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問題檢視、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

2023-07-21 01:12黃長軍
電化教育研究 2023年7期
關鍵詞:數字技術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教育數字化轉型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供了新視角、新動能,研究基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共育中存在的理念尚未形成、認識程度不高、形式比較單一和缺乏機制保障等問題,探討了“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價值意蘊在于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現實途徑、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難題的有效抓手和數字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創新?;诖?,研究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實踐路徑,包括樹立“家校社”協同共育理念,構建“家校社”協同共育機制,建立“家校社”協同共育空間,提供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以及數據賦能思政教育科學治理等,期望能為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家校社; 協同共育; 數字技術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黃長軍(1978—),男,甘肅通渭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18609406426@163.com。

基金項目: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系統原則視角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政課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22VSZ153)

一、引? ?言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舉措。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是開展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形勢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當下,教育數字化轉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何借助數字技術的賦能優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模式,建立完善“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共育機制,借助數字技術全面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積極回應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訴求,是高校思政工作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問題檢視

(一)“家校社”協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在專業能力、協同效能、教材建設、思政教育與業務融入、創新活力等方面與上級部門要求存在差距等困境[1]。而從其原因來看,我們不難看出,由于新技術、新環境、新形勢的不斷出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新問題、新挑戰,僅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無法有效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層次的問題,社會、家庭深度介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當下必須關注的事情。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對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協同育人中的關系、功能與職責缺乏認知,家庭和社會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尚未有效凸顯。當下,數字技術的便捷性使得高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多方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大數據也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因此,需要從“家校社”多方主體參與視角,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入互聯網快車道,促使多方主體在理念上高度認同,在方式方法上不斷創新,全面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開展。

(二)“家校社”協同共育的認識程度不高

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共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需要學界、高校和社會機構共同開展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從家庭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角色的扮演和作用的發揮來看,優秀的家風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對大學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基礎性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盵2]而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后,由于家庭距離學校較遠、學生年齡逐漸增大等原因,家庭對學生的關心更多體現在基本生活保障和學業發展方面,對學生思想動態等方面缺少必要的關注。社會教育方面,從目前的實踐來看,部分學校雖然也借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往往由于經費、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存在覆蓋范圍不廣、持續性不強等問題。部分社會機構亦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應該由學校來承擔的工作,未樹立“大思政”教育的觀念,對“家校社”協同共育的認識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校社”層面聚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互動有限、聯系渠道不足;另一方面,是“家校社”協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參與不夠。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傳統的學校思政教育難以滿足教育工作中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訴求,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力量的有機協同,探索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數字化轉型。

(三)“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形式比較單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有效的“家校社”協同共育離不開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各類形式協同活動的開展。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家校社”協同共育存在形式較為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從家庭與學校的共育情況來看,主要通過“學生成績報告單”“安全信息通知”等形式開展,多針對新生或畢業生等群體,往往以學生相關學情和在校狀態的單向傳遞為主,部分家長也因時間、精力等原因,缺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參與。從高校與社會的共育形式來看,往往以共同組織相關活動,舉辦相關專題講座,進行實地考察等形式開展,博物館、紀念館、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在育人過程中作用發揮還不夠明顯。從家庭與社會的共育形式來看,往往以旅游、參觀紅色場館等形式開展,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不系統、不深入的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協同共育存在形式內容較為單一,共育方式不夠新穎等問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可以建立“家校社”之間的數字空間,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時空邊界,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思政服務。

(四)“家校社”協同共育缺乏機制保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相關機制的保障,從現有研究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機制主要包括運行機制、互動機制、引導機制和激勵機制等內容[4]。從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協同共育的情況來看,由于協同共育機制的缺乏,致使家庭、學校和社會在運行、互動、引導和激勵等方面存在諸多有待加強的地方。從具體表現來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家庭—學?!鐣敝g高效銜接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發揮作用,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圍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機制并未有效構建。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相關主客體之間實時溝通交流的互動平臺尚未搭建,思政教育精準開展的理念與模式尚未形成。對因為新環境、新需求而產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問題的引導能力還有待加強,線上線下、校內校外全面引導的機制尚未有效形成。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價值意蘊

(一)“家校社”協同共育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5]。2020年4月,教育部等印發《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6]。在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過程中,應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各自優勢,整合各類育人資源,通過創新方式方法,圍繞學生的思想品德、專業發展和社會實踐等內容,形成“家校社”協同參與的良好生態,開展全時間段、全領域覆蓋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知行合一,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強保障。

(二)“家校社”協同共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現實途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7]。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性工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顯著特征和獨特優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家校社”協同共育。從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來看,主要表現為謀劃不深入、對學生主體的關注度不夠、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轉化不足等問題[8],是影響協同共育機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從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因素來看,主要體現為整體與部分、主渠道與主陣地、成長背景與育人微環境等方面,其中,同學、室友等朋輩、專業課教師和家長在學生專業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9],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質量是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基礎、關鍵和核心[10]。從功能來看,家庭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訓、家風、家教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而基于各類社會組織、機構開展的實踐育人活動則會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換為鮮活的、可感知的場景、故事,會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因此,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有機互動、協同聯動將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三)“家校社”協同共育是破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題的有效抓手

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來看,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套“縱向垂直領導、橫向部門協作”的嚴密教育管理體系,這種體系在“前信息時代”具有明顯的組織優勢,但在信息時代面臨新的挑戰[11]。微傳播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時空場域、傳播方式、結構向度、話語變遷等方面亦發生理路轉換[12]。高校已注意到互聯網、新媒介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新挑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有研究表明,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存在內容分散引致的深度欠缺、需求錯位導致的理念偏差、主體語言差異導致的形式亮度受限、虛化交互場景導致的情感溫度不足等問題[13],而“家校社”協同共育則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組織隊伍、時空維度和網絡圈群介入等方面存在的難題。家長全方位參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家訓、家風、家教的熏陶和日常的關心,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思想和心理等方面潛在的問題,及早介入進行有效干預,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一些小問題發酵為大問題。社會力量的介入將進一步增強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延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臂,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四)“家校社”協同共育是數字化轉型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創新

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要求必須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改革創新,以適應時代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首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思政與專業結合、與生活學習結合的實踐能力較為欠缺。而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背景下,高??梢酝ㄟ^虛擬現實資源支持、社會實踐場景創設、家庭與社會資源參與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思政教育機會。其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學習、專業等的融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生根”。借助數字技術推動各專業與思政內容的深度融合,推動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的連接融通,進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開展提供契機。最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個性化教學。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是不同的,應該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服務,通過加強實踐教學、專業融合、個性化服務等方面的努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開展,更好地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綜合來看,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家校社”協同共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創新。

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共育的實踐路徑

(一)樹立“家校社”協同共育理念,開展“大思政課”教育

協同教育是促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14]。當下,“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5]。從現有研究來看,圍繞“家校社”協同推進勞動教育[16-17]、體育教育[18]、雙減[19]等議題,已有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這些研究無一例外地表明,在我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進程中,“家校社”協同育人無疑會發揮巨大的價值。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積極推動樹立“家校社”協同共育的新理念,形成普遍共識,構建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中心、社會為補充的“家校社”協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有效聯動,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共享,將家庭日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家庭教育層面,通過良好的家教、家風培養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在學校教育層面,發揮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網絡、校園文化等的育人作用。在社會教育層面,充分發揮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建設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真正實現“大思政課”教育。

(二)構建“家校社”協同共育機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行之有效的機制是保障“家校社”協同共育能夠實現的根本保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構建“家校社”協同共育機制,圍繞關鍵環節和關鍵節點,明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圍繞學生這一中心,明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系與職責,引導家庭、社會從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轉變,借助技術賦能形成多方合作的動力機制、有序的運行機制,營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協同共育的良好局面。從“家校社”協同共育機制的具體內容來看,應包括協同共育運行機制、互動機制、引導機制和評價激勵機制等內容。運行機制主要明確家庭、學校和社會在協同共育過程中的協同模式,明確協同共育的組織和管理方式,確保協同共育作用的發揮?;訖C制則對家庭、學校、社會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模式、互動形式等進行規劃與設計,確保家庭、學校和社會能進行順暢的溝通。引導機制主要是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對學生進行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導方式進行設計,明確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的引導方式。評價激勵機制則主要對家庭、學校和社會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進行評價,以激發家庭、學校和社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

(三)建立“家校社”協同共育空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邊界

充分發揮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打破傳統時空壁壘,打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共育大平臺,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大空間,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形式單一、“家校社”溝通渠道不暢等問題。從協同共育大平臺的功能模塊來看,應包括“家校社”協同教育溝通平臺、資源平臺等子平臺?!凹倚I纭眳f同教育平臺應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的優勢,構建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圍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內容,為學生提供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專業學習、個人發展和職業規劃等多維度的個性化服務,借助數字空間融合思政教育多方資源,讓技術更好地服務于專業學習與學生成長?!凹倚I纭眳f同教育溝通平臺則主要解決家庭、學校與社會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溝通與交流問題。從學校教育系統用戶來看,學校、學院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教師(專業課與思政課)、宿舍管理員等與學生發展息息相關的人員均在線提供各類教學和管理服務。傳統溝通交流方式存在“點對點”交流、信息渠道不暢、信息共享有限等問題,借助數字空間實現各類交流互動、服務內容的共享與留存,推動思政教育服務的有效開展。從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系統的用戶來看,家長、社區民警、心理咨詢師等關注學生發展的各類群體和用戶也應成為該平臺的用戶,借助數字空間將社會資源有效引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推動社會資源在學校思政教育中的參與應用,解決和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遇到的各類困惑?!凹倚I纭眳f同教育資源平臺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適切性資源,圍繞“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匯聚多主體的講座資源、視音頻資源、虛擬現實等資源,為思想政治教育開辟新的空間。綜合來看,借助數字技術搭建“家校社”協同共育空間,可以將思政教育邊界從單一的課程教育、有限的學校教育范圍、單純的物理空間拓展到多元參與、突破課堂與學校邊界的虛實融合的“大思政”教育空間。

(四)精準分析學生思政狀態,提供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當下,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發展帶來深刻影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協同共育過程中,數字技術使思想政治教育朝著精準化和智慧化的趨勢發展[20]。從具體應用來看,數字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方位、深層次應用,通過獲取學生的課程學習數據、課外實踐活動數據和日常生活數據等多維度數據,從海量的數據中挖掘和分析出學生的行為模式,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專業發展和生活狀態,定制個性化教育方案,實現因人而異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精準性。此外,大數據的預測功能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判斷和預測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態和學習情況,為學校、家庭和社會及時干預與幫助學生提供決策依據?;谔摂M現實技術研發的育人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學習場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而以算法引領和智能融合為特征的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深入應用則為精準推薦、智能分析和自適應學習路徑規劃提供支撐,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化和智能化。當然,在各類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注意數字技術應用面臨的網絡空間治理[21]、數據治理[22]、算法挑戰[23]和倫理風險[24],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五)數據驅動賦能精準決策,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治理

作為教育教學與管理創新的重要驅動力,數據及其價值挖掘與應用尤為重要。通過數據驅動賦能精準決策,可以助力思政教育科學治理。首先,數據可以為思政教育提供精準的決策支持。目前,學校對于思政教育的投入和產出并不清晰,如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思政教育質量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而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思想動態等數據的分析,學??梢愿訙蚀_地把握學生的需求和問題,進而制定出更加精準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例如,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改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其次,數據可以幫助思政教育實現科學治理。目前,學校對于思政教育的管理存在著管理方式單一、評估指標不夠科學等問題,而通過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干預和管理。同時,數據的分析還可以為學校思政教育的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幫助學校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最后,數據驅動還可以助力思政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發展,通過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好地助力思政教育管理從經驗主義走向數據驅動,為思政教育管理的創新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綜合來看,數據驅動賦能精準決策是助力思政教育科學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推動思政教育的科學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

五、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面臨新的挑戰和形勢,唯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協同共育,圍繞協同共育的理念、機制、平臺和資源等開展深入研究和實踐,充分借助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的力量,發揮好學校、家庭和社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大課堂”的作用,匯聚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的“大能量”,才能真正講好新時代“大思政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李海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的困境、成因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10):88-95.

[2] 新華社.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EB/OL].(2016-12-12)[2022-10-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

[3] 王健,鄭旭東.新時代信息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框架與建議[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1):100-105.

[4] 趙毅博,梅士偉.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0):65-67.

[5]中國政府網.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22-10-28].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2020-04-28)[2022-10-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isappinstall_ed=0.

[7] 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2-12-26].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8] 張亞歌,趙東保.“雙一流”建設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5):118-124,155-156.

[9] 司文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2(1):101-105.

[10] 查方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邏輯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7):115-118.

[11] 高尚.網絡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J].江蘇高教,2010(5):154-155.

[12] 于祥成,劉成.微傳播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轉換、困境審思及實踐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6):47-55.

[13] 蔣春燕,孫祺.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59-61.

[14] 李運林.協同教育研究引領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3):5-11.

[15] 邵曉楓,鄭少飛.新形勢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特點、價值與機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2,34(5):82-90.

[16] 程豪,李家成.家校社協同推進勞動教育:交疊影響域的立場[J].中國電化教育,2021(10):33-42.

[17] 譚轢紗,簡天鳳.勞動教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1(5):106.

[18] 李啟迪,李朦,邵偉德.我國學校體育“家校社共育”價值闡析、問題檢視與實踐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135-144.

[19] 陳曉慧.“雙減”時代數字技術的可為與能為——基于“家—?!纭眳f同育人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22(4):40-47.

[20] 劉越,曲建武,宋林萱.精準+智慧:第四研究范式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J].現代教育管理,2022(9):119-128.

[21] 劉基,李積偉.基于網絡空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5):108-113.

[22] 吳滿意,高盛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治理研究[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8(9):99-107.

[23] 張馳.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發展的算法審視[J].思想教育研究,2022(9):45-51.

[24] 董圓圓.人工智能賦能思政教育的倫理風險及其應對[J/OL].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7[2022-11-03].https://doi.org/10.13766/j.bhsk.1008-2204.2022.0955.

Problems, Values and Practical Paths: An Analysis on the Collaborative Pattern of

"Home-School-Communit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UANG Zhangju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has provided new perspectives and new dynamic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roblems that the concept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is not high, the form is relatively single and the mechanism lacks guarantee, this study explores that the valu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 practical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 effective too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digital background.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pace of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co-education, providing personaliz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rvices, and providing data-empowered scientific govern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me-School-Communi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猜你喜歡
數字技術思想政治教育
數字化技術在高校博物館中的應用
舞蹈創作技術的運用與研究
淺析產業化模式對中國動畫發展的重要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虛擬展示空間中的應用探究
數字技術在工業電氣自動化中的研究應用
工業自動化中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優化國有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
高職學院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對策
加強思想政治課在大學慕課開放課程的地位研究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