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論的移動地圖App用戶體驗設計概念框架構建*

2023-08-08 09:32鄒楨博雍雨豪趙宇翔
圖書館論壇 2023年7期
關鍵詞:范疇框架編碼

鄒楨博,雍雨豪,趙宇翔,薛 翔

0 引言

移動地圖App的出現為普通公眾日常出行和長途旅行提供了極大便利和安全保障。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0.32億[1],其中超過9億人是移動地圖App的活躍用戶[2],且這一數字仍有所增長,移動地圖App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數字化應用。然而,目前在各類主流移動應用市場中上架的移動地圖App接近400款,這些應用之間同質化現象嚴重[3],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競爭。為增加用戶的滿意度進而提升產品的競爭力,針對移動地圖應用開展用戶體驗設計是有必要的。

國內外對移動地圖App設計的研究集中于技術和算法層面[4-5],缺乏從交互層面關注用戶體驗設計的探索。已有研究集中在移動地圖交互設計實踐[6-9]及用戶交互體驗評估[10-12]上。然而,交互設計理論對于移動地圖應用的指導還較為匱乏,亟需從用戶、信息、技術以及應用場景多維互動的角度深化這一命題。鑒于此,本文將感知示能性(Perceived Affordance)理論引入移動地圖App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中。示能性(Affordance)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Gibson提出,用以描述環境所擁有的一種被任何動物都能感知和使用的屬性[13]。Norman將其引入設計學范疇,并強調了感知示能性的概念,即用戶能實際感受到的效用和體驗[14]。隨后,學者們進一步從人機交互、信息行為和信息實踐的影響層面深入探索了感知示能性的理論框架以及應用前沿[15-16]。筆者認為,探索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論的移動地圖App用戶體驗設計框架,可以有效彌合產品開發設計初衷與用戶實際感受之間的差異。因此,本文基于Karahanna 等提出的“需求-示能性-功能”(Needs-Affordance-Features,NAF)框架[17],結合移動地圖App交互設計中產品的實際功能以及用戶的真實需求,從感知示能性的角度橋接需求域和功能域,探索感知示能性在用戶體驗設計中的中介性,從而對特定場域的用戶體驗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設計準則。具體而言,本文利用3款國內主流地圖App(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和騰訊地圖)的版本迭代數據以及最新版本功能數據,在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移動地圖App的“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概念框架,并對框架的適用性進行闡述。

1 文獻綜述

1.1 移動地圖App的用戶體驗設計

用戶體驗的概念最早興起于20世紀40年代的人機交互領域[18],以可用性(Usability)和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UCD)[19]為基礎。用戶體驗包括用戶與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內互動的全流程體驗[20]。提升用戶體驗能極大地增加用戶在與產品交互時的效用和滿足感[21]。

文獻整理發現國內外對移動地圖App用戶體驗設計的直接研究較少,相關工作集中在移動地圖交互設計實踐及用戶體驗評估上。前者主要圍繞著地圖可視化設計與情境嵌入式的交互設計實踐。例如,鄧晨等通過分析室內空間的認知規律,提出了移動室內地圖的設計原則和要素表達方法[6]。Franke等利用眼動跟蹤技術研究了基于路標的行人導航,指出地圖中的可視化地標優化了導航地圖的使用,且利于長期記憶和心理地圖的構建[7]。在情境嵌入式地圖交互設計中,劉芳靜嘗試從情境體驗的角度出發去研究移動地圖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歸納總結出了用戶在特定情境下的需求和關注點,并提出針對移動地圖交互設計、界面布局、視覺設計等一系列策略[8]。吳丹等通過分析不同情境因素對用戶步行路線規劃的影響,構建了用戶路線規劃的情境模型,揭示了初始路線規劃和重新規劃路線的各個情境因素的關系[9]。在移動地圖的用戶體驗評估方面,Brata等在步行導航的情境下,將AR界面與數字地圖界面作對比,通過兩次實驗從實用性和娛樂性的角度評估了用戶體驗[10]。任增根等通過對比用戶使用不同體驗水平的移動地圖App時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各項指標的差異,指出含氧血紅蛋白(HbO)濃度可用于評價移動地圖App用戶體驗水平[11]。甘春梅等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fsQCA)方法評估了信息價值和質量價值是促進移動地圖App持續使用意愿的核心因素[12]。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移動地圖App用戶體驗的研究側重于開展以實驗為導向的設計科學以及以數據驅動的問卷探索,而對交互設計的理論借鑒較為匱乏,缺乏指導性的框架或指南,難以開展系統性的用戶體驗設計。鑒于此,本文引入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全面探索移動地圖App中感知示能性的體系及應用模式,從而為移動地圖App用戶體驗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1.2 感知示能性理論及應用研究

示能性概念源于生態心理學,最早由Gibson提出,指環境本身提供給觀察者的行為能力[13]。后來,Norman 采取了一種功能化的示能性定義,使得示能性的概念在人機交互領域得到了推廣。Norman強調,在日常交互設計中與其討論真實的示能性,不如更多聚焦于感知示能性。與注重事物本身客觀性的真實示能性不同,感知示能性是指人類依靠其經驗和知識所能感受到的事物為其提供的行動能力,具有很強的認知科學色彩[14]。Norman認為優秀的產品設計應該具有能夠正確給出有關構件使用和功能線索的感知示能性[22]。Faiola等指出示能性應成為人機交互設計教育中的一個關鍵概念,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踐行“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理念[23]。許多研究者針對示能性和感知示能性在信息交互領域的概念擴展和理論深化開展了情境化探索。Van Osch 等基于一組群體實驗的視頻數據,分析了關于開發者、用戶和構件之間的交互,提出設計示能性(Designed Affordances)、即興示能性(Improvised Affordances)和應急示能性(Emergent Affordances)[24]。Boy等將感知示能性引入信息可視化設計,提出設計原則并利用實驗驗證其合理性[25]。

心理學文獻表明,人們會被先天心理需求所驅使來進行滿足其需求的活動[26],這為解釋人們為什么使用IT產品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诖?,Karahanna等認為個體的心理需求激勵他們使用社交媒體應用程序,且這些應用程序能夠提供滿足這些需求的示能性。于是,他們通過文獻回顧和社交媒體應用的案例分析確定了基于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和心理所有權理論(Psychological Ownership Theory)的7種心理需求、自我和異我的12種示能性以及對應的功能示例,構建了基于社交媒體采納和使用的“需求-示能性-功能”框架,以幫助設計者根據用戶心理需求來設計相應功能[17]。然而,考慮到用戶感知示能性與產品真實示能性之間可能存在的斷層與脫節[27],筆者認為有必要強調感知示能性在用戶需求和產品功能間的橋接作用與中介性,即用戶首先需要感知到產品的示能性能滿足其特定的心理需求,然后才開始使用產品[28]。趙宇翔等曾綜合Hartson等前人的研究,基于社會化媒體的交互設計構建了感知示能性的4 種維度:物理、認知、情感和控制[16],并將其引入到移動音樂App中,延伸出了第五種維度——參與示能性[29]。其中,感知物理示能性是利用人類感官來實現IT構件的特定目標,它是用戶對IT構件物理示能性的感知或評價;感知認知示能性是用戶對IT構件幫助他們提升思維或認知從而處理事務的能力的感知或評價;感知情感示能性是用戶對IT構件觸發或刺激他們情緒反應的程度的感知或評價;感知控制示能性是用戶對IT構件在特定環境或者情況下進行或實施相關行為的可控程度的主觀感受或評價;感知參與示能性指用戶對IT構件允許其加入并改變該構件程度的主觀感受或評價[29]。在移動音樂情境下,該框架可以幫助設計者聯系用戶感知與產品實際功能,對移動音樂的用戶體驗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考慮到互聯網移動應用在產品屬性和用戶交互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度,筆者嘗試將移動音樂情境中的感知示能性框架遷移至移動地圖交互設計的場景中來。因此,本研究基于現有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29],立足于用戶需求的角度,利用感知示能性作為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中介橋梁,通過版本迭代數據分析移動地圖App的功能設計,構建適用于移動地圖App 的“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的理論框架。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方法

移動地圖App的版本迭代數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設計者和產品運營者在產品功能、效用和體驗方面的改進和提升,而從用戶視角解讀版本迭代數據能一定程度上體現用戶對移動地圖App的采納度和真實想法[29]。本研究利用內容分析法,邀請3位具有豐富移動地圖App使用經驗的用戶作為編碼人員,對移動地圖App版本迭代數據進行分析,并借鑒感知示能性理論來揭示移動地圖App的功能設計和用戶需求之間的聯系。

本研究分為3個階段,分別為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理論映射。為保證前兩階段編碼的合理性,需對編碼的信度進行檢驗。本文選取Cohen’s Kappa系數作為檢驗編碼結果的信度指標。Cohen's Kappa系數是對編碼員間在內容的定性標注和分類上的吻合性的一種統計度量[30]。具體到本研究中,Cohen’s Kappa系數反映了兩個編碼員將N個概念分成C個范疇類別的一致性程度,如公式(1)所示:

其中,Pr(a)是兩位編碼員之間的相對觀察一致性百分比,如公式(2)所示:

其中,aii是編碼結果中兩位編碼員一致的數量,N表示總概念數。

Pr(e)是兩位編碼員期望的一致性百分比,如公式(3)所示:

其中n.i和ni.分別表示編碼結果矩陣中第i個類別對應的行合計和列合計,即第i類兩個編碼員的概念數量。若編碼員的編碼結果完全一致,則K=1;若編碼員除了期望的偶然一致性外沒有一致的編碼結果,則K=0。通常情況下,K值大于等于0.75時,編碼結果具有較好的信度。若編碼結果信度沒有達到0.75,則需重新編碼。

2.2 數據采集和處理

截至2022年2月,在iOS平臺導航分類和華為應用商店地圖分類中,根據用戶評分排名、安裝次數排名和綜合排名情況,位列前三的App分別為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和騰訊地圖,評分均超過4.5分,安裝次數超過20億次。由此看來,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和騰訊地圖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選取以上3款移動地圖App的版本數據作為數據來源進行研究。本文利用Python爬蟲對2014年1月至2022年2月的版本數據進行爬取,并將數據保存在Excel電子表格,包括版本號、更新時間和更新日志等,爬取結果樣例見表1。爬取數據后,對數據內容進行了清洗,剔除無意義的特殊符號及其他無關描述信息,僅保留關于新功能推出信息和部分功能優化信息,清洗后數據結果匯總如表2 所示。同時,選取3 款移動地圖軟件的最新版本在智能手機端進行安裝,并分別按照軟件功能結構對每項功能進行人工解析記錄,并入處理好的版本迭代數據中,最終形成本研究的數據集。

表1 爬取的版本迭代數據樣例

表2 清洗后的版本迭代數據結果

3 數據分析

為保證編碼的可靠性,先對編碼人員進行篩選和培訓,最終確定3名編碼人員組成本次研究的編碼小組。3名編碼人員均擁有5年以上的移動地圖App使用經驗,并使用過3款以上的移動地圖軟件,對本研究中的3款移動地圖App有較深的了解。第一階段中,編碼小組中的兩名成員根據自身已有認知和對產品的使用體驗,合作完成對數據中功能概念的提煉和開放編碼,并歸納出應用范疇;第二階段中,編碼人員將感知示能性的概念框架[29]作為本階段編碼的主范疇模板,對應用范疇進行類目歸納與梳理;第三階段中,本研究將借鑒若干心理學相關理論對用戶采納和使用產品時的需求進行解讀,并與感知示能性主范疇相映射,最終構建出移動地圖App 的“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框架。

3.1 基于版本迭代數據的開放編碼

(1)編碼過程。本階段開放編碼的目的是對當下流行的移動地圖App中的功能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歸納。編碼小組成員在認真研讀并理解數據集的基礎上,以數據條為分析單位,合作開展編碼命名。為確保所有概念的含義明確且彼此互斥,編碼小組將編碼結果中含義相似的功能概念進行更改或剔除,將完全相同或本質相同的功能概念進行合并,最終得到所有功能概念。囿于篇幅,表3僅列舉部分編碼結果。隨后,3名編碼人員合作對所有功能概念進行進一步范疇化提煉。在初步確定應用范疇后,由兩名編碼人員獨立進行編碼對應,并進行信度檢驗。若信度達標,則說明應用范疇含義清晰且能涵蓋所有功能概念,可整理成為最終結果;若信度不達標,則由第三名編碼人員發起討論,對應用范疇的概念進行修正,再重新編碼對應。

表3 功能概念編碼結果(部分)

(2)編碼結果。在本階段中,3名編碼人員綜合歸納共計得到228 個功能概念,編號為a1-a228。隨后對所有功能概念整理歸納,形成應用范疇。經過多次調整與計算,最終的編碼結果中各個應用范疇的Kappa系數均大于0.75,說明編碼人員之間基本達成一致,編碼結果的可信度較高。編碼結果中共計25個應用范疇(A1-A25),具體見表4。

表4 第一階段開放編碼結果

3.2 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論的主軸編碼

(1)編碼過程。本階段編碼的目的是進一步演繹和歸納上一階段的編碼結果,并與用戶體驗設計中的感知示能性理論聯系起來。具體而言,本階段編碼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29],確定感知物理示能性、感知認知示能性、感知情感示能性、感知控制示能性和感知參與示能性作為本階段編碼的主范疇概念。然后,在確保編碼人員學習并理解了每個主范疇概念的內涵后,請編碼人員對上一輪編碼結果中的應用范疇進行組織,并與主范疇概念相對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應用和感知示能性本質上并非多對一關系,一個應用在不同情境下也可具有多個感知示能性[31]。具體到本研究中,例如,移動地圖App中針對少數群體用戶開發的無障礙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他們與產品之間的交互,提高了產品的可控性;同時,產品的無障礙設計也讓他們體會到了來自產品設計師乃至社會的關愛,隨之產生正向情感。由此可見,移動地圖App中的無障礙設計可對應為感知控制示能性或感知情感示能性。但考慮到研究的實操性與結果的簡潔性,本研究請編碼人員將應用范疇與其感知到的最核心的示能性進行編碼對應。

(2)編碼結果。在界定應用范疇概念并理解感知示能性主范疇內涵后,3 名編碼人員將使用模式管理等25個應用范疇整理納入感知示能性的5個主范疇中。在編碼結果的信度檢驗中,各主范疇的Kappa系數均大于0.75,說明編碼人員之間的一致性理想,編碼結果的可信度較高。具體應用范疇內涵及歸類結果見表5。

表5 第二階段主軸編碼結果

3.3 用戶需求與感知示能性的理論映射

(1)映射過程。本階段嘗試將移動地圖App中5個維度的感知示能性與用戶需求相聯系,挖掘每個感知示能性所能滿足的具體用戶需求。研究用戶需求和感知示能性的關聯可以有效地揭示平臺的迭代設計和調整是如何動態地對接及滿足用戶需求的[32]。本研究認為,在不同情境下,單一維度的感知示能性可滿足不同的需求,且單一需求也能被多個維度的感知示能性所滿足。例如,移動地圖App中感知物理示能性范疇內的多種交互途徑極大地迎合了用戶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習慣,同時也給予了用戶較大的自主選擇權利,滿足其易用性和可用性、自主與自我的需求。再如,移動地圖App中感知情感示能性范疇內的公益助力能讓用戶通過捐贈步數等方式進行募捐,從而幫助他人;感知參與示能性范疇內的地圖眾包服務可以讓用戶在閑暇時間完善地圖,使他人了解到準確、詳細的信息,滿足了用戶利他性與互惠性的需求。鑒于此,編碼人員在綜合考量移動地圖App應用范疇與功能概念后,參考前人對于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的用戶使用動機分類[33],整理形成用戶需求類目,并將其映射至感知示能性主范疇中,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感知示能性-用戶需求的理論映射

(2)概念框架構建。本研究先將移動地圖App中228種功能概念劃分為25個應用范疇,并將25個應用范疇與5種感知示能性主范疇相對應,后結合應用范疇與功能概念,將基于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的11種需求類目與5種感知示能性相映射,最終構建出移動地圖App 用戶體驗設計中“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的概念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移動地圖App用戶體驗設計中“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概念框架

本框架認為物理、認知、情感、控制和參與5種感知示能性在移動地圖情境下得到了豐富的體現,多維度地鏈接用戶需求與產品功能。移動地圖情境下用戶通過感知產品的示能性從而進一步體驗產品,同時移動地圖產品的使用也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感知示能性,從而滿足了用戶多元化的需求。例如,在感知控制示能性方面,用戶可根據實際情況、個人偏好等自主選擇或變更駕駛路線,也能根據自身喜好使用特色的語音包和主題界面,這些個性化管理功能極大地滿足了用戶自主選擇與表現自我的需求。用戶能通過查看平臺與第三方共享信息清單、對賬戶綁定和授權進行管理等方式保障自身隱私和賬戶安全,提升使用產品時的安全感。平臺對登錄、叫車、掃碼開鎖等常用功能精簡為一鍵操作,提高了用戶使用效率。色盲色弱、慣用方言等少數群體用戶可以通過視覺障礙模式、方言語音包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使用障礙,滿足其對產品易用性和可用性的要求,如圖2所示。

圖2 移動地圖App中感知控制示能性的應用體系

再如,在感知參與示能性方面,用戶可參與地圖眾包服務,加入到完善地圖的行列中來。在這個過程中,用戶不僅能獲得少許物質回報,也能讓他人了解到準確、詳細的地圖信息,滿足其利他性與互惠性需求。同時,用戶可擔任“地主”等領導者,通過創建自己的隊伍而擁有許多追隨者,滿足領導他人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加入自己所看好的隊伍一起進行眾包活動,滿足追隨他人的需求。平臺允許用戶發表自己的觀點,如在地點評論中講述自身經歷讓其他用戶“種草”或“避雷”,滿足其利他的需要。用戶也能進行一定程度的內容創作,如自制釣魚地圖等特殊主題的地圖,在記錄地點的同時,也可以吸引他人共同創作,滿足了用戶關聯、領導與追隨他人的需要。用戶還可以通過建立或加入社群等方式來結交志趣相投的好友,增強與他人的關聯性,如圖3所示。

圖3 移動地圖App中感知參與示能性的應用體系

4 啟示

4.1 理論貢獻

本文參考Karahanna等提出的NAF框架,將已有研究中針對感知示能性理論提煉的5個具體維度(物理、認知、情感、控制和參與)作為用戶需求和產品功能的中介橋梁,構建了移動地圖App的“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概念框架,彌補了移動地圖App 領域缺乏交互設計理論的不足。本研究強調了感知示能性在需求域和功能域之間的中介性,認為用戶在感知到移動地圖App的5 種感知示能性維度后,才開始嘗試使用移動地圖App 的應用功能;移動地圖App中應用功能實現了5種感知示能性維度,反饋并滿足了特定的用戶需求,促使用戶使用產品。同時,本文支持Norman所提出的“設計師設計的產品應與用戶的心理需求等同映射”[22]思想,借助感知示能性理論從需求角度揭示了用戶與移動地圖交互時的心理狀態,為移動地圖領域的用戶信息行為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在后續研究中,研究人員可借助本文提出的概念框架來進一步探索移動地圖App中用戶需求和產品功能聯系的深層次機理,并對市場上的移動地圖App進行用戶體驗設計評估。同時,考慮到用戶心理需求的普遍性和ICT中某些應用功能的同質性,該框架可遷移至其他應用情境,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類似應用產品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提供參考。

此外,本研究首次將感知示能性理論引入到移動地圖的用戶體驗設計研究中,豐富了感知示能性理論的情境化探索,驗證了已有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的合理性和可遷移性。在后續研究中,研究人員可參考本文提出的技術路線,借助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橋接需求域和功能域來進行用戶體驗設計的研究,并在不斷地迭代研究中形成ICT領域的普適性框架,從而為將來的應用產品交互設計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本文結合其他研究發現,當下越來越多的工具型App正根據其特色巧妙地融入社交、游戲等享樂型元素,逐步發展成為復雜且兼具特色的綜合應用平臺。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將在后續的情境化探索中擁有更豐富的內涵并不斷延伸與拓展,從而更好地指導交互設計與用戶體驗實踐。

4.2 實踐啟示

本研究全面系統地梳理了當下主流的移動地圖App中的功能,并利用感知示能性作為理論指導,將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相聯系,為后續移動地圖App設計提供了思路。其中,在感知物理示能性方面,平臺應允許用戶根據使用情境自由切換使用模式,并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與平臺進行交互,如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切換日夜模式,在駕車時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語音交互等,滿足用戶自主性需求和對產品易用性的要求。在感知認知示能性方面,平臺應給出詳細、及時的出行信息,使用戶可以靈活選擇出行方式;根據用戶所在位置提供服務,讓用戶了解周邊情況;對平臺信息進行組織和分類,提供多種信息搜尋途徑以便用戶快速獲取信息;提供翔實的使用引導來幫助用戶學習如何使用產品;記錄用戶的使用行為,方便用戶對使用歷史進行回溯。通過對用戶認知產生影響,平臺可以滿足用戶對信息獲取的需求和自主化需求,提升用戶滿意度。在感知情感示能性方面,平臺應借助地圖為用戶提供如預約訂座等增值服務,減少用戶跨平臺切換中的時間消耗,提升用戶的行動效率;通過推出優惠活動等方式降低用戶使用成本,提高用戶黏性;加入游戲化設計元素以刺激用戶使用;推出公益活動、暖心提醒等來建立平臺良好的社會形象,最終滿足用戶感受成就感、利他性與互惠性、娛樂等需求。在感知控制示能性方面,平臺應允許用戶進行個性化管理以滿足其個性化需求;提供隱私安全設置以保障用戶的知情權和自主權,提升安全感;對常用功能進行一鍵化操作設置,針對易感人群和特殊群體用戶開發無障礙包容式設計,以增加平臺易用性和可用性。最后,在感知參與示能性方面,平臺可開放地圖眾包服務,鼓勵用戶參與地圖平臺的眾包設計和改進,以促進群體智慧在移動地圖應用中的積極作用;開發社交功能,建立用戶之間的關聯以增強用戶黏性;允許用戶對地點、平臺等發表觀點,更好地解決平臺社群功能的冷啟動問題并滿足用戶利他互惠需求。同時,為了避免產品趨向同質化,移動地圖App設計者也可依據本框架提出的需求維和感知示能性維有的放矢地進行功能開發,進一步提升用戶滿意度。

此外,本研究梳理出了一些應用范疇及與之相對應的感知示能性維度和用戶需求,可為其他相似應用產品設計提供借鑒。例如,移動地圖中的無障礙設計——視覺障礙模式可為游戲等視覺交互類軟件設計提供參考,使少數群體用戶也能享受ICT帶來的福音。值得一提的是,設計者應對用戶需求和輿論風向保持敏感,對過時和使用率極低的功能進行更新或者淘汰,并設計出能及時滿足用戶特定需求的功能,如疫情時期推出的疫情地圖等模塊滿足了用戶的應急需求,這將極大地增強用戶滿意度并提高用戶黏性。

5 結語

本文針對移動地圖領域缺少交互設計理論指導的局限性,借助已有的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對國內3款主流移動地圖App的已有功能與版本迭代數據開展內容分析。在經歷了包括開放編碼、主軸編碼和理論映射3個階段的研究后,本文最終構建了移動地圖領域的“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框架。研究啟示對感知示能性理論框架的情境化應用與移動地圖App的用戶體驗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未來的研究可從4個方面開展。第一,版本迭代數據不能直接反映用戶需求。為了挖掘用戶真實需求,可進一步采取訪談和問卷等實證研究方法提煉用戶需求與感知示能性之間的映射關系。第二,可以考慮從歷史版本數據更新的角度,對當前版本和歷史版本進行比較來發現每次更新的內容,以此側面反映用戶需求的變化。第三,由于移動地圖App的使用是一種日常信息實踐,因此在該情境下的感知示能性維度還可以進一步考慮結合時空屬性和社會文化元素進行劃分。第四,可以借鑒KANO模型等對移動地圖App的功能進行多維度細分,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關聯相應的感知示能性,從交互設計的角度提煉示能性的優先級并有的放矢地進行場景式用戶體驗分析。

猜你喜歡
范疇框架編碼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框架
正合范疇中的復形、余撓對及粘合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編碼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配準
《全元詩》未編碼疑難字考辨十五則
廣義框架的不相交性
子帶編碼在圖像壓縮編碼中的應用
Clean-正合和Clean-導出范疇
Genome and healthcare
WTO框架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