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用平衡假設研究綜述

2023-07-20 09:53徐曉文周芬芬蘇慧
今古文創 2023年25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

徐曉文 周芬芬 蘇慧

【摘要】自陳新仁在2004年提出語用平衡假設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到語用平衡假設。它為人們解釋話語產生機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诖?,對語用平衡假設的基本概念與內涵,以及語用平衡假設應用于語用身份、微語言、語用緩和策略三個方面的研究現狀加以總結分析,并針對研究不足之處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語用平衡假設;研究綜述;語用身份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5-013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44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微語言語用價值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SP20YBZ132);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語言文化與農村勞動力跨國流動:影響機理與實證研究”(項目編號:CX20220686);廣西外國語學院2022年校級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英語項目式教學改革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XJ50)。

在特定言語交際情境中,交際主體選擇其交際方式時往往會綜合考慮雙方交際需要,并努力以合適的話語方式產生一定語用力量,達到交際需要和語用力量二者均衡,以此維持言語交際過程的語用平衡,進而最大程度地實現交際目的,順利完成交際[1]。陳新仁的語用平衡假設從解析言語交際主體的需要和行為傾向出發,為探究話語產生提供了新思路,日益受到語用學、應用語言學等領域的關注。由此,本研究將回顧相關文獻,從語用平衡假設基本內容、語用平衡假設與語用身份研究、語用平衡假設與微語言研究、語用平衡假設與語用緩和策略研究四個方面進行梳理,以期扼要闡述語用平衡假設研究的基本情況,并對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作簡要評述。

一、語用平衡假設概述

(一)語用平衡假設基本概念

陳新仁于2004年首次提出語用平衡假設,主要涉及交際需要、語用努力和語用力量三個基本概念。

1.交際需要

陳新仁將影響交際主體在交際某一階段選擇交際內容、方式的各種需要統稱為交際需要。大致分為以下三種,一是指特定語境下具體的、臨時性的行事或施為需要;二是隱性的、持久性的需要,涵蓋面子需要、利益需要和省力需要等;三是美學需要[1][2]。袁周敏等則主張交際需要可以從廣義與狹義兩個層次來理解,廣義上是指避除不同語境維度上的交際矛盾,以促進言語交際的和諧,狹義上則是言語交際中具體的、特定的交際目的或目標[3]。交際需要不僅存在于發話人身上,而且存在于受話人身上,所以在即時會話中需要同時考慮雙方需要。交際主體在交際中往往會面臨多重交際需要,且不同需求間可能出現沖突,因此必須認真評估、衡量各需要的重要程度,然后作出合理的選擇。

2.語用努力

交際主體明確雙方交際需要后,接著會采取各種努力來實現其交際需要,因此,陳新仁將交際主體為達到交際需要所作出的各種努力概括為語用努力[1]。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認知各種交際要素上付諸的努力,二是維護面子上付諸的努力[3]。從語用努力的實現手段來看,它既可以是語言形式的,也可以是副語言形式的,合理的語用努力是二者之間的協調性配合。另外,語用努力通常表現為對各種服務于特定交際目標的語用資源的選擇和調用。陳新仁起初將交際中的語用資源劃分為四類,即語言資源、副語言資源、語境資源與上下文[1],之后又將上下文歸類為語境資源的一種[2]。

3.語用力量

奧斯汀為區分語用行為和語謂行為,首次提出“語用力量”這一概念,指出語用力量與語境緊密相關[4]。塞爾則主張語用行為是由語用力量和命題內容所構成的,前者是各種以言行事行為相互區分的依據[5]。而在語用平衡假設中,陳新仁對“語用力量”進行了新的界定,解釋為發話人在特定語境中借助語言或副語言形式的語用資源,付出語用努力,產生的影響力或作用力[1]。由此可見,語用努力與語用力量二者聯系密切。因此,袁周敏等進一步指出語用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語用力量的強弱、方向、質量價值和連續性[3]。

(二)語用平衡假設核心內涵

語用平衡假設認為,言語交際過程中,理性交際主體為達成交際目的,在選擇話語方式時往往會傾向于保持以下兩個交際要素間的均衡:①交際主體在選擇話語方式時應當滿足的各種交際需要;②交際主體為達成這些需要所應呈現出的語用力量[1]。用公式表示為:語用平衡(常數為1)=交際需求/語用力量。因此,如果交際中交際需要與語用力量之間處于均衡狀態,交際主體則可以維持交際平衡,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進而取得預期交際效果;但如果沒有保持二者均衡,受話人則可能會產生疑問、誤解或其他負面情緒,不愿意繼續配合發話人完成交際,由此引致交際失敗。

借鑒周祖城的管理平衡理論[6],陳新仁認為交際需要和語用力量二者相互作用可以產生以下幾種不同的語用效果:(1)語用平衡:當交際需要=語用力量時,交際處于平衡狀態,發話人往往能夠取得預期語用效果;(2)語用不平衡:當交際需要≠語用平衡時,言語交際出現失衡情況,而此時發話人是否能取得預期語用效果決定于這種不平衡的性質和程度,不平衡的性質是指它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因此,語用不平衡可以細分為以下兩種:①語用正向不平衡:交際需要<語用力量,發話人一般可以取得預期語用效果,同時還伴隨額外效果的獲取。②語用負向不平衡:交際需要>語用力量,發話人通常無法取得預期效果,一些交際需要得不到滿足;(3)緩沖區或不敏感區:交際需要≈語用平衡,二者存在差距,產生了某種意義的不平衡,但由于二者相差不大,一般仍會取得預期效果,且不足以引起對方的消極反應。

二、語用平衡假設與語用身份

基于語用平衡假設的分析框架,學者們目前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探究語用身份,包括語用身份性質、語用身份選擇的影響因素,以及元話語的語用身份建構。

(一)語用身份性質

一方面,語用身份是實現語用平衡中可供交際主體調用的語用資源。有學者認為身份不是交際主體“擁有”或“是”的東西,而是其“使用”“做事”的一種資源。袁周敏、陳新仁以醫療咨詢會話為例,也指出交際主體可以依據不同交際需要策略性地選擇特定身份來行事[7]。一旦交際主體將社會身份應用至言語交際中,此時的身份則稱之為語用身份,是一種可供交際主體選擇和使用的語用資源,而發話人也會順應雙方交際需要、交際語境等要素,調用相關語言資源建構恰當的語用身份,以實現言語交際目的[8][9][10]。因此,語用平衡是交際主體調用語用身份的重要依據[11],或者說,語用身份建構是交際主體實現其交際需要、追求語用平衡的一種手段或策略[12]。

另一方面,語用身份的調用具有多元性。一般而言,交際主體具有多種可供選擇的身份,從而形成多元語用資源,為言語交際中交際需要的滿足提供不同的選擇?;诖?,交際主體能夠從中選擇最適合達成即時交際需求的語用身份進行話語建構。與此同時,由于多元社會身份的普遍存在,在特定言語交際活動中,為順利達到其交際需要,交際主體往往能夠順應各交際要素而逐步選擇和建構不同的語用身份[7]。也就是說,身份從本質上而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這并不表明交際主體總是以同一種語用身份進行交際。實際上,隨著交際的不斷進行,發話人會依據不同交際階段的語境變化或交際需要變化,對其語用身份作調整或重新建構 [8]。

袁周敏探究醫藥咨詢會話時指出,當交際活動類型所規定角色(C)難以促成發話人實現交際需要(N),發話人會選擇調用其他身份資源以建構新的語用身份,進而最大限度實現其交際需要;當C基本可以促成N,發話人則通過建構語用身份來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當C完全可以促成N,發話人可以根據具體語境考慮是否調用其他更多類別的語用身份參與到會話中[13]。在此基礎上,袁周敏和毛延生進一步研究發現,咨詢顧問以調用專家身份輔以同伴身份介入的方式組織話語,能夠將其語用身份建構的人際功能由單一的“權威”功能轉向縮短語用距離、獲取認同感的“親和”功能,從而達到語用平衡,順利實現商品買賣的交際需要[3]。袁春波等考察了小說《紅樓夢》中人物角色對他者身份的調用,認為長史官調用除自身身份之外的他者身份“王爺”,是其刻意增強話語力量以調節語用平衡的語用實踐[14]。

(二)語用身份選擇的影響因素

上面談到語用身份是策略性進行調用的,因此話語和身份的選擇不是固定、隨機或無意識的,而是各種交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陳新仁主張語用身份建構是處于特定語境中的,交際主體可以根據不同交際需要,選擇和建構滿足目的實現的身份,而語用身份的選擇又體現在不同話語的使用上,從而獲得不同的語用效果[15]。鑒于此,他從語用平衡假設的角度出發,綜合考察言語交際中的語用身份,主張語用身份的選擇與建構主要受制于以下三個因素:①交際主體所對應社會身份在即時語境下能產生的語用力量;②交際主體所面對的交際需要的認知與評估;③交際主體通過語用努力所能產生的語用力量[2]。

(三)元話語的語用身份建構

在語用身份的建構過程中,元話語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依據元話語功能,可將其劃分為交際類與互動類,交際類元話語旨在引導受話人注重組織交際話語的方式,涉及過渡標記、框架標記等;互動類元話語則包含自稱語、增強語、態度標記等。時?,B基于交際需要雙層次細化后的語用平衡假設,對電視訪談中交際主體所使用的多類元話語標記進行研究,發現元話語不僅是交際主體表征個體身份、人際身份、集體身份的一種手段,同時也能夠調控話語的語用力量,實現語用平衡,進而保證交際更為有效地順暢地進行[16]。

袁周敏考察元話語中的稱呼語,認為稱呼語是發話人采用不同身份視角來調節其話語語力,努力實現交際需要與語用力量二者均衡,成功完成即時交際的一種元語用策略;交際主體對不同稱呼語有意識地運用充分反映了其元語用意識,這也是語用平衡假設的認知前提,在元語用意識引導下,交際主體對語用努力、語用力量及交際需要的滿足實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意識的調控[8]。此外,張江婕也基于語用平衡假設著重分析了《紅樓夢》中王熙鳳所使用的稱呼語。結果表明:交際需要較低時,她所使用的稱呼語簡單且字數較少,取得了語用平衡、語用正向不平衡兩種語用效果;反之,交際需要較高時,她運用相對復雜且字數較多的稱呼語,同時還調用其他語用資源,通過付諸更多的語用努力,最終實現語用平衡或正向不平衡[17]。

三、語用平衡假設與微語言

在微語言這一研究領域,有學者運用語用平衡假設對微語言語用擴張這一現象展開了詳細探索。微語言語用擴張是指微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會在其原型意義或者編碼意義的基礎上得到延伸和擴展。周芬芬分析微語言的社會語用平衡,研究發現發話人的交際對象指向不明確時,其語用選擇會模糊化,微語言的外延意義也就隨之擴大[18]。面對此種情況,如果受話人按照原義理解微語言,無疑會增加其正確理解發話人交際需要及付出相應語用努力的難度,從而難以平衡交際需要與語用力量,最終也勢必會引致語用負向失衡。因此,當發話人使用的微語言存在語用擴張情況,受話人應當在了解目標話語原義的基礎上,廣泛調用社會背景常識,在更大的語境參與背景下拓展目標用語的外延意義,豐富用語的所指范圍,即綜合運用語境等語用資源來成功實現雙方交際需要[19]。

四、語用平衡假設與語用緩和策略

除了前面所提及的語用身份、微語言應用領域,少部分學者基于語用平衡假設還探究了語用緩和策略。它是指發話人為達到交際需要而采取的弱化施為力度、減緩負面效果的語用策略。既有研究主要涉及附加話語、急收話語和模糊話語三種語用緩和類型。

(一)附加話語

袁周敏等在研究醫療咨詢顧問與咨詢人的會話中,發現咨詢顧問陳述“不需要使用降糖藥了”這個指令后,額外添加了附加疑問句“是不是啊”,通過增加交際的協商感與互動感,對其話語進行緩和性調節,使得交際需要與語用力量逐步趨向平衡。同時也補充到,即使咨詢顧問直接陳述指令,不采用附加話語接續指令內容的話語形式來追求語用平衡,也不會影響其信息的傳遞和接收,但在所選擇的研究語料中,咨詢顧問一般傾向于維持交際的語用平衡或者正向不平衡,以此順應我國人際關系和諧的社會文化。[7]。

(二)急收話語

蔣慶勝主張急收話語是交際主體基于維護雙方面子、保持交際和諧狀態,在“面子威脅位置”省略諸如“負面消息”“驅使”“消極評價”“難堪”“隱私”“冒犯”“忌諱”等敏感內容,以及隱含傳遞發話人話語含義的一種語用緩和策略。他以小說《傾城之戀》中薩黑荑妮與范柳原的一段對話為例,指出薩黑荑妮為維護對方面子,以及達到對方同意其請求的交際目的,從而選擇急收隱含地提出其條件的這一交際過程,充分體現了急收話語實質上是交際需要與語用力量博弈的合理選擇[20]??偠灾?,急收話語緩和機制是基于語用平衡假設的話語策略選擇。

(三)模糊話語

模糊話語是實現言語模糊的一種修辭手段,在話語程度、范圍及語氣等方面具有限制和調節功能。王江漢分析電視劇《紅高粱》中低權勢語用者的拒絕言語行為,指出此行為會損害被拒絕者的利益、破壞交際雙方情感,即造成言語交際的負向不平衡。而拒絕者使用緩和型模糊話語則可以補償此行為給對方面子造成的威脅,以此維護交際和諧氛圍,增加拒絕行為被接受的機會,保證會話順利進行,最終達到言語交際的語用平衡[21]。

五、結語

綜上所述,從語用平衡假設本身來看,較之其他成熟的語用學理論,其研究深度與廣度還不夠,因此在對語用平衡假設的探討與創新上有待進一步加強,需要找出該假設的不足,進而完善其內容并加以驗證。從語用平衡假設的應用來看,目前主要集中用于分析語用身份、微語言、語用緩和策略,其中又以語用平衡假設與語用身份的研究占據很高比例。由此可知,應用研究的范圍和領域還有待拓寬。例如,可以研究網絡副語言等不同類型的微語言,或者運用語用平衡假設來全面、系統地分析交際主體所使用的各種語用策略。此外,既有研究的語料來源于電視訪談節目、醫療咨詢、小說作品、電視劇和微語言,這表明在語用平衡假設應用研究的語料選擇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應當有所創新和突破?;诖?,對于語用平衡假設,無論是其本身的探索,或是應用上的研究,都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陳新仁.論語用平衡[J].外語學刊,2004,(06):42-47+112.

[2]陳新仁.語用身份論——如何用身份話語做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3]袁周敏,毛延生.商務會話中的語用平衡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01):41-46.

[4]Austin,J.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5]Searle,J.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6]周祖城.平衡理論及其對管理者的啟示[J].南開管理評論,1999,(01):28-30.

[7]袁周敏,陳新仁.語言順應論視角下的語用身份建構研究——以醫療咨詢會話為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45(04):518-530+640.

[8]袁周敏.稱呼語的身份標記功能的元語用考察[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3):263-267.

[9]Yuan,Zhou-min.Understanding Identity Discourse[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 2013,(08):79-85.

[10]陳新仁.語用學視角下的身份與交際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11]蔣慶勝.近十年語用身份研究:五種路徑與方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1):57-63+169.

[12]袁周敏.克林頓總統就職演說的身份建構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02):61-66.

[13]袁周敏.順應論視角下醫藥咨詢顧問語用身份建構的實證研究[D].南京大學,2011.

[14]袁春波,陳新仁.言語交際中的他者身份調用探析[J].外國語文,2021,37(03):147-153.

[15]陳新仁.語用學視角下的身份研究——關鍵問題與主要路徑[J].現代外語,2014,37(05):702-710+731.

[16]時?,B.語用平衡視角下元話語的身份表征功能研究——基于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電視訪談中的話語分析[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6(04):44-49.

[17]張江婕.從語用平衡假設角度看王熙鳳的稱呼語[D].華中科技大學,2011.

[18]周芬芬.論微語言的社會語用平衡[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7(02):124-127.

[19]周芬芬.微語言的語用平衡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

[20]蔣慶勝.急收話語的緩和特性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9,(09):132-137.

[21]王江漢.低權勢下拒絕言語的語用策略[J].江西社會科學,2017,37(10):244-249.

作者簡介:

徐曉文,女,湖南岳陽人,湖南農業大學人文與外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語言經濟學。

周芬芬,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語言經濟學、語用學。

蘇慧,副教授,研究方向:鄉村旅游、研學旅行。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
產業經濟研究的發展新進程
敦煌古代武術研究綜述
心理健康教師能力構成的研究綜述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中國精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