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路徑研究

2023-07-25 18:36返家雯
記者觀察·中旬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創新路徑創新發展電視節目

返家雯

摘要: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電視節目開展精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和精神指引。文化類電視節目既要承擔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亦要將文化要素與現代社會深度融合,實現更好的傳播與發展?;诖?,本文以近年來有影響力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為例,探究新時代電視節目精品創新生產路徑,以期為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借鑒。

關鍵詞:傳統文化;電視節目;創新路徑;創新發展

文化興衰關系國運民昌,一個文化振興的國家方顯民族強大。擁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承,國家和民族的強大,依賴著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繁榮。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因此,文化傳播是廣播電視媒體重要的歷史使命,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影響力,促進民族文化得到創新發展,是文化類電視節目存在和發展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批文化類電視節目突破了傳統同類節目以專題性、紀實性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曲高和寡”的局面,創新融入多種現代視聽元素,誕生了不少“現象級”的精品節目。在黨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作進入新時代。

近年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創新型電視節目異軍突起,誕生了一系列精品節目,并贏得了廣大受眾的口碑與好評。2001年開播的《百家講壇》可以說是文化類節目的鼻祖,開啟了聚焦傳統文化的潮流。而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更多的諸如《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深耕傳統文化的精品節目逐漸涌入人們的視野,掀起一陣文化熱潮。在這一階段,文化類節目越來越重視節目內容、節目題材和表達形式,也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要素在節目中的合理運用,文化類電視節目得到跨越性的發展。而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的成功出圈,更是讓文化類節目在網絡端發展成現象級傳播產品,讓受眾通過現代化的視覺包裝感受國風魅力,得到了社會和市場的認可。這些以“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為核心的文化類節目越來越多地走進大眾精神文化生活,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媒體影響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復蘇引領時代趨勢

在信息大爆炸和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使得人們更加追求作品的內涵。中國優質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制作提供了豐富的選材基礎和創作空間。當今社會,快餐文化和泛娛樂化現象泛濫,以傳統藝術、非遺文化等為代表的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更牽動廣大受眾的心弦。以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為我國電視節目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方式、新路徑與新思想,這是時代的選擇,也是歷史的潮流。主題類型豐富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如文博類節目《國家寶藏》、音樂文化節目《國樂大典》、美食文化節目《風味人間》等,將各種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帶入人們的視野,對弘揚中華文明,增強大眾文化修養和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有重要意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全媒體的發展必將更加關注文化傳承發展趨勢,推動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升級。

國家戰略需求鼓勵文化節目創新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民族復興的高度,要求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定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廣電總局多次強調要求將傳播先進文化知識、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放在顯著地位。2022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廣播電視重點節目創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以“賡續中華魂”為主題之一定檔重點節目,聚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好和發揮好電視節目宣傳中華文化生命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央和總局的導向指引,給予了文化類電視節目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和更良性的創作土壤。

文化多樣性助力電視節目推陳出新

隨著互聯網和5G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大眾可以輕易且迅速地獲取豐富的圖片、短視頻、文字語音等信息,多元多樣的自媒體內容生產,更逐漸提高了人們對傳播內容的欣賞水平和個性化需求。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無論是“陽春白雪”的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還是“遍地開花”的民間藝術,都涵蓋著東方美學和民族智慧。豐富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提供了更多優質的素材選擇,大大優化了大眾審美水平和精神生活。譬如,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播出,一改傳統晚會形態,以網劇模式串聯傳統文化節目,歌舞節目《唐宮夜宴》引發全網熱議,節目從歌舞編排到服化道設計再到后期特效和調色包裝,再現了盛唐文化,映射了現代人眼中的中國盛世,節目的展現形式和傳播方式都得到創新運用。再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經典詠流傳》節目創新推出了“和詩以歌”的模式,將經典詩詞和現代音樂相結合,傳唱經典,推廣詩歌文化。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流淌著品類豐富、品質優良的文化內容,作為電視媒體,有責任精心策劃、創作精品,激發廣大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達到增強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

深挖優質內容,彰顯文化活力

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開啟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創作氛圍,我國文化類電視節目逐漸興起,題材和類型日漸豐富,引領社會進入“學古風、論今朝”的新風尚。2022年第二季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香江兄弟》、吉林廣播電視臺《黑色沃土》、河北廣播電視臺《走遍河北》、山東廣播電視臺《中國禮 中國樂》等節目,以創新的藝術形式體現時代風貌、彰顯中國風范,光榮入選國家廣電總局評選的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同期,由廣西衛視制作推出的《民族文化·廣西新民歌大會特別節目》,也憑借唱響民族團結主旋律、講述新民歌文化故事的節目特色位列評選名單之中。

以廣西衛視《民族文化》欄目為例,創作者在策劃和制作主題節目時,著重對非遺文化、民間藝術、人文思想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從民族文化的演進、民族技藝的傳承等多維視角去挖掘文化的意義和價值?!睹褡逦幕V西民間樂器》系列節目內容涵蓋廣西民間打擊樂器、彈撥樂器、吹奏樂器、拉弦樂器,生動展現出了廣西民間樂器的悠久歷史、豐富品類、精湛絕活和獨特匠心。節目以此為基礎融入新時代發展特色,形成了有導向、有觀賞性、有傳播力的視聽精品,彰顯中華民族的勃勃生機及其文化影響力。

打造時空交融,再現古今經典

近年來,經典再現、時空再造成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表達方式,創作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觀感。2021年央視春晚講述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創作歷程的舞蹈劇《只此青綠》,跨越時空步入北宋畫家王希孟的世界,重現了這部佳作的前世今生,結合音樂、舞蹈、服化、舞臺設計等元素展現了端莊大氣的宋風雅韻,將古與今、墨與色、舞與畫完美融合,通過視覺表達為大眾呈現了一場充滿中式審美的“畫中之舞”。廣西衛視《民族文化》也曾以詩畫歌舞呈現《廖江竹枝詞》,展現壯族青年男女以歌會友人、以歌傳情的“三月三”歌圩盛況,體現廣西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細化垂類內容,孵化爆款精品

在全媒體時代,視聽產品的內容和受眾市場劃分愈發明確,特別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專業的細分領域被逐漸開拓,文化類節目向小眾題材發散的垂直化、圈層化漸漸形成。然而,小眾題材并不代表不能造出“大眾爆款”。2021年7月,基于河南衛視連續推出的《唐宮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原創節目引起廣泛關注,國家廣電總局組織召開“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暨文化節目創作座談會,進一步深化對文化類節目的創作播出指導?!皬墓澞?、節慶到節日,文化類節目涵蓋的范圍不斷擴大,成為地方衛視立足文化傳統,生產優質內容,從而打造自身品牌的有效路徑”。

順應細分垂直領域內容的趨勢,文化類電視節目積極拓展傳統內容之外的新內容、新角度。以《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為代表的飲食文化類節目繼續細分,如2021年推出的《我粉你》、2022年推出的《圈粉時刻》,均是聚焦米粉文化的紀錄片,從廣西螺螄粉、老友粉到廣東的腸粉、云南的米線等等,各種各樣的米粉,各形各色的食客,都在一一展示著國人的美食情結。大眾對飲食文化的關注和廣西螺螄粉的爆紅出圈,共同推動了該垂直類文化節目的誕生和發展,也促成了文化和市場的結合,使得“小米粉”成為“大產業”。

活化傳統文化,擁抱年輕受眾

中華民族具有獨特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特有資源,也是文藝創作與創新的寶貴財富。文化元素的現代式解析和年輕化表達,成為電視節目精品頻出的制勝法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國家寶藏》、河南衛視的“中國節日”系列,每一款文化類節目的爆紅,都離不開年輕人在網絡上的自發“安利”,以B站為代表的青年網絡社區甚至成為文化內容的傳播重地。各大衛視和網絡視聽平臺主動擁抱青年審美元素,拓寬傳統文化內容賽道,采用多樣化的傳播路線,激活不同傳播圈層,形成了文化類節目的創作新潮流和新風尚。

融合創新發展,優化內容表達

基于互聯網的創作語境,單一的專題片、紀錄片手法已經不能滿足受眾日益提高的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亦不能發揮融媒體的傳播優勢,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構思和呈現需要進一步升級迭代。河南衛視推出的《舞千年》,延續“中國節日”系列的“綜藝+劇集”氣質,以影視劇的形式輔助敘事,結合舞蹈、綜藝、影視三大藝術形式打造了充滿歷史想象的中國傳統舞文化。

在多元發展的藝術形式和不斷進步的視覺科技的賦能下,以文化情景演繹、文化場景闡釋為敘事表現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引領了創新潮流,無論是《2022中國詩詞大會》的詩意舞臺,還是《端午奇妙游》的“水下空間”,一個個成功出圈的文化類節目,都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化、影視化書寫,逐漸形成以文化為表達、自信為內核的民族美學體系。

實現線上節目內容生產與線下文旅文創產業的“雙向奔赴”

為了增加節目的傳播效果和線下創收,將文化IP具象化,實現文創產品、文旅產業和節目內容的雙向聯動,也是文化類電視節目策劃中的重要一環。早在2018年,北京衛視推出的《上新了·故宮》第一季就以文創產品開啟線上線下聯動的新模式,隨著節目的熱播,開發的文創產品全網同步熱銷,進而還開創了預約制銷售,僅僅一件睡衣就可以預約眾籌高達300萬元。2020年央視《國家寶藏》三季上線以來,先后開發多款文創產品,相關網絡商城至今訪問量依然居高不下。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熱播后,河南省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一炮而紅”,3D數字版“婦好鸮尊”“考古盲盒”“錢幣巧克力”“豫博網紅咖啡”等產品也變成了“網紅”,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收獲了“破圈”的傳播影響力。

除了文創產品,更多垂直類文化節目也將產業和文化融合,聯動當地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傳播矩陣,實現線上節目內容生產與線下文旅文創產業的“同頻共振”。廣東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大灣區文創綜藝《國潮粵品》打造了新銳設計師、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與知名品牌的交流平臺,為品牌產品注入“國潮”元素,讓非遺文化在市場中得以傳承和發展。浙江衛視推出的文化旅游探索類綜藝《青春環游記》,圍繞“城市因人而驕傲”的主題講述不同城市的人文歷史,助力文化傳播的同時也極大推動了當地文旅項目的開發及相關第三產業的發展。

總之,文化類電視節目依然是當下時代的潮流,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蘇的必然選擇。文化類電視節目對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中華民族故事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電視媒體應秉持創新理念,從思想高度、精神深度創作有溫情、有審美、年輕化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同時,要借助當代信息科學技術,融合新媒體傳播工具,不斷拓展與創新文化類電視節目創作路徑,用新語態、新手段呈現現代科技與古韻國風相融合的視聽盛宴。文化類電視節目要走進大眾的內心,特別是年輕人的內心,要以沉浸式的傳播方式,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合交匯,激發受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創新路徑創新發展電視節目
極致新聞:回歸受眾本位的創新路徑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周五廣播電視
電視節目
以網絡為載體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路徑分析
新形勢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創新路徑研究
地方廣電媒體融合發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