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德技并修”教學模式建構的意義與路徑

2023-07-28 13:30張天鋒李文亮
大學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高職院校教學模式

張天鋒  李文亮

[摘 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新路標,也內在賦予了經濟發展方式與方向的新的內涵與視野,即以產業結構升級全面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的擴招正是基于當下時代背景的必然結果,這也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課題與新挑戰?;跉v史發展的客觀原因,高職教育往往呈現出“輕德重技、德技分離”的教學模式,客觀導致了“人”的工具性異化。因此,未來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應更注重以“德技并修”的教學機制喚醒“人”的意識,當然,也就必然需要探索構建職業教育“德技并修”教學模式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德技并修;中國式現代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5-0133-04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強調要“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1]。黨的二十大報告則明確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強調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到“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提出,在二者內在的遞進關系中,凸顯了對實現“人才的現代化”的強烈訴求,面對高職院校擴招的現實,高職院校必須要將培養現代化人才作為教學模式重塑的根本目標,當然,這也是高職院校能從根本上將“輕德重技、德技分離”的育人模式轉變為以“德技并修”為育人模式的戰略契機。

一、職業教育“德技并修”教學模式建構的意義

西方式現代化以資本的增值為根本動力,將人異化為服務與資本增值的工具,因此,人(即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2]47。這從根本上導致了勞動不再是人的基本權利需要,而變成了實現資本增值的手段;這導致人的勞動不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為勞動不再屬于自己,而屬于他人(資本家)。這種結果就是人的勞動異化,人在這一勞動狀態中也喪失了勞動本身的價值。

二戰至今,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日漸成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力量,同時,也成為衡量人存在意義的根本標準。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事實判斷作為一種外在的向度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唯一判斷標準,這是因為對于科學的信仰使得作為科學具象化存在的“技術成了社會控制和社會團結的新的、更有效的、更令人愉快的形式”[3]。也因由此,人日漸淪為科學技術的“奴隸”,并愉悅地享受著這種被“奴役”的過程。因為,“在直接的生產中,人似乎已經隱于幕后,變成了可有可無的組成部分,不再是生產中的主體,反而是作為生產工具的技術設備越來越成為主體本身,甚至就是主體,似乎生產已經成為生產設備的事情,而不是作為生產者的人的事情了”[4]。這正是西方現代化今時今日走向自我毀滅的原因?;诖?,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特征。0

從中國式現代化的5個內在特征來看,對人的強調尤為突出,換言之,即中國式現代化內在發展邏輯認為,現代化實現的最終目標是服務于“人”的,即服務于馬克思所言之“人的全面發展”。從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特征來看,它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而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因此,它必將是實現私有財產(即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積極揚棄的過程。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這一特征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致力于實現“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2]73。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是人從勞動異化中脫離出來的過程。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及走和平發展道路這兩大特征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立、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抗爭的真正解決”[2]73的過程,本文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西方現代化的最根本的特征即在于此。

而要在中國式現代化未來的發展進程中真正以這5個內在特征為基本發展邏輯,就需要大力發展真正的“人”的教育。從這一視角看新時代高職院校擴招,恰恰可以看出其緊迫性,而基于歷史發展的客觀原因,高職教育往往呈現出“輕德重技、德技分離”的教學模式,它客觀導致了“人”的工具性異化。未來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應更注重以“德技并修”的教學機制喚醒“人”的意識,這也正是職業院校推進“德技并修”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二、職業教育“德技并修”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馮友蘭先生認為,中國哲學有一個傳統,就是要在人世間追求一種最高的人生境界,但是,這一最高人生境界并不能脫離于人倫日常而存在,也就是說,這一境界應是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不斷得到體現并且是人們致力于完成的[5]。這一人生境界我們習慣以“道”字作為概括。因此,莊子提出:“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保ā肚f子·天地》)個體生命發展完善并最終完成的邏輯,即“技進于道”?!吨芤住は缔o傳下》言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币虼?,究天地之道而明人道便成為中國哲學發展的主要脈絡,它使得中國哲學更注重于思考人生問題,探究人如何能在個體生命存在過程中實現天人合一。但“道”作為不可明說者,往往又很容易陷入“混沌之困”,因此,后世以“德”作為“道”的具體表現狀態和表達形式,也衍生出了理、仁、義、禮等概念。從此邏輯來談,本文談“德技并修”的基本內涵,本質上是基于“技進于道”的哲學邏輯展開的。

因此,在職業教育“德技并修”的教學模式中,職業教育必須注重幫助學生實現個體的“明德”,而后是“修德”。但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中國人生哲學視野從來不是將人生境界懸于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之中,而是在意如何在人倫日常的具體實踐中體現出來,具體而言,中國文化視野中的“道與德”時刻體現在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社會實踐之中。因此,幫助學生“明德—修德”的教學目標必須致力于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當然,基于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在對學生個體“德”的培養過程中,“德”的主要內容首先應體現為:“讓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崇尚技能的意識,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強他們對于精湛技能的追求,從而滿足新時代的生產需求,便于更好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此外,還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奮斗拼搏精神,以適應職業崗位要求”[6]。

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困境

(一)對職業院校學生群體的現狀分析

受當前我國教育體系的影響,基于“職高分流”的具體情況,不可否認的是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相對于本科院校學生而言,存在綜合素養相對較低的現象。而在高等職業院校擴招之后,這一現象又有加劇的趨勢。職業院校學生惰學甚至是不學的情況屢見不鮮,學習風氣不濃厚已成為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而基于學校的相對開放性以及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大部分成年的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虛擬網絡空間及現實社會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部分學生的“三觀”出現偏移,具體表現為個人中心主義、權利本位主義、功利主義。與此同時,受當前所謂“網紅經濟”的影響,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傳統勞動價值觀念已無法占據主流,相反,不勞而獲或者發個曖昧短視頻、直播等通過所謂網紅流量賺快錢、賺大錢的價值觀受到部分同學的追捧,這直接導致了部分學生自我意識淡薄、對個人德性發展不重視、對技能學習的重要性認知不足等現實問題,令人擔憂。

(二)對當前職業教育現狀及人才培養現狀的分析

首先,從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受歷史發展具體事實的影響,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起步較晚、經費投入制度與方向有待進一步優化、校企雙向協作互動形式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完善或方向出現偏差等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導致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較為緩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開始阻礙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其次,從人才培養的現狀來看,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重技能、輕素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部分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簡單地以市場為導向,將學生定位為未來市場某一個領域的“零部件”,并著力打磨,力求將學生培養為合格的“零部件”。這就導致了兩個問題:一方面,由于過于缺乏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學生在走出社會后無法適應社會的復雜性,個別學生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發展瞬息萬變,一年前、兩年前熱門的商業領域有可能瞬間便成為冷門,而職業教育相對具有長期性的特征,這使得相應的專業教育對市場變化呈現出滯后性,導致了一些專業的學生還沒畢業,其所學專業便已經成為冷門,最終影響相關專業學生的就業。更有甚者,部分職業院校受自身辦學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相當數量的專業課教師基本上是一畢業就進入學校,本身就不具備教學實踐技能,因此,其實際教學過程往往就只能表現為“從理論到理論”的純輸出現象。學生自身所學事實上并沒有在具體的實踐中得到過檢驗,又怎么能獲得自己的“一技之長”?沒有一技之長,又怎能真正培養出合格的社會建設所需要的人才?

當前,職業教育一方面存在技能培養滯后、落伍、與時代發展脫節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對學生人文綜合素養教育不夠,所培養的學生沒有強大的個體心靈,難以彌補自身技能落后、與現實社會脫節的缺陷。一言以蔽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沒有真正實現。

四、職業教育“德技并修”教學模式建構的具體路徑

(一)實現“德技并修”教學理念的“三全”推進

2019 年 6 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赋?,要“結合學校辦學層次和辦學定位,科學合理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保證培養規格。要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結合實習實訓強化勞動教育,明確勞動教育時間,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體育、美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7]。從該文件的具體相關要求可以清晰地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強調職業院校必須重新深刻思考自身辦學的定位問題,因為只有定位明確了,才能有的放矢地推進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的改革;二是在強調學用相長與知行合一的同時,明確突出了對個體精神的錘煉,從這一方向可以清晰看出,國家對未來人才的培養要求絕不僅僅是技能型的“工具理性人”培養,而更在意實現勞動能力獲得后的“人”的真正發展;三是強調身心健康的實現在于審美和人文素養的提升,這在人工智能深度發展的今天尤為重要,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大量的現行勞動(主要是系列高強度的、模塊化的、流程化的勞動形式)將會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而目前看來,只有基于更深層面的人性(如同理心)升華,才能使人在未來避免科技帶來的人的工具性異化,繼續保證人對科技發展方向的把握,而人性的升華恰恰離不開個體自我審美與人文素養的提升。綜上所述,“德技并修”必須成為未來職業教育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要貫徹的教學理念?;诖?,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強化“德技并修”意識,全面貫徹“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教育思想與育人體制機制,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技能人才。

(二) 重視實踐教學,并在此過程中設計增加勞動修身教學模塊

根據不同的專業課程,職業院校應注重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有意識、有目標地設計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在當前職業院校相當數量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均存在著“放羊式”教學的現象,這從根本上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因此必須要明確從學校到專業課教師的實踐教學責任及其他相關職責,為實踐教學的有效性保駕護航。

而具體到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如何設計勞動修身教學模塊,筆者認為,可根據實際需要及可能性植入關于社會責任、管理技能、人口資源、國家安全教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金融知識、海洋科學等人文、科學素養方面的知識關懷,以拓展課程或開設專題講座(活動)的形式,將相關知識融入專業教學和社會實踐中。除此之外,學校還可考慮以高度靈活的方式組織開展勞動實踐、創新創業實踐、志愿服務及其他社會公益活動。

(三)以“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助力產教融合多元育人教學模式的形成

首先,職業院校應根據自身專業發展等實際情況,積極鼓勵并資助教師參加專業培訓,提升專業教師的教學素養,促進學生“有興趣學、愿意學、樂于學”目標的實現。其次,應增加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經費供給,為教師實現全方位自我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再次,提升教師“走出去”的動力,并為教師實現“有地方去”提供合適的平臺,解決其后顧之憂,以此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最終實現反哺教學。最后,職業院校應建立完善的大力挖掘社會人才的體制機制,讓社會人才走進校園、走進課堂。還要構建“理論—實驗—實踐”教育教學體系,培育學生工匠精神與職業素養,做到學生不僅掌握技術技能,還能更了解市場、企業、職業文化與道德,最終實現無縫對接[8],真正解決教學過程中“學與用”脫節的現象。

(四)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不斷實現教學境界的新提升

職業院校應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具體實際推進項目式、模塊化教學需要的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師能力結構的優化升級。其次,應建立健全教材選用的相關制度,及時更換或遴選能夠體現新工藝、新技術、新范式的高質量教材,并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講時效地運用典型生產案例,做到既講紀律、原則,又有現實活力,更能提升人生境界。再次,總結推廣現代學徒制試點經驗,普及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案例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推廣混合式教學、“技—思—悟”一體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以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中讓學生體會到在提升技能、體悟德性升華后的愉悅。最后,職業院校應避免管理的機械化、教條化、形式化、官僚化,以實事求是的作風真正做到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規范教學秩序,打造高質量課堂。

筆者認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在于一代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培養。因此,未來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應更注重以“德技并修”的教學機制喚醒“人”的意識,當然,也就必然需要探索建構推進“德技并修”教學模式的具體路徑。

[ 參 考 文 獻 ]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3-01-08].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73.

[3]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導言10.

[4] 廖和平,譚培文. 偏離本質:哈貝馬斯科學技術意識形態理論評析[J].理論月刊,2012(6):32-36.

[5] 馮友蘭.新原道[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3.

[6] 王軍,黃玲青.我國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應然方向、目標特征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16):20-26.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11)[2023-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

[8] 羅元元,王海營,黃祥國,等. 新時代職業院校德技并修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21(5):166-167.

[責任編輯:雷 艷]

猜你喜歡
中國式現代化高職院校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導航杯”實踐教學模式的做法與成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