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場景式構圖在泥塑教學中的應用

2023-07-13 14:36雷宏亮
東方收藏 2023年5期
關鍵詞:教學實踐

摘要:為順應高等美術教育的時代發展需要,就泥塑教學而言,便是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來進行教學任務安排,從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文章首先從泥塑教學概述的學情與現狀來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場景式構圖在泥塑教學中的引導作用,論述觀察方式與泥性形態的必要性,最后根據教學實踐,以敘事性表達及情景化展現來實施場景式構圖在泥塑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等美術教育;泥塑教學;場景式構圖;教學實踐

一、泥塑教學概述

(一)課程性質

本課程的授課對象為美術學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以泥巴為主要材料,通過實踐教學,對泥塑空間形態進行實際的分析與探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能夠將客觀物象進行提取與概括,并有機轉化為主觀意識形態的泥塑作品。相關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對空間與實體進行充分把握,依托泥性的材質特點,從泥性的本質研究出發,根據泥塑三維立體化的可視、可觸的實體形態,將固化的平面思維進行多維度轉化,并提升對于造型的把控及塑造能力。為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互助意識,我們將學生分成以小組為單位,從而集思廣益,使作品的創作立意思路明確。

(二)課程現狀

本課程以實踐教學為重點,以泥為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塑為用,讓學生感知泥性的魅力;以創為骨,拓展審美視野,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作能力。目前,學生經常以臨摹思維去思考其創作思路,這容易形成近似性,使作品顯得頗為呆板。且在制作過程中,偏向于局部的塑造,未能進行宏觀把控,使作品在比例、空間、形體、構圖等方面出現了一些直觀性問題。為豐富學生的創作經驗,應從泥性形態的知覺和創作心理出發,熟悉具象觀察到抽象表現所流轉的創作思維方式。同時,在教學中應全方位構建學生從創作方法、制作步驟、成型技能與裝飾手法到綜合知識應用和表達的課程體系。以場景式構圖作為導入,進而培養學生對于物象解構重組的思辨能力、空間想象力及創意能力。

二、場景式構圖在泥塑教學中的引導

(一)場景式構圖的含義

自古以來,場景雕塑離不開與“人”的關系,無論是遠古時期單純地對于現實生活場面的模仿,還是中世紀對于英雄事跡或宗教神話的宣揚,都關乎著人們觀看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思維方式,以及怎樣構建不同時期的價值結構。[1]例如我國六朝時期畫家謝赫所著的《古畫品錄》中所提出的“六法論”之“經營位置”,可理解為畫面位移之間,把單體、群體進行梳理與整合。而在我國傳統雕塑領域之中,場景雕塑是需要根據作品主題而定的,通過將其進行組合、矩陣、排列等構圖方式,營造出具有空間敘事性的藝術語言。在本課程開展之前,學生對于構圖的認知還基本停留在平面式的繪畫構圖之上,對應的是作品內容的二維空間形式表現及結構關系,通過觀察能夠發現其構圖形式的邏輯規律。而從泥塑的構圖角度出發,其本身具備一定的立體化空間,在構圖區間需要通過多維度的形體層次變化來吸引觀者。不同角度會給觀者帶來一種煥然一新的視覺感知,即敘事性表達及情景化體現。這就要求在整體與局部之間進行類比與組織,其形象與空間之間在運動規律、生長規律上形成豐富的空間變化。

(二)觀察方式的轉換

在教學中,筆者以自己的組雕作品《盈途》為例,對創作構思到作品實體完善的過程進行講解,明確雕塑創作每個階段的過程,熟知其制作規律。首先是草圖的繪制,在這里是區別于平面繪畫草圖的,需要從抽象角度出發去繪制三視圖,并逐步將其具象化,從而明確其構圖形態特征及比例、空間關系,這一過程是不斷完善創作想法的必備階段。然而,為了在視覺映象中感受到第三維度,我們必須把自己想象為在改變著自己的視點,想象為只不過在接收一連串多少呈剖面輪廓的物體不連貫變動的視面。[2]由于前期的部分構思不夠完善,導致作品出現缺形、缺體的情況,因而要求學生在泥塑制作之前要嘗試多角度的草圖繪制,從而打開學生的立體思維。在學生草圖完成之后,筆者通過示范教學,從內部支撐結構出發,塑造它的基本面,確立其在場景構圖中的位置,并對基本形與附屬形在形體空間中進行區分與對比。在基本形沒有明確的情況下,需以宏觀視角的整體進行觀察與分析。

(三)泥性形態的認知

泥性的特點是指塑造時在泥塑表層所留下的痕跡的明顯特征,可在形態的縱向與橫向變化中,產生漸變、錯落、擠壓等,形成細致與粗糙、有規律及無規律的對比變化,對泥塑造型起到表現性的作用,其靈性、精魂隨藝術家的指頭塑痕而深蘊于泥土、折射于作品之中。[3]在場景式泥塑制作過程當中,對其不同物象形態所對應的肌理、質感需要進行一定的塑造,學生需要對泥性的塑造表現進行多方面的嘗試及實驗。筆者在教學觀察時,發現少數學生在泥塑創作方面相對被動,導致作品形態缺少靈性的表現。為此,筆者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感知印象,從生活中接觸自然物象時提煉出的相應記憶,以泥性的藝術轉化方式表現出來。由于泥料在外部受力的情況下會產生形狀的體變,待其靜止不變后,便是泥料自身的可塑性特點。在創作方法上,具有較強的可探索性空間與潛力。為讓學生充分了解泥性,通過教學互動,讓學生更多地使用泥塑工具,用眼、手、腦去感受泥塑的可環視特點,從而熟悉泥性的表現方式。

三、場景式構圖在泥塑教學中的實踐

筆者將“創意泥塑的設計制作”作為課程的結課作業,是根據場景式構圖的實體與空間表現語言,通過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轉換,了解創意泥塑制作中的場景表現,并進行有機的調整與完善。掌握場景式構圖的結構關系、團塊關系、穿插及坐落關系,并了解泥性造型表現相關的塑造規律。在場景雕塑的整體中,如何安排好作品中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的主次關系,突出重點、層次分明是非常重要的。[4]而創意題材是十分廣泛的,在表現相應物象時,不在于大小,重要的是能夠將場景式構圖中的敘事性表達及情景化體現的氛圍感呈現在作品中,才能發揮作品的價值所在。

(一)敘事性表達

文本可在圖像區間中獲取相關場景的元素,對于人物情節中的外貌、體態、場景等的敘述,塑造其特定的形象特征。泥塑作品本身的敘事表達,通過在視覺符號元素上與觀者的感官之間實現互動。首先它作為“物”的存在,通過自身的材料屬性扮演著一個主體敘事者的角色,讓泥土自己“言說”和“呈現”,創作者可以利用泥土本身的語態表達內心情感。[5]得以敘事性表達,是依賴于作品的形式表現,在結構方面與觀者的感知形成效應。而場景化的泥塑作品,其構圖的體量在整體框架上的布置及空間位移上的設置,可表現為視錯覺,即幻覺的產生。同時,敘事性無論在任何藝術門類中,其敘述方式皆可應用場景式的表現手法,來闡釋其敘事性的表達,即從文字到圖像再到三維實體化的空間流轉,形成動靜結合的感知方式,并傳達出相應的思想。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需要學生根據自身對于相關文化及事物的理解所形成的感受來明確泥塑作品的創作動機,進而表達個人思想。通過作品表達所需,對人物、動物、植物等形態所形成的表情、肢體、運動規律等方面進行提取。依托作品選題,為表現其敘事性特點,需要對文化載體具有一定的思考及實踐分析,通過泥塑工具、手工指紋所留下的肌理痕跡,力求強化場景敘事性的表現特征。與此同時,在構圖表現中,注重視覺中心點的空間表現,使作品形式與其思想達到呼應與統一。為使學生更好地去闡述自己作品的敘事性表達,制作時在可視范圍內進行有機調整,有機地在表現形式和創作內容上進行一些取舍化處理,達到畫面節奏均衡穩健又不失其運動規律,從而形成一定的氣勢。同時,要注重整體構圖所傳達出的框架感,能夠使觀者在觀察時進入思考,并拉近作品本身與觀者之間的距離。

例如學生作品《鐵馬踏清風》(圖1)以敘事性作為創作表達,將馬作為主體,代表著強健不息、志行千里的精神。作品中的馬作昂首嘶鳴、提膝踏前的姿態,腳踏一對向上翱翔的飛燕,寓意一往無前的氣勢和蓬勃的生命力,體現了自由與開放的精神,并傳達出人民生活伴隨著駿馬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之意。以祥云紋樣造型作為場景環繞的搭配,則烘托出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及文化風采。

(二)情景化體現

學生需要以提煉的方式去進行思考,首先是對于泥塑單體或主體的塑造,這是必然;其次是對于整體空間氛圍的營造,即情景化的體現。而目前在時代的審美發展過程中,雕塑的形體并非單一化地呈現。形體中的“圓”,使形體飽滿并具有重量感,但在這種“圓”中也需要“結實”的感覺,這種結實是靠“圓”中有規律形體表現所產生的光線變化來實現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方中有圓,圓中有方”。[6]筆者要求學生對于不同物象所形成的虛實、明暗、高低點、進深位移等元素的光影與形體之間要有所分析。情景化的場景雕塑所具備的識別性較高的構圖特點與當代審美意識結合,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呈現,它能更加多維地去接觸觀者的真實情感。且作為主體與附屬體之間的權衡運用,能夠具備主次分明、富有空間節奏的群化性表現。

為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充分了解場景構圖化的特點,可在不同場域、不同文化空間中,分析其形象支點、構圖方式與周圍環境所形成的視覺化符號語言及象征性特點。為避免造成審美混淆,要明確在形象方面,依托泥性,做到相對通俗易懂的表現方式,強調作品中對比關系的問題、多角度的空間思考。同時,在展示場景式構圖的泥塑作品中,需要注重情景化的空間表達與體現。情景化的呈現需要對物象、場景、空間之間進行創作立意的表達,一個多元豐富的審美維度能夠凸顯其情感與景象的視覺特點。且情景化體現,最為直接的是向觀者傳達出整體構圖中的物象與空間之間所形成的關系。這就要求學生對于泥塑本身,不僅僅是要追求主體化的象征意義,還要與周圍環境、空間有所呼應,在觀察的角度區間給觀者留下整體化的審美體驗,并包含多種物象所構筑成的情景印象,可延伸作品的可觀區間,并拓展觀者的觀察方式,將整體布局中的高低錯落、節奏起伏變化視為空間作品的組織部分。

例如學生作品《源》(圖2)以情景化的創作體現,其整體內容以三角形為場景構圖,象征著世外桃源恬靜美好、悠然自得的情景氛圍。在視覺中心處,結合形體空間的方圓變化,將人物作為視覺中心,在表情塑造上傳達出樂觀豁達、安心恬蕩、與世無爭的和諧之態。作品下方的船夫與動物在左右及前后位移的空間表現上,使畫面構圖頗為穩健,同時其作為點綴的自然物象,在作品中有著疏密的布置及設計,使作品形成了富有情景化的意境體現。

四、結語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是需要廣大同仁共同思考的關鍵問題。高等美術教育應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這對泥塑教學中如何引導場景式構圖的表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結合場景構圖的泥塑作品,可促進作品的敘事性表達與情景式的體現,賦予泥塑作品別樣的生命力。正是這種人文情懷,讓泥料浸透情感、讓黏土浸透思想。[7]還應當“筆墨跟隨時代”,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時代審美進行有機結合,不斷豐富自身的創作經驗,為將來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占洋.場景雕塑[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德]希爾德布蘭德著,潘耀昌譯.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吳為山.泥土的母性? 張锠泥塑藝術[J].中國拍賣,2018(Z1):117-119+114-116.

[4]孟福偉.敘事雕塑之我見 ——從我的場景雕塑創作體會談起[D].中央美術學院,2013.

[5]羅小平,汪陽坤,周子正.雕塑泥片塑造藝術——無形之形[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22.

[6]霍波洋.雙重基礎·抽象造型基礎[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

[7]呂品昌.質變的泥性——關于中央美院雕塑系陶瓷研究班的教學和創作[J].雕塑,2001(03):40-41.

作者簡介:

雷宏亮(1992—),男,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當代雕塑。

猜你喜歡
教學實踐
立足課堂,因學施教
財務業務一體化課程教學的改革分析與實踐應用
小學數學體驗性學習的教學實踐
基于三維軟件和云班課APP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實踐
中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學反思
試論類比推理在高等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中職計算機應用課程教學改革與反思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