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麥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

2023-07-19 19:24牛丙芳
種子科技 2023年11期
關鍵詞:小麥種植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牛丙芳

摘 ? ?要:小麥作為我國農業種植中不可或缺的農作物之一,具有較高的種植產量與極廣的種植范圍,其生產質量與整體產量對我國糧食安全與農業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技術與病蟲害會直接影響到小麥的實際產量與質量?;诖?,文章分析了影響小麥高產的因素,探討了小麥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防治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種植;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文章編號:1005-2690(2023)11-0044-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2;S512.1 ? ? ? 文獻標志碼:B

我國是農業大國,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小麥的生長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抗倒伏能力差、營養不良、病蟲害等情況,若不及時處理,極易降低小麥的質量與產量。因此,種植人員應優化小麥種植技術,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防治病蟲害,保證小麥健康生長,推動我國農業穩定發展。

1 影響小麥高產的因素

1.1 土壤因素

小麥的生長受土壤厚度、干度、濕度、肥沃程度以及土壤營養成分等因素的影響。在適合的土層厚度中生長,小麥可以獲取充足的養分。若土層深度不達標,會造成小麥根系所需水分、養分無法正常供應,會出現枯萎的現象;若土壤厚度較深,無法保證小麥種子可以在生長過程中突破土壤。一般來說,耕作層為25 cm,土層厚度需要在80 cm以上,且保證有100 cm的無障礙層供小麥根系自由生長。此外,在種植小麥的過程中,應保證土壤疏松。若土壤緊實,會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并出現不通氣、不透水的現象,造成小麥根系無法正常吸收養分;若土壤疏松,會影響土壤濕度,造成土壤溫差極大、持水性降低等。

1.2 氣候因素

小麥是喜涼、喜光作物,喜歡生長在涼爽且光照充足的環境中。在初冬季節種植小麥,若氣溫較高,會出現小麥生長期縮短、發育分化提前的現象,成穗率會隨之降低,進而影響小麥的正常產量。若小麥生長過程中出現氣溫較高、光照不足、土壤濕潤度過高的情況,極易引發病蟲害、籽粒灌漿不充實等現象,大幅度降低小麥產量。在小麥生長過程中,一旦雨雪天氣較多,會影響土壤濕度與松軟度,進而影響小麥的莖稈硬度,造成小麥大面積倒伏,影響小麥的質量和產量[1]。

1.3 種子因素

小麥種子受土壤與氣候的影響,極易出現種植缺陷,比如抗病性差、抗倒伏能力差等。小麥抗病性差會引發紋枯病,造成小麥穗粒減少、產量減少。小麥抗倒伏能力差,會發生倒伏的現象,造成小麥大面積減產。除此之外,由于小麥品種較為雜亂,不同種子的產量也存在較大差異性。

1.4 播種因素

在我國農業種植過程中,播種對農業種植的產量影響較大。在播種小麥的過程中,若無法精準掌握播種量,會影響小麥的產量。如果小麥播種量過大,會造成麥苗間隙過密,土壤內的微量元素無法供養小麥麥苗的生長與分化,出現麥苗爭光、爭肥、爭水的問題,導致部分小麥苗發生倒伏;如果小麥播種量較少,則會出現麥苗較少、間隙過大的問題,影響小麥的質量和產量。此外,若小麥種植較早,會出現小麥生長過快、群體過大、麥苗前期旺后期弱的現象,造成麥苗個體生長不良、抗倒伏能力差、脫肥早衰等;若小麥種植較晚,則會出現種子無法破土而出、正常分化的問題[2]。

1.5 施肥因素

近年來,一些農戶為了追求小麥高產量,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增加肥料使用量。由于氮肥的營養成分較高,需要減少磷肥、鉀肥的施用量,否則會導致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吸取較多的營養成分,出現生長過旺、間隙過小的情況,使小麥分化推遲、莖稈變弱、韌性變差,影響小麥的質量和產量。此外,小麥受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缺乏微量元素,若種植戶在施肥中忽略了微量元素肥料的作用,將會出現小麥生長不良的情況,從而造成小麥減產。

2 優化小麥種植技術

2.1 挑選優質麥種

挑選小麥種是優化小麥種植技術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在優化小麥種植的過程中,應根據種植地區的地域條件、土壤因素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科學選擇。目前,我國小麥種植的目標是追求綠色、抗蟲、高產?,F代化農業種植過程中以機械挑選小麥種類為主,但機械挑選存在一定的誤差,無法保證每粒麥種的優質性,人工選種可以更好地保證小麥品種,提高麥苗成活率。挑選高產優質的小麥種時,應保證其優質純度在99%以上,小麥水分在13%以下,且具有較高的栽培產值與抗風性、抗病性、抗寒性等。

2.2 精細化播種技術

為了避免外界環境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在優化小麥種植的過程中,應根據小麥的實際生長需要選擇最佳播種時間。目前,我國冬季小麥栽培的最佳時間為10月中旬或下旬,弱春性的小麥品種則適合在10月末期播種。若因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造成小麥品種無法在最佳播種時間內播種,可以在播種時通過增加播種量或減少播種量來保證麥苗的出苗率。一般來說,北方小麥種植應將播種量控制在120~180 kg/hm2,既符合實際的土壤情況,又能保證麥苗的出苗率。在正式播種之前,為了確保小麥正常生長,應及時深翻土壤或利用秸稈進行還田處理,并在種植之前適量施加尿素,保證土壤中的營養成分與有機物含量。此外,由于玉米根系較為發達,一些北方地區種植小麥之前會種植玉米,只有通過深耕才能夠打破犁底層,全面清理地底的玉米根系,可以選擇深耕機或深土機全面翻耕土壤,保證小麥根系能夠正常生長。

2.3 優化灌溉技術

植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若缺乏水分會出現小麥干枯的情況。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用機械化設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灌溉的便利性,打破了以往傳統灌溉方法中氣候和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小麥種植過程中,農戶可以根據實際的灌溉需要,調整灌溉策略、灌溉方式。我國小麥栽培灌溉主要分為春季灌溉和冬季灌溉2大類,春季灌溉是為了防止小麥土壤硬化,保證土壤的松軟度適宜,給予小麥更加優質的生長空間;冬季灌溉是為了避免我國北方小麥種植地區冬季出現土地干旱的情況。春季灌溉用水量較大,冬季灌溉用水量較少,只需給予小麥充分的含水量即可,避免因冬季溫度較低,造成土壤積水和夜間小麥根系結冰[3]。

2.4 合理追肥

合理施肥、優化小麥施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麥生長速度,保證小麥健康生長,進一步提升小麥的整體產量。具體來說有以下3方面。一是施用底肥。在種植小麥前,為了保證土壤健康、養分充足,可以選取見效較緩慢的底肥,降低土壤病蟲害的發生概率。二是施用種肥。根據小麥種子的生長情況,選取適合小麥的肥料,達到提高小麥生長速度、強化小麥秸稈硬度以及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三是施用追肥。小麥生長過程中需要保證養分充足,然而部分地區的土壤中所含營養成分較低,無法滿足小麥生長所需。對此,應選擇合適的肥料進行人工增肥,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一般來說,小麥生長中所需要的三大營養元素為氮肥、磷肥、鉀肥。同時,調整施肥方法,合理配制氮肥、磷肥、鉀肥、無機肥、有機肥等各種肥料的使用比例,根據小麥不同生長階段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與氮肥為輔,并嚴格控制氮肥、磷肥、鉀肥的施用量,為小麥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成分[4]。

2.5 育苗補救技術

在小麥發芽生長期間,農戶應關注小麥的生長情況,并掌握麥苗的間隙,一旦發現間隙過密或間隙較大,應采取有效手段進行優化與調控。在播種麥苗后,若麥苗間隙過大,應在最佳補苗期根據麥種的出苗情況及時補苗,對于間隙較密、長勢過旺的麥苗,應及時拔除或切斷其部分根系,有效控制麥苗的生長速度,以免出現麥苗爭搶營養成分的現象,保證麥苗健康生長。在麥苗生長期間使用育苗補救技術,可以有效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與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

2.6 提高小麥抗倒伏能力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出現倒伏的原因有品種選擇有誤、田間管理失誤等。采用科學手段提高小麥抗倒伏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小麥的種植環境,提高小麥的質量和產量。對此,種植戶應做到科學合理施肥,在小麥生長前期確保小麥品種的合理科學性,并在小麥發展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施肥量,給予小麥充足的營養成分,避免出現營養不良、營養過旺的現象。在小麥拔節期與灌漿期,要想加強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可以選擇葉面追肥的方式。采用磷酸二氫鉀溶液噴灑小麥葉面,可以提高小麥的光合作用,增加小麥莖稈的強度,降低倒伏率。值得注意的是,磷酸二氫鉀溶液存在一定的腐蝕性,在噴灑施肥時,需要將溶液濃度控制在0.1%,以免造成小麥葉面枯黃。

3 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策略

3.1 化學防治技術

在進行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與處理時,應用化學防治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且化學防治技術使用便捷、覆蓋范圍廣、防治效果強、不受地域與季節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化學防治技術是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防治手段。小麥病蟲害化學防治技術分為以下2方面。一方面,在種植小麥之前,使用相應的殺蟲劑、殺螨劑噴灑土壤,減少土壤中的害蟲及螨蟲的蟲卵;另一方面,在小麥生長中出現病蟲害時,利用殺蟲劑、殺蟲粉大面積噴灑,或采用殺蟲藥劑熏蒸。但是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長期使用化學防治手段,會導致部分病蟲產生抗藥性,無法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且化學防治過程中使用的化學藥劑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符合我國綠色小麥種植理念。因此,在采用化學防治技術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時,應科學選擇化學防治藥劑,保證小麥健康生長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5]。

3.2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是小麥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防治措施,能夠有效保證麥田的通氣蓄水能力,消除麥田周圍的雜草,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并有效預防病蟲害。相較于其他防治技術而言,物理防治技術需要運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例如,麥田出現大量雜草時,利用人工進行割草,避免雜草爭搶麥苗的養分;在麥田出現病蟲害問題時,使用害蟲誘殺板或滅蟲燈等設備消除病蟲。雖然物理防治技術綠色環保且防治效果較強,但要想大面積防治病蟲害,需要投入大量資金。

3.3 生物防治技術

現階段,我國的小麥種植屬于綠色小麥栽培管理,對于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防治過程中不可使用毒性較高的化學成分,因此,生物防治技術成為小麥病蟲害防治的主要應用技術之一。自然界中有固定的生物鏈,生物和生物之間存在一定的敵對現象。在小麥生長過程中,蚜蟲是影響小麥健康生長的重要病蟲害問題,極易造成小麥大面積死亡,導致減產。利用生物防治技術進行病蟲害的預防與處理,可以在不影響小麥正常生長的情況下,利用天敵消滅蚜蟲。

3.4 農業防治技術

在我國小麥種植過程中,農業防治技術是最符合綠色環保種植理念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主要借助田間調研與管理工作,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其主要防治內容分為以下3部分。一是前期調研和預防。在播種小麥之前,深入調查小麥播種地,分析近年來小麥病蟲害的情況,掌握小麥的生長規律與生長特點,并根據以往病蟲害的主要問題,設定科學的監測手段,監測小麥的生長全過程,及時發現并解決小麥生長中出現的病蟲害?,F階段,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現代化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在監測小麥生長時,種植人員可以合理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增強監測水平,全面掌握小麥的生長情況。二是藥劑拌種。在種植小麥前,對小麥種子進行藥劑拌種,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例如,在小麥種子中使用戊唑醇等三唑類種衣劑進行小麥拌種處理,可以有效預防小麥白粉病、條銹病等,增強小麥種子的病蟲害能力。三是合理安排田間管理工作。在種植小麥之前,科學合理整地,并安排相應農作物進行輪番種植,提高土壤通透性,減少土壤積水,防治因土壤問題所造成的病蟲害,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性,從而有效提升小麥的質量和產量。

4 結束語

在小麥種植生長期間,受土壤因素、種子因素、播種因素、氣候因素與施肥因素的影響,極易導致小麥發生病蟲害,造成小麥營養不良無法正常生長,影響小麥的最終產量。相關部門應優化小麥的種植技術,加強小麥種植病蟲害防治與管理工作,提高小麥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增強小麥的生長能力,保證小麥的健康生長,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學貴.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8):31-33.

[2]劉海霞.冬小麥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22(1):17.

[3]劉志宏.現代農業發展中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J].種子科技,2022,40(1):49-51.

[4]曹德國.現代農業種植中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框架構建[J].農村科學實驗,2022(16):79-81.

[5]楊效奎.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18.

猜你喜歡
小麥種植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小麥病蟲害防治技術
談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