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素養新論

2023-08-07 05:21
關鍵詞:學術期刊學術期刊

杜 娟

1.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信息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2. 華東政法大學, 上海 200042

2022年9月,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了《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文件指出,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是順應數字時代要求,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任務,是實現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彌合數字鴻溝、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作為學術傳播和哲學社會思潮引領主要載體的學術期刊,承擔著維護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務,具有重要的輿論引導功能和價值引領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日益數字化的今天,學術期刊地位與功能的發揮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對學術期刊編輯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的新變化

根據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統計,2021 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呈上升趨勢,包括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iPad 閱讀等在內的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為79.6%,比上一年有所增長,而紙質期刊閱讀率為18.4%,比上一年有所下降,表明我國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不斷增長和紙質期刊閱讀率持續放緩的趨勢。同時報告還指出,77.4%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人均每天接觸手機時長101.12分鐘,32.7%的成年國民養成了“聽書”的習慣,人均電子書閱讀量3.3本①數據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2年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由此可見,在數字時代,信息技術高速迭代、媒介融合加強,數字化閱讀呈現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電子閱讀方式由于其價格經濟實惠、閱讀方便快捷等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中寫道:“雜志也有雜志的優點,它能夠更廣泛地探討各種事件,并且只談最主要的問題。雜志可以把詳細地科學地研究作為整個政治運動的基礎的經濟關系?!盵1]可見,學術期刊在知識的傳播、推動學術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 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文件指出,要從“推動數字化轉型”“推進融合發展平臺建設”兩方面加快推進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轉型。在此背景下,學術期刊應在秉持“文章質量是期刊的第一生命線”理念的基礎上,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數字化轉型工作質效。

社會發展進入數字時代,傳統紙質學術期刊生存面臨著幾方面問題:一方面,學術期刊受眾一般局限在專業領域,即使是綜合類期刊,也有各自學科專業的閱讀人群,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今天,期刊發布的學術成果極易被淹沒在海量的信息中,無從識別;另一方面,傳統的期刊傳播只依靠紙刊,傳播介質單一,學術信息發布和信息受眾必然存在時間上的先后順序,使得期刊的學術內容傳播效率較低[2]。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數字化進程逐漸加快,期刊受眾逐漸養成了移動化、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學術期刊必然遭遇主流閱讀方式和學術閱讀方式變化的雙重挑戰[3]。而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學術信息的傳播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平臺以及各類“自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改變了傳統的學術期刊與受眾之間的交互方式。將數字技術服務于學術期刊建設,進行全媒體融合,是數字時代學術期刊融合轉型過程中的必備之舉。

數字化信息技術、理論及方法的創新,不斷改變著編輯活動狀態,學術期刊等出版成果的形式、質量、時間以及成本都明顯得到了改善[4]。學術期刊出版成果的產生,依靠一條程序較多的出版鏈條,包括多個時間段、空間過程以及處理環節。在諸如收稿、審稿、編稿、校稿的繁復過程中,如運用數字技術,比如線上審稿系統、線上校對軟件給予輔助,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流程更加清晰透明,程序更加合理完整,編校質量也隨之提高。

與此同時,在數字化浪潮下,期刊可借助多種新媒體方式實現多元化傳播。創辦學術新媒體,積極推動學術作品網絡化、社會化、大眾化傳播,已經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股熱潮。比如微信、微博等互聯網平臺都可以成為學術期刊傳播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其中,利用微信公眾號對期刊文章進行宣傳、推送,已經成為現如今大部分期刊的通行做法。近年來,南京大學中文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和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聯合推出“CSSCI 源刊公眾號傳播力指數”,從期刊微信公眾號的活躍度、覆蓋度、專業度、認可度、流行度、互動度方面進行評價、衡量,為學界提供了學術研究優質內容的閱讀指引,也使得各學術期刊更加重視新媒體建設與傳播,期刊編輯更加注重提升數字技能素養。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得數字化期刊信息處理平臺、大數據出版平臺應運而生,這些積極的探索為學術期刊在數字時代的生存提供了生機,但學術期刊為主體的編輯隊伍創新建設機制構建也亟需同步跟進,數字化發展對編輯隊伍提出了新要求,編輯隊伍的思想理念及行動都需要迅速作出轉變,以適應數字時代發展,為學術期刊在新形勢下的健康科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數字時代學術期刊對編輯的新要求

進入數字時代,學術成果的發布不再只依靠傳統紙媒,知識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越發以碎片化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人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讀完一本書、一篇甚至一段文章。在這種情境下,學術期刊的核心地位受到威脅,存在著應對失語和整合功能缺失等問題[5]。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傳統紙媒向數字出版方式轉型,隨之而來的,編輯的工作方式也將發生改變,編輯素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編輯工作同時也被賦予更高要求。

(一)提升政治理論素養

紛繁復雜的數字世界以及數字技術為學術期刊出版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數字出版,促進了整個出版產業的高速發展”[6]。出版新模式、新業態隨之產生,出版業的媒體融合也向縱深發展。面對這一發展趨勢,旗幟鮮明地講政治是學術期刊出版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編輯主體要始終堅持“黨性原則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7]。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業務能力,直接關系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效果”[8]。一方面,學術期刊編輯在提升政治理論素養方面必須將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的原則落到實處,確保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以及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學術期刊編輯要具備從政治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強化政治敏感度。要廣泛了解黨的政策理論,通過豐富的知識儲備,熟練的專業技能以及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有效識別“文字陷阱”,及時發現稿件中隱藏的不良信息并作出正確處理,確保編輯的學術文章符合政治要求,打造出版精品。

(二)創新編輯意識

編輯意識是指在期刊編輯工作中,編輯主體從事編輯實踐的主導意識,是編輯主體對編輯客體特有的心理反應形式[9]。在長期的傳統編輯工作中,大多數人習慣了僅限于文字和圖片的編輯處理工作,對新媒體、數字技術的發展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甚至“敬而遠之”,長此以往,對新技術就會產生畏難情緒、畏懼心理,乃至排斥心理。新技術不斷向縱深發展,學術期刊編輯角色的多元化和編輯工作內容的全程化成為現代編輯區別于傳統編輯職能的重要特征,這就要求編輯進一步轉變傳統編輯思維工作模式[10]。編輯意識的創新是數字時代編輯基本素養提升的基本前提和內在要求。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編輯工作樣態由原來的“埋頭苦讀”逐漸轉向更高工作效率的網絡化、信息化運行,收稿、審稿、排版、編校等環節基本能夠實現現代化。作為出版工作主體的學術期刊編輯,必須認清自身學術使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更新編輯出版理念,實現意識創新。編輯還需要從固化的傳統編輯出版流程中跳脫出來,充分了解學科科研動態,科學地確定欄目選題,選擇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優質稿件,推介創新學術成果,通過學術研究的推廣深化社會認識,提供學理支撐。因此,要在開放辦刊、科學選題等創新意識的基礎上開展數字時代的編輯工作。

(三)更新知識結構

作為學術期刊主體的編輯人員,應該使自己成為“雜家”,即復合型人才,不斷探究新的知識,及時更新自身知識結構。只有具備與數字化時代相適應的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駕馭學術期刊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選題內容策劃和方向選擇是編輯工作的關鍵內容,是對期刊編輯的基本要求。要熟悉本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前沿領域熱點問題,熟練掌握基本的編輯技能。另一方面,應該掌握現代化技術和工具的編輯,以適應數字出版時代的要求,從而避免被數字技術邊緣化的風險。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生成者和傳播者,只有及時更新知識結構,編輯人員才能從海量數據中準確篩選、處理、分析所需內容,進行整合創新,才能夠順應新的數字傳播趨勢,妥善應對數字化發展的挑戰,探索學術期刊編輯出版新路徑[11],加強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的傳播力。此外,學術期刊編輯的知識結構中還應該包括數字時代不可缺少的信息素質,隨著數字經濟賦能產業轉型的不斷推進,信息素質在學術期刊編輯隊伍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已經進階為編輯群體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12]。

(四)加強自學能力

進入數字時代,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新事物的產生,特別是2023 年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出現,其以深度學習建構的自然語言生成模型為基礎,從根本上改變著人類的組織和運行的邏輯。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最先進的技術體系,幾乎“無所不能”,使編輯工作面臨著“可有可無”的存在風險,因此,編輯主體應該主動出擊,應對技術理性給人帶來的主體性危機。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自主展開的自然過程,更是科技與人類具體社會實踐交互作用的過程[13]。對于編輯工作而言,數字技術不斷迭代優化,其運行思路也逐漸趨向建立科學、完美的編輯流程,但道德判斷始終是數字技術無法企及的領地。因此,編輯職業群體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新技術環境中的角色定位。新技術的產生增大了編輯職業壓力,但編輯工作中文字的創造力、表達力,通過文字增刪實現邏輯自洽,以及蘊含在文字中的正確價值觀念是技術無法比擬的。因此,新技術的發展對編輯職業技能素養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學術期刊編輯必須加強自我學習能力,依據最新信息作出正確決策,不斷吐故納新,將頭腦中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信息優化到最新狀態,及時對形勢作出準確判斷。編輯要了解數字化對學術期刊的影響,不斷提升數字化水平和編輯能力。同時做到科學駕馭數據信息,主動突破“信息繭房”,及時掌握學界動態,了解學科發展前沿熱點。

三、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素養的重塑

(一)加強政治理論和專業技能學習,提升編輯隊伍素質

要實現自我價值的完善和發展,學習是唯一有效的途徑,加強政治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是提高學術期刊編輯個人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必經之路。

堅持政治家辦刊是我們黨領導期刊事業發展的優良傳統與寶貴經驗,無論傳播技術如何變革,媒體形式如何轉變,都不會影響這一根本方針的貫徹執行。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期刊編輯要始終保持高度的政治素養,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向社會大眾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維護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在編輯工作成果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學術期刊編輯在工作中要保持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嚴把政治關、學術關,在杜絕不健康的信息的同時,不能放任低水平產生學術成果產生,更要加強網絡安全意識,確保學術成果在合法有序的環境中實現傳播。

學術期刊工作對編輯個人素質要求較高,除了要有較好的學術背景,還必須掌握出版專業知識。在提升專業技能方面,學術期刊編輯要發揚工匠精神,錘煉“看家本領”[14],編輯工作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要堅持精益求精、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嚴把編校工作質量關,盡全力爭取實現“零差錯”。要積極參與出版管理部門組織的各項培訓工作,期刊主辦部門也需定期舉辦業務大講堂等專業技能培訓班,注重學科專業性,分層次選擇培訓內容。此外,還要改變工作思路,不能“關門”辦刊,堅持“走出去”,通過廣泛參與期刊行業工作會議,實現學術交流與經驗互鑒。

(二)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培養用戶思維

數字時代出現了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多種數字化閱讀方式,顛覆了傳統媒體灌輸式的輸出方式,人們的閱讀習慣、獲取信息的方式隨之發生改變,更趨碎片化,人們對閱讀的體驗感、成就感也有了更多期待。學術期刊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學會站在讀者的角度看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刊理念,培養用戶思維,以便更好滿足讀者需求。由于刊載文章的學術性、專業性較強,學術期刊受眾范圍較小的特點很難改變,一直以來,其用戶只對自己研究學科,甚至是學科內部的某一方向感興趣。但在一定意義上,學術期刊的讀者和作者具有同源性,可以相互轉化[15]。而且,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數字時代以來,文章在選題方面呈現出學科交叉程度越來越深的特點,相關學科的用戶可以組合,從而擴大學術期刊受眾范圍。有了更多受眾,便可以依據內容、傳播渠道等要素,實施個性化方案,提升用戶參與度,更好地向作者與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

學術期刊對發表文章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要求較高,在運行過程中要注重對讀者需求的滿足??梢岳闷诳⑿殴娞?、微博等互聯網平臺,采取媒體融合新方式,增強推送文章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讀者。微信公眾號目前已經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發布消息、加強管理、服務群眾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工具,學術期刊可借助這一平臺進行新刊推送,以重要專欄(專題)文章、同一學科主題的文章,組織多篇文章摘錄等形式向廣大讀者推介刊發內容,在文章前設置視頻及音頻介紹大概內容,增加期刊內容附加值的同時,滿足用戶不同層次需求,吸引和輔助用戶閱讀研究。比如,依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心專業學術期刊群研制的“壹學者”就是一個滿足用戶個人需求,一定程度上實現私人定制學術內容以及學術互動功能的移動平臺,它不僅可以為用戶提供與該用戶研究學科方向相關的學科資訊、會議以及學術期刊的訂閱,還開發出許多實用而貼心的工具,比如“附近會議”工具并非簡單地提供會議信息,而是依靠大數據精準算法,根據注冊用戶(學者)的專業方向和所在地定制推送信息,使每個用戶得到個性化的、精準的服務[16]。

(三)提升數字素養技能,適應數字時代發展

人類進入數字時代,人工智能、區塊鏈、5G 技術、云計算等新興科技改造產業鏈的同時,促使學術內容的生產、傳播方式更加多樣,文化的模式也被重新塑造。雖然數字技術的強大功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需,人們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承接、強化了數字技術發展的利好,但其強大的功能與超強的智能,比如算法的迭代發展,不斷突破技術的應用邊界,已經開始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和價值追求。因此,在數字時代,提升學術期刊編輯的數字素養,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均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有助于從根本上推進數字社會的編輯職業轉型,促使編輯實現基于技術學習與運用,達到技術賦能的編輯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豐富學術期刊出版內容供給形式,擴展數字技術應用,推動學術期刊實現深度的數字化轉型[17]。再者,有利于編輯豐富素質范疇,拓展和完善編輯學理論。編輯只有具備了較好的數字素養和較高的數字技能,才能從容應對數字浪潮帶來的沖擊,實現學術期刊出版行業的價值創造。

作為學術期刊主體的編輯,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立場,抵御數字、算法對人的主體性的消解,注重培養互聯網思維,努力成為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出版人才。期刊編輯要從專業視角對行業所需的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提出基本要求及特定要求,科學高效地完成選題策劃、稿件審讀、編輯加工、專家作者隊伍的開發和維護、資源獲取等工作。要預判并且有效監管數字技術應用可能會產生的數據安全、文化安全等問題,全過程深入管理編輯出版工作全流程,以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編輯流程的邏輯設定與再造,提高工作質效。

(四)增強資源整合意識,提升選題策劃能力

2022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宣傳思想干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盵18]學術期刊編輯是社會主義文化宣傳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力”要求,也為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提升選題策劃能力具體實踐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數字時代出版行業樣態的改變,需要增強“腳力”,努力走出原來的舒適圈,適應數字技術發展,融入“數字學術圈”;需要提高“眼力”,善于利用數字技術,發掘好的選題、識別潛力作者群體;需要具備相適應的“腦力”,即優化自身知識結構,提升整合和利用多方面內容資源的能力;增強“筆力”,即提高鉆研能力,一個好的編輯應該是負責欄目學科的專家,具備與作者“平等”對話的能力,共同策劃選題[19]。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精湛的業務能力,還要有較強的信息素養與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最新、有價值的信息,實現信息整合和再利用,以此實現選題策劃和編輯加工的創新。

作為學術期刊主題的編輯,具備開闊的學術視野以及發現、捕捉學術前沿問題的能力,是做好選題策劃活動的基礎。數字時代,發達的數字技術與多種多樣的媒介平臺,使得信息地圖呈幾何級數增大,編輯也就更加容易獲得專家、研究機構成果、學術領域新熱點等信息資源。學術期刊編輯要訓練從海量的學術信息和資源中發現值得探究的學術增長點的能力,發現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的議題,推出有深度、有尺度、有亮點的優秀學術成果。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和數字技術分析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學術生長點,設置科學的選題,引導不同學科學者對重大問題的多視角透視、多學科聚焦和多層次應對。例如2023 年初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的討論,掀起了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多學科的參與熱潮,期刊編輯便可以突破專業隔閡,站在多學科視角的高度,從倫理學、法學、社會學多個學科領域進行選題策劃。

四、結語

數字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進入數字化發展進程,出版業的數字變遷也是大勢所趨,學術期刊的變化及轉行給編輯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學術期刊編輯要把握好機遇,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努力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專業技能、學術能力、信息素質等編輯素養;利用數字技術做好選題策劃、科學設置欄目,建立用戶思維,開展個性化的精準服務適應時代發展;更要不斷更新觀念,拓展知識面,迎接挑戰,將自己打造成符合學術期刊編輯素質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猜你喜歡
學術期刊學術期刊
期刊更名啟事
期刊簡介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學術期刊引證指標
期刊問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河海大學學術期刊創辦百年
學術
虛假學術期刊累及一線作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