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學科應上好熱愛黨的革命領袖這堂“大思政課”

2023-07-17 04:23黃元虎
中小學班主任 2023年12期
關鍵詞:大思政課語文教材教學策略

[摘要] 語文學科是實施“大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課程,教師應提高政治站位,準確把握教材“以文化人”的特點,引導學生感悟革命領袖形象,上好熱愛黨的革命領袖這堂“大思政課”,讓熱愛黨的教育入腦入心。研究分析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出現的黨的革命領袖形象,其育人價值具有全面性,呈現內容具有進階性,個性特征具有多維性,塑造方法具有典型性,在此基礎上提出背景拓展、情境體驗、細節感悟、學段融通、撫今追昔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 革命領袖;大思政課;語文教材;形象梳理;教學策略

語文學科是實施“大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課程。2021年9月,國家教材委員會制定并印發的《“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指出:小學階段,語文是融入“黨的領導”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教師應準確把握語文教材“以文化人”的特點,引導學生“熱愛黨的領袖,擁護黨的領導,傳承革命精神,樹立崇高理想”?!邦I袖是人類進行社會活動的產物,是組織群眾實現既定目標的領導者。無產階級的革命領袖是在人類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先進的無產階級依靠自己的政治組織,前仆后繼進行反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封建主義及一切反動勢力的斗爭中涌現出來的?!闭Z文教師如何提高政治站位,依據學科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感悟革命領袖形象,上好熱愛黨的革命領袖這堂“大思政課”,從而讓熱愛黨的教育入腦入心?筆者試對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黨的革命領袖形象進行梳理與分析,并提出教學策略。

一、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黨的革命領袖形象梳理

筆者查閱最新版統編小學語文1-6年級共12冊教材,從年級、冊次、所屬板塊、篇目、革命領袖、人物插圖這6個方面,進行梳理,形成如下表的結果:

從數量來看,教材中出現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共4位黨的革命領袖。從頻次來看,毛澤東出現最多,達11次;周恩來出現了5次;朱德和鄧小平各出現了2次。從年級來看,除了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出現了辛亥革命的領袖、偉大的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其他年級都出現了黨的革命領袖形象,體現了覆蓋面的廣泛性,領袖形象伴隨學生成長。4位黨的革命領袖在第一學段全部出現,能夠在低年級學生的心靈中播下熱愛領袖的種子。黨的革命領袖出現人次最多的是六年級,4位領袖再次全部出現,其中毛澤東和朱德同時出現在課文和插圖中,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均出現在《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閱讀材料”中,體現了革命領袖在風云激蕩的百年歷史篇章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全體黨員,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繪就了人類歷史上波瀾壯闊的壯美畫卷。從所屬板塊來看,包含革命領袖的文章以精讀為主,略讀課文、綜合性學習“閱讀材料”、語文園地、閱讀鏈接、課后習題也有,這樣的設置有利于學生在不同學習活動、學習方式中感悟領袖形象。從呈現方式來看,既有通過革命領袖為人物的選文直接塑造形象,也有通過革命領袖的作品、名言等間接表現形象,從而有利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形成對領袖形象的認識。從人物插圖來看,4位黨的革命領袖都有相應的配圖出現,有利于學生拉近與領袖的心理距離,感知領袖形象,走進領袖內心。

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黨的革命領袖形象分析

(一)革命領袖形象的育人價值具有全面性

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輩浴血奮戰、艱苦奮斗換來的,激發對革命領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教材是對學生影響最為深遠的文本,是對學生實施熱愛黨的革命領袖教育最重要的載體。從德育價值來看,革命領袖形象有利于培塑學生英勇、堅毅、奉獻、仁愛等優秀道德品質,特別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道德實踐能力。如《難忘的潑水節》一課中周恩來總理與傣族人民共度潑水節,體驗民族文化,推進民族團結。學生受周總理影響,在日常生活中能學會與少數民族學生和諧相處,以實際行動為民族團結貢獻力量。從智育價值來看,學生能夠借助有關領袖形象的課文學習,把握革命奮斗的艱辛歷程,提升文化素養。如《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閱讀材料”——《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長街送總理》《春天的故事》,分別展示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在不同時期一心為國、全心為民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有利于學生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百年歷史貢獻,增強文化自信。從體育價值來看,教材中的革命領袖身體力行,與戰士們同甘共苦,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增強體質,保持身心健康,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等課文。從美育價值來看,革命領袖形象有利于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傳承民族文化的審美心理,提升審美素養。如《毛主席在花山》中毛主席與人民群眾相處的點點滴滴表現出一種樸素美,《鄧小平爺爺植樹》通過鄧小平植樹過程的描寫表現出保護生態的自然美。從勞動教育價值來看,革命領袖形象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形成勞動素養。如《朱德的扁擔》中朱德為了革命日理萬機,仍然帶領戰士們不怕山高路陡挑糧上山,朱德的革命領袖形象有利于培養學生“人人要勞動、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

(二)革命領袖形象的呈現內容具有進階性

從課文內容表現的黨的革命領袖形象來看,第一學段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鄧小平爺爺植樹》展現了領袖關心群眾、同甘共苦、與民同樂、平易近人的可親形象,有利于讓領袖走進低年級學生心靈;第二學段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千年圓夢在今朝》展現了領袖志存高遠的革命理想、高瞻遠矚的革命眼光、異于常人的革命智慧,讓領袖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由可親變得更加可敬、更加高大;第三學段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開國大典》和《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中的“閱讀材料”展現了領袖深愛子女的常人情懷、克己奉公的革命胸襟和繼往開來的革命功勛,讓領袖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更加全面、更加豐富。這樣的內容編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呈現出不斷上升的進階性。

(三)革命領袖形象的個性特征具有多維性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黨的革命領袖形象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特征,在不同課文、不同事件中體現各自的個性特征,呈現出多維性。從不同領袖來看,有信念執著、理想遠大的立志形象,有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自強形象,有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奉獻形象,有堅持奮斗、破舊立新的進取形象等。從同一領袖來看,選文不同,個性特征也不盡相同,以毛澤東為例: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中,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青山處處埋忠骨》中,他既有作為父親的常人情感,又有作為領袖的超人胸懷;在《毛主席在花山》中,他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在《千年夢圓在今朝》中,他在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后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體現了高瞻遠矚的革命眼光和異于常人的革命智慧;在《開國大典》中,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國旗和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側面表現了他為建立新中國立下了偉大功勛。

(四)革命領袖形象的塑造方法具有典型性

事件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關于革命領袖形象的塑造,從課文選取的事件來看,一方面,有“大處著眼”,如開國大典、抗美援朝、衛星上天、改革開放等重大歷史事件,表現革命領袖的遠見卓識和歷史功績;另一方面,也有“小處入手”,如挖井取水、下山挑糧、共度佳節、親手植樹等日常生活“小事”,展現革命領袖親民愛民、為民服務的形象特征。如此選材,既讓學生感悟到革命領袖是高大偉岸的,又讓學生體會到革命領袖是和藹可親的。從具體方法來看,既有概要介紹、關鍵決策的整體描寫,又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細節描寫。從寫作體裁來看,以通訊報道、人物傳記、敘事散文為主,如《開國大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十里長街送總理》等,也有少量詩歌,如《春天的故事》。

三、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黨的革命領袖形象的教學策略

(一)情境體驗策略

在情境中學語文,學生能夠增強對形象的體驗,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積淀語文素養。教學有關黨的革命領袖的課文時,教師應將學生引入文本所描繪的情境之中,激發情感,啟迪思維,引導學生與文本中的革命領袖展開對話,體驗革命領袖的所思所想,從而有利于深入感悟革命領袖的內在情懷。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為了解決沙洲壩村吃水難問題,毛主席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鄉親們通過井邊立碑飲水思源,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故事生動體現了毛主席愛民親民、全心為民的革命情懷。課文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距離遙遠,一年級學生往往對毛主席知之甚少,難以形成情感共鳴。教學時,教師以簡單有趣的童謠創設情境:“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本o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展開想象:“沙洲壩人民沒有水……”這樣,就能產生移情效應,學生心懷無水的“苦悶”、有水的“渴望”,從而實現入情、入境。當學生讀到“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時,教師創設勞動場景,讓學生化身為正在挖井的毛主席及小戰士,以此展開情境對話,感悟他們心懷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毛主席,您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小戰士,你的肩膀上磨起了水泡,快停下來吧!”此時,教師再誦讀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边@樣,前后兩首民謠形成鮮明對比,將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當讀到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補白:“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做哪些事?”由此,學生將生活經驗遷移到閱讀中來,從挑水的伯伯、洗衣的婦女、來往的行人等不同人物角度,交流這口井帶來的生活便利,從內心升騰出對毛主席的感恩之情,從而讓“吃水不忘挖井人”從課文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使學生情感與課文情感形成共鳴。

(二)背景拓展策略

教材中黨的革命領袖,大多成長于革命戰爭年代。特殊的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孕育了他們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定的革命信仰、矢志不渝的革命行動等領袖氣質。這些課文涉及的內容大多年代久遠,容易造成學生的認知障礙。因此,教師有必要適度拓展背景資料,引導學生跨越閱讀障礙,深入理解內容,抵達文本深處,深刻感悟革命領袖形象。

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中,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國人在租界遭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體會到伯父所說“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感悟周恩來立志的緣由:第一步,以讀代講,感悟疑惑中的思索。初到奉天,伯父告誡他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不能隨便去。這里,教師著力指導學生讀出語氣的變化——伯父告誡的話語引起周恩來的關注,緊接著是不解和追問——“被外國人占據?為什么呢?”最后在疑惑中陷入了沉思——“‘中華不振四個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卻讓他難以忘懷”。第二步,結合資料,體驗親歷時的沖擊。周恩來親歷中國人遭受欺凌,真正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這正是他立下大志的直接觸發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簡要說說當時的社會大事,如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及人民生活困苦飽受欺凌等現狀,再想象課文中的情景:那位婦女怎樣哭訴?中國巡警為什么不但不為中國人撐腰,反而訓斥中國人?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么?為什么中國人看到同胞受欺卻敢怒不敢言?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辨,學生就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體會到周恩來心靈受到的強烈沖擊,深刻理解“中華不振”的含義。第三步,前后貫通,探究對話中的立志。教師引導學生揣摩周恩來從靜思到立志的心路歷程:修身課上,師生圍繞“為什么讀書”展開對話,他“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老師點名時,他“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由此可見,前有伯父“中華不振”的嘆惜之語,后有婦女遭受欺凌的悲痛之景,現有老師為何讀書的嚴肅之問,周恩來絕非一時沖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才立下鴻鵠之志。教師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探究:同學們都是為了自己及家人的需求而讀書,而周恩來將個人學習與民族振興相互關聯,是真正心懷祖國的遠大抱負。第四步,借助詩文,領會立志后的篤行。教師組織誦讀周恩來的詩《大江歌罷掉頭東》,感悟他將鴻鵠之志轉化為實踐行動——學習更多知識,尋求救國之路,正所謂“邃密群科濟世窮”。

(三)細節感悟策略

細節是指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富有特色的細小環節,是小說、記敘文情節的基本構成單位。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形象。黨的革命領袖的崇高精神,往往體現在他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細節中。教師應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言談舉止的細節,感悟革命領袖的形象。

如《朱德的扁擔》一課中,為了粉碎敵人圍攻根據地,需要備足糧食,朱德同志帶領戰士們不怕山高路陡挑糧上山,表現了他以身作則、與大家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揣摩挑糧食、找扁擔、寫名字這些細節,感悟朱德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白天,他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一塊兒爬山”,可見他完全將自己當作普通戰士,“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糧食”再現挑糧的畫面。與戰士們不同的是,夜晚時朱德又轉換至軍長的角色,研究跟敵人打仗的策略。戰士們看到朱德同志夜以繼日,十分辛苦,所以藏起他的扁擔。朱德同志又找來一根扁擔并寫上“朱德的扁擔”,是因為他想告訴戰士們這根扁擔是他專用的,任何人都不能拿走。他完全理解戰士們的苦心與深情,擔心這根扁擔還會“失蹤”,以此告訴戰士們不要再藏他的扁擔了,同時表明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堅定決心。

(四)學段融通策略

一直以來,關于黨的革命領袖的課文,教師習慣于一課一課地教,普遍存在彼此之間割裂的現象。這樣的教學往往導致學生對革命領袖形象的認知單一化和淺表化。因此,教師有必要打開學段之間的綠色通道,形成不同課文、不同領袖、不同主題之間的教學融通。

學段融通策略,可以運用于小學階段第一、二、三學段之間,也可以運用于中、小學段之間。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青山處處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開國大典》等不同學段課文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我眼中的毛主席”為主題,結合課外閱讀、觀看影視劇等,加上自身的理解,撰寫黨的革命領袖研究報告。這樣的習作,能夠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發起思維挑戰,引導深入探究,形成對革命領袖形象更為全面、更為深入的個性化感悟,有利于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再如,二年級《朱德的扁擔》一課中朱德夜晚研究作戰策略,白天堅持挑糧上山,與戰士們同甘共苦。八年級《回憶我的母親》一課通過朱德母親形象的塑造,側面烘托出母親對朱德影響深遠,朱德同志的價值觀形成與革命實踐深受其感染?!痘貞浳业哪赣H》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朱德的扁擔》中朱德不辭勞苦、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原因。因此,初中教師應熟悉小學內容,準確把握不同學段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小學教師可以借助《回憶我的母親》中的背景知識,適度拓展,引導學生認識到黨的革命領袖扎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從而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撫今追昔策略

時代需要領袖,領袖推動時代。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無論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還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黨的革命領袖總是能夠順應時代發展,初心不改,繼往開來,盡己所能做出卓越貢獻。在教學與黨的革命領袖有關課文時,教師應具備歷史發展的眼光,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開闊學習視野,撫今追昔,感悟革命領袖在特定歷史時期做出的偉大功勛。

《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講述了83歲高齡的鄧小平同志在北京天壇公園親手植樹的情景。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撫今追昔的策略,從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感悟鄧小平作為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倡導者、帶頭人的形象:一是親力親為的植樹熱情,80年代是改革開放初期,60歲以上敬稱為“高齡”,鄧小平同志早已過了義務植樹年齡,繁忙之余,他仍然堅持植樹,“額頭已經布滿汗珠,仍不肯休息”,所以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二是一絲不茍的植樹態度,從“精心地挑選”“小心地移入”“揮鍬填了幾鍬土”“仔細看看”體會他植樹的認真與執著,他不僅是在栽樹,更是在播下一份心愿;他覺得樹不是很筆直,連說兩聲“不行,不行!”體會其一絲不茍的作風。三是造福人民的植樹精神,“今天,鄧小平爺爺親手栽種的柏樹已經長大了,成了天壇公園一處美麗的風景?!边@句話看似平淡,實則意義深遠。從表面看,是指鄧小平親手種下的柏樹早已枝繁葉茂,綠意盎然,成了天壇公園“美麗的風景”;從深處看,由“今天”想到“過去”,由“過去”想到“未來”,這“美麗的風景”更是指通過鄧小平同志的積極倡導,人們明白了植樹造林是綠化祖國、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植樹精神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片“美麗的風景”。在此基礎上,教師適度拓展:鄧小平爺爺建議將我國植樹節定在3月12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驅者、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當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與鄧小平爺爺倡導植樹造林,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學生深入感悟了鄧小平爺爺繼往開來、造福人民的偉大功勛。

黨的革命領袖肩負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在小學語文課程中實施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學賦予教材生命的活力。語文學科開展熱愛黨的革命領袖“大思政課”教學,教師應充分把握教材“以文化人”的特點,忌簡單說教,重有機滲透,多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感悟領袖形象,傳承領袖精神,從而培育對黨的美好情感,為培養熱愛黨、擁護黨、忠誠黨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類)一等獎項目“價值立德的‘活動—體驗型小學‘大思政教學33年探索”和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走向主體發展的活動體驗型‘大思政教學探索”(培育與推廣項目,編號:2022JSQZ021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汪亭友.列寧是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卓越典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04).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3]黃元虎.統編語文教材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形象梳理及教學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21(06).

猜你喜歡
大思政課語文教材教學策略
走進社會大課堂,善用“大思政課”
正確把握善用“大思政課”的精神實質
“大思政課”的理論要義與實踐導向
高?!按笏颊n”格局下舞蹈課堂與思政內容融合的思考與探究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論語文教材中古典詩文吟誦教學方法
語文教材中尋找口語訓練的契機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