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依據、機制與場景

2023-07-18 08:41曹志強
檔案與建設 2023年5期
關鍵詞:集體記憶消解身份認同

曹志強

摘 要:為更好地治理群體認同危機與“消極群體”問題,需要合理利用檔案的群體認同消解功能。檔案的屬性決定了檔案具有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可能性,原始記錄性能夠去偽存真,揭露群體真相;記憶屬性能夠開拓視野,展示群體全貌;媒介屬性能夠寄宿話語,影響群體認知。文章從檔案實踐引發情感波動、檔案查證啟動認同消解、認同消解聯結認同重塑三方面提出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機制,在此基礎上以受難者群體認同、外來者群體認同、“迷?!比后w認同為例,總結檔案作用消極型群體認同消解的場景。

關鍵詞:消解;群體認同;身份認同;集體記憶

分類號:G270

The Basis, Mechanism and Scenario of Archives in Resolving Group Identity

Cao Zhiqiang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manage the crisis of group identity and the problem of "negative group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rational use of the function of archives in resolving group identity. The attributes of archives determine the possibility of group identity resolution, and the original recording feature of archives can eliminate falsehood and reveal the true information of the group. Memory attributes can broaden the horizons and showcase the full picture of a group. Media attributes can host discourses and influence group cognition. The article further proposes the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archives in group identity resolution from three aspects: emotional fluctuations caused by archival practice, initiation of identity resolution through archival verification, and reshaping of identity resolution and connection.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cenarios of negative group identity resolution caused by archival effects, by taking the identity of victims, outsiders, and"confused" groups as examples.

Keywords: Resolve; Group Identity; Identity; Collective Memory

信息化、全球化帶來的群體認同危機問題促使學界關注檔案與群體認同之間的關系。在認同研究范式下,學者們普遍認可檔案在應對群體認同危機時發揮的重要治理作用。[1]當前研究通過“檔案—記憶—認同”的邏輯結構推導檔案之于群體認同的價值[2]以及基于檔案功能視角探討檔案對群體認同的建構與重塑作用[3-5]。但也有學者指出,過分強調檔案的群體認同建構與強化作用“可能消解、抹去與隱藏個體差異”[6],“應整體性地看待檔案影響群體認同效力,關注檔案消解群體成員身份認同的現實需要與可能”[7]。檔案之于群體認同作用的完整面貌究竟如何?檔案又是否具有群體認同消解功能?這些問題值得學界深入探討。

現實社會中存在著一類“消極群體”,其群體成員并非通過積極地比較“我群”與“他群”而獲得群體歸屬感與自豪感,而是在差別化對待、污名化、道德綁架等因素干擾下被迫形成了一種消極型群體認同,如災難或戰爭帶來的受難者群體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外來人員群體認同等。這種消極型群體認同危害群體成員身心健康,不利于國家與社會長治久安,群體成員需要并渴望擺脫、消解消極群體身份與群體認同,若檔案確實具備消解群體認同功能,在應對消極型群體認同問題中又能有何作為?具體實現路徑為何?這需要檔案學界與業界給予更多關注與思考。

為此,本文選取“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這一研究視角,試圖通過挖掘檔案屬性與群體認同消解之間的聯系,分析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利用檔案以實現消極型群體認同消解的場景。

1 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含義

心理學領域中的群體認同常被定義為個體對自我和所歸屬群體的認知和所伴隨的情感體驗,以及對行為模式進行整合的心理歷程。[8]社會學研究中,群體認同則被用來指稱來自于集體成員共同的旨趣、經歷以及穩定團結,是作為不同的社會運動參與者在相互之間的作用過程中而產生的。[9]檔案學領域也基本沿用以上兩門學科界定群體認同的思路,但主要借鑒的是其中有關群體認同形成、強化的思想理論。理解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含義,則首先需明晰群體認同為何會被消解。

王明珂認為,群體通過集體想象、記憶及相信大家有共同的“血緣”關系來凝聚群體,并以此維護群體資源,明確群體邊界。[10]群體認同正是基于這種“血緣”關系才得以建構、發展,而所謂“血緣”則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先賦性的血緣、出身、人種、膚色等;二是后天性的興趣愛好、人生境遇、志向抱負等。這兩種“血緣”關系作為一種客觀實在能被個體深切感知,又能在情感力量的催化作用下被個體以身份的形式所內化,而群體認同被消解則源于個體對于這種身份認知的脆弱性與易變性。阿爾弗雷德·格羅塞(Alfred Grosser)就認為,所有的身份都可以改變,特別是當身份是根據類別和群體來界定的時候。[11]個體依靠與群體的聯系來確立自身身份,也就意味著群體一旦遭受來自內部或外部的沖擊,特別是有關個體與群體顛覆性信息、記憶的沖擊時,個體對于“身份”的認知也將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檔案因其具備的原始記錄性、記憶屬性與媒介屬性,是個體與群體顛覆性信息、記憶的重要載體。當個體在有意或無意間接觸檔案中記載的有關個體與群體顛覆性信息、記憶后,通過自身情感力量引導則可能啟動或加劇這種分崩離析的過程,即檔案作用于群體認同消解。

2 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依據

建構成型的群體認同并非如想象中一般脆弱,反而在群體實踐過程中,群體認同總體上是呈不斷累積的態勢。個體對所屬群體歸屬感越強,就越不容易受到與群體意見相左的傳播內容影響[12],群體認同也越難以消解。檔案何以作用群體認同消解,其答案就蘊藏在檔案的屬性中。

2.1 原始記錄性:去偽存真,揭露群體真相

美國心理學家亨利·泰弗爾(Henri Tajfel)與約翰·特納(John Turner)提出的社會認同理論將社會認同的建構分為類別化、認同以及比較三個階段,群體認同的建構同樣要經歷以上三個步驟。前兩步是個體通過觀察、研究、考證群體形象,進而從情感上使自身符合群體特性并融入其中,而群體形象真實與否則對建構起來的群體認同穩定性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檔案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使得檔案區別于其他類型文獻而擁有獨特的憑證價值,這也意味著檔案中可能記錄了不同于個體以往認知的群體真實信息。個體借助檔案則能揭開群體真實面貌,正確認識到自我的真實身份,從而顛覆固有的群體印象。

2.2 記憶屬性:開拓視野,展示群體全貌

如果說借助檔案的原始記錄性可以幫助個體了解自我與群體的真相,那么檔案的記憶屬性則提供了認知群體全貌的可能。無論是個體記憶,還是集體記憶,雖然帶有較濃厚的主觀色彩,但并不影響其作為一種社會建構而蘊含的能量。在缺乏事實依據的場合,記憶也能成為追溯歷史、尋求認同的重要手段。

個體記憶憑借日記、圖像等形式得以保存,集體記憶同樣需要書寫記錄、照片等手段得以延續。[13]檔案作為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之一,將群體成員生理意義上的記憶客化為群體意義上共享的信息、文本,并被他人感知、建構。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認為集體記憶是具有身份認同的群體,有意或無意地對過去的、被賦予獨特性經歷的回憶及其總和,而群體認同則是通過對這些過往的情感整合而成。[14]群體認同蘊藏于群體記憶的生產、消費、轉移等過程中,透過群體記憶的固化記錄——檔案,個體不再受自身視野局限,能夠感知此前從未接觸過的記憶,了解全面且多維的群體面貌。同時在外界因素影響下,個體開始對內化的集體記憶進行二次加工,并不斷尋求與群體相關的其他記憶,群體形象也愈加立體、飽滿。而當個體通過檔案發現過去對群體的認知過于片面且不符合自身理想中的群體形象時,便會引發是否歸屬該群體的疑思。

2.3 媒介屬性:寄宿話語,影響群體認知

權力與檔案互相建構,互為條件,又互為結果。[15]檔案既是權力的產物,更是話語的聚集體。在米歇爾·??拢∕ichel Foucault)的話語論中,所有知識都是隱藏在話語實踐背后權力和知識的共謀。[16]因此檔案不僅僅是權力、知識的媒介,同時也是話語實踐的媒介。檔案的群體認同消解功能也因這種話語媒介屬性而被發揮到極致。

群體認同作為個體的情感建構行為,不可避免會受到社會主流話語影響,在其形成、鞏固、流轉以及消解過程中,始終都被話語所規范、約束、校正。話語一旦在檔案的形成、保存過程中得到實踐,便會造成部分敘事被特權化,而其他的敘事則被邊緣化。[17]這種檔案話語實踐對群體認同的控制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群體認同的生產,即什么樣的群體、群體的哪些事項可以被記錄并保存;二是群體認同的延續,即群體以何種形式被記錄,以何種手段被保存,保存的期限如何;三是群體認同的再生產,即符合何種條件、通過哪些手續才能利用群體檔案。

3 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機制

基于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含義、依據以及接觸、利用檔案對個體心境、行為潛在的影響,本文從檔案實踐引發情感波動、檔案查證啟動認同消解、認同消解聯結認同重塑三方面提出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實現機制。

3.1 檔案實踐引發情感波動:檔案實踐激活個體情感,為群體認同消解提供契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形容自己的猶太群體認同中“有許多隱隱約約的情緒力量,越強烈便越難用文字表達”[18]。正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卻又能夠深深被個體所感知的情感力量,引導著個體認知、建構并維系群體認同,而一旦這種情感不再堅定,群體認同消解便成為可能。

促使個體對于群體情感產生變化的因素很多,檔案實踐則是其中之一。從馬克思主義物質觀出發,群體認同可以看作是個體基于群體客觀事實(血緣、種族、膚色、興趣愛好等)的主觀性建構產物,因此群體認同的穩定程度更多依賴于群體客觀事實與個體主觀情感的平行性。檔案作為原始記錄物,承載著群體真實面貌。檔案展覽、檔案編研開發等檔案實踐,使得大量有關群體形成、發展與變遷等信息與記憶得以公之于眾,其本質就是個體對“檔案中的內容和符號在情感上的碰觸以及深層意義的再挖掘”[19]。其中不乏進一步提升“我群”認同感的信息、記憶,但顛覆群體印象、挑戰群體團結的信息與記憶同樣可能存在。這也正是激活個體對當下自身與群體同一性存在與否的質疑、恐懼等情感的導火索。

3.2 檔案查證啟動認同消解:情感累積促成檔案查證,使群體認同消解正式運轉

嚴格來說,上述檔案實踐對個體的影響還不足以消解其群體認同,至多是激起情感變化從而引發了一種內心的反抗,即對威脅群體認同感穩定性因素的抗拒,但正是這種反抗所伴隨的群體認同維護行動,能夠啟動群體認同消解。

一旦群體認同面臨威脅,個體會本能地尋求一切可為自身與群體聯系正當性正名的途徑,檔案查證行動便是重要手段之一,因為“檔案是固化群體意志和情感最直接的載體,可以重構群體認同、重塑群體自信心和自豪感”[20]。對自身群體歸屬感、認同感的“愛”與對挑戰群體認同檔案的“恨”越強烈,付諸實踐的檔案查證行動便會越頻繁。然而正如前文所述,檔案中可能暗藏不為人知的群體全貌與真相,當記錄的群體事實與記憶不斷層疊,最終超越了個體以往對于群體的片面認知時,群體認同的消解過程便正式開始運轉。在檔案查證過程中,受接觸到檔案的種類、數量、來源、完整度等因素影響,個體開始切斷自身與群體的聯系,與群體劃清界限,此時個體便不再具備群體認同;倘若個體進一步表現出對群體的厭惡、反感,且徹底摒棄群體存在的合理性,個體甚至將否定群體。

3.3 認同消解聯結認同重塑:檔案實踐銜接消解與建構,助力群體認同重新定向

在認同理論分析框架中,當個體經歷上述兩個環節后呈現出與群體的“血緣”聯系被剝離、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被清除殆盡的狀態時,群體認同消解便已完成。但在現實情境中,完整的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過程并非止步于此。對于個體而言,一個群體意義的消逝代表著另一個群體意義的萌芽,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也意味著檔案助力建構新群體認同的開始。換言之,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并不是以先前群體認同的完全清除作為其終極目標,而是繼續發揮著群體認同重新定向的功能,進而建構、鞏固、強化新群體認同。

按照群體認同積極性與否,可從積極型群體認同、消極型群體認同兩方面討論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與重構的關聯。所謂積極型群體認同,是指個體通過自發地、主動地、樂意地比較我群與他群,主動建構起的滿足式認同;消極型群體認同則如前文所述,是個體被迫地、被動地、不情愿地將自身歸入某一特定群體而形成的厭惡式群體認同。消極型群體認同的消解,意味著在之前接觸到的檔案實踐以及檔案查證行動中,已經得到了可幫助其擺脫舊消極型群體認同的關鍵性檔案,否則消極型群體認同也不會消解,這些檔案也因此能夠助力個體建構新群體認同。但積極型群體認同之所以能被消解,僅僅是因為個體通過檔案掌握了顛覆以往群體認知的信息,這些檔案還不足以引導其建構一個嶄新的群體認同。此時的個體深陷舊積極型群體認同消解后的迷茫、空虛當中,需要通過更多的檔案實踐與查證來尋找新群體認同建構的方向。

4 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場景

分析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依據、機制,辯證地看待檔案的群體認同消解功能,可在當下消極型群體認同泛濫問題解決方面提供助力。筆者以三種典型“消極群體”為例,闡述合理利用檔案實現消極型群體認同消解的場景。

4.1 消解創傷記憶支配下的受難者群體認同

創傷記憶指的是對生活中所遭遇嚴重傷害性事件的記憶[21],即天災與人禍在個體意識中留下的無法磨滅的痕跡。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留在戰爭幸存者心中的創傷記憶始終揮之不去。以“慰安婦”群體為例,日軍凌辱的創傷記憶使得其將自身歸為“不潔”的受難者群體,對于群體的負面認同始終折磨著當事人,其中內心強大的人敢于揭露施暴者的惡行,也有人恥于提到這段經歷,選擇將這段悲慘過去埋藏心中。在宏大敘事框架下,二戰期間形成的檔案常常被用來描繪戰爭慘烈、侵略者暴行以及人民苦痛,對于后世可起到警醒作用,但對于戰爭受害者,每每觀看此類檔案展,都會回憶起被侵略者凌辱的場景,負面的戰爭受害者群體認同也因此不斷被強化。

慘痛的過去已被國家與人民永遠記憶,侵略者的罪惡也將得到清算,作為無辜的受害者群體不應再被戰爭帶來的傷痛所繼續折磨。因此,檔案實踐應以淡化、削弱擁有創傷記憶的受難者群體認同為重要責任之一。以二戰受難者群體為例,今后檔案展覽等活動,除了展出記載侵略者暴行以及人民苦痛記憶的檔案,還應重點展示受害者在戰爭結束后被社會正常接納、歌頌其寧死不屈事跡的檔案。同時也應圍繞戰爭審判文書、戰犯懺悔日記與視頻、戰犯后代前往中國替祖輩謝罪的記錄、戰爭受害者被國家慰問安撫并參與戰后社會重建,以及在新中國建設期間做出的杰出貢獻等角度開展專題檔案開發利用工作。雖然這一系列做法無法改變受難者的身份,難以徹底消解受難者的負面群體認同,但卻能為其從自卑感中實現自我救贖提供契機。

4.2 消解經濟發展不平衡招致的外來者群體認同

農民工群體在我國一直被認為是典型的弱勢群體。農民工群體由于屬于外來務工人員,現實生活中也游離于本地居民群體之外,久而久之便將自身歸類為外來人員群體,并不斷在生活水平、經濟收入、幸福感等方面將我群與當地居民群體進行自我貶低式區分,從而加深外來人員群體的認同感,至此不但未能增強自尊,反而自卑感愈發強烈。在檔案學界,農民工建檔問題多次被提及,2014年國務院也曾要求為農民工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政府部門也有所實踐,如2016年鄭州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啟動的困難職工(農民工)建檔幫扶工作。

開展農民工建檔工作,出發點是為了幫助農民工群體維護自身利益,提升農民工群體城市歸屬感。然而若只是單純地記錄農民工群體的來歷、意圖、去向等信息,反而會加深農民工的外來務工人員群體認同;因為與本地居民具有差異性,所以才會給予專屬檔案。況且同樣在宏大敘事框架下,農民工檔案將會被后世傳頌為檔案制度優勢的產物,而其背后隱藏的農民工群體融入城市的努力、被排斥于城市文明之外的辛酸、自身揮之不去的“外來務工人員群體認同”等卻很難被知曉。因此,農民工群體的建檔工作應以消解農民工的外來人員群體認同為首要前提。首先在思想上避免“弱勢群體特殊優待”的思維,而應將農民工建檔工作融入社區日常網格管理當中,化特殊為普通,在常態化、一體化管理中阻止外來人員群體認同的不斷加強;其次還應該積極利用宣傳端口,將記錄農民工群體對城市建設貢獻的檔案與本地居民、海外友人貢獻檔案進行合并編研開發,制作成檔案宣傳冊,或以宣講材料的形式向農民工群體宣傳,幫助農民工群體減輕陌生感、被排斥感,實現外來人員群體認同的消解,最終增強國家發展主人公、城市建設貢獻者等積極型群體認同。

4.3 消解全球化浪潮裹挾下的“迷?!比后w認同

全球化進程加快不僅消解傳統群體的歸屬感、認同感,從而引發群體認同危機,同時還在無形中凝聚起一股新興群體,制造出了一種“迷?!比后w認同。諸如國外各類環境保護群體、性少數群體等亞文化群體,表面看來訴求合理且群體內部較為團結,但其中存在不少披著“華麗”普世價值觀外衣、受政治操弄與資本控制的“鷹犬”,其群體成員或心懷鬼胎追求經濟利益,或隨波逐流依附話語權威,而其群體實踐又在“通過媒體網絡構筑起現實虛擬情境的同時開始支配認同”[22]?;诖瞬粌H個體無法在群體中獲得明確定位,且個體間也難以建立深厚聯系,從而群體成員在缺乏群體歸屬感的情況下被誘引形成了情感根基不穩的“迷?!比后w認同。以環境保護群體為例,在西方世界對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等問題的強大話語宣傳“恫嚇”下,人們輕易地就將自身歸類為“破壞地球環境的元兇”這一群體當中,群體內任何違背環境保護意志的行為都會被視為異類,加以口誅筆伐。事實上,造成環境問題并非所有人的過錯,但所有人卻被強行與“破壞環境群體”所綁定,群體成員甚至不清楚環境問題的主要來源、環境保護的最終目的,彼此間也未能建立深厚的“血緣”關系,只是盲目地重復群體共同的口號、行動。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指出,新時期要提升檔案治理效能,更好發揮檔案在服務國家治理方面的獨特作用。放任“迷?!比后w認同在我國人民內部滋生,不利于國家與社會長治久安,因此檔案事業參與社會現代化治理應以消解“迷?!比后w認同為重要目標。同樣以消解“迷?!钡沫h境破壞者群體認同為例,其基本思路在于將記載全球性環境問題來龍去脈與國家近年來環境問題專項整治行動的文字、圖片、音像檔案組合成完整的鏈條,通過線下宣講、展覽與線上網站、社交媒體向公眾展示,緩解群體成員焦慮。具體而言,一方面可梳理出記載全球變暖等問題起源及發展過程的檔案,通過檔案編研作品陳列、檔案網站公布、社交媒體宣傳等形式,幫助國內“迷?!比后w了解事實真相;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全球尋求檔案實踐合作,重點開發出一批以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近些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防治、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等領域合作形成的檔案,以及為節能減排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檔案為主的檔案精品,或通過聯合辦展,或通過視頻制作等形式向海外推廣,為全球范圍內“迷?!比后w認同消解提供中國智慧。

5 結 語

檔案之于群體認同具有雙重作用,既能憑借承載的證據與記憶塑造、延續群體認同,也能催化消解群體認同。本文更多地聚焦于檔案作用群體認同消解的理論可行性論證與經驗性機制建立,后續研究可采用群體對照實驗、典型案例分析、田野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進一步探尋檔案作用特定群體認同消解的外部驅力、介入時機以及效果提升路徑。同時亦如文中所述,群體認同的建構與消解不是相互割裂的此岸與彼岸,兩者時刻運動,互為因果。全面、客觀、完整地看待檔案所具有的群體認同建構與消解功能,可更好地在檔案實踐過程中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社會治理現代化。因此未來可引入身份嫁接、行動者網絡等概念或理論工具,深入分析檔案如何助力個體在與群體、社會互動中制定身份轉變策略,以及此過程中舊群體認同消解與新群體認同建構的聯結模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檔案在身份認同中的功能、作用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 19BTQ096)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寇京,陸陽.國家認同外部危機治理中的檔案功能研究[J].浙江檔案,2018(10):25-27.

[2]加小雙,徐擁軍.檔案與身份認同:背景、內容與影響[J].檔案學研究,2019(5):16-21.

[3][20]張晶,陸陽.檔案的群體認同強化功能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9(1):9-14.

[4]KAPLAN E. We Are What We Collect,We Collect What We Are:Archiv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J].The American Archivist,2000(1):126-151.

[5]MuRRAY D A B. The Homonational Archive: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ed Identity Refugee Documentation in Canada and the uSA[J].Ethnos,2015(3):520-544.

[6]閆靜,劉洋洋.檔案中的認同悖論——兼論檔案對身份認同的作用機制與機理[J].檔案與建設,2021(3):9-14.

[7]周林興,章煜.檔案作用群體認同的反思與策略探析[J].檔案與建設,2021(12):6-11.

[8]張淑華,李?,?,劉芳.身份認同研究綜述[J].心理研究,2012(1):21-27.

[9]艾娟,汪新建.集體記憶:研究群體認同的新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11(2):121-126,148.

[10]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4.

[11]格羅塞.身份認同的困境[M].王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0.

[12]胡翼青.西方傳播學術史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46.

[13]陳孔立.臺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J].臺灣研究集刊,2011(5):1-10.

[14]沈堅.記憶與歷史的博弈:法國記憶史的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0(3):205-219,224.

[15]陸陽.權力的檔案與檔案的權力[J].檔案學通訊,2008(5):19-22.

[16]周憲.??略捳Z理論批判[J].文藝理論研究,2013(1):121-129.

[17]SCHWARTz J M, COOK T. Archives,records,and power: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J].Archival Science,2002(2):1-19.

[18]伊羅生.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M].鄧伯宸,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9.

[19]陸陽,蔡之玲.檔案與身份認同研究現狀考察與進路展望[J].檔案學研究,2021(1):32-39.

[21]趙靜蓉.創傷記憶:心理事實與文化表征[J].文藝理論研究,2015(2):110-119.

[22]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83.

猜你喜歡
集體記憶消解身份認同
試論索緒爾語言思維觀中客觀世界的消解
民族傳統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試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網紅”微博廣告研究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作與身份認同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從后殖民主義解讀《藻海無邊》中安托瓦內特的身份認同
新聞社群的“情懷”策略建構
《夏洛特煩惱》的后現代主義取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