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紀檢監察學科建構的內在邏輯

2023-07-27 02:29高劉陽
廉政文化研究 2023年2期
關鍵詞:國家治理紀檢監察

高劉陽

摘? ?要:紀檢監察學作為法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下設紀檢監察理論、黨的紀律學、監察法學、廉政學四個二級學科。紀檢監察學科框架初定,但學科內部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仍有待進一步理順,亟需立足人民立場與本土實踐,圍繞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制度對學科體系進行檢視,使之逐步成為涵蓋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的綜合性獨立學科。作為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成果,紀檢監察學科有必要在發展初期,重點關注學科核心價值、基礎概念秩序與雙向實踐互動的理論思考,在紀檢監察領域構建中國自主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并為全球腐敗治理提供智識參考。

關鍵詞:紀檢監察;學科體系;國家治理

中圖分類號:D262.6-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170(2023)02-0047-1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作為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智識支撐和專業保障,紀檢監察學科不僅在將來要承擔為紀檢監察事業輸送專業人才的重要任務,更要從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高度,對紀檢監察相關制度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理思考,以期為蓬勃發展的宏觀與微觀紀檢監察工作提供有價值的理論資源。

回顧我國紀檢監察史,從1986年國務院監察部設立以來,學界和實務界對于紀檢監察學科的誕生一直翹首以盼,早在1992年,就有學者基于行政監察制度提出學科建構的設想,并高度關注紀檢監察學科的發展前景和重要作用。[1]中央紀委在2008年召開紀檢監察學科建設與課程設置專家咨詢會,初步探索紀檢監察學科建設方案。[2]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后,高校紀檢監察研究機構大量出現,由于法學方法論的相對成熟,法學學者對監察法學的討論熱情尤為突出。[3]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對紀檢監察學科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也標志著學科建設的意義已經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但與之相對應的是,現階段必須認清紀檢監察學科建設處于起步期的客觀現實,并致力于對初始階段夯基壘臺、立柱架梁的基本問題作出系統性回應,對學科的框架進行科學設計和建構。從學界的視角,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都對上述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且極富啟發意義的探討,但較易被忽略的一點是,紀檢監察學是法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其內部已經明確的四個二級學科,即紀檢監察理論、黨的紀律學、監察法學、廉政學之間的研究邊界是如何劃定的?各自的主要研究視域、研究對象與話語體系是什么?相互之間又有何關聯性?這些問題如果不能被有效回應,就會模糊二級學科設立的價值與學科內部結構的科學性,學科內部的基本邏輯也可能會出現斷層與偏差。

一、四個二級學科的基本面向

紀檢監察學是關于紀檢監察規律和發展方向的知識體系,既包括對紀檢監察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煉,也涵蓋對紀檢監察制度的闡釋分析和前瞻性思考。因此,學科的研究領域可分為基礎理論、應用科學和對策性研究,需要回答“紀檢監察在黨的自我革命中的作用是什么” “紀檢監察的本質是什么”與“如何監督紀檢監察權”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理論是實踐的起點和歸宿,學科的作用就是要從政策指導下的實踐探索中形塑理論的脈絡,找出對紀檢監察工作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原理,更好服務于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主線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紀檢監察工作是中國特色監督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紀檢監察學的研究內容也必須立足中國本土實踐,成為涵蓋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綜合性學科,對紀檢監察活動進行多方法、多視角的深入剖析和驗視,滿足紀檢監察工作實踐發展和人才隊伍培養的需要。依據這個基本判斷,紀檢監察學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的面向,根據研究重點可以分出不同層次的四個子學科,即紀檢監察理論、黨的紀律學、監察法學與廉政學。

(一)紀檢監察理論:學科的核心和基礎

紀檢監察理論是學科的核心和基礎,主要研究關于紀檢監察工作的普遍性和規律性認識,對學科研究的基本概念、學科范疇、業務規律、方法論和與其他學科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性分析和闡釋。具體而言,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的專責機關,紀檢監察學科既需要關注紀檢監察權的行使主體,就其作為政治機關的特殊性和紀檢監察業務的實踐命題進行論證,也需要圍繞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以思辯性立場觀察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自身制度動態運行的方式和規律,以及與其他相關監督方式之間的相互關系。而這些問題在比較研究中恐難以找到適宜的對照組,必須從我國特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體系出發,在本土語境下找到學理的解釋和回應,這就對紀檢監察理論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從學科自身建設的視角,在紀檢監察學科需要解決的諸多命題中,紀檢監察理論是影響學科建設的根本性問題。理論研究的深度關乎整個學科的前途命運,紀檢監察理論也是學科建設過程中最需要開拓思路,也最具挑戰性的子學科。理論研究的基本路徑是精準把握學科的核心政治導向和重大時代意義,回應紀檢監察制度和活動中的基本命題,明確學科發展的主題、方法、原理及體系。更重要的是,紀檢監察理論相當于紀檢監察學科中的總論,必須起到對其他分論的統合作用,在宏觀層面用理論貫穿和聯結學科各個主要研究對象的自有領域,整合形成邏輯清晰、結構嚴密、相互支撐的學理有機體。

(二)黨的紀律學:黨內監督的基本規則

黨的紀律學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的黨的紀律,是聚焦于紀理與紀律適用的集中剖析和解讀,通過對黨內監督體系和黨內法規深層次、根本性的研究,形成紀律內在規律、黨紀處分、黨風監督等工作上的理論指引,通過對中國共產黨的紀律及原理進行全面分析,找到紀理與紀法關系的邏輯線索,不斷深化對依規治黨的規律性認識。

紀律是黨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以嚴明紀律管黨治黨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確保黨政治本色的關鍵所在。我們黨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視紀律建設及紀律檢查制度的建構,1927年4月,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這也是黨內第一個專門紀律監督機構。[4]建黨百年歷程中,黨的紀律檢查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完善,但其核心職能定位從始至終都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5]

由于制度發展歷史的差異,紀律檢查相關理論遠早于監察理論成型。得益于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豐富實踐和顯著成效的催化,黨的紀律建設制度和理論創新成果豐碩,實現了制度建構的與時俱進:一方面,對黨的紀律建設進行政治性、理論性、時代性思考,體系性重塑紀律規則和適用原則。比如,在原有紀律基礎上整合形成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六大紀律體系,明確政治紀律是全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動方面必須遵守的剛性約束,[6]是黨的紀律的核心和根本;提出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以階梯化處置方式貫徹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確保過罰相當、寬嚴相濟;在紀法關系上提出紀嚴于法、紀在法前,要求違法必先違紀等。[7]另一方面,將紀律規范化,健全紀律規則體系并提升紀律規定作為黨內法規的位階。比如,黨中央于2015年、2018年兩次修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制定《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以黨內法規形式應用黨的紀律建設的最新理論、實踐和制度創新成果,補充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規范淵源。[8]

黨的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也是開展紀律檢查工作的基石和遵循。要適應新時代黨的紀律建設的要求,以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鞏固黨長期執政的政治基礎,黨的紀律學就必須遵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總結全面從嚴治黨中關于黨的紀律建設的規律性認識,緊跟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和黨內監督實踐的創新發展,對中國共產黨的紀律的概念、特征、作用、形式、分類、規則、效力、體系、責任、程序、制定、實施等基本問題進行抽象化的梳理和研究,明確黨的紀律與道德、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內在聯系,對黨的紀律進行溯源和比較分析,補齊紀律規則的短板,最終形成系統、完備的黨的紀律學體系。

(三)監察法學:紀檢監察學與法學的交叉學科

監察法學主要關注我國監察理論與實踐,我國早在建國初期就設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監察委員會和國務院監察部,其后被撤銷。隨著1987年監察部恢復重建和1990年《行政監察條例》出臺,法學界也開始把行政監察作為行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以“行政內部監察”為主要特征的行政監察問題進行研究,但時至今日,這些成果已經難以與現實的需要相契合,也與紀檢監察學科中的監察法學內容大相徑庭,因為自2018年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以來,監察機關已經脫離行政機關內設機構的范疇,而是作為“一府一委兩院”模式中的重要權力部門,監察法學的研究對象、邏輯基點、理論體系也必須緊跟實踐的腳步進行全面的革新與重構。

從研究對象上看,監察法學更聚焦于監察相關的法律現象,深挖其背后的法理邏輯及權力關系,并以監察權為理論核心,將其規范行使和有效監督作為研究的主要方向。監察法學是目前學科建設初期成果最為豐碩、學術影響最大的二級學科,這與監察法律法規的初步系統化,以及法學學科及方法論的成熟具有直接關聯性。有學者將監察法學分為監察基礎理論、監察法律制度、監察實踐應用三個部分,[9]還有學者認為監察法學至少應當包括監察史學的研究、中外監察制度比較研究、監察基礎理論研究、《監察法》主體內容研究以及監察政策、監察倫理研究等諸多方面。[10]但筆者認為,監察法學應重視與其他二級學科的內容相區隔,致力于監察法律行為的研究,可考慮將監察法學主要內容分為監察權研究、監察組織研究、監察措施研究、監察程序研究、監察救濟研究、反腐敗國際合作研究等方面,現有監察法學研究成果也基本能夠納入上述分類框架內。這種分類方式的優勢是將法學理論研究和監察實踐緊密結合,突出監察法學的政治性和實踐性,同時也有利于為日后修訂出臺的一系列監察法規提供相關理論參照和學理支持。

監察法學屬于公法范疇,天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有著緊密聯系。在《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以下簡稱《監察法》)這兩部核心法律之外,已經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以下簡稱《政務處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監察法實施條例》)等多個監察相關法律法規。監察法學的核心任務主要有三點:

一是以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政治和思想上的根本指引,通過對監察法律關系的研究,分析如何以紀檢監察權的行使有效監督和制約其他公權力,同時明確以何種方式和路徑有效約束紀檢監察權自身,進而促使國家公權力規范有效運行,達到監察法治的理想狀態。

二是從理論高度厘清黨內法規和監察法律法規二者間的內在邏輯,準確把握紀法關系和紀法邊界,從黨內法規和監察立法各守畛域的單一思維轉變為復合型研究視角,重視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相融性及重疊性,關注實體條文規定之“應然”、實踐規則適用之“實然”和程序銜接上的“契合”等方面的紀法貫通,為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提供法理依據和完善路徑,以實現紀檢監察領域黨內法規和法律的邏輯自恰、無縫銜接。

三是完善監察法律法規體系,綜合運用基礎研究和法教義學的方法,檢視監察相關法律法規與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公務員法等重要法律的法法銜接,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為監察工作提供更充分、更具規范意義的指導。

(四)廉政學:以腐敗和反腐敗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科

廉政學是針對腐敗和反腐敗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應用型學科,主要研究國家廉政活動和廉政制度建設。[11]這條進路的現實意義是跟蹤國內外腐敗和反腐敗的最新動態,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并提煉我國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表征及規律,從而確立學科內部學術體系的基本框架。

廉政學的研究有一定的歷史積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央紀委監察部就設立了廉政理論研究中心,部分高校也對廉政建設學科化進行實踐探索,至今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多個高校院所設立了廉政研究中心等機構,研究領域集中在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廉政建設績效評估、廉政建設經驗和基層反腐敗等方面,[12]逐步形成了專職研究隊伍、專門刊物和初步體系化的理論成果。當前,廉政學的時代特征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的統攝下,堅持“三不腐”一體推進的反腐敗斗爭基本方針,把廉政研究作為推進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與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理論工作,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將廉政學作為紀檢監察學的二級學科,既是對現有研究成果和學科平臺的吸收和升華,也是基于紀檢監察學科研究領域和發展需要的應有之義。因此,廉政學有必要重新審視自身作為二級學科的基本定位、研究重點和研究方法,從較為分散的研究選題,轉向針對腐敗和反腐敗規律及治理的專業性研究,以實證性研究為抓手,充分利用學科在量化分析、模型建構和數據統計等領域的研究方法優勢,以“提出問題—實證分析—推導理論”的研究范式填補長期以來規范分析與制度實踐之間的斷層,用標準化的問題和變量測量實踐,從而達成對實踐的確定性解釋,這也是大多數成熟的社會科學重要的研究進路之一。

圍繞腐敗和反腐敗的基本規律,廉政學可以有機結合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從既定規則和假設命題出發,開展描述性統計分析及相關性分析,以虛擬事實模型和數據分析進行理論證偽,深入挖掘案例、數據等表象背后的政治邏輯和理論邏輯,進而針對國內外反腐敗形勢、廉政建設績效評估、廉潔文化建設等基本問題,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研究結論和理論回應。

二、紀檢監察總論對二級學科的吸收和統領

紀檢監察總論可視為有關紀檢監察的一般性理論。顯然,在學科范疇中,紀檢監察理論的研究就屬于學科的核心和總論。對總論自身、總論與分論關系的研究,是紀檢監察學確立學科框架的重要邏輯基點,在我國當前紀檢監察實踐中也具有特殊意義。

(一)總論的結構和內容承載紀檢監察學科內涵及外延的學理邊界

自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紀檢監察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制度和法規體系,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紀檢監察領域的理論研究仍任重道遠。

總論是對學科一般性規律的總結提煉和理論提升,是最能夠體現學理性和學科特色的核心部分。紀檢監察理論是紀檢監察活動中本質的、普遍的、深刻的內在聯系,表現為圍繞紀檢監察基礎概念論證和闡釋形成的基本原理和知識體系,既源于實踐,又對實踐有啟發和指導作用。理論必須要以概念、制度、規則為基礎,從中形成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最終成為完整并動態發展的概念體系、方法體系和理論體系。紀檢監察理論就是要在認識紀檢監察實踐的過程中,整合紀檢監察制度不同層次的基本概念和邏輯關系,形成一套科學的、可以被實務界和學術界共同接受的理論體系,進一步強化紀檢監察工作的權威性和科學性。

紀檢監察理論作為總論,承載確定學科邊界的重要功用,旨在確定紀檢監察學理上的內涵與外延,進而錨定和固化學科的研究范圍。這種固定并非是機械式地限縮,導致學科的研究志趣從源頭上被抑制,反而是要強調學科的核心研究對象,明確學科的獨立性、特殊性以及基本問題,以包容的形式促進不同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涉及紀檢監察的領域內發揮所長,在探索中形成具有創新性的學術前沿理論。

對于紀檢監察學科的邊界,學術界已形成了多種認識和觀點,在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后,行政監察、反貪污賄賂瀆職與預防腐敗等職權經歷整合重構,共同形成監察權,又因與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合署辦公而統合為紀檢監察權,大多數對學科范圍的研究也基于紀檢監察機構的職能及權力作用的不同領域。有觀點把紀檢監察學的研究對象限定為“紀檢監察制度與紀檢監察活動,即黨的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制度及其活動”,認為紀檢監察學是“關于紀檢監察制度及其發展規律的系統知識體系”[13]。也有學者把紀檢監察學界定為“關于違紀行為認定與處理、違紀行為懲治與預防的學問,是關于黨和政府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與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科學” [14]。

根據邏輯學上“種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的模式,學科是遵循一定邏輯形成的知識體系,而紀檢監察學就是研究紀檢監察現象和規律的知識體系。在明確內涵的基礎上,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其中,紀檢監察現象是外在表現,包括紀檢監察工作實踐、紀檢監察組織、紀檢監察活動等內容,而紀檢監察規律則是內在本質,是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文件精神,根據黨的紀律檢查相關法規、國家監察法律法規、紀檢監察工作相關規定等規范性依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紀檢監察現象潛在的運行邏輯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從而得出的系統性理論成果。

(二)總論打破二級學科的藩籬,完成學科內部的形式統一與實質統一

黨的紀律學、監察法學及廉政學等二級學科作為分論,是對總論中一般原理的細化、拓展和運用,也意味著存在較為獨立的體系架構和特定內容取向。四個二級學科各自獨立又互有交集,目前關于紀檢監察的研究幾乎都可歸于其中一個或多個范疇之中,但這種歸類標準更多是基于學科語義的感性理解,尚未上升到學理的實質分析層面。

按照語義分析,紀檢監察學至少需要把“紀檢”與“監察”各自的涵蓋內容及二者的邏輯關系進行理論的描述。從實踐視角出發,紀檢就是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以《中國共產黨章程》為根本依據,對黨員遵守黨紀的情況進行監督執紀問責的活動,而監察就是國家監察委員會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進行監督執法處置,在目前我國的憲制結構語境下,二者至少存在三點聯系:

一是黨的領導是一切紀檢監察工作的根本準則。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就是要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推動構建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凹o檢監察”這一名稱既體現了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的有機統一,也標志著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的整體布局和一體落實。從整體看,紀檢監察制度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黨和國家監督的制度成果之一,其政治基礎和系統核心毋庸置疑是黨的領導。與此同時,黨對紀檢監察工作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的領導,也形成了紀檢與監察二者間的緊密聯系。

二是紀委與監委呈現合署辦公的組織樣態。目前的紀檢監察機關等同于“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事實上有利于發揮二者互補性作用,解決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之間業務重合、資源分散、程序冗余等問題,促使監督權和監察權的職責履行更為高效集中。這種組織結構客觀上也推動了紀檢監察人員執紀與執法的能力要求進一步整合提升,進而形成高素質、專業化的干部隊伍。

三是黨員與公職人員隊伍的高度重合性。從紀檢、監察相對割裂的視角出發,紀律檢查的對象是全體黨員,監察對象則是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執紀執法的對象是高度一致的,這也決定了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相結合的必然性。

同時,我們必須關注更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在目標上,紀檢和監察的目標、規則的內在一致性是如何體現的?對比被監督單位的內部監督,紀檢監察權“對人監督”和“對事監督”的規則邊界如何確定?在外部關系上,紀檢監察監督與人大監督、檢察監督、行政監督等公權力部門依職權監督方式如何進行分工協作?在規定較為模糊的實踐邊界,總論從宏觀角度糅合分論理論的作用和意義就更為重要和突出,也有必要對分論進行合并、深化與省思,處理不同結論間價值判斷的矛盾和邏輯的疏漏,建構中國特色的紀檢監察學科群,整合提升理論的實用性和指導性。[2]

目前,在頂層設計中已經有了總論的基本雛形,比如紀檢監察權的二元屬性充實了紀法貫通的理論內涵,[15]其語義是要把執紀和執法貫通起來,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其背后的邏輯是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作為身負特殊政治職責的公民,黨員這一特殊身份必須模范遵守法律法規的底線要求,同時必須接受更加嚴格的黨紀紅線約束。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從紀嚴于法的視角出發,在實體上,作為規范所有公職人員的《政務處分法》在部分要求上,就顯然低于約束所有黨員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黨紀處分條例》)。比如,《政務處分法》第十五條規定了數個違法行為合并處理的原則,公職人員有兩個以上違法行為,應當給予兩種以上政務處分的,執行其中最重的政務處分。但是《黨紀處分條例》(2018)第二十三條規定,一人有本條例規定的兩種以上(含兩種)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違紀行為,應當合并處理,按其數種違紀行為中應當受到的最高處分加重一檔給予處分。這就意味著,如果一個公職人員同時受到降級和撤職處分,應執行撤職處分,但一個黨員同時受到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處分,就應加重一檔執行留黨察看處分了。從處分合并處理的方式,就足以體現出紀嚴于法的特點。在程序上,在發現黨員涉嫌違紀違法行為時,原則上應優先作出黨紀處分,再給予政務處分;既有利于凸顯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也釋放了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的強烈信號。

在研究紀檢監察學科總論時,還需要關注各分論與總論的互動,以及對總論的反哺功能。其一,分論可以作為總論研究的素材庫和試金石。[16]分論距離實踐更近,形成的紀檢監察法規制度、監督檢查及審查調查案例等,不僅是對總論基本理論的驗證,也為理論的完善方向提供了有益探索。其二,總論明確不同分論的邊界,同時為分論間的交流提供理論基礎和規范的話語體系。在紀檢監察學科群中,分論的學科邊界和研究方法均存在相似性,這就需要總論給予指引,劃定分論的研究范疇、基本概念及研究規范等一般性標準,并承擔聯系不同分論的平臺功能。其三,分論是對總論學理的應用和深化??傉摵头终撻g交疊的部分可以進行同步的探索,但分論不能止步于對總論的重復、模仿或簡單套用,而是從紀檢監察實踐中不斷找出新的規律性認識,提煉為理論性的思考,用以反哺紀檢監察學科總論研究。

(三)總論確定學科的基本方法論,明確基本研究方向和路徑

方法論是總論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糅合并提煉研究方法后形成的規律性認識,體現紀檢監察理論研究中必須堅守的學術立場和學理思維,對整個學科的研究產生指導作用。學科方法論意識的產生,有賴于按照學術演進規律科學研究方法論,形成具有方向性、指導性、創新性及學科特色的前沿思想,進而打開學科內核的“窗口”。

其中,方法是為了達到既定目標采取的手段,即研究紀檢監察學的工具和手段,主要回應“如何研究紀檢監察學”這一基本命題,包括認識和揭示事物本質的哲學原則,研究問題的基本角度和出發點,以及檢索和整理研究材料的形式手段等方面,所有與該基本命題相關的理論探討都在紀檢監察學方法論的范疇之內。紀檢監察學方法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提供在紀檢監察活動中適用規律的方法。目前,雖然在實踐和研究的積淀中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方法論,但在改革浪潮下,每一種紀檢監察活動都已經在思考和運用具體的方法,紀檢監察學的方法論有必要在全面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紀檢監察活動已有的方法和可能采用的方法進行抽象性的哲學省思,提煉出具有普遍性、指導性作用的操作方式和運用規則,為紀檢監察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討論提供基礎性共識,從而提升紀檢監察理論研究的專業性和科學性。

在基礎問題層面,學科方法論必須追問特定方法的理論基礎是否牢靠、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的特性是否匹配。[17]諸如法學方法論旨在以生活事實置于相關法律規則下,涵射以獲得特定法律效果,[18]形成關于法律解釋和法律續造的科學方法體系,紀檢監察學也應當從辯證法、邏輯學、認識論相統一的視角,系統檢視理論思辨、演繹論證、概念解釋、邏輯推演等基本社會科學研究方式,并結合學科自身特色對其進行有效吸收與轉化,從而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一般取向和研究范式。由于學科的政治性和實踐性特點,紀檢監察學方法論在形成初期,可以考慮從紀檢監察監督的本質屬性出發,重點關注監督主客體之間關系、監督活動規律和監督效能提升的可行研究路徑,盡早邁出研究方法“拿來主義”的過渡階段,以核心問題的突破有力論證學科的科學屬性。

在應用層面,紀檢監察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和轉化是方法論的重要研究對象,作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研究方法自身實證主義邏輯的規范性和體系性,事實上決定了學科自主性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新興學科發展普遍面臨的桎梏,就是以機械刻板的方式移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在研究過程中容易出現層次謬誤、選擇性觀察等諸多問題,[19]不僅影響科研質量,顯然也難以符合學科長期發展必須的研究規范和學術標準。紀檢監察學科的重要命題之一,就是以學術講政治,通過縝密的學術論證過程細化黨中央最新精神和重大決策部署,從某一角度闡明散見于各類文件的政策指引、基本原則及其理論邏輯,從而精準把握上位的抽象性指導,深入研究紀檢監察各項工作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進一步解決實踐中落實政治要求和紀法規定的理論路徑問題。

三、未來二級學科的應然價值目標

紀檢監察學歸根結底是一門科學分析紀檢監察活動和規律,同時開展闡釋性及前瞻性研究的學科,它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是與紀檢監察工作緊密結合的實踐性、多種社會學科內容及研究方法交叉的綜合性,以及與實踐一脈相承的政治性,其中又以政治性為核心。正因如此,紀檢監察學絕不能僅僅滿足于概念的自我周延、理論的簡單堆砌,必須要深入紀檢監察實務的各個方面,在研究中凸顯政治站位和實踐引領,不斷提升學科的價值,并實現預設功能。

(一)如何體現和論證學科的獨有價值

在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制度先行指引下,構建中國特色紀檢監察學科理論體系迎來歷史機遇期,不僅旨在為中國反腐敗道路提供理論支撐,同時也將有益提升腐敗治理話語權,為全球反腐敗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但首先,學科建設必須要明確自身特色定位和獨有價值,如果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學、政治學等已經成型的其他學科理論框架,就能夠全面解釋紀檢監察活動及制度體系,那單獨設立紀檢監察學科的意義就會被嚴重削減。有鑒于此,學科價值的論證不僅對紀檢監察學科研究的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也要求找出學科對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社會科學智識貢獻。

學科建設一般基于某種特定的社會現象,紀檢監察學科則可以被視為紀檢監察活動的學理涵攝,是一門關于黨和國家自我監督內涵和機制的綜合性科學。紀檢監察方法論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要從學科專業化的角度探索學科的認知要素,包括紀檢監察學有別與其他學科的核心特征和研究路徑,從而進一步明確紀檢監察學的范圍和主題,進一步確定與相鄰學科的研究邊界。如果把學科研究的問題導向局限于實踐中的工作難題,將研究內容集中在較低維度的操作性、執行性問題之對策性分析,則很難凸顯紀檢監察學科的獨特性。紀檢監察的本質是廣義監督,紀檢監察活動事實上就是監督在不同領域、作用于不同主體的現象之集合。相較于微觀層面,現階段更應注重對紀檢監察原理的研究,解決紀檢監察權力性質、功能地位、外部關系等基礎性理論問題。

同時,紀檢監察學科的意義不止于總結和規范實踐,而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紀檢監察領域的理論拓展。紀檢監察學根植于我國特有的政治制度和價值體系,其產生本身就帶有獨特性,意味著秩序理性的進步及人民立場的回歸[14]:一方面,紀檢監察工作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中承擔重要職責任務,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環節,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開展反腐敗斗爭中始終堅守人民立場這一基本政治站位,紀檢監察學科同樣以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旨歸,在意識形態領域開辟出一條新的理論戰線,體現了黨的人民性。另一方面,紀檢監察機關對行使公權力的主體進行制約監督,確保依法用權、廉潔用權、秉公用權,以保障人民監督權為基礎,推動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全覆蓋,最終目的是強調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本質,保障人民的權力主體和利益主體地位。[20]紀檢監察學科圍繞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制度開展理論研究,進一步闡明執政者的權力授受關系,集中體現了權力的人民性。所以,學科的產生始于人民立場,源于中國特色反腐敗道路的歷史經驗和豐富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四個自信”的重要體現。

(二)如何限定學科基礎話語體系中的不確定概念

學科話語體系中的基本概念是學科建設的基石。為了準確表達觀點,紀檢監察學需要一套邏輯自恰的概念系統,對其可以有不同理解和不同視角的探討,但必須是基于一定的共識之上,這樣才能有益于理論的簡潔性,并形成有效的學術交流。但對于新興學科來說,對于基本概念的討論幾乎不可避免的存在認知上的差異,從而導致在相同前提下的研究得出迥異的結論,在一個研究主題下生成相互齟齬甚至捍格不通的理論立場。究其根源,使用不確定概念幾乎必然會在相關語境下賦予其一定價值導向,并將其適用于某一現象或事實。

對不確定概念的理解是一個認識論問題,討論的是語言適用于對象、現象和解釋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學術研究的客觀規律,這種理解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形成與不確定概念相關的確定概念、理論基礎等,即培育解釋概念語義要素和基本內涵的土壤,第二是基于上述共識,在不同領域中尋求適用不確定概念的價值判斷,在諸多不同結論中根據人民利益先決性原則,析出理論解釋力最強的最大公約數,逐步消除模糊認識,并否定之前的錯誤認識,從而把不確定概念轉化為確定概念。當然,相比較易實現的第一階段來說,很多概念都難以完成第二階段,并長期在這一進度產生的分歧中迂回前進。

在紀檢監察學科中,存在一系列仍在探討中的不確定概念,學界討論較為集中的概念多源于已實施的紀法規定,試圖通過對概念的學理分析來把握立法及政策原意。比如,有學者對“公權力”和“公權力機關”的內涵進行闡釋,以此分析《監察法》中“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實在范圍;[21]有學者對“監察機關”的概念進行辨析,以此來區分憲法意義和監察法意義上不同監察機關的概念差異,并梳理監察機關、監察委員會、及派駐機構之間的邏輯關系等。[22]126-128這也可以看出,目前的概念秩序是由上位規范動態推進至下位規范、個別規范和規范研究,在討論中不斷限縮并厘清概念的適用范圍及適用對象。

一般來說,研究如何對基礎概念作出界定,需要從中央文件精神和紀法規定出發,根據一定的價值判斷,盡可能準確地描述和解釋構成理論體系的最小單位和基本要素。然而,以這種形式貿然深入,很容易出現以實踐話語替代理論話語,或以工作思維取代學術思維等問題,最后陷入用不確定概念解釋不確定概念的漩渦,而沒有凸顯出學理思考和知識增量。因此,有必要重視語言規則、判斷基準和價值位序等基本問題,[23]以減少在概念分析中可能產生的邏輯謬誤。

(三)如何對豐富的紀檢監察實踐進行全面梳理和提煉

實踐是紀檢監察學科活力的源泉,也是開展研究的一個基本視閾,在不斷發展的實踐中找到理論研究的基本命題,是紀檢監察學科的重要任務之一。研究不同時期紀檢監察工作實踐的特點及不斷完善發展的進程,也是學科的重要研究路徑選擇。紀檢監察工作是黨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也承擔著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的重要責任,立足紀檢監察事業發展的需要,站在理論高地回應實踐難題,是理論研究的光榮使命,也是紀檢監察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價值。

基于紀檢監察工作的沿革與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從嚴治黨的歷史性成就,學科建設由此汲取了大量實踐營養,但與此同時,學科建設相對實踐蓬勃發展的滯后性,也對研究的內容、方法、質量和時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換言之,學科建設必須從實踐出發,通過深刻的問題導向以理論視角分析和解決實踐難題,尤其不能片面追求對實務的對策性指導,或者滿足于對實踐的簡單總結和整理。學科是相關領域理論體系邁向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在建設進程中必須更加重視“學院派”的理論鉆研,一旦缺乏有效的、充分的理論供給,學科的后繼發展勢能就會受到嚴重制約。

在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仍深入推進的背景下,以簡單直觀的學術論斷來對整場改革進行周延解釋殊為不易,[22]457-460理論研究與實踐互動的步調也存在滯后的問題。因此,紀檢監察學科必須在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實踐不斷創新的背景下,通過對實踐有效的總結概括和提煉,盡快在現有的薄弱基礎上,將理論研究進度趕上并最終超越實踐發展的步伐,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以前瞻性的研究導向真正實現學科創建的預設功能與價值,并配合實踐部門共同推動紀檢監察學科共同體建設。

四、結? 語

紀檢監察學科作為法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強調紀法罪的適用規范性,并延伸至監督執紀、職務違法及犯罪的預防和懲治全過程中。當前紀檢監察學科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黨史黨建、法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融合性,尤其是監察法學研究成果的迅猛增長,更加淡化了紀檢監察學科在各學科“視閾融合”中的獨立學科底色。然而,反觀實踐發展,紀檢監察工作的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建設已經讓這項政治工作的專業性得以具現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官法》的出臺亦強調了對紀檢監察干部隊伍能力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高門檻要求。從工作實踐引申至學術研究,紀檢監察一級學科的理論邏輯,本質上反映了黨和國家對于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的更高期待,[24]也印證了學科設立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反哺實踐。目前,紀檢監察學理論研究對實踐資源富礦的開拓和理解還不夠深刻,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和研究路徑也有待提升和優化,但在學科基本方法論和二級學科體系的有效運行下,紀檢監察學科的科研方向正確、研究基礎扎實,聯合人才培養和干部培訓的二元教育模式,已初步形成科研與教學的良性互動系統,并將推進紀檢監察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彭武文,趙世義.關于建立行政監察學學科體系的思考[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 94-97.

[2] 王小光.紀檢監察研究學術史(1978—2021)[J].地方立法研究,2022,7(1): 91-104.

[3] 吳建雄,楊立邦.論監察學學科創建的價值目標、屬性定位與體系設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 99-111.

[4] 肖貴清,張甲哲.中國共產黨百年紀律檢查制度建構與從嚴治黨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5): 1-7.

[5] 羅星.新中國70年黨的紀律檢查制度演進歷程與內在邏輯[J].廉政文化研究,2019(6): 48-5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2015)[M].北京: 新華出版社,2016: 188-189.

[7] 李雪勤.黨的紀律建設的形成和發展概述[J].廉政文化研究,2020(3): 1-3.

[8] 葉海波.從“紀檢立規”到“監察立法”: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法治路徑的優化[J].政治與法律,2020(8): 69-82.

[9] 秦前紅,石澤華.新時代監察法學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72(5):32-38.

[10] 盧希起.監察法學學科建設若干問題初探[J].北外法學,2019(1): 97-107.

[11] 王希鵬.廉政學的學科定位與理論體系——兼論紀檢監察學科建設何以可能[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2): 5-11.

[12] 蔣來用.為何廉政建設缺乏專門學科的支撐?——廉政學發展的歷史與未來[J].廉政學研究,2018(1): 47-67.

[13] 王希鵬,羅星.紀檢監察學科的發展現狀、學科建構與實現路徑[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20,22(2): 3-13.

[14] 楊永庚.紀檢監察學學科屬性探討——關于紀檢監察學研究對象的思考[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7,31(2): 70-74.

[15] 劉怡達.論紀檢監察權的二元屬性及其黨規國法共治[J].社會主義研究,2019 (1): 79-86.

[16] 宋華琳.中國行政法學總論的體系化及其改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 (5): 39-48.

[17] 常宴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方法論新探——基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20 (4): 91-95.

[18] 德特勒夫·雷訥.法學方法論的基礎知識[J].黃卉,編譯.中國應用法學,2021 (3): 185-208.

[19] 蔣逸民.社會科學方法論[M].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110-113.

[20] 金民卿.人民主體地位在中國制度中的多維體現[J].開放時代,2021 (1):10-21.

[21] 胡錦光.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憲法問題[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5): 5-16.

[22] 秦前紅.監察改革中的法治工程[M].南京: 譯林出版社,2020.

[23] 王天華.行政法上的不確定法律概念[J].中國法學,2016(3): 67-87.

[24] 張震,廖帥凱.紀檢監察作為一級學科的理論邏輯[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191-206.

責任編校? ?張煜洋

Internal Logic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in the New Era

GAO Liuyang(Department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Research,China Academy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Beijing 100877,Beijing,China)

Abstract: As a first -level discipline under the category of law,the discipline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has four second-level disciplines including 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theory,the Party discipline science,the supervision law and the integrity.The framework of the discipline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is initially determined,but the logic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discipline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rational based on the peoples position and local practice.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supervis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discipline will be improved as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endent discipline covering both basic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eory.A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reform of 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discipline to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the core value of the discipline,basic concept and two-way practice interaction on the initial development.Therefore,it may build th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ystem,academic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a,as well as provide intellectual reference for global corruption governance.

Key words: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disciplinary system; state governance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紀檢監察
紀檢監察機構如何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紀檢監察工作也要“高質量”——安康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5年探索
紀檢監察干部要爭做勇于擔當的排頭兵
醫院紀檢監察信訪工作的探討
紀檢監察
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出版業發展理念與目標
大數據、網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從國家治理看審計反腐倡廉的作用
“三轉”是紀檢監察機關的一次深刻變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