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探索

2023-07-28 13:30楊文柱焦燕
大學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師范大學內蒙古應用型

楊文柱 焦燕

[摘 要]立足國家對地方高等學校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要求,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綜合利用內蒙古地區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母系”優勢,依托校內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省級科研平臺,構建“校校、校企、校所、校府”合作模式,提升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的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5-0130-03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本科教育保持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然而,在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供給和需求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的巨大調整、創新創業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校結構性矛盾凸顯,部分畢業生質量低和就業難問題更為明顯,初次就業率持續下降,環境類專業研究生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我國63% 的“211工程”院校、31%的 “985工程”院校開設有本科和研究生環境科學專業。環境科學專業設置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較少,大多數設置在地方高校。然而,環境科學本科專業在地方的建設和發展歷史普遍較短,專業建設水平良莠不齊[1]。結合各地現實情況,環境科學專業建設如何凝練專業特色、如何明確專業定位、如何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式培養發展為大眾化普及培養,地方高校轉型為應用型大學, 因此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環境保護應用型人才成為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需求[2]。課題組通過對內蒙古9所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過程和質量進行調研分析和綜合評價,歸納內蒙古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并以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專業轉型發展研究為例,構建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高校構建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理論支撐,對引導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具有實踐意義。

一、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課題組對內蒙古9所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教學現狀進行了研究,發現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缺乏先進的工程理念、實踐應用內容薄弱、發展動力欠缺,原有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手段均無法滿足本科生和研究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學生的知識結構較難滿足當前崗位需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環境科學專業辦學定位欠準確,設置的課程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相符,致使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經濟社會發展脫鉤。內蒙古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建成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屬于化學背景,內蒙古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屬于生態學背景,內蒙古農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屬于水利學背景,內蒙古民族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屬于農業背景,內蒙古工業大學和內蒙古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屬于工程學背景,內蒙古財經大學資源環境學專業源于經濟學背景。通常情況下,各高校制訂的教學大綱以本校教師專業背景為主,“母系”課程痕跡較明顯。環境科學專業覆蓋面窄而偏,若不能關注經濟發展,便無法培養出和社會、環境相配套的環境科學人才。

第二,當前開設的環境科學專業部分課程內容陳舊,尚未開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新課程[3],教材內容不能和社會需求同步更新。伴隨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社會變化日新月異,國家經濟步入快車道,環境問題日趨復雜化,對環保人才的知識和技能水平要求也相應提高。然而,高校環境科學教學內容、實驗內容、實踐內容更新較慢,甚至有些課程教學內容重復,加上教學模式陳舊,導致本專業無法滿足社會對環保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解決當今出現的環境問題。

第三,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有待提升,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實踐訓練課程設置缺乏[4]。實踐教學環節一般在三或四年級學生進行專業基礎課學習時同步開展。高校公共基礎課學時一般是固定的,而且呈現增加趨勢,因此宏觀控制環境科學專業總學時不僅縮減專業課學時,也會縮減實踐教學學時,這給專業教學帶來了挑戰。另外,在實踐教學中,由于儀器老舊等因素,實踐教學環節無法取得良好效果。在畢業實習環節中,由于實習單位工作量不足,或有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無固定實踐基地,臨時安排的實習單位不具備實踐條件,最終導致學生實際實踐時間僅占規劃時間的1/2或1/3。

針對內蒙古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實際問題,在國家要求高校轉型發展的背景下,亟須構建地方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按照“地方性、民族性、工程化、應用型”辦學定位,依據“厚基礎、重個性、求創新、重實踐、寬共享、重融合”的人才培養思路,找準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攻方向,建立應用能力培養導向機制,搭建“校校、校企、校所、校府”合作平臺,拓展“育人、創新、就業和服務”新途徑,提升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崗位普適能力。依托實際工程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提高其工程素質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培養滿足國家和社會實踐需求的環境科學類技術人才,培養擁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環境科學類應用人才,以服務地方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

三、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

(一)制訂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注重實驗和實踐能力培養,構建理論和實踐并重的教學體系

環境科學專業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驗、科研和創新能力,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度。導師從大學一年級開始指導學生熟悉實驗環境、實驗器材,明確研究方向,確定服務社會的突破口;培訓學生基礎實驗技能,使其熟知常用儀器設備操作步驟,做好各類實驗課前期準備工作;激發學生實驗興趣,提升其實驗技能,引導學生發現當今社會存在的相關環境問題。學生在大學二年級可申請擔任學業導師的科研助理;學生在大學三年級、四年級可申報“大學生參與導師科學研究”項目,獨立開展導師科研項目;教師可依托科研項目和工程項目,為學生創造科研條件,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也可利用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幫助學生實現實驗技能訓練及創新能力提升。

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出發點,構建具有地區特色的“平臺+模塊”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本科生導師指導、實踐教學、科學研究、生產一線“四維一體”應用型人才教學體系。經過實踐,此次改革獲得了良好效果。

(二)優化環境科學專業課程

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具有鮮明的師范教育特色,培養符合地區環境需求的環境科技人才。環境科學專業通過專業課教學研究,如環境學英漢雙語教學研究、環境化學英漢雙語教學研究、環境化學英漢雙語教學改革與實踐、環境化學英漢多媒體課件制作、環境工程學英漢教學研究等,將環境科學主干課程和社會實踐融合,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依靠化學系成立、依托師范類院校師范生培養優勢,設置了化學教學論等選修課,依據學生特點,培育環境、化學和教師教育復合型人才[5]。內蒙古師范大學平均每年有30%~40%的本科生獲得環境科學、化學教育雙學位和教師資格證,為國家培養了跨學科、寬知識面、高層次的環境科學人才和新興人才。

依據內蒙古地區環境科學領域行業特點,環境科學專業課程添加了環境注冊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證書,如“環境工程設計證書”“環境影響評價上崗證書”“ISO14000 內審員證”等的考試內容。這些證書的考取是國家對環境科學類從業人員專業知識、技術、能力的認可。環境類職業資格證書所要求的知識點在內蒙古師范大學優化的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均得以覆蓋。同時,專業還開設了高等數學、化工原理等工科基礎課程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法、環境管理學等環境注冊工程師考試大綱要求課程,還開設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等課程。開設的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工程等污染控制類核心課程,其學分都不低于 2 個。

(三)成立環境科學專業學校聯盟

內蒙古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均在原有系科基礎上發展而來,如地理、化學、生物、生態、水利等。利用內蒙古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母系”特色,內蒙古師范大學創新教學方式進行專業教育,實施校校合作:依據地區環境特征和行業需求,利用環境科學專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發揮內蒙古各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優勢,設置跨校環境科學專業選修課模塊,構筑多樣性課程達標、選擇性過程控制、綜合性質量評價、系統性信息反饋的一體化綜合調控教育質量體系。

(四)構建校內環境科學實驗和實踐平臺

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學生在進行環境基礎實驗室實操后,可進入內蒙古科技廳批準的重點實驗室,如內蒙古自治區環境化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節水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實踐教學平臺,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開展校內實驗研究。教師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實驗時的中心地位,運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現代教學方法,將教師區域特色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生綜合研究試驗項目,提升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實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關鍵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達到“教研結合,以研促教”的目的。

(五)構建環境科學校企聯合培養實踐類課程體系

內蒙古師范大學實施校企合作,同步建立校企聯合培養專業人才機制以及制訂環境科學專業人才校企聯合培養方案。環境科學類課程開發由單一學校為主體轉向學校與行業、企業相聯合。由環境科學專業教師、環境行業專家、企業工程師及技術骨干構成專業課研發小組,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并安排行業和企業骨干或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業教師指導學生選課,共建環境科學教學團隊,如將實踐教學、本科畢業論文與生產一線相結合,將基礎實驗和地區行業與企業需求對接,大學三年級、大學四年級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踐,并完成畢業論文。同時,設置校企專業導師競聘程序,建立專業認定機制,創新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六)打造環境科學專業教師實踐轉型模式

內蒙古師范大學修訂“環境科學專業教師實踐轉型”考核、評價體系和職稱評聘制度,使環境科學理論教學型教師向工程實踐型教師轉變,聘請企業工程實踐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工程技術人員為轉型委員會指導教師,參與開發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指導教材,強化環境工程實踐教師隊伍。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長期按計劃組織專任教師到環境行業、企業掛職鍛煉學習,參與企業環境類課題研發,和企業聯合申報環境類科研項目等,共同攻克難題,深化校企合作。這樣就豐富了教師的企業工作經歷,鍛煉并提升了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從而能更好地培養工程化應用型人才。

四、結語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強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我國正處在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為響應生態文明建設號召,為響應教育部推進高校職業教育轉型號召,內蒙古師范大學提出“地方性、民族性、工程化、應用型”辦學定位,構建“厚基礎、重個性、求創新、重實踐、寬共享、重融合”培養體系,將政府引導轉型、校企協同合作和學校聯盟協作相結合,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畢業生就業方面進行了產教深度融合,以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主導,以技術應用為落腳點,為適應國家高等教育要求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滿足地方環保實際需求,培育能夠從事環保工程設計、科技研發、管理及服務的環保應用型人才,讓環境行業和企業等用人單位都滿意。本次課程改革對構建服務地方經濟、環境和社會發展的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對國家教育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曾慧卿, 劉雷, 陳建新,等. 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與目標探討[J]. 科技創新導報, 2015,12(24): 154-155.

[2] 周開勝. 基于工程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環境科學專業建設探討[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36(10): 152-154.

[3] 朱蘭保,盛蒂, 馬莉, 等. 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導向的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實踐[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4(10): 159-160.

[4] 楊文柱, 焦燕.內蒙古師范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 高教學刊, 2019(17):29-31.

[5] 焦燕, 楊文柱. 可持續發展教育實施評估內容與方法的研究:兼談內蒙古高??沙掷m發展教育實施評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50-53.

[責任編輯:鐘 嵐]

猜你喜歡
師范大學內蒙古應用型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在內蒙古,奶有一百種吃法
這是美麗的內蒙古
可愛的內蒙古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愛在內蒙古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