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研究

2023-07-25 08:38李元木
學周刊 2023年24期
關鍵詞:課外實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李元木

摘 要: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將其緊密聯系生活,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運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組織生活化的課外實踐,采用生活化的評價手段,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學以致用,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十分重要,也十分緊迫。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案例素材;課外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4-008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27

新課改背景下,很多學科都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都在不斷地探索著各種高效的教學方式,并在積極地加以改革和創新。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由于其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活化的教學摒棄了過去“灌輸式”的教學法,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使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得到緊密結合,促使他們更貼近生活,對道德、法治有更深刻的認知,進而迸發出學習的持續內生動力,從道德和法律視角給未來的學習與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識根基。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倡導者。他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強調了教育和生活的連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實施生活化的模式,不僅是提升課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還是初中生成長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課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學有利于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興趣。因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更貼近生活,選用大量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聽到、感受到的案例,學生憑借著生活經驗,能夠感受到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價值,也就會燃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生活化的教學有利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一些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法,機械地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氛圍沉悶,課程內容枯燥。而生活化的教學能夠將道德與法治的內容與生活建立密切的關聯,使原本說教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能夠很好地緩解課堂氛圍,營造寬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有利于課堂有效性的提升。

(二)初中生成長的必然要求

青春期是初中生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初中生的成長需要一定的價值觀念引導和約束。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夠將刻板、枯燥、抽象的德育內容直觀化、生活化、趣味化、明確化,能夠促使學生學會嚴于律己,規范自身言行舉止,提升認知水平,強化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進步。

(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的發展不僅需要人才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人才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修養。初中生置身于信息多元化的新時代,數量龐大、魚龍混雜的信息時刻縈繞在身邊,要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要從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汲取營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能夠通過將道德與法治和生活緊密結合,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思想素質,提升學生處理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提升人才的思想政治水平,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學習效率得以提升,使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培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踐行生活化的教學理念,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教師就自身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嘗試和探索,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展開論述。

(一)擬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要想使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得以有效開展,第一項任務就是擬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v觀以往的教學目標擬定,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擬定千篇一律的統一目標,不重視學生自我發展;擬定過高目標,給教學帶來較大阻礙;目標不全面,對認知偏重,對能力有所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等更顯不足。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擬定生活化教學目標時,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關注學生具備獨立生活的各項基本知識與技能;其次,要關注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便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具備將來進入社會所需的綜合素養;再次,教學目標的擬定也要關注學生自覺利用積累的生活經驗來分析理論問題,在此基礎上提高新知識的學習能力。

(二)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當下教育的主流形態是素質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將重點直指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的培養與提高上。新課改的全面落實為生活化教學課題的延伸帶來更鮮明的動力與拓展力。很多教師開始著眼于探索和嘗試全新的教學方式生活化,并從實踐層面驗證了生活教學的可行性。

綜合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生活化教學是基于開放的教學觀念,重視把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密切關聯,抑或從生活視角無限延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幫助學生以生活化視角來學習并運用課本知識。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只是生活化教學的一種體現,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授課中要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將課堂和生活的距離不斷拉近,開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主動去感受、反思。

舉例來說,教師開展九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守望精神家園》的授課時,應該選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首先,事先利用網絡的強大搜索能力,多方搜集和本地傳統文化相關的各種實物、道具,比如泥塑、風箏等,合理地引入課堂教學,以實物凸顯對精神家園守護的重要性。其次,課堂授課時,適當結合社會的文化現象,引導學生探討、交流。比如,當下一些人追捧各種洋節,而忽視傳統節日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此展開辯論,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共同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再次,教師課后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參觀地方民俗博物館、檔案館等,使學生能近距離觀察、學習傳統文化。各種方式綜合作用的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關懷,養成文化責任意識。

(三)運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

現實生活的案例通常和學生比較貼近,和現實生活有較多聯系,能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產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問題,再去深入了解探討,整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生就能合理地把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為此,教師在授課時,應運用生活化的案例素材,恰當地把現實生活的案例與課堂學習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課本學習更為充實。

首先,在新授課備課時,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背景、思想狀態等,最好與學生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便于教師發現學生周邊的典型案例,進而與課堂授課結合起來講解,以此教授學生怎樣利用理論知識合理應對并解決現實生活的難題,盡力保護個人的切身利益。

其次,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時,應結合生活中的案例,適當設置一些適合學生自主思考的問題。具體而言,教師著眼于學生日常生活的普遍性問題,帶領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并給出個人的意見,再共同分析不同意見的優勢和不足,產生差異化認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課堂討論時,教師要幫助學生科學運用課本知識,進而構建和諧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四)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

作業存在的目的是令學生鞏固和夯實課堂所學的知識,更深入地了解課堂知識并融會貫通,還能借助教師布置的作業進一步學習在課堂中尚未吃透的內容。教師為充分調動學習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使作業的作用合理發揮出來,一定要摒棄傳統單調的習題式作業,而要融入更多趣味性。但是在當前,一些教師布置的作業多為理論方面的練習性作業,對于作業的生活化關注不足,導致學生的興趣不足,欠缺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從作業中獲取的生活化的知識不足。為此,要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必須要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當然,雖然生活化的作業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學生積極參與,而初中生本身面臨較大的學業壓力,為此,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合理布置作業量,確保學生能在壓力范圍內完成作業,同時還能留有一定的自由放松時間。

比如,開展《公民基本權利》的授課時,教師可以適當布置家庭作業,學生采訪家庭其他成員,記錄成員一周內的活動軌跡,再合理解讀。經過綜合歸納,就能把家庭成員活動軌跡與公民權利和責任加以對應,并在課堂上總結發言,闡述理由。最后,教師負責整理工作。這一做法,不僅使學生把課本知識合理引入生活并在實際中應用,增強了他們的實際理解能力,明白了教材知識和現實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進而能主動自覺地加強學習。同時,借助家庭作業,打破了作業的僵化模式,更有利于今后多樣化教學活動的推廣。

(五)組織生活化的課外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和現實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對該學科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合理地對自我行為進行約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還能間接鍛煉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為此,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突破單一的課堂教學和教材內容,重視引導學生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以社會生活這一廣闊的背景來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在課本知識學習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思想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為此,教師授課時,也應適當和學生邁出課堂,參與課外實踐,以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課本知識,使自身的核心素養、綜合素質和能力等都獲得顯著提升。

比如,學習《服務社會》一課時,教師應依據教材大綱與教學目標,合理引入當前社會的“垃圾分類”問題,帶領學生共同參與課外實踐,依據班級的學生數做好分組工作,再由各個小組為單位落實活動內容,并在小組成員的公平公開選舉下選出具有領導能力的學生擔任組長,作為小組行動的主要負責人,再由教師明確對不同小組的實踐任務做好分配。比如有的小組主要負責宣傳垃圾分類觀念,有的小組負責明確講解并幫助做好不同垃圾的分類工作,統籌協調下,各小組分工明確,彼此配合,順利完成課外實踐任務,并使行動效率大大提升。實際活動過程中,教師主要發揮全面指揮、引導的作用,督促活動合理、有序推進,而活動完成后,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具體表現做出評價反饋,總結整個活動的成功與不足,進而帶領學生共同回味課本學習內容和重點知識,使他們更能體會到社會服務的價值,明白采取哪種方式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在開展社會服務過程中的收獲和感悟。此外,教師還應適當帶領學生深入到敬老院、福利院、社區養老中心等公益場所提供志愿服務,通過參與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近距離接觸弱勢群體,給予其關懷和幫助,養成主動服務他人的正確意識,培養樂于助人、愛護環境等高尚的思想品德,對服務社會的內涵有更深切的體會與認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提升核心素養。

(六)采用生活化的評價方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教學中,最后的環節是采用生活化的評價方法。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通常會采用書面評價的單一形式,這種教學評價方法只是簡單地對學生的顯性知識進行量化打分,這樣的形式不利于學生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的興趣維持,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為此,應該改革評價方法,采用生活化的評價方法。

首先,在生活化的評價中,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每個維度的評價都要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的表現,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發展情況,強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考查。

其次,在生活化的評價中,可以為學生設置成長記錄袋,將學生從七年級到九年級三年的表現都記錄下來,將學生在社會、學校、家庭中的良好言行記錄下來,將學生在教學中的感悟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放入袋中,鼓勵學生之間交流和分享,定期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定,從而加深學生對自我的理解和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結語

文章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著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展開論述。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倡導“回歸生活”的課改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遵循學生生活的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確立生活主題,營造學生文化,同時注重對學生生活的服務、指導和提升。因此,在平時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加大對生活化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對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效果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曹秋.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3).

[2] 王洪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素材的應用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2).

[3] 羊琳.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1(50).

[4] 陳尾香.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對策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1).

[5] 祝林青.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1).

[6] 徐麗芳.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內容分析——

以《走近老師》為例[J].考試周刊,2021(85).

猜你喜歡
課外實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新理念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透過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