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融合式課程的創新探索

2023-07-21 09:19曹書樂
教育傳媒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

曹書樂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清華大學創新性課程“中韓對話”8年的教學經驗,總結這一跨國融合式課程在課程技術手段和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等方面的創新,闡釋課程如何面對網絡音視頻連接的技術挑戰,通過多屏的現場操作優化交流的現場感,營造有沉浸感的互動空間,以及如何整合資源、構建全球本土化課堂、促進多元文化碰撞。以期進一步完善跨國融合式課堂,推動跨文化傳播。

【關鍵詞】傳媒教育;跨文化傳播;融合式課程;跨國課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中韓對話”:一門創新性跨國融合式課程

清華大學跨文化傳播課程“中韓對話”(Global Communication Cross-cultural Explorations in East Asia)創辦于2012年,在清華大學本校學生線下選課的同時,引入海外高校學生在線同上一門課。兩校師生每周一次視頻連線,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與學習語言,通過多屏進行線下、線上的融合式互動。

這門課程起源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亞洲中心的合作,每年開設一次,每次有20名以內的清華大學學生和30名左右的首爾國立大學學生選課。因清華大學與首爾國立大學均重視國際化辦學,兩校有大量國際生和國際交換生就讀,因此“中韓對話”歷年選課學生的國籍不僅包括中國和韓國,還有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是名符其實的跨國融合式創新課程。

本課程因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手段上的創新,成為一門特色課程,得到學生的好評,也迎來了很多高光時刻。大韓民國兩位前駐華大使權寧世先生和盧英敏先生均應邀來訪清華大學的課堂,給同學們授課。盧英敏先生表示,這兩所高校分別是中、韓兩國最為頂尖的大學,培養出了很多杰出人才,能夠搭建起這樣的合作課堂,促進相互交流,具有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新華網曾經對該課程進行過題為《“中韓對話”課程讓跨文化溝通零距離》的特寫報道,認為“一場遠程視頻連線將中韓兩國高校學子的溝通距離縮短為零”。①該課程在2017年教育部組織的清華大學本科教學評估中獲得好評。兩位國際專家——美國UC伯克利前校長杜寧凱和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的院長麥卡洛克選中該課,進行了聽課,隨后對該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這一課程形式中的諸多元素也隨后在清華大學的其他課程創新和設計中得到了應用。

近年來,各大高校的傳媒教育均銳意創新,如中國傳媒大學通過在課堂上講好中國故事,讓來華留學的外國學生親身感受中國故事,完成有效的跨文化傳播。②也有學者分析了他山之石——弗吉尼亞大學的媒介研究教學,對其實踐進行實地考察,闡明其以泛媒介、媒介實踐與全球媒介觀開展教學設計的經驗。③更有學者提出,新文科背景下,“跨界”是核心理念,“融通”是一種人才培養的路徑。④

本文作者是該課程中任教時間最長的中方責任導師,基于該課程8年的教學經驗,旨在通過本文對該創新性課程的多年實踐心得加以分析,總結這一創新性教學方式的優點與經驗,包括如何整合各類資源、如何構建全球本土化課堂、如何促進多元文化碰撞,也將分析這類課堂在技術上的挑戰與難點,包括網絡、音視頻連接的技術要素,以及如何通過多屏的現場操作優化交流的現場感。希望這些經驗可以供高校同行參考,推動傳播教育的發展。

二、課程技術手段創新:營造有沉浸感的互動空間

“中韓對話”課程旨在讓擁有不同文化歷史背景的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加深對“他文化”的理解,提升對自身文化的認識和反思能力,并培養跨文化比較的研究能力和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能力。為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雙方學生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沉浸感的互動。

在一個通過連線實現課堂互聯的課程中,音視頻如何流暢互通、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實時互動,成為需要攻克的重要技術難點。這也是這門課的創新首先需要突破的環節。

(一)技術突破:采用企業級視頻會議硬件及解決方案

近年來,因需要在新冠期間展開工作和學習,各高校普遍采用騰訊會議和zoom會議(清華大學還有自己開發的“雨課堂”)進行線上教學。但在“中韓對話”創辦之初的2012年,還很少有大學能夠在技術上實現這樣的要求。與我們合作的首爾國立大學是韓國的頂尖高校,當時只有一間會議室符合技術條件。當時的清華大學也只有一兩處空間可以提供和國外高校進行視頻會議的硬件設備,但需要不菲的租金。

面對這一挑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提供了大力的設備支持,將院館的會議室改造成可以容納“中韓對話”課程的空間。學院技術支持團隊采用了在傳統企業視頻會議領域內使用的龍頭寶利通(Polycom)的整套硬件及解決方案,提升了課堂效果。

1.攝像頭寬視角、可變焦

這樣的攝像頭可以保證雙方既能展示各自課堂的全貌,包括課堂的背景、教師和全體學生;也可以給講課的老師和正在發言的同學以特寫。特寫鏡頭能夠讓遠在異國他鄉的另一個課堂中的學生看清和記住發言者的樣貌,增進親切感。特寫鏡頭,而非全景中一個說話的身影,也有助于看屏幕的同學專注于此人的發言,而非其他無關信息,提升聽的效率。這樣的攝像頭特點兼顧了課堂整體氛圍展示和發言溝通的需要。

2.拾音系統使用麥克風陣列而非指向性麥克風

采用非指向性的拾音系統使得收聲系統可以從開課伊始便固定在桌面上,無需移動。拾音系統在課堂上不太有存在感,也因此幾乎不干擾正常的上課進程。老師和同學、同學和同學的交替發言無需考慮擺放或傳遞麥克風,發言往往沖口而出,討論更踴躍積極,也更有互動性,課堂風格整體自然、隨意、交互多,符合鼓勵討論和交流的課堂設計。

3.屏幕顯示使用分屏方式

共有兩塊大屏幕,一塊屏幕展示發言者的PPT,兩校同學均能實時看到,另一塊屏幕展示對方的課堂環境,在課堂全景、發言者特寫、鄰座或小組發言的中近景中切換。雙屏分屏顯示,使得發言信息和發言者的音容笑貌得到同時傳遞,增加了兩校同學的現場參與感。

通過以上方式,我們有效完成了課堂的音視頻流暢傳遞和兩校同學的實時互動,使課程的高質量開發和實施成為可能。

(二)應對技術挑戰:帶寬、兼容性、穩定性、成本

在21世紀伊始的網絡環境下,這一音視頻系統基本滿足了“中韓對話”跨文化交流課的課堂需求。但隨著課程的推進,一些問題在實踐中暴露出來。

在過去較差的網絡環境下,要實現實時音視頻直播需要耗費大量帶寬資源。即使是并聯使用了四條線路的情況下,視頻也只有480p的清晰度,并且由于寶利通設備和PC端系統的兼容性問題,導致未更新到Windows7的中國課堂無法直播對方的PPT。而高校校園網本身的不穩定會造成卡頓,為兩個課堂“無縫交流”的理想增加了障礙。

為此,在學院的支持下,課堂升級了視頻會議系統,使用Group550方案,使得視頻清晰度可以達到1080p,且能夠實時展現雙方課堂在電腦上的操作,同時構建了更好的網絡環境支持課堂的音視頻共享。智能攝像頭的加入也幫助課堂進行更加生動的展示。尤其是在助教的輔助操作下,甚至可以通過較為豐富的鏡頭語言做出類似“電視直播”的效果,提升了雙方課堂上同學的交流深度。當然,這樣的系統是需要較高成本的,這些成本體現在課堂的各個方面。

首先是經濟成本。寶利通的設備和能夠支持這些設備的網絡環境都價格不菲。在使用環境上,要有采光良好的中型會議室,才能讓攝像頭有較好的發揮空間,這就讓整個課堂的成本提升。寶利通作為國際品牌,在雙方的設備上予以了協作支持。兩校的相關院系也都給予了充分的支持。

其次是維護成本。需要技術人員對這一較為復雜的設備進行維護和升級,也需要在課堂進行中,隨時待命解決技術問題。也需要助教熟練操作設備、切換鏡頭,實現較好的課堂互動效果。這也有賴兩校相關技術支持團隊的責任心與付出。

因為清華大學和首爾國立大學均重視這門課程的建設,因此在諸多方面進行了支持,但是這也使得這一形式的適用性因校而異。

三、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創新: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跨文化比較教學

(一)教學團隊:兩校教師與助教通力合作

因涉及兩校合作上課,需要一個更為特殊的教學團隊,包括雙方的課程責任導師和雙方助教。

首爾國立大學的課程導師為姜明求(Kang Myungkoo)教授,韓國著名文化研究學者、首爾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前所長。清華大學的課程導師曾為史安斌教授和郭鎮之教授,后參與協同教學,轉而由本文作者擔任責任導師。清華方教授的研究專長也包括文化研究和跨文化傳播。這樣雙方教授在教學內容上能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估意見也能比較接近。

“東亞地區大學間的交流頻繁,但學生之間的交流十分有限,我希望把學生間交流常態化,這是開設課程的首要目標;第二則是希望學生通過上課避免‘自我中心主義,通過對‘他文化的理解來反觀自身文化,從而加深對自己的認識?!表n方課程負責人姜明求教授曾這樣解釋課程的初衷。

而本文作者也曾在接受采訪中表示,在六年來的教學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開展跨文化溝通,以增進他們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并促進更有質量的學術研究。

在課堂上,老師的授課和同學的發言都以英語進行;當邀請嘉賓講座時,嘉賓往往使用本國語言,也即中文或韓語。在未配備同聲傳譯的課堂中,這需要助教具備實時翻譯能力,協助確保課堂教學進展順利。因此,雙方助教一般都熟練掌握中、英、韓三語,能夠良好快速地和各方達成溝通協調。有意思的是,在清華的幾任助教中,大部分是十分了解中國文化的韓國留學生。而在首爾國立大學的幾任助教,則都是在韓國留學多年的中國學生。兩校助教的選擇十分重要,他們也在課程實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該課堂的教學組織需要教學團隊的全程高度參與,課堂協作所涉及的溝通和協作成本也是較高的。

(二)課程組織形式:講座、討論與合作研究

在“中韓對話”中,學生通過聽講座、分享文化體驗、分組做研究,經由對中韓文化的關注,了解跨文化傳播,并通過多元文化碰撞,促進國際理解和文化自反性的形成。

1.邀請講座與討論

課堂內容主要由系列講座組成,包括但不限于:跨文化傳播理論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國媒體縱覽、東亞社會的現代性與后現代性等學術講座;在京韓國企業家/在韓中國企業家、在京韓國記者/在韓中國記者等邀請講座、在京韓國學生/在韓中國學生等圓桌論壇。講座后兩校師生進行充分的問答與討論。

盡管這是一個小型課堂,來演講的嘉賓卻各具特色,不乏重量級嘉賓和高人氣嘉賓。大韓民國兩位前駐華大使應邀來訪,給學生講述他們對于中韓關系和中韓文化的理解?!度嗣袢請蟆否v韓首席記者、CJ集團娛樂媒體部門中國區總裁、Missha中國區總經理都曾來到課堂,對他們眼中的兩國經濟和文化進行比較和分享。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導演和KBS《超級中國》紀錄片導演也曾來跟同學們分享對韓國影視業的思考。

這些講座帶來了新鮮的知識,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興趣。特別是讓韓國年輕人改變了頭腦中的刻板印象,看到和了解到真正的中國。兩國課堂上的不少選課學生都表示要在未來去對方國家留學或者從事文化交流工作。

2.合作研究

每年選課的同學都會圍繞傳統文化、性別、消費主義、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這四個主要領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合作研究。這四個話題是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也是課程導師認為可以將學術概念和中韓文化實踐探索結合的領域。

我們鼓勵同學組成研究小組,小組中需包含不同國籍的同學。這樣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可以在研究過程的不同環節進行討論和觀點互換。對彼此文化的重視,貫穿在研究的每個環節。

同學們遵循課程研究方法的訓練,從開題到研究方案確立,到中期匯報,再到最終陳述,每個環節都會獲得導師和助教的課內指導和課外指導。在全班同學面前匯報時,更是收獲了寶貴的建議。其他組的同學會針對某一組的匯報進行提問和討論,從研究結論和對研究議題的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在2017年的課程中,助教操作鏡頭,給首爾國立大學的一組同學特寫,三位同學笑著揮手示意,陳述了自己的研究議題——對中國香港和芬蘭赫爾辛基兩地青年的消費行為進行比較,揭示兩地青年的消費觀念差異,并分析差異背后存在什么樣的文化原因。此后,清華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對著攝像頭舉手提問:“你們研究的是青年消費觀念差異,但你們將研究對象的年齡限定在了18-23歲,這個年齡段的人主要是大學生,并沒有太多收入,他們的消費行為能否準確地代表全體青年?是否應該將工作后的有收入青年人納入研究范圍?”首爾國立大學的同學們表示會根據此建議進一步完善研究。

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薛同學陳述完自己的小組研究——對比中韓娛樂產業中男星的男性氣質變遷后,首爾國立大學的一位韓國同學建議道:“你們在研究中用了Celebrity一詞,但這個詞的操作性定義是什么呢?在韓國,歌手、偶像、演員、搞笑藝人是不一樣的,也許你們的研究也可以對不同的類型進行進一步地區分和說明?!鼻迦A的同學們也覺得這樣的概念細分是很有幫助的。

最終,歷屆的同學也會將研究結果寫成英文論文。

(三)課程的課外延伸:實地互訪與SRT項目

“中韓對話”的學業交流不僅限于視頻連線的課堂,而是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多種課外延伸,盡量鼓勵兩國學生見面和互訪,并且通過訪問對方國家來實地了解對方的歷史文化。

1.師生互訪與暑期學校

在2012年和2013年課程中,首爾國立大學選課學生曾在韓方課程導師帶隊下訪華一周,參觀北京的重要媒體,和清華學生面對面交流。

清華學生也曾在老師帶隊下多次參訪韓國駐華使館和韓國文化院。

2014年,中國選課學生中6名成績優秀者在課程之后的寒假期間獲全額資助訪韓一周,兩名獲資助參加韓國首爾大學為期一個月的暑期學校;2015年,中國選課學生中有兩名獲得機票與住宿資助赴韓參加一個月的暑期學校。此后每年暑假均有一位優秀選課學生獲得暑期學校資助,前往韓國訪問交流。

2.赴韓跨文化交流實踐

2019年,本文作者在清華大學團委和清華大學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的支持下,作為中方課程導師在開學前一周帶領清華選課同學訪韓以全方位接觸和探索韓國文化。

6天的交流實踐中,同學們與首爾國立大學的選課學生進行了見面,還聆聽了首爾國立大學新聞傳播系教授們的學術講座,積極參加學術討論;更走訪了中國駐韓大使館、韓國國會和中日韓三國合作組織,進一步了解中韓在外交、經濟和文化歷史方面的知識;參觀了KBS、MBC和JTBC三家韓國主流電視臺,了解了韓國的新聞業與娛樂業。同學們的學術好奇心和語言能力給首爾大學的師生和中國駐韓國大使館以及韓國電視臺的工作人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旅途中,本文作者還指導清華選課同學及時撰寫、修改新聞稿,在“清華大學社會實踐”“清華大學國際教育”“清小新”發出四篇新聞稿,⑤并拍攝了4部“學術綜藝”Vlog,在B站上發布。⑥

在實踐中,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獲很大。材料學院的同學對音樂背后的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同學突破了對流行文化的刻板印象,法學院的同學看到了社會謙遜的底色。大家對韓國和中國都有了新的認識,隊員們在實踐中也獲得了深厚的友誼。

3.“中韓學生論壇”

該課程的影響力早已超出課堂的范圍,當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新聞傳播系計劃帶學生訪華時,首先想到的便是有著多年教學合作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Kim Hyun Suk與學生一行39人,于2019年9月赴清華大學訪問交流。在首爾國立大學一行參觀清華、拜訪新聞與傳播學院之后,我們舉行了“中韓學生論壇”。

在論壇中,兩校各有幾名學生作為代表,用英語發表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并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室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4.SRT

“SRT”是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的簡稱,即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是針對在校本科生開展的科學研究訓練項目。一些沒有機會選上“中韓對話”課程的同學,和希望在課程之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自己相關研究的同學,主動發起了SRT項目。在SRT項目獲批后,同學們就自己關心的議題展開了新的合作研究,在研究中深化了對雙方文化的了解,形成了十幾篇研究報告,有效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

該項目完成后,獲得2017年清華大學校級優秀項目二等獎。本文作者也榮獲了當年度的SRT計劃優秀指導教師二等獎。

四、課程教學效果:從兩國一課到全球一課,推動青年思考與創新

(一)從兩國一課到全球一課

“中韓對話”作為一門全校性通識選修課和文化素養提升課程,選課同學來自各個院系,包括并不限于清華大學的新聞與傳播學院、人文學院、建筑學院、美術學院、法學院,以及計算機系、化學系等其他工科院系。同學帶著完全不同的方法論和思維訓練進入到這個人文社科的領域,學習質化和量化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克服學科壁壘,對自己感興趣的跨文化議題展開探索和溝通。

韓國首爾大學方還有來自政治學、文學、歷史和工程專業的學生。每個人的學科背景不同,研究興趣廣泛,課堂交流與分享也往往能引發其他同學極大的興趣和討論。

近年來,越來越多在首爾國立大學的國際交換生選修這門課。每年課程都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芬蘭的學生。他們帶著對東亞文化的好奇來到課堂,又在課堂上貢獻和分享著西方世界的文化觀點,讓選課學生獲得更為多元化的視角。

清華大學旨在走向更國際、更創新和更人文的路徑。這門課程也為此作出了努力。

(二)推動青年思考與創新

青年學生敏于觀察世界、觀察社會。這門課推動他們去思考身邊事,尋求積極解決之道。

2013年的選課學生郭同學在與韓國學生的面對面交流中發現,“等級制度”成為影響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障礙,而韓國的等級制度更為森嚴。郭同學表示:“有效的跨文化溝通或學習就應該是人對人、面對面的,而不是隔著媒介。學術角度的交流讓我們的視野和思維意識少了些狹隘?!?/p>

同學們有很多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幾乎每年都會被翻出來討論一遍,例如為什么中韓年輕人進入企業,感受到的企業文化不同?中韓大學生到底誰更集體主義,誰更個人主義?中韓大學生的飲酒文化、中韓粉絲的應援文化、中韓青年奢侈品消費方式、中韓青年的婚禮成本有什么不同,不同在哪里?

還有一些話題頗具爭議性,如中韓端午祭之爭、中韓綜藝節目版權之爭,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是否和大眾想的是一樣的呢?

更有不少同學從專業角度出發,對中韓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中的某些現象展開了深入探究,包括從建筑藝術視角出發,對太和殿與勤政殿的彩畫和丹青的紋樣和色彩進行對比,對韓屋與北京四合院的現代化改造進行對比;從法學視角出發,對中韓兒童信息保護立法進行比較,對中韓司法人員培養制度進行比較;從醫學生角度出發,對中韓傳統醫藥進行比較;從電子音樂創作者角度出發,討論中韓流行音樂中的文化雜交現象;從傳播學的游戲研究角度出發,對中韓電競產業發展進行對比,等等。

這些議題兼具趣味性和學術性,反映出一代優秀大學生積極的探索精神、活躍的思維和進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消除文化誤會,提升中國文化影響力

課堂內的深入探討和課堂外的實地走訪共同作用,極大地促進了兩校選課學生的溝通,讓兩國年輕人改變腦中的刻板印象,看到和了解到真正的中國和韓國。

赴中國的實地考察,讓韓國學生更真切感受到中國的“不一樣”。韓國選課學生車有珍在來北京前,對中國的全部想象就是狹小而骯臟的胡同。當他和其他9位同學結束5天的北京之行時,所有人都被北京的都市風貌所震撼。車有珍更希望未來有機會把自己的生意領域擴大到中國。他說,“如果能申請到獎學金,我還想到中國讀一個MBA,學習中國的一些企業文化,因為中國的廣闊市場是所有韓國商人的必爭之地?!?/p>

清華大學法學院的金同學更是一個代表性案例。他連續兩年擔任“中韓對話”的清華方助教,并以學長身份協助后續幾年的教學工作。因通過課程的參與架起清華中韓青年人的橋梁,他被韓國駐華大使授予“優秀名譽外交官”的稱號。在美國完成碩士學位后,他在2020年秋季學期回到清華法學院繼續讀博,成為了清華法學院史上第一個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國際博士生,希望能在中、美、韓跨區能源領域方面展開研究,為將來積極的多邊關系發揮自己的作用。

五、總結:以跨國融合式課程,推動跨文化傳播,助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

十年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深入人心,先后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寫入了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的重要文件,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中韓對話”課程從開創起,其愿景與后續的課堂教學和課外延伸都高度契合這一理念。各民族、各個國家的前途命運,終究要靠世界人民來共同建設。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良性發展,也終究要依賴于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共情。

“中韓對話”的跨國融合課程,只是兩所高校在這個方向上邁出的小小一步。但它也順應了時代大潮的方向,積累了一些經驗,真正達成了推動跨文化傳播、助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際效果。希望這樣的課程教學與課外延伸,在我國與各國的高校中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①《特寫:“中韓對話”課程讓跨文化溝通零距離》,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22/c_117818749.htm,2013年10月22日。

②吳輝:《跨媒介、跨文化傳播:“改編”課堂講好中國故事初探》,《教育傳媒研究》2021年第6期。

③陳陽:《傳媒教育的“新媒介轉向”再思考》,《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5期。

④燕道成、蔣雪旻:《“跨界”與“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教育傳媒研究》2021年第3期。

⑤包括《清華大學“中韓對話”實踐支隊抵韓 開啟中韓跨文化交流之旅》《“中韓對話”跨文化交流實踐支隊訪問首爾國立大學 圓滿完成新學期第一課》《“中韓對話”實踐支隊訪問韓國三家電視臺 近距離觀察韓國主流媒體》《清華大學“中韓對話”實踐支隊走進中國駐韓大使館》。

⑥包括《到達+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探秘韓國電視臺之MBC篇》《探秘韓國電視臺之KBS和JTBC篇》《三國合作秘書處!韓國國會!》。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林】

猜你喜歡
跨文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功夫熊貓》三部曲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商標品牌命名及其譯詞研究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巴黎夜未眠》中體現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門:古代與現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
中西文化差異下影視傳播的現狀與對策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都市電影中正面形象所帶來的跨文化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