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紅色文化 賦能鄉村振興

2023-07-18 02:37郭偉智
公關世界 2023年12期
關鍵詞:紅色文化鄉村振興

郭偉智

摘要:鄉村振興是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如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作者根據黨和國家政策,結合工作實際從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規劃,做好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工作;加強紅色遺產保護利用,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做好紅色文化引領好鄉風建設工作,持續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紅色文旅融合,助推新鄉村高質量發展;依托紅色資源保護,走好鄉村生態興農路;擴大紅色文化教育,吸引鄉村人才聚集;依托紅色資源保護,走好鄉村生態興農路等七個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紅色文化,鄉村振興,路徑方法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充分激活鄉村各類資源要素,推動資源融合,活躍要素配置,為鄉村振興進行全面賦能。廣大農村紅色文化根基深厚,鄉村紅色資源星羅棋布,是寶貴的鄉村資源,也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分布在鄉村深厚的紅色資源,找準融合點和突破口,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積極打造以紅色文化為靈魂的美麗鄉村,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

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政策,促進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

我們要按照“理念、職能、產業、市場、服務、交流”六大融合發展路徑,充分體現“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文化,科學編制傳承紅色文化規劃。一是科學編制鄉村振興規劃。要積極推進“多規合一”,有組織地做好旗、鎮、村三級規劃,找準合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的對接點,夯實鄉村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基礎,促進鄉村振興。二要研究建立健全資金投入體系。學習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鄉村振興的財政投入制度,加大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的力度,使財政投入接地氣,見實效。三要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的配套政策。根據鄉村振興的新要求,不斷充實完善政策,實現由解決農村貧困問題向引導農村脫貧群眾和低收入群體向致富奔小康轉變,使農業農村向現代化發展。不斷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升農民群眾的致富技能,發展壯大規模經營,打牢筑實鄉村振興的群眾基礎。

二、加強遺產保護利用,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創新發展形式

鄉村振興首先要振興鄉村文化。組織動員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挖掘紅色文化遺產,從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傳承的力度上豐富鄉村文化內涵和形式。一是以科研攻關、課題研究等形式對紅色文化遺產從黨史、文物、精神、公序良俗等方面深入開展研究,加大對重要事件發生地、活動線路、人物事跡、制度建設等整理和考證工作,為保護傳承紅色文化提供最有力的證據。二是對現有資源進行分類定級,制定不同級別研究保護政策,尤其對那些重要的、瀕臨毀壞、失傳的遺址、見證人、紀念物等加快修復、建立檔案、加強保護,為發展鄉村文化奠定基礎。三是加強鄉村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構建現代科技視野下鄉村文化大體系。四是發揮鄉村文化事業單位和人才作用,結合鄉風家風建設、鄉史村史修訂完善,把流傳在鄉村的紅色歌曲、故事等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不斷強化凝聚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三、做好紅色文化引領好鄉風建設工作,持續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質量水平的力量之源。通過深入挖掘和系統闡釋,把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講出來、把革命遺址的厚重歷史說出來,把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質和精神譜系呈現出來,讓廣大群眾接受紅色思想熏陶,引發廣大群眾的思想共鳴,從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中汲取鄉村振興所必備的精神力量。[1]一是加強對革命英烈、先進模范人物事跡精神內涵的宣傳弘揚,為廣大農民群眾樹立學習榜樣。利用農閑在基層黨校、技術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培訓一批講紅色故事的群眾講解員和導游,在當地宣講紅色文化、紅色故事,讓群眾守住記憶,根植內心。二是大力加強鄉村文化活動力度,將紅色標識的文化活動納入鄉村振興的指標體系建設中。大力創作以農業農村為背景的紅色文化藝術作品,豐富農村的業務生活,激發群眾的文化自信。各鄉村可采取自編自導自演的形式,發揮農民群眾熱愛廣場舞、快板、小品等優勢,編排內涵豐富、喜聞樂見的紅色節目,充分利用文化大舞臺、文化下鄉、鄉村櫥窗、鄉村廣播等宣傳窗口,烘托鄉村濃郁的紅色氛圍。三是大力開展以弘揚高尚的革命情操、道德風尚,優良的革命傳統為主題的文明示范村等鄉風文明創建活動。引導村民擯棄陳規陋習,遵守傳導正能量的村規民約,樹立健康文明風俗習慣。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持續不斷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堅決抵制庸懶散軟、等靠要,婚喪嫁娶鋪張浪費,隨禮攀比等不良風氣。切實把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和農民精神家園建設好、為實現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拓展紅色產業鏈條,激活紅色資源“造血”功能

產業是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農民增收的源頭活水。要按照“資源共享、產品互補、市場互動、客源互留的多贏發展格局”,實施“紅色+”戰略,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經濟價值,開發紅色文旅產品,推出一批以紅色文旅為主體的品牌,帶動紅色旅游與農牧業、文化、服務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研發紅色文旅產品,發展紅色文化產業,培訓、吸收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大力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扶持建立一批紅色產業,使之經營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讓更多質優價廉的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走向大眾。繼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保護群眾利益,關心群眾疾苦,愛護群眾的優良傳統,完善醫療、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政策措施,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加大對老弱病殘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積極推廣貧困幫扶商業保險,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安全感。[2]二是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造血”功能。選擇一批紅色辨識度高的村莊先行試點、創立典型、示范引領,打造有亮點的典型村、示范村,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推動形成學著干、比著干、搶著干的良好氛圍,從而帶動全區紅色鄉村整體提升、全面拓展。三是當地政府既要統籌規劃、統一布局,注入資金、開發項目,凸顯鄉村發展個性化,也要適度引入社會資源,參與紅色文化相關產業的開發運營。四是加強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的統籌銜接,結合鄉村全方面發展,打造“一村一世界”“一村一故事”“一村一首歌”等模式,同時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文化產品、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發展。通過紅色文化資源的厚植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農村變景區、農民變股民、農舍變客舍、勞動變體驗、勞力變人才、資源變資本、產品變商品”。五是發揮紅色文化教育的帶動作用。紅色教育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以其為中心,能夠吸引更多的上下游產業聚集,形成更長的產業鏈,發揮產業集群效應,促進鄉村振興多角度、多層次發展。

五、推進紅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高質量發展

文旅融合為紅色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紅色遺跡遺物,重大事件發生地,革命先烈的出生地、活動地等等,滿足了人們出門旅游的需求,滿足了接受紅色教育的需要,人們在這里吃、住、購物,帶動了革命老區的經濟發展。要搶抓這一大好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文旅事業。一是盡快制定完善鄉村紅色文化旅游發展政策,以“十四五”規劃制定為契機,找準文化旅游和鄉村振興之間的最佳連接點,用好政策奠定好市場。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和旅游產品,提升研學旅游融合的精準度和有效性,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由單一景區觀光向涵蓋旅游演藝、文化創意、商品服務等多領域的產業生態圈轉變,逐步打造構建成文旅深度融合、紅綠交相輝映、產業跨區聯動、成果全民共享的紅色文化基地產業群。二是加強對紅色遺跡等建筑設施的保護,應保盡保,力求保持原狀原貌。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大力發展紅色展覽、紅色旅游、紅色研學等產業業態,打造集文化、農耕、旅游、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多元紅色旅游景點,并且借助5G、VR等現代技術手段,提升紅色產業的體驗感和沉浸感,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三是打造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紅色文化品牌,發展“紅色+”的鄉村振興模式。依托紅色精品旅游線路,打造和創建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點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四是引導確立市場化運作模式。探索社會資本注入模式,引進有奉獻精神、有擔當作為的文旅企業,以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對現有紅色資源進行整合,圍繞研學、頤養、度假等多個領域,開發紅色文化旅游產品,文創產業,組織群眾就業,發展新型鄉村經濟,打造新的鄉村振興經濟增長點。

六、依托紅色資源保護,走好鄉村生態興農路

許多革命老區都是融合了優美自然生態、厚重歷史文化及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源。如何充分發揮這些優勢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尤為重要。一是要通過對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助推鄉村綠色發展、開發“紅色+美麗鄉村”“紅色+生態”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的紅色文化生態特色村、鎮,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和檔次。二是要依托鄉村現有山、河、湖、林、田、沙等獨特風光,讓村鎮融入大自然,更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不斷改善農民生活條件。三是在紅色文化的傳承方面,彰顯生態理念。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實現“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晚上聽得見犬吠、早晨聞得見雞鳴”,打造面向世界的未來鄉村。四是打造紅色旅游產品。有關部門要設計圖紙,培訓農民,開發特有的挑水、砍柴、磨豆腐、搗糕、打饃饃、炒炒米、壓粉條等生活、生產方式體驗以及土雞蛋、小雜糧等方便攜帶、易于保存的產品。

七、擴大紅色文化教育,吸引鄉村人才聚集

實踐證明,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黨員干部、人民群眾、青年學生進行教育培訓是可行而且有效的。一是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和完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健全完善黨領導鄉村工作的制度體系,構建以村黨組織為核心、集體經濟組織為依托、農村振興人才、鄉賢為紐帶、廣大群眾為基礎的治理體系,激活新時代鄉村社會治理主體。要依托紅色教育基地、基層黨校、新文明實踐中心等開展紅色支部主題黨建活動,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加強農民經營管理和生產機能的培訓,引導返鄉人才把個人追求與黨的初心使命,與當地的發展任務結合起來。選拔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致富帶頭人,志愿者等農村實用人才進入“兩委”班子。充分依托紅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級治理機制,提高治理能力及水平。著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設宜居宜業紅色美麗村莊。大力開展愛國主義網展、紅色研學分享、紅色演講、會堂聽課、觀看紅色劇目等。二是抓好高層次紅色教育培訓項目建設,拓展提升紅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讓紅色文化資源走出去、引進來,從而促進本地經濟文化全方面發展。在干部培訓資源方面可以在借鑒其他省份典型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創新規劃設計,面向全國打造干部培訓體系,使其成為弘揚革命精神、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黨史教育、黨性教育的重要陣地。三是對具有紅色文化遺產的鄉村和區域整體規劃,提煉精神內涵,引入高層次的紅色教育培訓項目,建設鄉村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國史、革命傳統教育。以專題講授、現場教學、情景戲劇等多種方式,讓參訓人員能夠融入其中,讓紅色教育入腦、入心,體現高度參與性和深刻理論性,展現特色培訓效果。四是以紅色資源為依托,以建立紅色教育體系為目標,為鄉村聚焦人才。著眼于提高農村人才干事創業能力,強化“三農”人才教育培訓,通過開放大學、相關農林類職業技術院校對村干部進行學歷提升教育,對各類“村秀才、土專家”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為“三農”服務的各類人才技能和水平,為鄉村振興帶來活力。五是制定優惠政策和培養計劃,吸引鼓勵在外創業的能人回鄉創業。加大新型職業農民技術認定,培育大量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新的新型職業農民。破解政策瓶頸,落實好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城市各類人才、退休干部等到農村去創新創業、康養居住,培育“新鄉賢”文化,形成推動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八、依托紅色資源保護,走好鄉村生態興農路

革命老區是融合了優美自然生態、厚重歷史文化及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源。充分發揮這些優勢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尤為重要。要深入推進“紅色+”戰略。樹立全域旅游、特色旅游新理念, 持續放大紅色效應,豐富拓展紅色研學內涵,構架以紅色村、鎮、遺址為核心、輻射周邊的紅色研學體系,以建設紅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村鎮為抓手,重點發展紅色教育、文化、旅游。要依托鄉村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村鎮、社區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綠、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注意保留紅色區域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三是在紅色文化的傳承方面,彰顯生態理念。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鄉村,實現“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晚上聽得見羊叫牛叫、早晨聞得見雞鳴”,打造面向世界的未來鄉村。

PR

參考文獻:

[1]范正平,唐曉英,邱如燕,郭真瑞.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及其實現途徑研究——以四川省廬州市為例[J].經濟管理,2020(3).

[2]王浩.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紅色文化遺產旅游價值開發利用研究——以常州為例[J].領導之友.2017 (1).

(責任編輯:李雪威)

猜你喜歡
紅色文化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依托紅色文化資源 傳承紅色文化基因
新媒體環境下的紅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