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育人的三維審思

2023-08-03 05:41聶迎娉伍醒
現代教育科學 2023年4期
關鍵詞:大思政課資源整合

聶迎娉 伍醒

[摘 要]“大思政課”背景下,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提升課程育人效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匯聚多方合力。合和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育人,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和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一種課程行動,也是推進課程體系化建設的有效路徑。它在融入理念上要求樹立“全程思政課”的育人理念,拓寬思政課程場域;打造“全員思政教師”的育人模式,拓新課程育人格局;構筑“全要素驅動”育人體系,拓展思政課程資源。在融入路徑上要求在課程實踐中遵循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從場域、主體和資源等方面尋求課堂融合、隊伍聚合和資源整合,擴展課程育人邊界,強化全員育人保障,切實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關鍵詞] 合和思想;“大思政課”;課堂融合;隊伍聚合;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4-0075-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2

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課”以來,“大思政課”育人受到廣泛關注。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其核心在于匯聚育人合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和合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它的核心是事物間的沖突與融合,以及在“沖突、融合過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為新結構方式、新生命、新事物的總和”[1。將和合思想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既是“教化育人的指導思想以及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理念的哲學歸依”[2,又在方法論層面為探索匯聚思政課程育人合力提供了嶄新視角。

一、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育人的時代價值

全國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后,在“八個相統一”的指引下,我們既要改革創新思政課,以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還要解決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程相互配合、其他教職員工和思政課教師相輔相成等問題,進一步凸顯思政課在實現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中的作用。面對這些難題與挑戰,用和合思維去化解矛盾,融合沖突,開展“大思政課”育人探索,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有益嘗試,能夠推進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一)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強意識形態教育的中國方案

當今社會是一個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國外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發聲,國內各種價值取向粉墨登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犬儒主義、泛娛樂主義等觀念各領風騷。這種文化間的碰撞交融、共生共存,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若任由西方文化滲透,扭曲價值擴張,會導致我國主流社會文化被消解和侵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被弱化和動搖。這種多元文化格局下,我們既不能回避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間的沖突,又不能助長“唯西方論”的論調,而應在文化互動和對話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引領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這種應對方式內在地蘊含著和合的思想。

和合是我國的一種哲學思想,貫穿了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作為一個完整的詞語,它最早出現在《國語·鄭語》中,《管子》《墨子》《太平經》等許多典籍均有論及,儒、道、佛、墨、法等各家也均有闡釋,最初意指“協調各種關系、各種規范和治理國家的方式”3,逐漸發展為事物之間的沖突、融合以及融突過程中新事物的生成。因此,和合思想并不否認文化差異和沖突,而是在承認斗爭和對立的基礎上,通過化解沖突實現不同要素的統一,和合為新事物、新生命。一方面,我們要客觀地承認對立,看到西方普世價值、封建皇權至上、歷史虛無主義等文化觀念對我國主流文化價值的沖擊和挑戰。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在融突中尋求實現和合的可能,在承認文化差異,化解文化沖突中尋求價值整合和文化認同的有效路徑。更為關鍵的是,在融合的過程中要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去蕪存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4。這對于實現價值整合和凝聚社會共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國方案。

(二)是“兩個大局”維度下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的課程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意義時強調,“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來看待”5?!皟蓚€大局”既有全球視野,又有歷史縱深,從時空兩個維度明確了思政課教學的背景。從時間維度來看,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從空間維度上看,國際局勢復雜多變,世界經濟重心、政治格局、全球化進程等都在發生重大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更是使世界變局加速演進?!皟蓚€大局”相互交織,建構了青少年成長的時代語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

和合是在“存異”基礎上的“求同”,既包含沖突與矛盾的化解過程,又包含融突之后新事物生成的結果,其本質上是一種“關系”的重構[6。因此,和合思想下的“大思政課”育人,關注了課程建設中三對關系的統一。一是歷史與當下的統一?!拔逅倪\動”以來,在不同歷史階段,學校先后承擔了培養新青年、共產主義新人、四有新人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任。盡管不同時期的育人目標有所區別,但思政課始終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始終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引領青年。二是東方和西方的統一。由于政治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東西方國家在教育和文化理念上存在著巨大差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經歷了從全面學蘇到自主探索的轉型,在探索的過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既要立足國情又要批判借鑒,融合西方文化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相適應的內容,探求價值共識。三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曾有過教師主體、學生客體、教師學生雙主體等爭論,但這種主客二分觀念影響下的關系論過分強調主體的能動性,忽視客體的主動性。教學由“教”和“學”構成,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7,二者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相互影響,在教學互動中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在回歸教育真實情境和學生真實世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三)是“大思政課”理念下推進課程體系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要求,與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以及他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的協同育人理念一脈相承,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按笏颊n”的核心是“融”,本質上是要在思政課程中融入現實、融入實踐、融入時代。融入現實是指在課程中拓寬社會視野,關注社會熱點,將生動的社會現實轉化為有效的教學素材,用現實的力量打動人;融入實踐是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打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在鮮活的課程實踐中學以致用,用實踐的力量引導人;融入時代是指立足時代主線把握時代脈搏,讓教學內容緊跟時代步伐,教學案例傳遞時代關切,用時代的力量激勵人。

和合思想在承認事物多元多樣的同時,認為異質要素的有機融合和協同才能促成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具體到思政課領域,這種系統思維內在地蘊含著在新發展階段有機整合各課程要素的要求,推動課程的改革創新。和合思想下的“大思政課”育人,是指面對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的新變化,面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場域的新拓展,面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新要求,秉承課程服務育人的基本邏輯,生成一種整體、動態的思政課程體系?!罢w”強調的是課程體系的系統性?!按笏颊n”要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課的系列論述中理解,既要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又要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構建課程協同育人格局?!皠討B”強調的是課程體系的生成性?!按笏颊n”要放在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中理解。這要求思政課要堅持“八個相統一”,整體規劃課程目標,不斷創新課程體系,將紅色元素融入課程中來,讓思政基因滲透到學生中去;同時還要求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聯動,以思政課程為載體,將“課堂空間由學校擴展到社會全域,充分利用社會空間,借助社會資源完成思政課承載的育人使命”[8。

二、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育人的基本思路

思政課是一門大課,這個“大”突出體現在它的大使命、大格局、大體系。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育人,可以遵循問題意識、難題破解、課程建設的基本邏輯與思路,化解課程建設中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突出課程要素統整重組后的整體育人功能,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一)樹立“全程思政課”育人理念,拓寬思政課程場域

思政課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使命,應緊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求,以守正創新增強對學生的引領力。習近平總書記談到思政課教學時,強調“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9“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10。這凸顯了傳統思政課教學中的兩個問題,一是理論性鮮明而實踐性不足,二是重視思政小課堂而忽視社會大課堂。

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就是要破解育人方法局限于理論教學、育人場域受限于傳統課堂的難題,將課堂由“小”向“大”延展。傳統的思政課主要存在于學校場域和課堂空間,理論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室是開展課堂教學的物理空間和重要場所,有明確的育人目標和價值意蘊。但以知識講授和價值灌輸為導向,局限于傳統教室和固定上課時段的同質課堂,很難滿足學生個性學習、深度學習的要求,不利于思政課教育內容貼近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容易造成課程內容與學生體驗的疏離,失去課程對學生的引領。

思政課堂空間由“小”向“大”延展,有深厚的政策和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思政課建設也非常注重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1994年印發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高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教學、教育計劃”[11。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中,進一步要求“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扑枷胝卫碚撜n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扑枷胝卫碚撜n實踐教學”[12。通過將實踐教學納入課程編制,明確學時學分,給予經費保障等方式,促使實踐教學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思政課程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課堂的延展是“一種將課程設置與課程建設向社會敞開、擴容的思政課形態”[13,核心在于將課程置于社會歷史與時代坐標中,實現體系結構化教材知識和生動鮮活的社會現實之間的互動關聯。西方學者將思政課視為政治社會化的一種有效途徑,“強調個人通過政治認知和政治參與,從自然人轉化為政治人的發展”14。這要求構建“全程思政課”的育人理念,將思政課堂場域從教室和學校拓寬到社會,遵循課程教學的基本邏輯,在社會大課堂中講授思政課、創新思政課。

(二)打造“全員思政師”育人模式,拓新課程育人格局

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應發揮課程載體在立德樹人中的引導作用,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協同育人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近年來,無論是課程思政的全面推進,還是專業思政、學科思政、生活德育等問題的熱議,都反映了思政元素存在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然而,思政課卻曾一度陷入“孤島”,這種困境既體現在思政課與專業課的“兩張皮”現象上,又體現在思政課和日常思政工作不能有效契合的問題上。

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就是要破解育人隊伍局限于思政教師的困境,將專業教師、輔導員等校內力量,地方黨政干部、社科專家、先進模范等社會力量納入育人隊伍。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中堅力量,其信仰、學識、理論功底和社會閱歷等因素直接關系著思政課教學質量。傳統思政課教學將育人主體局限于專職教師,但“單兵作戰”和“限時供應”的專職教師,無法有效幫助學生面對隨時發生的思想疑慮和價值困惑,容易造成知識與價值的分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隨時在場,從而減弱學生學習熱情。

高校思政課育人主體由專職教師單一主體轉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具有客觀必要性和現實緊迫性。2017年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年期間,教育部組織專家赴全國各地開展聽課調研,發現各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課教師人少課多、班級規模較大的問題。這既不利于課堂教學組織,又容易弱化教學效果,還會影響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為了加強師資建設,《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9—2023年)》《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等政策相繼出臺,致力于建設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提出要動員各方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課教師開展教學科研,組織學生社會實踐等工作,并從配備與選聘、培養與培訓、保障與管理等多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在多方努力下,2021年全國登記在庫的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與2016年相比增加6萬人,其中兼職教師人數約3.6萬人,夯實了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中多元主體的加入,可以發揮不同主體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云端教學等教學活動中的優勢,用真實的故事、鮮活的案例、生動的實踐增強課程教學的吸引力。這要求構建“全員思政師”的育人格局,根據教學需要建設一支相對穩定但動態發展的專兼職教師育人隊伍,共同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

(三)構筑“全要素驅動”育人體系,拓展思政課程資源

思政課遵循鑄魂育人的價值導向,重在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應緊扣時代脈搏讓課程內容入耳入腦入心,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與認同感。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15,這里的“事”“時”“勢”點明了新時代思政課教學面臨的諸多挑戰,如突發的社會熱點問題、復雜的網絡輿論環境等。因此,思政課教學需要處理好教材文本的“不變”和教學內容的“變”二者之間的關系。

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就是要破解育人內容局限于“不變”教材文本的桎梏,構筑由不斷更新的話題、案例、故事、基地等教學資源全要素驅動的資源體系。思政課使用全國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在文本呈現方式上注重宏大敘事,在價值取向上注重觀點的政治性和理論性,在結構脈絡上注重內容的嚴謹性和系統性。與此同時,抽象的教材文本也存在闡釋現實的時效性和本土敘事的生動性有待加強等問題,容易疏離學生個體成長的價值需求和情感共鳴,從而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政課程資源建設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在貫通國際與國內、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根植社會生活沃土,在回應學生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和時事熱點中逐漸豐富,有助于將宏大敘事的教材體系轉化為學生可感可知可體驗的教學體系。恩格斯在談到話語轉換問題時曾提出:“這樣一種首先是純學術性的著作怎樣才能用于直接的宣傳呢?在形式和內容上需要做些什么修改呢?”[16面對這兩個問題,思政課可以通過構筑具體鮮活、開放立體的教學資源體系作出回應。首先,資源體系建設要契合時代主題,用具體案例回應抽象文本。盡管思政課教材在不斷修訂,但受制于教材文本的權威性和出版的周期性,教材內容仍抽象且相對滯后。這要求把不斷變化的國內外環境、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轉化為教學資源,才能讓思政課常講常新。又如,結合建黨百年主題,挖掘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訪人物、建基地等方式將黨史學習教育資源融入課程教學。其次,課程資源建設要回應社會熱點,用小故事講清大道理。通過問題研討、案例編寫等方式,實現課程內容與社會熱點的有效對接,將有育人功能的社會問題轉化為課程資源。又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通過講好疫情防控的中國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顯著、最根本、最突出的制度優勢。全要素驅動,是指充分融合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要素,發揮全要素的整體功能構筑課程資源體系,實現全方位育人。

三、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育人的實踐路徑

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引,思政課改革進入新階段。圍繞把思政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課程一體化建設、課程協同育人等熱點不斷呈現,推動思政課不斷突破,從立德樹人的“獨奏曲”演變為“合奏曲”。將和合思想融入“大思政課”,核心在“融”,基本邏輯是以和合促育人。這要求在課程實踐中遵循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從場域、主體和資源等多方面,擴展課程育人邊界,強化全員育人保障,切實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一)課堂融合,擴展課程育人邊界

課堂融合是指突破傳統思政課教學過度依賴教室空間的局限,讓課堂教學的時空場域延伸到學生學習、生活和實踐的各個領域,這是思政課走近學生的時代需求。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互支撐,理念手段先進、方式方法多樣、組織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這為擴展課程育人邊界提供了指導。

首先,要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簡言之,第一課堂是指根據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的課堂教學,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17。如果說第一課堂是學生接受系統化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第二課堂就是開展日常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二者雖各有側重,但都是高校育人體系的重要依托。第一第二課堂的融合,既要用第一課堂的課堂教學引領和輻射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讓思政課走進學生社團、學生活動、學生項目和學生競賽,又要讓第二課堂的活動設計主動對接第一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按興趣形成學習共同體,教師分眾引領。其次,要融合理論課堂和實踐課堂。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次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sup>[18如果說理論課堂側重知識教育,致力于幫助學生集中系統地學習知識與本領,實踐課堂則側重實踐教育,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和身體力行中明辨是非。理論實踐課堂的融合,就是要架起知與行的橋梁,打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壁壘,引導學生在豐富的社會生活和鮮活的個人體驗中知行合一,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認識,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為“只有在實踐中,理解才能真正得到實現”[19。最后,還要融合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線上線下課堂的概念是伴隨著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技術運用于課程教學而發展起來的。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其思想政治素養是在現實社會和虛擬網絡的多維交互中逐漸形成的。思政課必須秉承“學生在哪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跟進到哪里”20的理念,讓課堂走進網絡,使線上課堂成為傳統線下課堂的延伸和拓展。線上線下課堂的融合,不是簡單地把線下課堂搬上網絡,而是要在建立在線課程的同時,做好線上線下教學內容體系的有機銜接,不是僅僅通過網絡課程、微信公眾號等載體抓取和推廣思政文化產品,而是要“深刻體認新的傳播介質對內容形態的重塑”[21,在使課程內容可視可聽可看的基礎上,用混合式教學實現虛實互動。

(二)隊伍聚合,強化全員育人保障

隊伍聚合是指由思政課專職教師“單兵作戰”轉變為多元主體“組團攻堅”,這包含量和質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保證數量充足,既要根據學生數擴充傳統的專職教師隊伍,又要有選擇地將輔導員、專業教師、地方黨政干部等社會力量吸納到兼職教師隊伍中來,還要促進兩支隊伍的深度融合,匯聚育人合力。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保證素質優良,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要”為基本標準,通過集中研討、集中培訓、集中備課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

列寧曾說:“在任何學校里,最重要的是課程的思想政治方向。這個方向由什么來決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學人員來決定?!?sup>[22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sup>[23只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課專兼職教師隊伍,才能共同擔負起課程育人的職責。實現專兼職教師隊伍的有效聚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隊伍建設要保持師資的相對穩定與動態開放。相對穩定是針對師資規模和隊伍結構而言的。數量充足的教師是正常開展思政課教學的基本前提,合理的隊伍結構是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和推動教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力。動態開放是針對師資的準入準出而言的。根據準入有據、退出有序的原則,在保持教師隊伍相對穩定的基礎上,將能夠發揮政治引領、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的校內外成員,將具有示范效應和育人效應的道德模范人物和先進典型人物納入兼職教師隊伍,并及時解聘和調整師德缺失、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教師。第二,師資聚合要實現專兼職教師的各司其職與同頻共振。首先,專職教師應在思政課教學中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在不斷提升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的同時,主動走出教材文本和物理教室,關注學生困惑,了解世情、國情和社情,將鮮活案例和生動實踐融入課程中來。其次,兼職教師應發揮在課程教學中的能動和機動作用,結合自身特色挖掘育人元素,主動走進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遵循教學的基本邏輯和規律講好鮮活的時代故事,讓抽象的理論和一般的原理有現實支撐。無論是講理論、講道理、講故事,還是師生研討、專題調研、主題實踐等,都是讓專兼職教師發揮主動性,以實現育人目標的同頻共振。第三,隊伍聚合需要健全教師培訓和考核評價等管理機制。完善的管理機制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導教師穩步成長,匯聚隊伍育人合力的重要保障。例如,培訓機制致力于通過組織教師參加理論學習、集體備課、社會調研等教研活動,幫助教師了解課程信息,交流教學心得,促進教學常研常新;評價機制應將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和教學研究等的考核評價作為教師準入準出的重要參考,并通過分類、分級評價督促教師主動、熱心地參與教學教研工作;激勵機制致力于通過物質激勵、情感激勵、晉升激勵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工作熱情,讓教師敢于、勇于、樂于投入課程育人。

(三)資源整合,提升課堂育人實效

資源是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資源整合是指圍繞教學內容一體化建設豐富的課程資源體系,為課程育人提供現實支撐。近年來,思政課程資源建設頗有成效,已逐步呈現出豐富多樣、開放共享、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趨勢。但互聯網時代,課堂教學還面臨如何在信息爆炸中有效識別思政元素、如何在信息碎片中高效提取育人資源、如何在信息媒介中精準投放教學資源等問題,這對資源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資源整合需要一體開發,實現全范圍覆蓋。目前全國本科高校主要開設六門思政必修課,分別為《思想道德與法制》《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形勢與政策》,雖然課程教材各不相同,課程內容各有側重,但教學資源并非不能相互貫通使用。例如,在精準扶貧的案例中,既可以突出黨員干部的責任擔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又可以通過古今中外的真實數據對比,展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全面勝利,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對照教材內容系統整理現有資源,查漏補缺、優先攻克薄弱環節,實現資源的全范圍覆蓋。其次,資源整合需要多維聯動,實現多樣化呈現。思政課資源整合應秉承全員參與的原則,以資源共建共享實現校內外多方主體的有機聯動。例如,思政課教師之間可以共建話題資源,將源自網絡熱點和社會生活中具有理論張力的話題融入理論教學,實現課程與社會熱點的有機聯動;也可以通過與校內其他主體共建案例資源,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和認知規律開發和選擇案例,實現課程與學生學習生活的有機聯動;還可以通過與校外政府、公益主體等主題共建基地資源,將具有思政元素的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等場所納入課程實踐環節,加強課程與地方文化的有機聯動。只有多方協同整合種類多樣的教學資源,才能呈現課程豐富的育人內涵。最后,資源整合需要不斷豐富,實現動態化發展。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可能做到一勞永逸。隨著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課堂教學也應開發更多的思政文化產品資源,在幫助學生提升事實層面認知水平的同時,更多地關注并滿足青年學生在精神成長和意義世界提升方面的需求。課程資源的整合也不能墨守成規。隨著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傳播載體的“微”化,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呈現碎片化特征。資源的整合就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增加微課件、微互動、微實踐、微考核、微平臺等資源的供給,以實現課程育人的精準“滴灌”。

和合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特別是在“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更加復雜的教育環境和更加艱難的育人職責,課堂融合、隊伍聚合和資源整合,是化解課堂教學矛盾與沖突、匯聚育人合力的有益嘗試。但推動和合思想的課程融入是一項具有挑戰的系統工程,還面臨著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實踐課堂的教學規范化建設、線上資源應用中的情感關懷等已知和未知問題。課程育人沒有終點,只有不斷挖掘各教學要素的育人內涵,激發教學主體的育人潛能,匯聚一切合力,才能不斷推動課程創新發展,推動和合育人從應然走向實然。

參考文獻:

[1]張立文.中華和合人文精神的現代價值[J].社會科學研究,1997(05):48-54.

[2][6]李紅恩.和合思想下的學校課程建設[J].教育研究,2018(11):50-55.

[3]馮來興.中國傳統“和合”文化與構建和諧世界[J].江漢論壇,2006(05):43-45.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5][10][2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7]陳曉云,朱新卓.師生關系:從主客體之爭到以學生為中心[J].現代大學教育,2015(03):36-41.

[8][13]葉方興.大思政課: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延展[J].思想理論教育,2021(10):66-71.

[9]人民日報記者.“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01).

[1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54.

[1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04.

[14]聶迎娉.美國中小學公民教育課程標準研究[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54.

[15]吳晶,胡浩.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16]〔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4.

[17]朱九思,蔡克勇,姚啟和.高等學校管理[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308.

[18]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19]徐益亮.意蘊、難題、任務:思想政治教育的詮釋審思[J].思想教育研究,2021(08):57-63.

[20]曾令輝,石麗琴.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三三制”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1):117-122.

[21]凌小萍,張榮軍,嚴艷芬.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46-49.

[22]〔蘇〕列寧.列寧全集(第4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9.

(責任編輯:王嵐)

Three-Dimensional Reflection on Integrating Harmony Thought into “Enlar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NIE Yingping,WU Xing

(Zhejiang University Ningb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 3151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lar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improving its educational effect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which requires the joint efforts of many parties.Integrating the thought of harmon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a curriculum action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courses.In terms of integration concept,it requires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xis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ents school life,and enlarging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reating an education model tha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can be everyone around the students,and expanding the education pattern;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 system of “all-factor-driven”,and expanding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all directions.On the path of integration,it is required to follow the basic law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seek classroom integration,team aggreg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field,subject and resources,broaden the boundaries of curriculum education,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of all employees' education,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 words:? harmony thought; “Enlarg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lassroom integration; team aggregat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猜你喜歡
大思政課資源整合
少先隊活動與校外資源整合的實踐與探索
黨史學習中“大思政課”的價值旨向與實踐進路
走進社會大課堂,善用“大思政課”
“大思政課”的內在邏輯、基本遵循與實踐進路
正確把握善用“大思政課”的精神實質
“大思政課”的理論要義與實踐導向
高?!按笏颊n”格局下舞蹈課堂與思政內容融合的思考與探究
“五育并舉”下家校社資源整合的價值意義
海外并購中的人力資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資源整合方式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