無窮魅力,讓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健康快樂。比如黃梅戲經典劇目《女駙馬》中的唱段“春風送暖到襄陽”,就是根據黃梅戲傳統板式唱腔平詞而組合的,唱腔把平詞的起、承、轉、合充分地表達出來,并根據人物的感情轉化要求選用了“陰司腔”,整段唱腔板式平穩、韻腔流暢、旋律優美、情感豐富,有利于學員演唱素質的訓練。對于初學的學員,此段唱腔難度較高,但作為專業教學,就要提高一個教學層次,必須從難、從嚴對學生進行訓練。只有從咬字、運腔、韻味、節奏進行扎實的訓練,才能讓學生盡快地熟悉和掌握黃梅戲的唱腔要領,再進行示范演唱,讓學生有據可依,再逐字逐句細摳。在教唱過程中,必須要求學生在音準、音量、音質、音色這四個方面達到標準,要做到字與聲、聲與腔、腔與氣、氣與情等方面的有機配合,在演唱運腔過程中,嚴格地把握字、聲、情、氣、節奏演唱的要領,演唱練習從量變到質變,不斷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在黃梅戲的教學過程中,唱腔和咬字的訓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講述黃梅戲故事和傳遞情感的時候,十分依賴演員的吐字和咬字,吐字清晰才能更加準確清晰地表達詞曲的內容,這也是傳承黃梅戲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訓練學生的時候,正確咬字才可以達到“字正腔圓”的效果。咬字是運用唇、齒、牙、舌、喉等器官的配合將字的發音達到正確的狀態。吐字是將唇、齒、牙、舌、喉咬成的字,準確明晰地吐出來,開、齊、攝、合是吐字的辦法,要注意字在口腔中的部位和字的著力點,將每個字都收得潔凈。黃梅戲的尖團字有其特殊性,有些圓字一定要按尖字去發音,如“事”(shi)在黃梅戲中一定要念si。黃梅戲的個別字有特殊的咬字要求,這樣才構成了黃梅戲特有的語言腔體系,還要分清說話咬字和歌唱咬字的區別。

(二)培養和提高黃梅戲表演者的表演能力

在黃梅戲的演出中,有許多角色扮演需求。在塑造角色時,要使角色的性格特點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現,使其具有獨特的人格特質,從而使其能夠真實地進入劇本,化身成為劇中的角色。[5]黃梅戲的表演者必須了解劇中每個人物的個性特點,并根據自身對戲曲的了解,正確把握人物個性的內在部分,從而塑造出其獨特的人物內心世界。因此對學員教學的時候,要讓其對劇本進行熟讀理解,領悟角色的特點。還要求學員在表演時的技巧和身段與人物的個性相符,表演者的內心氣息也要完全體現出來,要對角色的言行舉止做到精準把握。另外,可以要求學員們觀察日常生活,讓他們真正理解藝術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并通過對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言行舉止、性格色彩等進行綜合理解和概括,剖析劇中人物,使其立刻與現實中的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聯系起來,根據創作目的、創作背景、主題思想等,將其刻畫得更加真實,更加接近于現實,再通過專業的服裝、道具、表演素材,來引發觀眾的共鳴。

(三)加強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融合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員們的專業素養進行全面的訓練。首先,根據黃梅戲的表演特色,重點加強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舞)的表現手段和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巧的訓練。其次,要針對老年學員的特點進行全面的教育。黃梅戲是一門集舞蹈、音樂和文學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也與倫理和民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必須對其相關的理論進行全面的研究,對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進行充分理解與把握。要加強對古代文獻及其他相關文化常識的研究,以提升學員的文化素養,了解傳統戲曲文化與外來文化、民族藝術與西方藝術、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以中正為本、博采眾長”的開闊藝術視野。在此,必須要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要把戲曲作為教育的核心,以戲曲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在黃梅戲教育中要遵循“演”和“學”相結合的原則,重視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訓練。學校和老師應該采用辯證、循環型的教育方式,主動讓學員們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主旨和藝術感,讓他們在劇中扮演真正的主人公,親身經歷人物角色的情感,感受人物角色的內心。二是要合理分配提供給教師的資源,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水平。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教學體系,包括合理的教學內容、豐富的課程安排以及“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使學員們在專業素養和整體素養兩個層面實現進步和發展。

(四)積極推進黃梅戲的創新

黃梅戲發展到今天,依然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這既是一代代人艱辛探索的結果,也是世世代代傳承的結果。因此,要真正傳承好黃梅戲,就應該堅持文化藝術的創新。要清楚地認識到黃梅戲要繼承和發展什么、改革和創新什么,必須根據當地的特點,適時地進行選擇性的繼承和發展。要把握時代的脈動,在堅持和發展基本內容的前提下,不受傳統的束縛,采用現代化的藝術手段,在題材、內容、音樂以及唱腔和風格上,積極地吸收大眾藝術的各種元素,并適時地加入幽默和正能量的元素,以迎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要與時俱進,倡導積極的精神,營造新的風尚,展現新的理念,從舊的戲曲中挖掘出新的內涵,深入發掘文化背景,并與當代現實相聯系,創作出更加具有時代特色、貼近老百姓生活的原創黃梅小戲。

(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朱慧慧.淺談黃梅戲演員如何塑造角色[J].戲劇之家,2016(19):50.

[2] 代佳.黃梅戲音樂與民族聲樂融合新路徑:以“黃梅歌”《山野的風》為例[J].戲劇之家,2022(17):48-50.

[3] 王孝虎.新時期有效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對策[J].魅力中國,2018(21):274.

[4] 周伊.唱腔、唱法與表演:黃梅戲的保護與傳承[D].銀川:北方民族大學,2021.

[5] 張正貴.新時代黃梅戲藝術的新實踐:評第八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J].黃梅戲藝術,2019(1):4-7.

猜你喜歡
黃梅戲群眾文化傳承
黃梅戲《中國夢》
黃梅戲藝術(2021年1期)2021-03-29
大型黃梅戲《寸草心》
關于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淺論基層群眾文化緊跟時代步伐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相關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