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欺凌對青少年自殺意念的影響及預防策略

2023-07-17 16:15姜曉旻董成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0期
關鍵詞:校園欺凌校園環境

姜曉旻 董成文

摘要:校園環境(包括校園人際關系)是影響青少年自殺意念的重要因素,其中校園欺凌嚴重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誘發其產生自殺意念。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學習的重要場所,如何從校園環境角度預防校園欺凌,減少青少年的自殺意念,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闡述了自殺意念的概念與評估標準,分析了校園欺凌對青少年自殺意念的影響及其原因,并從校園環境出發提出相應的預防策略,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建設和諧學校環境提供借鑒。

關鍵詞:校園欺凌;自殺意念;校園環境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0-0004-04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表明,自殺是10~24歲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1]。以往研究數據顯示,約30. 5%的青少年曾認真考慮過結束自己的生命,2.7%的青少年曾報告有自殺未遂[2-3]。校園欺凌是影響青少年自殺意念的重要因素之一[4-5]。遭受校園欺凌會導致青少年產生抑郁、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長期的負面情緒最終會誘發被欺凌者產生自殺意念。

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而欺凌會打破和諧溫馨的教學環境,影響青少年的成長。由此本文闡述了自殺意念的概念和評估標準,分析了校園欺凌對青少年自殺意念的影響,并提出了預防策略。

一、自殺意念的概念和評估標準

自殺意念是指產生自殺的念頭,但沒有采取實現此目的的外顯行動,具有隱蔽性、廣泛性、偶發性的特點,是自殺未遂和自殺死亡的重要預測指標[6-7]。朱琦、夏慶華、喻彥等[8]研究發現,國內青少年產生自殺意念的概率約為 25%。一項關于國內中學生的 Meta 分析表明,產生自殺意念的青少年嘗試自殺的概率為 4%~32%[9]。

為了及時追蹤青少年的心理變化狀態,避免其自殺、自殘的慘痛后果發生,各學校通常采用自殺意念量表來測查青少年的自殺意念程度。目前,用于評估青少年自殺意念的量表主要源于國外,包括以下四種[10]。

(1)Paykel問卷(Paykel's questionnaire),主要用于評估關于自殺的想法,包括對生命厭倦、死亡愿望、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企圖五個方面的測評。

(2)自殺意念問卷(Suicidal Ideation Questionnaire,SIQ),為7級評分量表,用于評估過去一個月內關于自殺和死亡的具體想法和認知。

(3)自殺行為問卷(Suicidal Behavior Questionnaire,SBQ),用于評估過去和未來自殺意念的強烈程度和采取自殺行為死亡的概率。

(4)貝克自殺意念量表(Beck Scale for Suicide Ideation,BSSI),用于評估具體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和自我遏制力。

二、校園欺凌對青少年自殺意念的影響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凌、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11]。校園欺凌通常包括以下四種情況。

(1)直接的身體欺凌,例如行為攻擊、身體侵犯、盜竊;

(2)直接的言語欺凌,例如威脅、侮辱、謾罵;

(3)間接的關系欺凌,例如孤立、謠言傳播;

(4)網絡欺凌,這是最新的、最容易被忽視的欺凌方式,包括使用社交網絡和其他基于技術的方法,例如網絡評論、手機短信,進行心理攻擊和人身暴力威脅。

遭受校園欺凌會導致青少年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自卑等,嚴重干擾其日常學習和生活[12-13]。在持續性消極情緒的影響下,被欺凌的青少年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不知道如何擺脫當前糟糕的處境,很可能考慮采用“解決不了環境,那就解決自己”的偏激方法處理問題。被欺凌的青少年會構思自殺的具體方式和情景,甚至會將假想付諸行動,造成不可挽回的慘痛后果。此外,一項縱向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被同伴欺凌過的男性在成年后患抑郁癥、產生自殺意念和自殺行為的概率遠高于未遭受校園欺凌的男性,且這種負面影響會持續至中年以后[14]。

三、校園欺凌引發青少年自殺意念的主要原因

雖然社會和教育領域已經意識到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急迫性,教育部也頒發了關于校園欺凌治理的條例,家長、學校、社區等各層面積極呼吁并采取措施預防或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但校園欺凌事件仍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出現這種狀況的可能原因是,青少年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容易被忽視。研究指出,校園欺凌引發青少年自殺意念的現象與青少年的道德意識和自尊水平密切相關[15-17]。

(一)道德意識

被欺凌的青少年一般具有強烈的道德意識和高道德標準,不認同通過辱罵、攻擊等暴力行為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傾向于采用理性、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當意識到無法與欺凌者和平交流時,基于道德標準的自我約束,下意識地排斥并躲避對方。這種退讓使欺凌者誤以為是懦弱和屈服的表現,從而進一步采取更加惡劣的欺凌行為。被欺凌的痛苦現實與堅守道德標準的理念發生碰撞,使被欺凌的青少年內心產生強烈沖擊和矛盾,難以維持內心平衡,也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為了逃避現狀,從而產生了自殺意念。

(二)自尊水平

研究發現,被欺凌的青少年往往自尊水平較低,對現實自我和社會自我的概念認知較差,無法認清自身優點,下意識地貶低或否定自己[18]。在面臨挑戰時,低自尊的青少年認為自己無法勝任職位或完成任務,在與同伴相處時,內心認為自己不受歡迎。長期低自尊導致青少年無法建立健康完善的自我防御體系,在他人冒犯或攻擊自己時,往往會在恐懼和自卑的驅動下放棄掙扎和反抗,被迫接受被欺凌行為。低自尊導致青少年沒有勇氣反抗欺凌者,而被欺凌的遭遇加重了他們對自我的懷疑和貶低,兩者互相影響、長期循環,最終使被欺凌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毫無價值,產生自殺意念。

四、針對校園欺凌的預防策略

引導青少年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勇敢反抗校園欺凌,離不開學校這個主力軍。學??赏ㄟ^提高青少年的反欺凌意識,增強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為他們構建心理支持系統,筑造反欺凌壁壘,提高青少年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源上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一)提高青少年的反欺凌意識

預防校園欺凌,首先需要讓青少年真正認識到校園欺凌的成因和嚴重危害。學??梢蚤_設法治專題講座,讓青少年了解校園欺凌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危害,學會識別校園欺凌,并鼓勵他們從自身做起,拒絕校園欺凌行為;通過每周的早操集會及校園板報、電子屏、大專欄等載體宣傳校園欺凌的危害,加強預防校園欺凌的教育,增加青少年反對校園欺凌的勇氣,從思想意識上預防和杜絕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進行情景模擬或者現場演繹,讓青少年代入角色,真切感受到校園欺凌造成的巨大傷害,引導他們知法、守法、用法,學會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免受其害。

(二)增強青少年的心理“免疫力”

為避免青少年在同伴交往過程中遭受欺凌,當務之急是提高他們的自尊水平,使他們敢于反抗校園不良行為。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思政課、每周班會等開展關于自尊主題的教育活動,使青少年懂得自尊與尊重他人是相互的,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自己,杜絕部分青少年為了獲得同伴的“崇拜”而惡意欺凌他人的現象發生,營造平等和諧的班級氛圍;另一方面,對班級里性格較為內向或自卑的青少年,教師應該給予關懷和幫助,可以通過邀請他們參與班級事務或鼓勵他們參加比賽等方式來激勵他們。例如,教師可以讓他們幫忙收取同學作業、分發試卷,或者推薦他們根據自身優勢參加運動會長跑項目或者參加校園黑板報設計比賽等,讓自尊水平較低的青少年發自內心地感受到自己是被認可和需要的,看到自身的優勢,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增強自信心,勇敢地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往,對于欺凌行為敢于拒絕和反抗。

(三)幫助青少年構建心理支持系統

學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統,讓青少年在遇到困擾時有處訴說,獲得心理疏導和關愛,使身心狀態恢復平衡。首先,學校醫護人員可以建立一個動態心理健康檔案系統,定期對青少年進行人格和情緒的篩查。當發現個別青少年心理狀況異常時,心理教師需要給予及時的心理疏導;其次,針對有嚴重暴力傾向、自殺傾向的青少年,學校需要與家長協商,將其轉介到??漆t院進行診治,同時輔以心理輔導和情感支持,避免其做出或遭受校園欺凌,誘發心理危機事件;最后,學校需要切實關注青少年在成長中面臨的各種困擾,開通多種心理健康服務渠道,例如設立網絡心理輔導專線、建立朋輩互助小組、開設心語信箱等,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服務和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釋放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以防負面情緒不斷積累,最終引發校園欺凌事件。

(四)筑造青少年的反欺凌壁壘

學校除了需要提高青少年的反欺凌意識和自尊水平以外,同時應構建安全的校園環境,讓青少年真正做到“敢說”和“敢做”。首先,學校應該制定和實施明確的反欺凌政策,嚴厲打擊校園欺凌行為。例如,對頻繁霸凌同伴的青少年給予留校察看等重大處分,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學校對欺凌行為的零容忍。其次,采取多方面措施來發現“隱藏”的校園欺凌行為。一方面,學??梢园l布匿名的調查問卷,找出那些平日學生們敢怒不敢言的“惡霸”,給予批評教育[19]。另一方面,學??梢园才疟0不蛑蛋嗬蠋熢诓賵?、廁所、宿舍等地點巡邏,預防在私密角落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最后,學??梢园才沤處熃邮軐I培訓,提高他們發現并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意識及能力,科學處理校園欺凌事件。

校園欺凌打破了青少年學習生活的和諧環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響。被欺凌的青少年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進而誘發自殺意念的產生。學校作為青少年的教育主體,應該承擔起責任,引導青少年形成反欺凌意識,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增強心理“免疫力”,建立完善的青少年心理支持系統,建立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嚴厲打擊校園欺凌行為,構建安全的校園環境,積極有效地預防校園欺凌發生。

參考文獻

[1] Patton G C,Coffey C,Sawyer S M,et al. Global patterns of mortality in young people: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opulation health data[J]. Lancet,2009,374(9693):881-892.

[2]周烴. 城鄉青少年抑郁癥狀及自殺意念的流行病學調查——以湖南省長沙市及岳陽縣為例[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3]董永海,劉蕓,劉磊,等. 中國中學生自殺相關行為報告率的Meta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4,35(4) :532-536.

[4]陳珊珊,何陽,袁夢園,等. 初中生抑郁癥狀在同伴欺凌與自殺意念間的中介作用[J]. 中國學校衛生,2022,43(10):1456-1461.

[5]Jantze R V,Haffne R J,Parze R P,et al. Does parental monitoring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llying and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 and suicidal behavior?A community-based self-report study of adolescents in Germany[J]. BMC Public Health,2015,15(1):583-591.

[6]何兆雄.自殺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7]Ock M K,Borges G,Bromet E J,et al. Cross-nation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suicidal ideation,plans and attempts[J]. Br J Psychiatry,2008,192(2):98-105.

[8]朱琦,夏慶華,喻彥,等. 上海市長寧區初中生自殺意念流行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7,38(11):1637-1640.

[9]申俊賢,王煜. 2009-2018 年中國大陸中學生自殺意念者自殺嘗試發生率的 Meta 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2020,47(12):2206-2210.

[10]張榮榮,董莉. 校園欺凌中旁觀者行為的作用機制[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2):118-128.

[11]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J].中國應急管理,2017(12):15-17.

[12]盧富榮,宋煜靜,劉路培,等. 父母沖突對兒童青少年抑郁情緒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20,18(6):770-776.

[13]Garandeau C F,Lee I A,Salmivalli C. Decreases in the proportion of bullying victims in the classroom:Effects on the adjustment of remaining victi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8,42(1):64-72.

[14]Lemstra M E,Nielsen G,Rogers M R,et al. Risk indicators and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bullying in youth aged 9-15 years[J].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Revue Canadienne De Sante Publique,2012,103(1):9-13.

[15]Lund R,Nielsen K K,Hansen D H,et al. Exposure to bullying at school and depression in adulthood:a study of Danish men born in 1953[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9,19(1):111-116.

[16]范新宇. 自尊、應對方式和初中生校園欺凌的關系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17]陳亞寧. 初中校園欺凌現象的危害及綜合防治策略[J]. 新課程,2022(41):44-45.

[18]陳明慧,符太勝. 關懷教育理論對中小學校園欺凌防治的啟示[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2(24):4-9.

[19]Chan H C,Wong D S W.Traditional schoo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in Chinese societies:Preval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whole-school intervention approach[J].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15,915(11):1359-1789.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

猜你喜歡
校園欺凌校園環境
嚴格落實從業禁止制度 建設平安清朗校園環境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校園環境優化研究
數字化校園環境下學生綜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生態學視角的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研究
社交媒體背景下中學生校園欺凌探析
應立法解決“校園欺凌”難題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專項治理“校園欺凌”
對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的分析與思考
智慧校園環境下移動學習模式與策略研究
智慧校園環境下移動學習模式與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