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家園合作創新模式的構建

2023-07-14 03:13劉珊珊趙曉菲李玉玲
中國新通信 2023年8期
關鍵詞:學前教育背景互聯網+

劉珊珊 趙曉菲 李玉玲

關鍵詞:互聯網+ 背景;學前教育;家園合作模式

家園聯動式的教育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是一種較為新型的教育理念,其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應對互聯網進行有效靈活的利用,并將其作為家園合作共育的載體,進而對家長與幼兒園間的距離進行縮短,促進家校之間更加及時有效的溝通。

一、家園合作共育現存的問題分析

(一)家長所具備的合作共育意識不足

在現階段的學前教育中,家園共育早就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幼兒園和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和重視都是極大的,但具體談論到共育意識,有部分家長還存在疑惑,不知道該如何共育,更不知該如何提高共育的效果。在實際的家園共育過程中,往往是幼兒園積極運用網絡與家長保持聯系與溝通,其目的是為了使幼兒良好教育獲得持續性的保障。但家長的實際反饋情況卻不太好,許多家長未按照教師要求在家中進行相關教育活動的開展,或是并未給予更多重視。這一現象也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即在家園共育中,家長缺少較為正確的認識,對自身在家園共育中應當承擔的責任較為模糊與忽視。

(二)家校育兒方面的理念差異較大

家長因成長經歷、社會閱歷以及工作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其自身的教育觀念與方法與幼兒園以及教師之間,均有著或多或少的差異。在現階段的學前教育中,有一部分家長“小學化”的教育訴求仍然較為強烈,因此,部分家長往往更加關注孩子的知識性內容的學習,將多數精力投入其中而忽略了對幼兒素質方面的培養和提升,再加上缺乏與教師的深入溝通,進而導致家園共育過程中家園兩方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不足,無法將科學合理的育兒理念真正落到實處,家園合作共育的質量和成效也無法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缺乏對家園共育機制的構建

從本質上來講, 家園共育就是一種育人模式,因此,需要有一套相應的育人機制來推動其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如在合作共育的過程中,幼兒園與家長各自職責分別是什么、雙方的銜接該怎么實現、家園間的互動怎么優化、雙方應采取何種教育策略等問題,都需要幼兒園和家長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進行研究和確定。在現階段的家園共育實踐中,相關機制依舊相對缺乏,沒有針對性的家園共育機制和規范,使得整個家園共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得不到提升。

(四)監督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足

“互聯網 +”環境下家園共育模式在監管評價方面尚未得到較多的關注和重視。幼兒園往往只將互聯網用作輔助工具,對幼兒活動照片、視頻、通知等進行推送,而很少對家庭教育指導等相關知識和內容進行分享?;诖?,通過在線交流平臺組織家長進行教育討論和交流,或針對幼兒階段的特點,開展符合幼兒發展需求的主題活動,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在線上家園共育模式中,需要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以促進家園共育質量的提升及效果的轉化。

二、家園合作共育的實踐意義分析

(一)對幼兒個體發展進行更好掌握

教師是教學活動方案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因此,幼兒教師在家園共育的互動之中,通過加強與家長間的交流以及溝通,可以基于幼兒各階段發展水平的不同,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活動方案進行設計,并對巧妙有效的教育方法進行探究和采取,以實現自身教育經驗和水平的豐富和提高。家校合作共育能讓教師對幼兒實際情況進行深入了解,進而對其個體更好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促進幼兒良好感情的發展

幼兒教師和家長是幼兒最熟悉的人,在家園共育的過程中,家長的參與能給幼兒帶來更自由輕松的氛圍。三方在對教學活動進行共同準備、配合的過程中,幼兒會獲得更加愉悅和良好的體驗,尤其是對性格比較內向的幼兒而言,家園共育下的積極互動使其愿意參與其中,并對自身的情緒情感進行展示和分享。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會留下美好印象,進而促進親子關系、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同時也使幼兒情緒的發展更加良好。

(三)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

家園共育發展模式的提出,使家長和幼兒園對學前教育的整體性產生了更正確和深入的認識,進而了解到分割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發展是不利的?;诖?,家長和幼兒園應開展進一步的溝通合作,促進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對教育整體性進行增強,以實現學前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三、“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的主要表現形式闡述

在“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與發展,對“互聯網+ 學前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進行了構建。在該模式之下的學前教育,主要是對多媒體以及互聯網絡技術等進行運用,進而對幼兒展開有效的教學,其對互聯網高效、便捷、全面等優勢和特點進行了結合,使幼兒認知行為、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成長得到了保障。學前教育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其表現形式主要在對幼兒行為習慣、心理素質、思維邏輯等方面的培養中顯現出來?!盎ヂ摼W+”對學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數據存留、數據交互、碎片化時間的運用等。學前教育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進而讓幼兒園與家長間的溝通與交流變得頻繁,幼兒園管理在這一背景下也獲得了全新的思路,進而對幼兒思維邏輯、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促進與培養給予了更多重視。

四、“互聯網+”背景下學前教育家園共育模式創新發展的原則分析

(一)公平性

促進家園共育模式的創新和進一步發展,需要幼兒園與家庭雙方共同付出并互相配合。幼兒園教育條件在當前的差異不算明顯,家庭教育方面卻存在差異。幼兒園在與家庭協同教育時,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將每一個家庭放置在同一條起跑線之上,進而讓不同家庭環境下的幼兒都能對同樣師資隊伍與教學資源進行享受。

(二)開放性

開放性原則指的是共育雙方應進行信息的開放,家長應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觀念,應該意識到家庭也是幼兒教育的主陣地之一,進而承擔起自身的教育責任,而非將其一味推給幼兒園。家長在家庭的幼兒教育過程中,應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運用,并加強與幼兒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進而為幼兒進行良好學習空間與成長條件的創設。而幼兒園應向幼兒家庭進行教育資源的開放與分享,在確保共育雙方共享資源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家園合作共育。

(三)持續性

在“互聯網+”時代,為實現家園共育模式的創新和進一步發展,就應對幼兒園發展現狀以及持續發展的目標等進行結合考慮,做到時刻以幼兒為核心來促進其持續性的進步和成長。社會在“互聯網+”時代正經歷著不斷的變革,因此,幼兒園家園共育的模式也應隨之革新,其持續性的發展特點也基于此體現出來。所以,幼兒園和家長都應對持續性原則這一重要原則進行遵守,以促進家園共育有效性的提升。

五、“互聯網+”時代學前教育家園合作創新模式的構建路徑分析

(一)對家長與教師素質進行提升

在互聯網時代,為實現家園共育更加順利的組織和開展,第一步就應該對家長和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行提升,進而讓雙方對時代發展的趨勢進行了解和認知,從而具有更加先進正確的育兒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家園合作教育開展效果的增強。在教育領域中,教師具備的專業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往往都較強一些,其能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的應用來開展學情教育,從而使家園共育發揮出自身的實際優勢和作用。針對教師,幼兒園應對其開展專業方面的定時培訓,使其對網絡技術、新媒體技術等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認知,進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其進行高效運用,以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作用。而教師自身也應加強學習和鉆研,對微信、QQ 等平臺進行運用,以實現家園共育互動溝通有效性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應將幼兒的情況向家長進行及時反饋,使其通過網絡獲取到幼兒的狀態等,進而對幼兒的在校情況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針對家長而言,幼兒園應在多個網絡平臺上進行育兒先進理念的分享,并利用家長會等場合向家長進行創新教育方式的講授等,使家長自身的素質和理念在互聯網的信息時代下也能實現與時俱進,另外,幼兒家長自身也應加強育兒知識的學習,以促進自身育兒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通過對家長和教師家園共育素質的提升,再加上對網絡技術的應用,幼兒能夠獲得更進一步的全面發展。

(二)構建家園合作的相關系統

幼兒園可以聘請專業的網絡平臺架構程序師,在對幼兒園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綜合考量后,對家園協同合作的網絡系統進行搭建。對這一網絡系統進行創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網絡的教學以及信息交流等功能所具備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出來。幼兒教師在登錄到系統中之后,可以對直播視頻等方式進行運用,進而通過線上的形式對幼兒家庭的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除此之外,家長與幼兒教師也能通過系統被連接在一起,并基于對系統的使用來展開教育信息和資源的交換與分享。家長可以通過系統將幼兒的家庭行為反饋給幼兒教師,而幼兒教師則可以將幼兒的在園狀態與表現傳達給家長,在實現信息互通的基礎上,幼兒教育的后期開展就獲得了可靠有效的數據作為參考。若條件允許,幼兒園則可以對微博、公眾號等渠道進行運用,進而向家長進行家庭教育資源和信息的定期推送,而家長則可以通過對留言板等功能的運用,將家庭教育中的疑惑和問題提出來,進而與幼兒教師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最終實現家園合作共育有效性的進一步提升。

(三)線上線下結合,開展專家講座

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之下,家園之間交流溝通的途徑日益增多?;诖?,幼兒園應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進行更深一步的認知。幼兒園則可以運用線上的方式,開展專家講座,讓家長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進而使幼兒家庭教育的質量得到極大的提升。幼兒教師在與家長開展線上交流時,可以通過圖片或小視頻等方式將幼兒在校情況分享給家長,對家長較為關注的安全問題進行著重回復與解決。此外,教師在群組內也可以對育人方法與經驗進行積極分享,進而幫助家長對幼兒教育中的棘手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在線下,幼兒園可以邀請家長參加“家園交流會”等活動,進而對良好的家園共育氛圍進行構建,讓家長與教師一起對教育幼兒的有效方式進行探討。另外,幼兒園還可以通過“請進請出”的方式,邀請家長在幼兒園內擔任助教的角色,從而實現對家長資源的充分利用,也使親子之間的關系和感情得到進一步深化。此外,幼兒園還可以定期組織開放課、家長會等活動,讓家長對學校與幼兒之間感情的交流起到促進作用,促進良好溝通的開展。家長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之下應從自身做起,對良好的家庭氛圍進行營造,有空就在家陪陪幼兒,進而讓幼兒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意,從而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如家長可以每周末帶孩子出門踏青、野餐等,讓幼兒獲得更多陪伴。這種線上線下的結合模式,共同推進家園合作共育的效果。

(四)對家庭服務途徑進行拓寬

對幼兒而言,健康體魄是取得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但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幼兒的家長都因保育知識的相對缺乏,不知道如何對幼兒進行正確的護理?;诖?,教師可以應用“互聯網+”技術,為幼兒家長進行相關保健知識的分享。教師通過“互聯網+”幼兒家園的共育網站進行相關信息的傳遞,可以結合季節的特點對對應的養護常識進行分享,從而讓幼兒家長進行學習。如幼兒教師可以從幼兒的飲食、活動、服裝等方面入手,為家長推送科學有效的建議以及相關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家長對幼兒教育指南進行學習,隨后可以拋出相關的問題,并讓幼兒家長展開共同的交流和探討,家長還可以將自身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并發布在網站上實現家長之間的共享。幼兒家長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參與,能對幼兒在每一階段需要達到的學習以及發展目標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明確,對幼兒今后的成長做到更科學有效,以實現幼兒的健康成長。另外,教師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組織上組織親子活動,如親子閱讀活動。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幼兒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進行閱讀調查,對幼兒家長閱讀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收集并展開匯總與分析,了解幼兒家長的閱讀傾向及喜好,同時對閱讀書目進行總結,讓家長進行購買并與幼兒展開共同的閱讀。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技和社會的高速發展,教育教學也發生巨大改變。在“互聯網+”時代,幼兒園“家園共育”獲得了更多實現途徑,家長和教師通過網絡能進行更好的配合與相互支持,從而合力促進幼兒進步與全面發展。教師和家長對互聯網的優勢進行利用,進而引領“家園共育”,并對共育模式進行創新和探究,為幼兒進行良好學習、生活環境和氛圍的構建。

猜你喜歡
學前教育背景互聯網+
“新四化”背景下汽車NVH的發展趨勢
《論持久戰》的寫作背景
晚清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背景
淺論五年制師范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管理
論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領藝術
女子中專班級管理共性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