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探究*

2023-07-28 08:43黃冬琴
智庫時代 2023年16期
關鍵詞:貧困生資助紅色

黃冬琴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高職院校是我國培養實踐型、社會型人才的搖籃,近年高職院校擴大招生,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生的比例不斷加大,出現了家庭經濟困難導致的心理貧困、精神匱乏的現象,存在貧困學生精神“貧困”現象比較嚴重。我國學術界對于高校資助工作的思想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但就目前高校資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來看,關于紅色文化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相結合的研究甚少,在紅色文化視野下對有針對性的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研究更是如此。在大思政環境下,如何有效地將紅色文化中的精華元素融入到高職院校的資助育人體系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論文就高職院校著手,探討如何將紅色文化與資助育人有效地融合,有效促進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體系不斷完善,促進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

(一)資助業務與資助育人脫節

近年高職院校擴大招生,高職院校的貧困生比例不斷加大和鞏固國家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雙重作用下,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量也不斷增加。但高職院校負責資助工作的專職人員并未隨著工作量的增加而調整該項工作的專職人員數量,一般還只是兩名職員。因此,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方面存在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工作量大,這導致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沒有做好,而只應付于完成,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研究做資助育人規劃與落實。此外,由于受自身學歷和學科背景的限制,高職院校資助工作者在學校的資助育人工作規劃上理解不到位,只停留在表面,也不能根據學校的實際作出規劃。

(二)精神層面的幫扶不足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要將物質幫扶和精神幫扶有效結合,努力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但是目前,高職院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出現了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困難,學校依然只重視物質方面的幫扶,認為專注解決學生的物質困難,就可以讓學生無后顧之憂,安心完成學業。原生家庭的情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響,這類學生自尊心強,學校沒做到資助和育人并重,沒有采取措施讓學生真正擺脫自卑感,讓學生不斷增強自力更生的本領,真正的實現從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對貧困生進行幫扶。

(三)資助對象認定不夠科學

高職院校資助渠道多樣,且學校往往實行無償資助。目前高職院校貧困生認定并沒有統一的嚴格的標準,程序不夠科學,在認定的過程中會存在一些主觀的因素,如班級評議時,有些評議小組成員可能會覺得跟申請人關系好,在評議過程中就會有所偏向,存在感情因素。有些學生為了能拿到補助,想盡辦法編造貧困生證明材料,而學校目前還是以材料為主要依據,只看重證明材料,只要有材料一般都會審批通過,在整個學校判斷是否是貧困生的過程真實性是忽略的,所以主觀性存在的成分大,影響了整個過程的評判。這樣就會存在這種現象,事實上不符合貧困生申請的同學也可以申請到了貧困生資助,一些真正困難的學生反而沒有得到資助。

二、目前高職院校貧困生思想狀況

(一)表現過于功利和現實

目前,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存在錯誤的觀念,認為自身家庭經濟困難,國家、政府、學校、老師、同學就應理所當然幫扶自己,所獲得的資助是應得的,心安理得地維持現狀,沒有敢于拼搏、肯吃苦的勇氣,更不愿接受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的活動,拒絕靠自己的勞動來增加收入改變自身的經濟狀況。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懂得自立自強,心里對國家幫扶存在過多的依賴,自身的日常消費水平和消費行為與“貧困生”的身份不相符,生活不簡樸,大手大腳,攀比心強。

(二)缺乏誠信意識

在高職院校中還存在一部分的貧困生缺乏誠信意識的現象,一部分貧困生為了能拿到助學金,想盡辦法編造貧困生證明材料,即使自身條件不符合申請資助,他們也會心安理得地覺得這是他們應該拿的。高職院校學生資助科一直有開展一系列的誠信教育主題活動,舉辦網絡誠信教育,但效果不明顯。甚至有的貧困生畢業后不及時還助學貸款,存在拖沓現象。還有一部分貧困生對自身的原生家庭情況很敏感,自尊心強,不愿意提及,更不愿拿自身家庭經濟困難作為籌碼向學校提出資助申請。這些學生在思想上都存在“貧困”現象。

(三)缺乏感恩和奉獻精神

在高職院校中,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認為是弱勢群體,理所當然地認為國家、社會、學校應給予相應的幫扶和資助,就包括班級和同學也應當對自己做出相應的照顧。還有一部分貧困生對國家、社會、學校的關心與幫助不懂珍惜和感恩。有部分貧困生在日常生活消費上比一般的同學消費水平還高,有甚者還體現在穿高端品牌衣服和使用蘋果手機或5000 元以上的手機,消費行為與貧困生身份不相符的現象。有的對自己所得的資助覺得理所應當,而當他人、學校、社會需要他付出和承擔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時,卻選擇回避,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別特殊學生還以自己家庭經濟困難作為一些錯誤言行的借口,紀律松懈,甚至考試作弊或違反其他校規校紀。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國家的資助但不懂感恩黨和國家,同時大部分的貧困生同學使用的手機價格和每月生活費在1500 元以上。

(四)缺乏進取心

在高職院校中,目前提供的各類資助都是無償資助,一些貧困生已經習慣了這種“免費午餐”的資助模式,有“等、靠、要”的思想存在,對于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等資助崗位不感興趣,有的困難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產生心理壓力,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社交能力不強,不愿向老師和同學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做事方面考慮的問題比較多,有自卑、膽怯、猶豫不決、不主動的心理特點。

三、紅色文化內涵及價值

(一)紅色文化的主要內涵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了極具中國特色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祖國統一、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過程中形成的。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資源,包括物質和精神文化資源兩個方面。物質資源包括革命戰爭時期的遺物、遺址等紀念場所,還有烈士紀念碑、博物館、紀念館,還包括與革命相關的文化作品,如革命的詩歌、散文等。精神文化資源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高職院校要用好紅色文化,傳承好紅色基因,把這偉大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推進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體系的高度融合,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紅色文化的價值

一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長期的革命過程中,共產黨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道路多險阻,從不猶豫、不含糊、不動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理想信念一直是支撐共產黨人奮斗實踐的精神動力。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堅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共產黨在嚴峻的形勢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帶領人民群眾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路子,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勝利的革命路線。我們應該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良傳統中汲取奮進力量、堅定理想信仰。二是艱苦奮斗的精神。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也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共產黨人就是用這百折不撓的精神,帶領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攻克一個又一個不可攻破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保持艱苦奮斗作風,是一種攻堅克難的精神動力,需要簡樸的生活作風,不鋪張浪費,還需具備不畏艱難險阻、無畏、一往直前的態度,有銳意進取的品質。三無私奉獻。中國共產黨人在奮斗的道路上,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一切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長征精神、紅船精神都體現了我黨百折不撓、忠誠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先烈們無私奉獻為人民的價值追求也是紅色文化的精神財富。

四、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體系的必要性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的工作對象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類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應給予持續的關注,加強紅色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成長成才需要,能夠使貧困生學生立志成才、教育學生心懷感恩,養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

(一)紅色文化教育可使貧困生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發憤圖強,以頑強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彰顯了信仰之美、理想之光、真理之力。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貧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來說,他們來自農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比城鎮的學生差一截,家庭經濟方面讓他們不自信,心理上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產生自卑感。有些貧困生因為不善于溝通表達,害怕社交,表現得很孤立;有些貧困生可能又會過于張揚,有很強的攀比心和虛榮心,生活消費水平與自身的家庭條件不相符。所以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可以引領自他們不斷努力奮進,自立自強,最終實現理想抱負,促進他們成長成才。

(二)紅色文化教育可促進貧困生自立自強

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共產黨一路走來遇到過許多的艱難時刻、生死考驗,淬煉造就了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品質。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原生家庭經濟問題,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精神壓力。目前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在心理上表現出嚴重的自卑感、強烈的自尊心以及抑郁和焦慮等情緒,精神方面不夠自信,不敢拼搏。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還是沒有關注貧困生的精神問題,目前急需擺脫這種困境,想辦法讓貧困生能夠自立自強。唯有通過紅色文化教育,促使貧困生艱苦奮斗,幫助他們“精神解困”。

(三)紅色文化教育可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

當今社會精神文化多樣化,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懂得明辨,很容易受不良的文化沖擊,容易價值觀取向出現偏差問題,同時功利化傾向嚴重,因此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的同時,在資助育人上重視對他們進行價值觀引導也尤為重要。在中國革命斗爭的過程中,無數的先烈舍小家為大家,無私無畏,不忘初心和使命,將為國家和為人民作為價值追求。高職院校用紅色文化教育熏陶感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

(四)紅色文化教育可使貧困生形成“他助—自助—助他”的理念

學校為了能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在經濟幫扶上是到位的,全力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經濟負擔或是不出現因貧輟學現象。但目前有部分學生將這種幫扶視為理所當然,一味的依賴,即使學校提供機會讓他們進行勤工助學,他們也不愿意參與。這樣就很難從根本上幫助貧困生解除困難。貧困生應當發揮主動性,將被資助變成主動自我幫扶和幫助他人,自行養成有擔當、有責任、懂感恩、肯拼搏、懂奉獻的良好習慣。把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采用多樣化的模式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理論教育和思想引領,能夠激發受助學生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形成自我幫扶和幫助他人。

五、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資助育人體系的路徑

(一)深化認知、提高本領,強化資助工作者對紅色文化的認同

資助育人的師資隊伍是保障資助育人實效性的重要基礎,也是將地方紅色文化融入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的推動者和踐行者。目前部分高職院校資助工作者對紅色文化理解不到位、認識不明晰,對紅色文化的宣傳不充分、宣傳手段單一,宣傳思維陳舊,導致紅色文化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影響力較低、感染力較弱。高職院校資助工作者要主動學習紅色文化,提高理論水平,深化認知,熟悉和掌握紅色文化的內涵、價值,認清紅色文化的精神本質和教育意義所在。同時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用實際行動去落實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高職院校的育人工作中,真正地為貧困生實現精神上的幫扶。最后是結合實際,把紅色文化融入到資助育人工作上,引領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

(二)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傳播紅色文化功能,以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效

如今是微網絡時代,移動終端等新媒體更是從各個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主渠道。各高職院校在微信、QQ、微博等基礎上形成的資助工作網絡社群層出不窮,有校級、系級、班級、宿舍群等,這些群具有貧困生學生關注度高、影響力大、組織性強的特點。這些新媒體平臺具備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時效性強的特點,在上面進行進行資助育人教育,進行紅色文化宣傳,如對當下的奮斗者、優秀人物、紅色故事進行宣傳。同時借助微信公眾號、抖音、B 站、小視頻等各種新的傳播載體,講活、講好紅色故事,定期推送有關紅色文化教育的文章、視頻等,通過多種渠道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到紅色文化教育。

(三)借助屬地優勢創新途徑、增強互動體驗,提升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實效

高職院校要以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充分發揮其真正的育人價值,利用這厚重的歷史文化,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使他們受到紅色文化中優秀的品質和精神所感染、熏陶,促進他們自力更生、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操。高職院校要經常組織貧困生進行實地現場的紅色文化教育,帶領學生到革命教育基地參觀,組織學生重走紅軍路,通過一邊聆聽講解,一邊觀看展品、圖片、文字記載等歷史資料,重溫革命精神,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了解紅色文化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內涵。通過重大節慶日開展一些具有品牌的有針對性的資助育人活動,比如唱紅歌、觀看紅色電影、讀經典、講故事等,以多種方式調動貧困生積極性,開展多樣的紅色文化學習活動。開展紅色話劇、紅色文化主題大討論等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強烈的內心震撼,感悟革命烈士的高尚情懷、人格魅力,用紅色精神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勇于拼搏、勇于奮斗、百折不撓、能吃苦、肯吃苦的人生態度,引導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追求理想,鼓勵他們要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在學習和生活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猜你喜歡
貧困生資助紅色
紅色是什么
高校資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徑分析
“隱形資助”低調又暖心
紅色在哪里?
追憶紅色浪漫
美國防部資助研發能垂直起降的無人機
2600多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
“貧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籌資千萬元 資助八千貧困生
結對"百千萬"情暖貧困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